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滅絕事件之六——大滅絕的生物學意義

2020-11-29 河豚不見了

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的主要特徵、型式和可能的觸發和致命因素。

大滅絕淘汰的不僅是一個個物種,更重要的是殺滅了這些有可能演化出新種及其後裔的整個支系。與背景滅絕的機制不同,大滅絕使生物圈原先的生態平衡被基本或徹底打破,使原有的優勢類群(如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衰落消亡和新的優勢類群(如哺乳動物)蓬勃發展,大大加快了固有的演化(包括消亡甚至成種)、古老的演化生物群消亡和新的演化生物群輻射的速率,

五大滅絕事件的起因、海洋屬

使生命演化的過程和軌跡發生重大變更,演化趨勢出現重大轉向,對地球上的生命演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假如大滅絕未曾發生,某些類群便不可能得到發展乃至輻射的機會,漫長地史和今日的生物群貌會面目全非。

對於大滅絕在生物宏演化過程中的意義的爭論,多是圍繞大滅絕的威力而展開的。兩種對立的觀點始終貫穿於爭論的全過程中。有學者認為大滅絕不能重新設定多樣性演化的總趨勢,在控制生物多樣性時只起著次要作用。,大滅絕事件駕馭著生物演化的整個過程和總體型式,控制著全球顯生宙生物多樣性演變的長期趨勢。兩者似乎體現了漸變論與災變論之爭。

人類進化

與大滅絕相關、甚至與演化核心理論相關的問題,在國際上多有爭論。如大滅絕後生物之所以能倖存究竟是運氣好還是基因好?是自然選擇還是意外選擇?對生物特徵的選擇是有規律可循、還是隨機的?

是歷史偶遇的反映還是更替競爭的產物?是採用演化停滯模式還是紅皇后假說(生存競爭成功者)等。針對上述學術爭論,不妨用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予以解釋。生物演化過程精彩紛呈、複雜之極,任何單一模式都無法包羅萬象地去給出合理的解釋,往往是兩種對立或多種可能同時存在於自然界中。

生命進化的必然

例如,演化的必然與偶然,宏觀與微觀,外因(環境、變化和自然選擇)與內因(基因、遺傳、變異和適應),共存與競爭,群體與個體(甚至分子水平),遺傳與變異,漸變與突變,停滯(穩定、慢速)與劇變(災變),成種與消亡等。輻射與滅絕的對立也是如此。在大滅絕過程中,生命世界的受挫首先起因於環境的惡化,其次是生命應對惡化環境的能力;而在大輻射過程中,物種多樣性的大增源自生物的內因,關鍵是具有適宜的環境條件。

史蒂芬·古爾德

環境與生命如同一對矛盾體,在各種因素的交織中,雙方不斷地此消彼漲。各類矛盾的雙方,大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並非水火不容。難怪,連美國演化生物學家Gould也說過:在演化理論中,大部分偉大的爭辯,後都得用中庸之道這條金科玉律來解決。

相關焦點

  • 大滅絕之謎:人類竟然漏算了一次大滅絕事件?
    1982年,芝加哥大學的定量古生物學家Jack Sepkoski和David Raup評估了地球上最嚴重的幾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並將它們命名為「五次大滅絕」(Big Five)。其中包括發生於二疊紀末期的那次,這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滅絕事件:大約2.52億年前,95%的海洋物種消失。
  • 生物大滅絕事件(四)
    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存留下來(也就是咱們平時說的世界末日)。在集群滅絕過程中,無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劫難,而且還經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倖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
  • 生物大滅絕事件之四——生物滅絕率不高,生態創傷劇烈
    這次大滅絕發生在晚泥盆世弗拉期與法門期交界, 簡稱F-F 大滅絕。 華南的情況基本上反映了全球的大事件。其主要特點是:(1) 海洋生物明顯受創,陸地生物不明;探索這次大滅絕起因的假說很多, 爭論激烈。(1)氣候變化說,認為全球變冷,熱帶生態系崩潰是起因, 贊同者不少根據氧同位素測得弗拉期末海水溫度高達40℃, 遭到質疑提出: 熱帶海水溫度從弗拉早期25℃到晚期升至32℃, 後碳同位素兩次正偏移, 氣候變冷, 與大滅絕事件有關。
  • 科學網—地球五大生物集群滅絕事件
    第一次大滅絕: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 絕滅指數排名:3 時間:奧陶紀晚期或奧陶紀與志留紀 過渡時期(4.50~4.40億年前) 可能原因:全球進入「冰河世紀」 特點: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 結果:約27%
  • 生物大滅絕之五——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生態創傷較弱
    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率較高, 生態創傷則較弱 作為奧陶系赫南特階底界全球層型所在地, 華南擁有穿越奧陶紀末大滅絕完整的生物 地層序列和近岸到遠岸的沉積相帶, 相關成果基本 上反映了這個事件的過程與實質, 頗具全球意義。
  • 每年滅絕3萬物種 地球生物正面臨新一輪大滅絕?
    超級大滅絕  生物滅絕是指生物類群無力適應環境變化而繼續生存,是生命史上層出不窮的自然事件,由於種間競爭、自然選擇而導致的滅絕,為常規速率的滅絕。但有些時期大量生物類群在短時間內消亡,而且波及全球,造成突然集群滅絕的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為生物大滅絕。
  • 地球五大生物滅絕事件:白堊紀恐龍滅絕(圖)
    北京時間12月24日消息,儘管白堊紀-第三紀生物大滅絕(又稱K-T滅絕事件)最廣為人知——因為恐龍就是當時滅絕的——但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的一系列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有的比K-T滅絕事件更具有毀滅性。所謂生物大滅絕,指的是一大批生物物種同時,或者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死亡、消失。最嚴重的一次大滅絕發生在二疊紀晚期,當時96%的生物消失了。
  • 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是什麼,地球是否正處於第六次大滅絕當中?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大約85%的生物滅種;在奧陶紀前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大量海生生物分布在全世界範圍,這時候陸生生物剛起步,所以奧陶紀大滅絕主要針對海洋生物。相關研究表明,此次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很可能是全球性的氣候變冷導致,大量海水變為冰川,海平面下降,使得海洋生物圈遭到大規模的破壞。
  • 生物大滅絕之二——三疊紀末大滅絕研究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三疊紀末的大滅絕在五大事件中所留存的謎團最多。為此, 21 世紀初IGCP458項目組織地層古生物、沉積、地化、年齡、古地磁和巖礦等專家, 加強分類系統學和古生物地理學, 生物地層與地質的高分辨年代結合, 用地化方法辨識環境擾動, 用統一的地球系統觀來重建這次大滅絕的過程。
  • 一種導致大滅絕事件的新機制
    它導致了當時橫行於地球上的恐龍,及其同時代的其他約70%的物種滅絕。在此之後,哺乳動物取而代之,登上了地球生命史的舞臺。對地球生命的進化來說,大滅絕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化石記錄來看,地球生命史上一共發生過五次主要的物種大滅絕事件,它們分別是4.39億年前的奧陶紀物種滅絕,3.59億年前至3.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2.01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以及最著名的6600萬年前的
  • 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90%生物滅絕,恐龍藉機才能統治地球
    自從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開始,地球就迎來了生命的春天,無數的生物形成了複雜而又繁榮的生物圈。在這5.4億年左右的時間裡,地球生命也曾經面臨過嚴冬,那就是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雖說適者生存,生物的滅絕和更替本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是這5次生物大滅絕的規模實在太大,遠遠超出了自然界生物輪換的速度和法則,它們是受到了外界環境的劇變,才被迫退出了歷史舞臺。
  • 【地學百科】生物大滅絕
    它破壞了全球原有的生態系統,改變了生物群組成、群落結構和生物地理區系 ,是生命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地質歷史時期曾經發生了五次重大生物集群滅絕事件,這些事件造成當時海洋中至少75%的物種在短時間內滅絕, 陸地生態系統形成以後, 也同樣遭到重創。
  • 回顧地球歷史上的兩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我們人類能夠倖免嗎?
    這兩次生物滅絕事件中,地球上數以億計的生物死亡,但是生命並沒有消失,而是更加堅定的向前進化繁衍。地球生命演化史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古生代末期,也就是發生在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距今大約2.5億年之前。
  • 演化還是滅絕: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開始了?
    在生物學裡,動物是一個很大的門類。單個細胞構成的動物叫原生動物。那原生動物算不算野生動物?我們首先需要釐清野生動物的概念。對於人類來說,受人飼養,能穩定繁殖的動物就不是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應該不受人類幹預地生活在自然環境當中。但是,其實人類對自然的幹預已經非常大了,很多野生動物也在適應人類所改造後的棲息地。
  • 地球上的十大生物滅絕事件
    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事件(4.88億年前)你可能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很熟悉,這是大約5億年前化石記錄中出現的大量奇異生物,其中大多數屬於節肢動物家族。但你可能不太熟悉寒武紀-奧陶紀大滅絕事件,那次事件見證了大量海洋生物的消失,包括三葉蟲和腕足類動物。
  • 天崩地裂臭氣瀰漫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圖)
    ,這個項目對2.52億年前地球上一次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進行了詳細研究,在滅絕的時間和形成原因上提出了一些新觀點,這項研究對評估當今的地球環境變化具有重要的啟示。  而比細菌大一些的生物可能就是那些珊瑚蟲或有孔蟲了,珊瑚的家族譜系非常龐大,比如有四射珊瑚、六射珊瑚、橫板珊瑚等等,四射或六射是根據珊瑚蟲的特徵來命名的。
  • 近在眼前的末日危機-生物大滅絕!
    自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以來,地球上總共發生了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而現在,生物學家推測,我們很可能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距今4.5至4.4億年前,奧陶紀末期,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恆星爆炸引起第一次大滅絕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西伯利亞地區超級地幔柱噴發,第二次生物大滅絕。
  • 地球上的五次「大滅絕」事件
    「大滅絕」,指的是在一個地質學意義上的短時間內出現大量高階分類群(綱、目、科)的滅絕事件或多樣性減少。一次大滅絕發生的原因很多,但是這些原因並不會直接直接導致物種滅絕,而是作為一種推動力存在。一般來說,那些多樣性更廣的物種更不容易成為滅絕事件的受害者。科學家們是如何辨別一次滅絕事件是否屬於大滅絕呢?
  • 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罪魁禍首」或是細菌
    但正是這次大滅絕讓生態系統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等爬行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  五次生物大滅絕  人類所知地球歷史上共有五次生物大滅絕,以二疊紀末期大滅絕最為嚴重。其餘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下降幅度都不及這次的六分之一,也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 最新發現的一次大滅絕事件
    在我們現在所知的加拿大西海岸,發生了一系列的劇烈火山噴發事件。巨型火山的噴發將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氣釋放到大氣中,導致了大規模的全球變暖。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是一次改變全球的大滅絕事件,它導致許多具有優勢的四足動物滅絕,同時預示著恐龍的黎明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