化石記載了地球臭氧層受到長期破壞。
一顆恆星的爆炸性毀滅,這是一位科學家對超新星的解釋說明。
在地球上,一件最糟糕的毀滅性消失事件是由一顆很遙遠的恆星觸發引起的。
距今3.6億年前,在泥盆紀大約有75%的生物從地球上消失 。
至今為止,巖石保存了成千上萬的孢子,它能由紫外線輻射而出現,這表明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臭氧層出現了嚴重的受損。
有最新研究表明,這種破壞性力量可能來自很遙遠的地方。
相關事件,超新星爆炸的景象,基於地球的災難,例如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全球變暖都能破壞臭氧層,但是這些事件到現在為止仍未得出結論,存在疑問;以上是由從事相關質子運動的天文學家發表了他的見解。
然而,Field提到:大約在地球65光年時,一個或多個超新星爆炸均可觸發臭氧層缺失;Adrienne,與Field一個研究小組的畢業生也發表了同樣的話:把這些形象化,能夠威脅今天地球,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參宿四,距離我們600光年遠,一旦爆炸距離就25光年而已。
恆星的死亡?
研究組成員發表說:超新星爆炸能夠結束像參宿四這樣巨大的恆星,也能夠強有力地破壞地球生物;高能量的紫外線,X射線和Y射線傳遞了第一衝擊力,第二來自成千上萬的帶電粒子,這些都加速了超新星的巨大爆炸。這些混合物至少破壞地球臭氧層10萬年。
化石記載了在大約30萬年前的泥盆紀,生物的多樣性大量下降,這也被稱為「魚世紀」,是由於魚的多樣性。因此,泥盆紀的消失可能參與了幾起詭異事件,或者是兩起或更多的距離相近的超新星爆炸。
「這是完全可能的。」來自Fields實驗室的另一名畢業生,研究合著作者JesseMiller說道:「大質量恆星通常與其它大質量恆星成團出現,在第一次爆炸發生後不久可能出現其它超新星的誕生。」
研究人員提出一種方法來驗證他們的假設:尋找泥盆紀晚期巖石與化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鈽-244和釤-146。(同位素指同一化學元素的原子核中中子數不同。)
「這些同位素如今是不能天然出現在地球上的,他們出現在這裡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宇宙爆炸。」 來自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本科生,研究合著作者ZhenghaiLiu在同一篇報告中提到。
研究團隊人員聲稱該調查尚未開始。
超新星vs. 地球
菲爾德實驗及其團隊不是第一批尋找超新星與生物滅絕之間可能關係的研究人員。比如最近另一支團隊提出超新星可能與發生在大約260萬年前上新世晚期的小規模生物滅絕有關。
基於前文所述有記錄證明的大量死亡實例,這種想法並不單單是無稽之談。66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著名的導致非鳥類恐龍死亡的生物大滅絕就極有可能是由一顆直徑6英裡(10千米)的彗星或者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的。
「我們研究傳達的主要信息是地球上的生命並不是孤立存在的。」Fields說道:「我們是廣袤宇宙中的文明,宇宙也在幹預著我們的生活,大部分情況下這種幹預難以察覺,但有時也是迅猛而激烈的。」
泥盆紀晚期與白堊紀晚期的滅絕事件是科學家約定俗成已承認的五次生物大滅絕中的兩次。然而現在越來越多人達成共識,隨著全球變暖以及棲息地的破壞,我們現在正經歷由人類活動引發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作者: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