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首次在單一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上獲得多個可靠的系列同位素年齡,揭示了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固體地球科學》。
地球進入顯生宙以來發生過5次全球性的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其中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第一次,但其滅絕規模位居第二,這次大滅絕事件被國際同行普遍認為與晚奧陶世的冰川作用有關。但長期以來一直缺乏高精度年代學限定,從而制約了對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時限和機制的理解。
研究人員在我國華南考察了百餘條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最終對雲南萬和新發現的一個連續完整的、出露良好的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進行了高精度的系統古生物學、巖石地層學、生物地層學研究,並對剖面中厚度不等的23層斑脫巖層進行了單顆粒鋯石雙稀釋劑高精度熱電離質譜(ID-TIMS)U-Pb定年,最終獲得了4個高精度年齡。
研究說明,如此大規模的冰蓋在極短的時間間隔內形成,造成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達到100~150米甚至更多,使絕大部分海洋生物,特別是底棲生物來不及遷移並適應新的底域環境就遭到了「滅頂之災」,也即奧陶紀末的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來源: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esci.2019.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