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活命的氧氣,曾導致99.5%的生命消失

2021-01-07 中國科普博覽

當今地球的大氣圈和海洋表層充溢著氧氣,滋潤著地表絕大多數的生物生長。但是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才發現地球上的氧氣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姍姍來遲,在地球經歷了漫長的23億年後才出現。也就是說,地球幾乎花了迄今一半時間才改變了原來的無氧環境或還原環境,即不含或含極微量游離氧和其他強氧化劑,而是富含大量有機殘體和甲烷、氫等還原性物質的環境,從而開始了有氧環境下的演化。而有氧環境的形成主要歸功於微小的藍藻長期不懈釋放氧氣的結果。

氧氣並非與生俱來?看科學家說氧氣的產生

美國科學家克勞德(Preston Cloud)1968年在他出版的《原始地球大氣圈和水圈的演化》首次佐證了距今25億年前大氣氧含量非常低。他在考察美國安大略省南部休倫湖北部休倫超群的巖石時觀察到,在大約25到24億年前較早的河流沉積物中含有碎屑鈾礦和黃鐵礦,它們都是還原環境下的產物。而在更年輕的巖石中,其中的鈾礦和黃鐵礦消失了,但出現了強烈紅色的砂巖,這些巖層被稱為紅層,說明存在有被氧化的三價鐵。

科學家James Farquhar通過研究巖石硫同位素,根據它們的不同分餾性質,發現在地球歷史的不同時期巖石所包含的硫同位素分餾信息是有顯著差別的,而這種差別的時間點可以精確界定在大約23.5到23億年前,因此,很好地證明了地球第一次大氧化事件的發生,當時大氣中的氧氣從無到有,大氣含氧量約為今天大氣氧含量的1%。

△地球歷史的不同時期巖石硫同位素分餾信息的不同表現。(圖片來源:Farquhar et al.,2003)

圖中橫坐標是地球年齡,從4000百萬年到0百萬年表示地球從開始到現在,圖中的黑點代表一個個樣品數據,如果它對應縱坐標值為0,說明就是正常的質量相關分餾。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階段1時,出現了大量的質量無關的分餾。James Farquhar隨後證明了這種反常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地球早期巖石被來自太陽光的紫外光照射而產生的,而後來又消失的原因是由於地球大氣圈產生了臭氧層(是氧在平流層的一種形式)吸收了紫外光,所以這種反常分餾的消失就可以代表氧氣的大規模出現。

近來,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對來自加拿大哈德遜灣的重晶石進行了研究,這些巖石已存在數十億年,儲存了特定時間大氣中氧氣含量的信息。藉助這些巖石,研究小組證明:大約24億年前,大氣中氧氣的濃度急劇增加,他們的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大氧氣事件:生命的劫難,更是生命的新生

毫無疑義,大氧化事件對自然界和生物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僅為我們帶來了今天所需的鐵礦資源,更是誕生了真核生命,即需要有氧環境下呼吸和生存的生命,從此開啟了通向人類出現的演化徵程。但是,大氧化事件也導演了距今20億年前生命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地球上高達99.5%的生命消失了。當時地球海洋是單細胞藻類一統天下,自養的藍藻在吸收二氧化碳,營養自身的同時不斷地釋放氧氣,結果造成了有氧環境的出現,即大氧化事件。但是,有氧環境卻對原本厭氧的原核生命產生了致命的傷害,導致絕大多數生命的滅絕。與6600萬年前恐龍從地球上消失那次相比,這次大規模滅絕顯然更為慘烈。

大氧化事件導致的有氧環境,其演化並非一帆風順。生物演化在氧氣的指揮棒下,也是幾經滅絕與新生。2014年,美國耶魯大學學者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認為,在氧濃度較高的情況下,地球巖石中的部分鉻同位素易被氧化並溶於水,流進海洋,造成巖石中的這部分鉻同位素含量降低。因此,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巖石鉻同位素水平可反映相關年代的大氣氧濃度。由此證實了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後,地球環境曾經再一次進入漫長的低氧環境。

那麼,為什麼會進入漫長的低氧環境呢?科學界目前提出了一個理論模型「有機碳庫模型」,該模型表明,前寒武紀海洋表層透光帶內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原核生物,這些微生物死亡後的有機質易氧化降解,在海水中不斷積累,如同一個巨大沼澤池。水體中大量腐殖有機質不斷消耗著海水中氧氣,從而導致了海水的缺氧。這種狀況幾乎一直延續了十幾億年,到距今6-5.2億年前才得到了根本改變,並形成了第二次大氧化事件。

生物進化的飛躍——第二次大氧化事件

今年以來,由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員與英國倫敦大學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早期生物演化與大氧化事件取得了系列成果。他們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的研究表明,促使第二次大氧化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規模造山運動將大量蒸發巖礦物風化剝蝕輸入海洋。因為富含硫酸鹽的蒸發巖是一種氧化劑,可以通過硫酸鹽還原菌對海水中的有機質進行氧化,形成黃鐵礦埋藏在沉積物中,導致當時海洋中有機碳庫快速減少。同時,隨著海洋中有機碳的快速氧化,向大氣排放大量CO2,進一步導致大氣升溫,從而加強了陸地風化作用和蒸發巖向海洋的輸入量,使海洋中有機碳庫進一步被氧化,形成了一個海洋氧化的正反饋作用機制,使得大氣和海洋中的氧氣快速增加,為地球大型複雜多細胞生命的快速演化奠定了基本條件。

△蒸發巖風化與海洋有機碳庫氧化的正反饋模型圖(圖片來源: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網站)

同時,由於海綿動物的出現,開始捕食海水中懸浮的有機質,加速了海水有機質的消耗和埋藏,減少了海水中氧氣的消耗。隨著氧氣含量的增加,微型浮遊動物和出現的身體結構複雜的動物形成了複雜的食物網,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有機質,並以動物大顆粒排洩物和屍體的形式進入沉積物,大大提高了有機物埋藏的效率,最終導致了海洋和大氣中氧氣含量的增加。

第二次大氧化事件極大地推動了生物的發展,近四十年來在我國不斷發現的前寒武紀晚期生物群表明,六億年前出現的藍田生物群顯示那時的生物已然宏體化,高家山生物群證明生物的骨骼化進程已經開始,特別是澄江生物群和清江生物群的發現,打開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窗口,真正開啟了通向現代生物圈的演化大幕。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謎底揭開?氧氣含量是關鍵

寒武紀(距今5.42至4.85億年)是顯生宙第一個時代,寒武紀早期發生的生命大爆發湧現了現今幾乎所有的動物門類,奠定了通向現代生物多樣性發展的基礎。但是,長期以來科學界一直在探索寒武紀生命大大爆發的形成機制,並提出了一系列假說。今年5月7日,中英俄國際合作團隊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研究成果,給這一科學難題提供了新的答案。他們通過對西伯利亞寒武紀早期連續的碳酸鹽巖地層剖面中的碳、硫同位素研究,揭示了大氣和海洋的氧氣含量對寒武紀大爆發過程的控制。

他們提出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型計算表明,寒武紀早期距今5.24億年至5.14億年期間發生了五次同步變化。當海水碳、硫同位素同步偏重(正異常)時,表明有機碳和黃鐵礦埋藏量增加,導致氧氣產量的快速增加;當海水碳、硫同位素同步偏輕(負異常)時,表明有機碳和黃鐵礦埋藏量減少,導致氧氣產氧量的減少。碳、硫同位素變化幅度反映了大氣和淺海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幅度。而距今5.14億年之後碳、硫同位素的不同步變化則反映了海水的普遍缺氧。因此,動物在大約5.2億年前後階段性的快速輻射演化(寒武紀大爆發)很可能受到大氣和海洋中氧氣含量的控制。特別是寒武紀大爆發的高峰時期,海水碳和硫同位素值發生的同步波動的次數和幅度,與動物化石多樣性變化的次數和幅度在時間上的高度吻合(He,T, Zhu,M,. et al.,2019)。

△西伯利亞寒武紀早期碳、硫同位素和氧氣生產量變化與動物多樣性之間的關係。縱向為寒武紀大爆發時期的時間軸,橫向三欄分別為碳、硫同位素變化曲線、氧氣輸出量和動物種類數量/古杯類種類數量。(圖片來源:南京古生物館研究所網站。)

自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來,地球大氣層中氧氣的含量變動在10%到35%之間,現在是21%。正是氧氣不斷充溢著大氣層,改善了大氣氧化環境,促使動物登上了陸地,演化出包括我們人類的無數生命,呈現了一幕幕波瀾壯闊又跌宕起伏的生物演化。

參考文獻:1.Cloud, J.P.E.,1968. Atmospheric and hydrospheric evolution on the primitive Earth. Science,160: 729-736.2.Farquhar J, Wing B A. Multiple sulfur isotop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tmosphere[J]. Earth &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3, 213(1-2):1-13.3.He, T., Zhu, M., Mills, B. J.W., Wynn, P. M., Zhuravlev, A. Yu., Tostevin, R., Pogge von Strandmann, P. A. E., Yang, A., Poulton, S. W., Shields, G. A.*, 2019. Possible links between extreme oxygen perturbations and the Cambrian radiation of animals. Nature Geoscience, 10.1038/s41561-019-0357-z。4.Shields, G. A., Mills, B. J. W., Zhu, M., Raub, T. D., Daines, S., Lenton, T. M., 2019. Unique Neoproterozoic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s sustained by coupled evaporite dissolution and pyrite burial. Nature Geoscience,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19-0434-3.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馮偉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20億年前地球曾發生大滅絕事件 99.5%生命消失
    科技日報訊 (記者 劉霞)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們發現,20億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導致地球上高達99.5%的生命消失。與6500萬年前恐龍從地球上消失那次相比,這次大規模滅絕更為慘烈。
  • 今天我們必不可缺的氧氣,曾「毒」死地球上99%生命!
    那時候氧氣的主要來源,是原始大氣被陽光照射時從二氧化碳和水分子中分離出來氧。與直覺相違背的是,其實並不是有氧氣才有生命,氧氣其實是生命的產物。這是因為氧氣的化學性質較為活潑,游離狀態的氧很容易就被巖石中的鐵以及火山爆發噴出的氫吸收掉了。因此,在生命產生的早期,地球上的生物基本上全是厭氧生物,氧氣對它們來說是「毒氣」。
  • 可怕程度遠超恐龍滅絕事件,99%的地球生命在這場驚天浩劫中消失
    在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裡的小行星擊中了地球,隨後在地球上引發了一系列巨大的災難,這直接導致了在地球上稱霸了1.6億年的恐龍慘遭滅絕,而與恐龍一起消失的,還有當時地球上近75%的生命。
  • 26億年前,地球迎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99%的生命因環境變化消失
    其實,從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出現到現在,地球已經經過了很多次的物種大滅絕。經過研究後發現,地球上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相當的慘烈,當時超過99%的生命都消失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的呢?讓我們將時間撥回到26億年之前。在42.8億年前,地球的原始海洋中就孕育出了生命。
  • 假如氧氣在地球上消失5秒,是不是只要憋氣5秒就可以活下來?
    我們知道,一個星球之所以會有生命是由於許多因素的共同存在,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尋找外星生命的時候都會參照地球上生命生存所需的條件。就好像大家知道生命是離不開水的,所以當發現宇宙中某個星球是存在有水的話,科學家們會很興奮。
  • 生命沒有氧氣也能生存嗎?地球曾被厭氧生物主宰
    關於宇宙是否存在生命,在科學界曾引起過廣泛的探討,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生命的存在是偶然的,宇宙不存在其他生命;而認為存在生命的科學界則分為兩派,一方認為水、氧氣、陽光是生命存在的客觀條件,認為宇宙其他星球存在的生命形式和地球類似;而另一方則認為宇宙存在其他的生命形式。
  • 假如地球氧氣消失5秒鐘?只是憋氣那麼簡單嗎?想得太簡單了
    氧氣是動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氧氣,相信大部分物種都挺不過5分鐘,即使最耐缺氧的動物也定不過數小時,但假如氧氣小時5秒鐘應該不會有事吧,畢竟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憋氣5分鐘肯定也是沒有問題的!氧氣消失5秒鐘和憋氣5秒鐘是一回事嗎?相信大家肯定把這件事給混淆了,氧氣消失5秒鐘是氣體狀態的氧氣消失5秒鐘,而憋氣會在肺部保留部分氣體或者深吸一口氣憋住,因此兩者可不能同日而語。
  • 氧氣竟然「殺害」了這麼多生命,比恐龍滅絕還慘烈!
    從大約23億年前到18.5億年前,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從0.02%上升到了4%(現在是21%)。20億年前生命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當時地球上高達99.5%的生命消失了。,導致絕大多數生命的滅絕。
  • 遠古原始生命的滅絕,可能與植物有關,氧氣成了真兇之一
    據科學家推測,當時並非是地球自身的機制進行生命篩選,而是宇宙行星的撞擊引發了地球環境的大變,導致了當時的霸主——恐龍,以及接近75%的生命種類直接消失在地球上。隨著人類對地球生命發展史研究不斷的加深,科學家聲稱,可能恐龍時期的生物滅絕還不是最可怕的。在那之前,還有一起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的生命滅絕時期,足足消滅了99%的地球生命。
  • 【科普】氧氣竟然「殺害」了這麼多生命,比恐龍滅絕還慘烈!
    那時候氧氣的主要來源,是原始大氣被陽光照射時從二氧化碳和水分子中分離出來的氧。並不是氧氣出現後才誕生了生命,氧氣其實是生命的產物。這是因為氧氣的化學性質較為活潑,游離狀態的氧很容易就被巖石中的鐵以及火山爆發噴出的氫吸收掉。
  • 地球氧氣如果消失5秒鐘,這會發生什麼
    地球氧氣如果消失5秒,這會發生什麼地球氧氣如果消失5秒,這會發生什麼,現在吸氣一口氣,然後吐出,是不是感覺神清氣爽沒錯,人體吸入的是氧氣,他僅僅構成了大氣成分的21%,剩餘78%是氮和1%的其他氣體,沒有氧氣,植物動物和水還有人類都不會存在,沒有氧氣的5秒,似乎並不是很長,大多數人憋氣都能達到30秒,所以氧氣消失5秒似乎對人體沒有多大影響。
  • 若地球氧氣消失5秒,人類會有影響嗎?後果比沒陽光還嚴重!
    若地球氧氣消失5秒,人類會有影響嗎?後果比沒陽光還嚴重!在人類已有的認識中,地球是一顆充滿生機的星球,內部有各種各樣的生命體,之所以有這麼多生命的存在,主要是地球的環境足夠溫和,提供充足的能源、泉水、陽光等等,才變得如此熱鬧。
  • 地球的大氣層是獨一無二的,它有10個事實,比如氧氣曾導致大滅絕
    你只需看看火星,就能知道一旦大氣層消失了,它將會發生什麼。在本文中,我將討論一些與大氣層相關的東西。1.地球的大氣層經歷了三個變化今天的大氣層是由78%的氮、21%的氧,以及其他元素和化合物組成的,包括水蒸氣。
  • 假如地球失去氧氣5秒鐘,會發生什麼?可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災難
    可能有人覺得,氧氣就是用來呼吸的,這是它最大的作用。於是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假如地球持續失去氧氣5秒鐘,會發生什麼?可能很多人覺得,5秒鐘的缺氧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這只是一個非常短的時間。很多人都能夠屏氣至少幾十秒,5秒的時間太短了,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剎那的時間,不會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
  • 地球上99%的物種都需要氧氣,氧氣雖好,可高濃度氧氣卻有毒
    生命要想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就必須從外部環境攝入能量和物質。除了比較低級的生命形式,比如厭氧菌,氧氣是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所必需攝入的物質之一。地球誕生於45億年前,生命大約形成於35億年前,其實地球上最早最原始的生命是不需要氧氣的,那時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濃度也比較低。
  • 氧氣在地球上消失5分鐘 會發生什麼後果?
    如果氧氣在地球上消失 5 分鐘,到底會發生什麼事?
  • 氧氣起源與生命進化有沒有直接的關係,是氧氣促成了生命嗎?
    如果缺少鎳,對產甲烷細菌至關重要的酶就會遭到破壞,從而導致產甲烷細菌死亡。而產甲烷細菌是破壞氧氣的重要微生物,它們在數億年間,一直阻止氧氣在早期的地球大氣裡積聚。如果產甲烷細菌的數量大幅減少,則會使氧氣不受破壞,從而讓大氣中充滿氧氣,於是「大氧化事件」發生。氧氣的產生是光合作用的結果。光合作用把陽光轉變成化學能和氧氣。
  • 都是氧氣,工業氧氣和醫用氧氣有什麼不同?
    提起氧氣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氧氣不就是我們每天呼吸的氣體嗎。可是你知道嗎,氧氣也是分等級的,不同濃度的氧氣有著不同的用途,這些氧氣能廣泛應用於工業、醫療業等等。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工業氧氣與醫用氧氣。
  • 氧氣曾給地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大氧化事件背後隱藏的秘密
    氧氣對我們有多重要?包括人類在內的幾乎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氣才能生存。我們不吃不喝也許能撐一個星期,但是如果沒有氧氣,大概超不過5分鐘。氧氣是如何出現的,生命又是如何變得依賴氧氣的呢?我們這次講一下生命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大氧化事件。大氧化事件導致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迅速上升,同時地球上佔主導地位的生命體,從厭氧生物轉變成了好氧生物。實際上大氧化事件在歷史上發生了兩次,第一次可以說是氧氣從無到有的過程,而第二次則是氧氣含量突飛猛進的過程。每一次都產生比原有生物大100萬倍的新生物體。
  • 氧氣是生命之源:你的身體缺氧了麼?
    到了25億年前,藍藻細菌在地球的海洋中大規模繁殖,向大氣中排放出了大量的氧氣,大氣中的氧氣濃度急劇升高,從而導致當時的厭氧生物大規模滅絕,這就是大氧化事件。大量的氧氣消耗掉甲烷,失去了甲烷的溫室效應,地球的溫度開始大幅度降低。隨著地球表面被冰雪覆蓋的區域越來越大,地球接收到的熱量也會越來越少,最終,地球進入了休倫冰河時期,整個地球以被冰封長達3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