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之久。
地球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第二階段為太古宙遠古宙時期、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期。
在這三個階段中,一共發生了六次生物大滅絕。
第一次大滅絕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奧陶紀。奧陶紀可以細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約5億年左右,也就是地球的第41億年,持續了大約6500萬年。
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當時地球表面上絕大多數都是海洋,奧陶紀末期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冰期。
奧陶紀時期,氣候很是溫和,大多數都是淺海,這對海生生物來說算得上是天堂,在這個時期,海生生物很是繁盛。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新的生物,比如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而鸚鵡螺在當時也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鸚鵡螺身體巨大,是當時兇猛的食肉動物。
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它並不總是逐漸進行的,經常會有大規模的集群滅絕,也就是生物大滅絕。
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群體滅絕也分為動物滅絕和植物滅絕。
在第一次的生物大滅絕中,大約85%的生物遭到了滅頂之災。
滅絕原因
現在有兩種推測比較靠譜
第一種:冰封
有古生物學家認為,第一次滅絕是因為全球氣候變冷。極地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氣溫隨之降低,海洋冰封,食物鏈遭到破壞。並且在奧陶紀發生了三次大規模8級火山爆發(8級火山爆發噴出物體積大於100立方公裡),劇烈的火山活動也可能造成了氣候的變冷,同時也殺死了很多生物。
第二種:恆星爆炸說
一顆衰老的恆星發生爆炸,釋放出伽馬射線。伽馬射線擊中了地球。伽馬射線摧毀了30%的臭氧層,導致紫外線直接進入地球,浮遊生物因此大量死亡,食物鏈的底端被摧毀,產生了饑荒。同時被伽馬射線打亂的空氣分子重新組合成帶有毒性的氣體,這些氣體遮擋了陽光中的熱量,大多數生物離不開陽光,造成了地球上的一片死寂。
會持續更新關於紀元、大滅絕、已生物滅絕詳情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