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瑪雅文獻中記載的五個太陽紀以及它們是如何毀滅的,無獨有偶,在地球的歷史中世界的物種也經過五次大滅絕毀滅的方式各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這可怕的「生物大滅絕」。
詮釋生物大滅絕
「滅絕」又稱絕種指某個物種完全消失的自然過程,能造成一個物種滅絕的原因很多食物鏈缺乏、棲息地破壞、生育率下降甚至是環境變化,這些都可以讓一個物種的個體數量減少到三十隻以下,這是這個物種的滅絕就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雖然如果提早發現通過現在的克隆技術可以使滅絕的動物「去滅絕」,但你可知道在地球46億年的生命中就曾經有過50億種物種,但根據科學測定,這些物種已經滅絕了99%,從澳大利亞大陸西部巖石中發現了約41億年前的早期生物化石,到現在21世紀的人口大爆炸,你們可曾想過地球生命曾經歷了多少次以新帶舊,地球有過幾多滄海桑田呢?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奧陶紀是距今4.4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是用來描述地球大尺度歷史事件的時間單位,一般只用在地質學和考古學種使用,我們不用知道這些什麼奧陶紀、侏羅紀、白堊紀是怎麼劃分的?大家只需要知道某某系代表著多少年前到多少年輕時間範圍就可以了。
地球生物起源於海洋,在奧陶紀的地球上淺海廣布、氣候溫和是浮遊生物的種類與數量都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我們熟悉的三葉蟲就是與奧陶紀繁盛的典型生物,在陸地上綠草佔據了大部分海岸線的沃土,並以菌根共生的方式從而在陸地上擴張,這些就是奧陶紀生物繁盛的模樣。
4.45億年前岡瓦那超大陸移動至南極地區,陸地上形成了厚厚的積冰。這些冰川連接著海水進而連鎖反應影響到全球的環流變化,其後果就是,導致了全球進入了一段很長時間的冰河時期。本來溫和的氣候環境逐漸變得惡劣海水溫度迅速下降了五度,海平面降低了沿海的生物圈遭到破壞,本在海岸線生長的植物被殺死、苔蘚動物、腕足動物、珊瑚、浮遊生物、三葉蟲等大量減少,這就剩85%的物種滅絕異事件,一時間世界陷入冷寂。
這次生物大滅絕4.39億年前,距地球六千光年的一顆恆星衰老死亡進而爆發出強烈的伽馬射線。伽馬射線穿過宇宙空間擊中地球,雖然只有短短十秒,但也使得地球的臭氧層遭到破壞紫外線長驅直入,殺死了大量的原始浮遊生物,進而引起了連鎖反應造成大滅絕。
不過,無論過程如何結果都是地球上85%的物種滅絕地球短暫的繁盛狀態被打破,一切歸於寂靜,等待下一次物種的在爆發這就是奧陶紀紀滅絕事件,也成為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
4.4億年前,奧陶紀在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中結束了,地球進入冰河期,生物活動歸於冷寂。在這片冷季中,志留紀開始了,淺海、海岸、陸地上的動植物在幾千萬年的演化中種類和數量逐漸豐富了起來,兩千五百萬年後志留紀結束,泥盆紀開始。自此之後的蕨類植物逐漸繁盛,也是在泥盆紀時期海納螈登陸陸地顯示出四足動物的特徵。
此後,昆蟲和兩棲動物興起,地球生物演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在泥盆紀開始的三千多萬年後,也就是距今3.7億年前,當地球生物呈現出異常繁盛之事第二次生物大滅絕開始了。
初期,3000億立方千米的巖漿衝出了地球外核。從西伯利亞地區的海床中噴出,海水開始沸騰海洋溫度大幅提高,導致大量生物被燙死,似乎巖漿遇海水產生大面積化學反應,酸化的海水使得倖存的生物無法呼吸進而死亡。
5000年後,汙染物擴散是大氣中形成的溫室氣體,全球氣溫迅速升高,並伴隨著酸雨降下高溫環境使得更多的動植物滅絕。全球生命都在經歷這場駭人的災難整個地球有如烈火地獄般滅絕,持續了150萬年,地球終於迎來了第一次降雪量,大雪持續了數年,幾乎覆蓋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地區。
伴隨著氣溫下降,迅速的生物經歷如此劇烈的急冷急熱便開始大量死亡海洋中的動物基本滅絕,地球從烈火地獄一下子變成了寒冰地獄生物的蹤跡幾近消失。因為此次滅絕事件的成因,現在地質學上也將其叫做「超級地幔柱滅絕事件」已成為第二次生物大滅絕。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
在泥盆紀後期的大滅絕事件結束後,因為海洋的生物幾乎全部滅絕,只有給一些海洋微生物創造了生存空間。
微生物大量繁衍植物面積逐步擴張,搭配的植物也給地球製造大量氧氣。在50萬年後,地球重新恢復了生機。泥盆紀就在這災難過後的希望中結束了,緊接著繁榮的石炭紀緩緩而來,在這段時間裡,古蕨類植物演化生長形成了壯觀的森林。同時,裸子植物出現軟骨魚類支配著海洋,昆蟲和脊椎動物種類繁盛佔據著陸地的資源。
石炭紀也在如此形勢的場景中過渡到了二疊紀,其地殼運動活躍使得陸地面積進一步增大,海洋面積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了變化,以此促成了生物界的演化。二疊紀如同生物的盛世一般,已經有了現代都讓生物的影子了。
直到二疊紀紀末期,距今2.5億年前根據地質學研究,此段時間發生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但是詳細原因一直未名,我們只知道當時地球上70%的陸生脊椎動物消失96%的海洋生物消失。
據推測,滅絕的原因可能是多個行星撞擊或是連續性的火山爆發,甚至是因為大陸的面積增長而造成的乾旱氣候增加亦或者是所有可能原因的複合。在滅絕事件之後,陸地與海洋的生態圈花了數百萬年才完全恢復,此時滅絕的影響可謂空前絕後,故此又被稱為大死亡,在學術上還是稱之為「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
二疊紀「大死亡事件」過後,時間來到了距今2.5億年前,經過數百萬年的生態恢復地球終於又回到了適宜生存的樣貌,這也標誌著中生代三疊紀的開啟。
當時的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名為盤古大陸。因為三疊紀時期只有一塊超級大陸,大陸內部氣候乾旱,所以這時植物便有了許多耐旱的特性。陸地上裸子植物逐漸興盛繁茂,在海洋中現在珊瑚種類帶上形成了珊瑚群,海生爬行動物出現沒繁衍,並且地球未來的霸主恐龍就此演化誕生了。
三疊紀5000萬年的繁盛帶來的地球的無限生機,但是,隨著時間來到三疊紀晚期一次大滅絕便悄然降臨了,這次滅絕災難在地質上沒有明顯標誌,人們只是發現海平面的下降過後又突然上升了,由此造成了大面積的還是缺氧這時的水生生物大面積缺氧致死,能推斷原因可能為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從而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不過也只是可能,此事大滅絕只有造成70%的物種滅絕以及盤古大陸的分裂這些結果。但過程我們現今卻無法得知。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距今2億年前三疊紀再一次大滅絕中結束了,而後侏羅紀開啟了。我們一聽到侏羅紀腦海中就會下意識地想到恐龍,仿佛現代人的意識裡恐龍已經和侏羅紀掛鈎了。的確在侏羅紀初期,地球還是處在生態的恢復起各種動物植物少之又少,本來喧囂的地球一下子便安靜了下來,就是在這時恐龍大肆繁衍,並在生態圈中逐漸佔領了海洋、陸地、天空的霸主地位,儼然一副食物鏈頂點的驕傲模樣持續了1.4億年。
從恐龍2億年前的三疊紀的出現到交替侏羅紀再到1.45億年前侏羅紀結束,白堊紀開始,隨後又過了8000萬年,直到又一次大滅絕事件的到來讓這些地球霸主就此消失恐龍時代霎然終結,這就是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因此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是幾乎等同於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最普遍的說法就是在距今六千五6500年前一顆10公裡寬、2萬億噸重的小行星碎片撞擊地球砸到了中美洲尤卡坦半島附近,現在我們依然能看到這個隕石坑撞擊當時所產生的能量十分巨大的,但這次撞擊註定不會是「短痛」其「長痛」還在後面呢。
小行星的撞擊引發了巨大且難以想像的地震、海嘯撞擊所產生的氣體和灰塵在大氣層形成了高溫高密度的雲層,雲層包圍著地球是太陽光無法照射在地面,地表溫度迅速降低,植物萎動物餓死。地球上的大型動物尤其是恐龍居然在此次滅絕事件中死去了,只有小型的哺乳動物依靠殘存的食物存艱難度過了地球的凜冬,才有了現在的繁盛。
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長時間的火山爆發也會造成大量的灰塵進入大氣層,降低植物光合作用從而連鎖反應式的大型動物滅絕。不過,無論是何種方式,如果沒有這次大滅絕事件,我們人類或許就不會出現在地球上。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很多人好奇,不是只有五次生物大滅絕嗎?白堊紀結束就是新時代的人類該出現了,但是你沒有聽錯確實有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而且就是現在。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就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三個物種永遠消失在時間長河,這個速度已經超過以前任何一次生物大滅絕了。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的大死亡事件都自愧不如。而這些並不是因為什麼火山爆發或是伽馬射線之類的,而是因為人類近百年來人類幹預下的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
甚至有時候我們發現新物種的速度還比不上它們消失的速度,有些生物人類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他曾經也和我們同在一個地球上生存過,人類的觸手真是無所不及。居住地擴張造成的環境破壞,生產發展所使用的自然資源科學進步所帶來的遺留物排放,甚至是人類一手造成的溫室效應這些都是現階段生物滅絕的罪魁禍首。
當然原因有很多,但全有人類的幹預在裡面,如果我們消極的來思考只能發現我們自己也沒有什麼辦法。人類不斷繁衍擴張只是生存的需要,這是發展的定力,現在沒有任何辦法能夠避免這一點。只要地球上還存在集體之間的競爭,還存在一定的差異,還生存的需求,那我們就永遠都無法避免其他生物的逐一滅絕,卻永遠無法避免資源的底層需求,永遠無法避免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對地球的改變。
所以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界建立生態保護區制定瀕危物種保護措施,這都是我們現階段所能做的最大努力。我們說了那麼久的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多樣性,可到頭來望著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
轉頭回想過去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我們為這個生態又做了什麼呢?但好在至少大家都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做出了很多改變和措施。雖然有些話我們說了無數遍,但他確實是避免人類走向滅絕的諫言,是幾千年來知道以後都不會過時也不會變的真理。那就是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