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生物大滅絕迷霧重重,「元兇」至今沒有查明

2020-12-05 品讀百卷

距今4.5億年前,正處於「奧陶紀末期」的地球是一顆蔚藍的大水球——奧陶紀末期是地球歷史上「海侵」(因海平面上升或陸地下沉,造成了海水對大陸區域的侵蝕,這一地質現象名為「海侵」)最為嚴重的時代,此時的海平面比現今的海平面高了400米以上,波濤洶湧的海水覆蓋了大部分的地球表面——陸地上一片蒼涼和靜寂、尚無陸生的植物和動物,而海洋裡生機盎然、正值海洋無脊椎動物的鼎盛時期,筆石、腕足、海百合、鸚鵡螺、三葉蟲等等海洋生物的種群規模極為龐大。當時,直殼鸚鵡螺和板足鱟正爭奪著食物鏈頂端的王座,直殼鸚鵡螺的體長可達6-10米,迅捷的移動速度和發達的眾多觸手使它們所向披靡,而板足鱟也有1.5-4米的體長,它們裝備了堅硬的外殼和一根銳利的尾刺,尚可匹敵直殼鸚鵡螺。

不過,海洋生物的大繁榮時期戛然而止,一場滅頂之災導致85%的海洋生物從地球上消亡了,被生物學家稱為「第一次生物大滅絕」。這一場滅頂之災究竟是什麼,生物學家們眾多紛紜,一部分人認為源於宇宙的伽馬射線暴轟擊了地球,致使全球的平均氣溫驟降、海平面下移,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急劇減少、生存環境嚴重惡化,因此,鸚鵡螺、三葉蟲、筆石等等海洋生物遭受重創,走上了滅絕的「不歸路」。然而,另一部分人認為地球的板塊運動才是「罪魁禍首」。

奧陶紀(距今5億至4.4億年前)是地球歷史上火山活動和地殼運動非常活躍的時代,陸地上發生了眾多劇烈的地質構造變動,進而生成山巒和裂谷、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地殼構造。奧陶紀末期,一塊大陸移到南極,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陸上積累的冰層越來越厚——與海洋中的浮冰不同,陸地上的冰層無法排開海水——因此,海平面下降了140米以上。即便是水質極佳的海水,陽光也無法照到200米以下,所以,奧陶紀時期的絕大多數海洋生物在深度200米以下的淺海中生存繁衍,這其中的一大部分海洋生物棲息於淺海海底。

急劇的海平面下降,導致淺海海底漸漸露出了海面,眾多海洋生物擱淺在地面上,死於缺氧和脫水。僥倖逃過一劫的海洋生物也沒有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全球的平均氣溫迅速升高,使得海水流行性減弱、淺層海水中的含氧量驟降,又一批海洋生物死於海洋的「大缺氧」。澳大利亞的一支研究團隊發現,板塊運動不僅僅引發了海平面下降和海水「大缺氧」,還導致了海洋中的「硒」元素大量減少,這無異於一次落井下石的打擊。

「硒」是各種動植物必不可少的一種微量元素,它是抗氧化酶和硒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若生物無法及時攝入足量的硒元素,或早或晚的會因種種生理問題而死亡。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提取了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期間(即「奧陶紀」、「泥盆紀」和「三疊紀」)地層中的黃鐵礦,經由黃鐵礦中硒元素的含量,研究人員發現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期間的海水中,硒元素的含量都出現了急劇下降的情況,特別是奧陶紀末期,硒元素含量的下降情況更為嚴重。研究人員認為,硒元素的溶解度在含氧量較高時上升、在含氧量較低時下降,因此,奧陶紀末期的海水含氧量大幅下降之後,硒元素也變得極為稀缺,這引發了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崩潰。

小考題:你認為人類會不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注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鑑,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地球可能已經進入第六次大滅絕了,元兇是誰?
    在這麼多年的期間裡,地球出現了多次不同類型的生物。它們此起彼伏,有的生命出現,有的生命消失。最可怕的是,地球還經歷過5次大滅絕,每一次都只有極少數倖存者留了下來。讓我們來盤點一下第一次大滅絕出現在大約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地球85%的生命突然消失。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_奧陶紀末大滅絕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末大滅絕造就了大面積的淺海地區,而淺海則是生命繁育的絕佳場所,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海洋又迎來了一次物種的快速發展,這就是著名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使得當時地球上的廣大海洋從水深1M
  • 史前生物滅絕元兇曝光:太恐怖了
    美國《科學》雜誌10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海洋酸化可能是造成2.5億年前地球上生物大滅絕的「元兇」。由英國愛丁堡大學領銜的這項研究發現,當時西伯利亞火山猛烈噴發,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導致海洋變酸,結果地球上90%的海洋生物與三分之二的陸地生物滅絕。
  • 恐龍滅絕的真實原因,小行星只是導火線,真正的元兇在地球!
    目前有關於恐龍滅絕最官方的說法,就是當時地球上發生了行星撞擊,導致恐龍全部滅絕,但是話說回來小行星真的是讓恐龍全部滅絕的元兇嗎?目前地球的年齡大概在45億歲左右,至少經歷了5次的物種大滅絕,而人類是目前第6代生物,目前地球數百萬年的發展史,和上一代的生物,這之間的時間差也是非常的大,雖然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的非常棒,但是人類哪怕有再先進的技術,也無法探究物種之間消失又出現的時間差,人類通過研究恐龍的化石,也能夠探究地球背後的秘密,近日有科學家研究了一塊巨大的恐龍骨架。
  • 邱香果事件迷霧重重...
    來源:生物通 2019年07月22日加拿大當地時間2019年7月5日,加拿大溫尼伯國家微生物實驗室(NML)官員將知名華裔病毒學家邱香果
  • 研究者:太陽的邪惡伴星,生物滅絕的元兇,歸來後或將滅絕人類
    研究者:太陽的邪惡伴星,地球生物滅絕元兇,歸來後或將滅絕人類! 近期有消息報導聲稱,科學家在一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中挑選出了24顆超宜居星球。它們的星球環境可能要比地球更加適合生命的發展。很多多朋友評論道「地球不再完美了!」
  • 在現存的生物中,有沒有成功躲過了五次滅絕事件的生物?
    (下圖為湖中泛濫的藍藻)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想要滿足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的條件,就必須是出現在第一次滅絕事件之前的生物,而且必須是現存的生物。基於這個前提,我們簡單的來了解第一次滅絕事件。地球上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約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這次滅絕事件在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滅絕種群的數量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一位是距今約2.5億年前的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二疊紀末期),在這次滅絕事件中,地球上約有96%的物種滅絕了。而作為排在第二位的第一次滅絕事件,生物的滅絕也是慘烈的。
  • 萬物寂靜---第一次生物的大滅絕,與它比2012就算是真也不算什麼
    在這三個階段中,一共發生了六次生物大滅絕。第一次大滅絕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奧陶紀。奧陶紀可以細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奧陶紀時期,氣候很是溫和,大多數都是淺海,這對海生生物來說算得上是天堂,在這個時期,海生生物很是繁盛。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新的生物,比如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而鸚鵡螺在當時也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鸚鵡螺身體巨大,是當時兇猛的食肉動物。
  • 為什麼會有五次生物大滅絕?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什麼時候會來臨?
    什麼是生物大滅絕?「生物大滅絕」這個詞彙是我們經常聽說的,但是很少人真的了解這事咋回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話說科學家通過研究就發現:地球上至今為止已經生活過100億種物種。比今天的人類都多,但是絕大多數的物種,在歷史的長河中銷聲匿跡了。
  • 伽馬射線暴是「奧陶紀大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科學家認為每隔500萬年就有一次伽馬射線,對地球造成致命的影響,地球有生命以來伽馬射線至少給地球帶來了1000次的災難性傷害,但是沒有給地球留下任何痕跡,科學家表示恐龍滅絕也是伽馬射線主要的元兇之一.伽瑪射線暴,第一次是在1973年發現的,過去幾十年,科學家並沒有對伽馬射線暴,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量作出解釋?伽瑪射線暴發生時僅持續幾秒鐘的時間,而且他並沒有什麼規律可循。
  • 有沒有躲過地球五次大滅絕的生物?
    如果我們考慮躲過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生物時,考慮上進化這個因素,那麼今天倖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躲過這五次生物大滅絕危機的生物。 如果不考慮進化這個因素,那麼幾乎沒有任何生物能從生命開始出現,一直演化到今天。
  • 地球上5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大約在5億多年前,地球迎來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共有85%的生物死亡,其中主要是海洋底棲生物,引起滅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伽馬射電暴。在泥盆紀晚期,植物已經走向陸地,不過當時還沒有出現食草動物,所以此時植物幾乎處於沒有任何天敵的狀態,只要環境條件合適,它們就能夠大量生長。而植物的生長又導致地球上的碳-氧循環遭受破壞,由於沒有足夠的生物消耗氧氣,導致地球上的氧氣含量不斷上升,二氧化碳含量不斷下降,最終導致地球溫度下降,許多無法適應寒冷的生物因此而滅絕。
  • 世界第一懸案,整個部落突然消失,至今迷霧重重,科學無法解釋
    民警找了幾十年,到現在仍是迷霧重重,堪稱世界第一懸案。這個事件發生在加拿大,加拿大擁有廣袤的國土,有很大一部分還深入北極,而在其北極州,安吉魁尼湖旁邊有一個愛斯基摩人的部落,有1200多人,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裡以打獵為生。然而,1930年12月的一天,這1200人的部落突然全部消失,完全不知去向。
  • 地球上有五次大滅絕,請問第六次什麼時候發生?哪些生物將滅絕?
    地質史上的五次大滅絕事件大家都比較關注,因為最後一次距離現代已經6500萬年了,而且除了最後一次基本可以確定是小行星導致以外,其它四次可能連真正的元兇都找不到,有的只是大概率的猜測!那麼地質史上的大滅絕都是怎麼發生的,僅僅只有這幾次滅絕事件嗎?
  • 遠古大滅絕事件 「陰魂」不散
    遠古大滅絕事件 「陰魂」不散在距今大約2.55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場慘烈的大滅絕事件,90%的物種被一抹而淨,史稱「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此前,茂盛翠綠的森林中曾遍布30米高的石松和木賊,陸地上四處爬行著長達2.5米的巨型千足蟲,翅展達0.7米的蜻蜓類昆蟲掠過天空,海洋中更是蜂擁著長達2米的蠍子類生物和10米以上的肉食魚類。滅絕事件發生後,這一切都不復存在。地球生命過了差不多1千萬年,才恢復元氣。大滅絕事件的元兇一般被認定是當時過於活躍的火山。
  • 26億年前,地球迎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99%的生命因環境變化消失
    因為2020年的開年相對來說過於「魔幻」,於是,很多朋友都在擔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即將要出現,以及人類就要迎來了「世界末日」等問題。當然,這種擔心是多慮的,因為除非是小行星撞地球、黃石火山爆發等災難突然出現,人類才會迎來「世界末日」。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後,幾乎生物因此消失,而它的出現改變了一切!
    自從2020年以來對我們人類而言災難不斷,所以很多人也猜測會不會第6次生物大滅絕比我們想像的來得要早呢?而且關於人類要迎來世界末日等等這種話題也不在少數,當然這種擔憂肯定是不存在的。地球如果避免其他小行星的撞擊等自然災害,人類在地球還能生存幾萬年甚至更久。
  • 遠古生物並沒有完全滅絕,這五種就倖存至今,圖三為中國特有
    土豚,亦稱作非洲食蟻獸,這種動物是管齒目土豚科下唯一倖存至今的物種,大約在六千多萬年前就已經生存在地球上了。如今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區,土豚主要依靠富含蛋白質的白蟻為食,並且飯量極大,一晚上可以吃掉大約五萬隻白蟻。
  • 地球5次生物大滅絕,第一次最可惜,這麼多海鮮都爛到海裡了!
    如今,地球上的生命如此繁榮,許多人可能想像不到,在地球歷史上還發生過5次大型的生物滅絕事件。超過90%的生命都在這幾次事件中消失了。每一次地球生物大滅絕,都徹底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面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地球上發生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 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罪魁禍首」或是細菌
    它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很早就存在於海洋中,至今仍生活在油井、垃圾堆以及牛等動物的內臟裡。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說,二疊紀末期,西伯利亞地區的火山大規模噴發,令海洋中的鎳大量積累,為甲烷八疊球菌的繁殖提供了豐富養料。於是,這種細菌數量猛增。它分解海洋沉積物中的有機碳,產生大量沼氣。  沼氣增多不但讓氣溫迅速攀升,還令海水變酸,讓動植物失去適合生存的環境,由此引發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