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2020年的開年相對來說過於「魔幻」,於是,很多朋友都在擔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即將要出現,以及人類就要迎來了「世界末日」等問題。當然,這種擔心是多慮的,因為除非是小行星撞地球、黃石火山爆發等災難突然出現,人類才會迎來「世界末日」。光靠生態系統自身的變化洗牌,人類還可以在地球上生存很長的時間。
說起來,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前,當時的恐龍結束了自己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此外,將近80%的物種因為無法適應地球的氣候環境變化,它們也都在此次的災難中走上了滅絕的道路。
其實,從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出現到現在,地球已經經過了很多次的物種大滅絕。經過研究後發現,地球上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相當的慘烈,當時超過99%的生命都消失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的呢?讓我們將時間撥回到26億年之前。
在42.8億年前,地球的原始海洋中就孕育出了生命。不過這裡大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早期的地球是沒有氧氣的,大氣層中主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所以第一批出現在地球上的生物,實際上都是厭氧生物。直到34億年前,一種神奇的生物出現在海洋中,地球的大氣環境才逐漸發生改變。
這種神奇的生物便是藍藻,它是地球上第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藍藻的結構其實非常簡單,說白了就是一種原核生物,不過,當藍藻出現後,它驚人的繁殖力讓地球上藍藻得以快速發展。通過光合作用,藍藻吸收二氧化碳後產生氧氣,而地球上的大氣結構也因此悄然發生著改變。
上文中我們提到了,早期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厭氧生物。簡單來說,氧氣對它們來說是致命的,於是,當空氣中的氧氣越來越多時,厭氧生物也就迎來了生命的終結。這時,地球第一次生命滅絕便開始了,厭氧生物逐漸死亡。最後,只有不到1%的生命在這輪大洗牌中倖存了下來。
不過,倖存下來的生物並沒有開始新的進化之旅。我們知道,早期地球上的大氣成分是由溫室氣體組成的,當二氧化碳、甲烷等被藍藻大量的吸收後,地球表面的氣溫就開始急速下降,地球上第一場大冰期也由此出現。
根據研究發現,在整整3億年的時間裡,地球都處於冰天雪地中,地球猶如一顆大冰球圍繞著太陽運行。雖然那時的地球處於宜居帶中,但卻不適合生命誕生。幸運的是,因為未知的關係,地球最終甦醒,倖存的生物也都開始朝著喜氧生物的方向進化。此後,地球雖然也曾發生過多次物種大滅絕,但生命的種子卻從來不曾在地球上消失,地球也才得以繁衍生息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