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必不可缺的氧氣,曾「毒」死地球上99%生命!

2020-12-06 蝌蚪五線譜

眾所周知,氧氣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來的。一些植被茂密、氧氣含量大的森林區域也會被人們稱為「森林氧吧」,比如說世界上最大的雨林—亞馬遜雨林就有著「地球之肺」的美譽。

亞馬遜雨林,圖片來源 Veer圖庫

但是你們知道嗎,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來源其實並不是樹木,而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

這些浮遊生物雖然很微小,但卻是海洋生命支撐系統關鍵部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光合作用,它們每年產生了地球上一半的氧氣。

那麼有些朋友可能就會問了,地球上最早是沒有生物的,那最早的時候,地球的氧氣是來源於哪裡呢?

下面就跟著蝌蚪君一起來探尋一下氧氣的產生史吧!

無氧的地球,生命的搖籃

地球有著約46億年的歷史,但是在其誕生後的約一半的時間內,大氣裡的氧氣含量都是極少的。

那時候氧氣的主要來源,是原始大氣被陽光照射時從二氧化碳和水分子中分離出來氧。

與直覺相違背的是,其實並不是有氧氣才有生命,氧氣其實是生命的產物。

這是因為氧氣的化學性質較為活潑,游離狀態的氧很容易就被巖石中的鐵以及火山爆發噴出的氫吸收掉了。

因此,在生命產生的早期,地球上的生物基本上全是厭氧生物,氧氣對它們來說是「毒氣」。

而現在我們之所以會生活中有氧環境中,主要歸功於小小的藍藻在幾十億年前掀起的那場「氧氣革命」。

藍球藻(藍藻的一種),圖片來源網絡

第一次大氧化事件:生命的毀滅與重生

我們通常對光合作用的定義是植物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釋放氧氣的過程。

但其實,光合作用分為產氧光合作用和不產氧的光合作用。根據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化石,地球生命大約出現在34.9億年前。之後不久,不產氧光合作用出現,而產氧光合作用直到大約24億年前才出現。

小貼士:事實上,嚴格來說藍藻也並不是植物,它是類似於細菌的一種生物,被稱為藍細菌更為合適,藍藻只是一種習慣的稱呼。

主流觀點認為,在24億年前,藍藻開始進行產氧光合作用,它們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陽光製造食物,並在這一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毒的副產品——氧氣。

在產氧光合作用出現後的一段時間裡,新生成的氧氣還能夠被巖石中的鐵和大氣中的氫等元素吸收。但是由於地球上的火山活動暫時性地減少等種種機緣巧合,氧元素漸漸能夠以游離的氧氣形式存在於大氣中。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巖石表面的鐵和磷被氧化後,隨著雨水衝刷進入了海洋,海水的富營養化進一步促進了藍藻的繁殖和生長。

這一正反饋使得地球氧氣含量急劇增加,大氣成分因此而改變,史稱第一次大氧化事件。

從大約23億年前到18.5億年前,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從0.02%上升到了4%(現在是21%)。

圖片來源 zhihu

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對於當時的地球生命來說絕對是災難性的事件,它直接導致了當時地球上超過99%的生命死亡,其慘烈程度與六千多萬年前的恐龍滅絕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厭氧生物原本是按照硫化反應等化學反應來吸收能量,但是這種反應的效率與氧化反應相比要低很多。於是倖存的微生物進化出了有氧呼吸這一形式,我們現在所知的破傷風桿菌等厭氧細菌都是那次滅絕的倖存者。

但同時,伴隨著原核生物的「退居二線」,更高級的真核生物開始在生命的舞臺上大放異彩,由此開啟了通向人類出現的演化歷程。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是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發生的同時,地球進入了長達四億年,也是地球歷史上最長的一次冰期——休倫冰期。而導致休倫冰期產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大氧化事件。

圖片來源 sohu

這是因為藍藻產生氧氣的同時吸收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產生的氧氣又將大氣中的甲烷給氧化了。

我們都知道二氧化碳和甲烷都是溫室氣體,這兩種溫室氣體的減少使得地球大氣的保溫效果大大下降。

休倫冰期加上大氧化事件差點把地球上的生命一波帶走,但好在後來火山等地質活動又重新活躍了起來,火山噴髮帶來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又將地球重新「加熱」,地球上的生命得以逃過一劫。

第二次大氧化事件:進化的催化劑

研究表明,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之後,地球又再一次進入了為期十幾億年的低氧環境期,一直持續到了第二次大氧化事件。

科學界對此提出了一個「有機碳庫模型」,該模型的主要理論是,前寒武紀海洋表層透光帶內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原核生物,這些微生物死亡後的有機質易氧化降解,如同一個巨大沼澤,不斷消耗著海水中氧氣,從而導致了海水的缺氧。

這一狀況直到第二次大氧化事件才得到好轉。

科學家們認為促使第二次大氧化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將大量富含硫酸鹽的蒸發巖礦物風化剝蝕後送入海洋,而具有氧化性的硫酸鹽通過硫酸鹽還原菌,氧化了海裡的有機質,形成黃鐵礦並「封存」了起來。

這導致海裡的有機碳庫迅速減少,同時排出的二氧化碳又導致了溫室效應,大氣升溫後加強了陸地的風化作用向海裡輸入硫酸鹽的數量,這一正反饋使得大氣中氧氣的再次迅速上升(有沒有感覺很熟悉,第一次大氧化事件也是依靠的正反饋哦)。

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輔助原因,最終促成了第二次大氧化事件的發生。

這是生物進化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它吹響了古老的地球生命向現代生物圈進化的衝鋒號。有科學家認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就與第二次大氧化事件密切相關。

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後,地球上的氧氣含量就在10%到35%之間變動,在距今約3億年前的時候,大氣中的氧含量達到了35%的峰值。

此後,地球上氧氣含量又逐步下降,直到穩定在今天的21%左右。

說起來,我們還要感謝小小的藍藻,沒有它在數十億年前堅持不懈地製造氧氣,有沒有我們人類還是另一說。

氧氣改變了大氣環境,也促使生物登上陸地,演化出了我們現在的這個充滿生機的世界。

圖片來源 pixabay

我們也不得不感嘆現在這個世界的珍貴,如果當時的藍藻沒有競爭過其他的厭氧生物,如果沒有恰到好處的地質活動結束了休倫冰期,如果沒有第二次大氧化事件......如果沒有那麼多的「巧合」,我們現在的地球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呢?

相關焦點

  • 讓人活命的氧氣,曾導致99.5%的生命消失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階段1時,出現了大量的質量無關的分餾。James Farquhar隨後證明了這種反常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地球早期巖石被來自太陽光的紫外光照射而產生的,而後來又消失的原因是由於地球大氣圈產生了臭氧層(是氧在平流層的一種形式)吸收了紫外光,所以這種反常分餾的消失就可以代表氧氣的大規模出現。
  • 20億年前地球曾發生大滅絕事件 99.5%生命消失
    科技日報訊 (記者 劉霞)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們發現,20億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導致地球上高達99.5%的生命消失。與6500萬年前恐龍從地球上消失那次相比,這次大規模滅絕更為慘烈。
  • 都是氧氣,工業氧氣和醫用氧氣有什麼不同?
    提起氧氣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氧氣不就是我們每天呼吸的氣體嗎。可是你知道嗎,氧氣也是分等級的,不同濃度的氧氣有著不同的用途,這些氧氣能廣泛應用於工業、醫療業等等。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工業氧氣與醫用氧氣。
  • 地球上99%的物種都需要氧氣,氧氣雖好,可高濃度氧氣卻有毒
    生命要想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就必須從外部環境攝入能量和物質。除了比較低級的生命形式,比如厭氧菌,氧氣是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所必需攝入的物質之一。地球誕生於45億年前,生命大約形成於35億年前,其實地球上最早最原始的生命是不需要氧氣的,那時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濃度也比較低。
  • 沒氧氣也能存活!35億年前的生物給出答案,地外生命或無需氧氣
    ,在藍細菌出現之前,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厭氧生物,它們無法暴露在氧氣之中,同時也不需要氧氣維持生命。藍細菌在改變了地球的大氣成分後,由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快速減少,地球進入到第一次大冰期,整個地球被冰封了上億年的時間,超過99%的生物也都死掉了,一直到地球重新復甦,殘留的生命種子才又重新進入到新一輪的進化之中。
  • 地球上的生命在沒有氧氣之前呼吸的是什麼?
    數十億年前,遠在氧氣可用之前,有毒的砷可能就是給我們這個星球注入新生命的化合物。「這是地球上唯一一個我能找到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完全有效的微生物墊子的系統。」微生物墊可以化為疊層石,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了35億年,但在它們存在的頭10億年裡,沒有氧氣進行光合作用。這些生命形式是如何在如此極端的條件下存活下來的仍是未知的,但通過研究今天生活的疊層石和極端生物,研究人員已經找出了幾種可能性。
  • 生命沒有氧氣也能生存嗎?地球曾被厭氧生物主宰
    關於宇宙是否存在生命,在科學界曾引起過廣泛的探討,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生命的存在是偶然的,宇宙不存在其他生命;而認為存在生命的科學界則分為兩派,一方認為水、氧氣、陽光是生命存在的客觀條件,認為宇宙其他星球存在的生命形式和地球類似;而另一方則認為宇宙存在其他的生命形式。
  • 遠古原始生命的滅絕,可能與植物有關,氧氣成了真兇之一
    地球上的生物在發展時期會遭受各種各樣的生存考驗,若是度過了便能成功存活,但要是適應不了就只能抱憾離世。而造成大規模生命滅絕的那一段時間,人們稱之為生物滅絕時期。這些時期無疑是當時生命的痛苦時代,但也因為這些滅絕事件,生命得以不斷進化,最終成就了今天豐富多樣的生物圈。
  • 氧氣現身河外星系 外星生命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且,由於該星系內核十分活躍,它內部產生的連續脈衝驅動分子快速向外流動(類似於分子雲的水釋放氧氣的過程)。據悉,這是天文學家在「馬卡良231」星系尋找氧氣的重要原因。氧在宇宙中的豐度僅次於氫和氦。此前,天文學家曾認為分子氧在恆星間的空間內普遍存在,但一直未有證據表明銀河系外也有氧氣。天文學家解釋到,星際間缺乏氧氣是由於氧原子和水分子凍結在塵埃顆粒上,致使氧氣被「鎖住」。
  • 太空生命!在67P彗星上發現氧氣,它是外星生命的標誌嗎?
    科學家們掃描宇宙尋找生命跡象,在遙遠的67P彗星上發現了分子氧,這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命名為67P的切裡奧莫夫-赫拉西門科太空巖石不僅含有水和碳氣體,還含有氧氣。這一驚人的發現是由歐洲航天局羅塞塔太空探測器上的儀器所完成的。
  • 可怕程度遠超恐龍滅絕事件,99%的地球生命在這場驚天浩劫中消失
    ,就被人們認為可怕程度遠超恐龍滅絕事件,因為大約有99%的地球生命在這場驚天浩劫中消失,下面我們就來講一下地球在那個時候發生什麼。 就在34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個另類——藍藻,這是1種簡單的原核生物,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簡單的生物卻在地球上掀起的驚天浩劫,導致了99%的生命因此消失。為什麼要這什麼說呢?我們往下看。
  • 又臭又毒的磷化氫氣體為什麼是檢測地外生命的標誌?
    今天科學界出了一個重大的成果,科學家在金星上發現了磷化氫的存在,這意味著金星上存在生命或者曾經存在過生命。​磷化氫是地球上最臭、最毒的氣體之一,它存在於一些骯髒的地方,例如沼澤的深處。這種腐爛的「沼氣」也是高度易燃的,會與大氣中的粒子發生反應。
  • 26億年前,地球迎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99%的生命因環境變化消失
    光靠生態系統自身的變化洗牌,人類還可以在地球上生存很長的時間。說起來,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前,當時的恐龍結束了自己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此外,將近80%的物種因為無法適應地球的氣候環境變化,它們也都在此次的災難中走上了滅絕的道路。
  • 氧氣竟然「殺害」了這麼多生命,比恐龍滅絕還慘烈!
    ,我們都知道氧氣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來的,但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來源其實並不是樹木,而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光合作用,它們每年產生了地球上一半的氧氣。因此,在生命產生的早期,地球上的生物基本上全是厭氧生物,氧氣對它們來說更像是一種是「毒氣」。
  • 【科普】氧氣竟然「殺害」了這麼多生命,比恐龍滅絕還慘烈!
    23億年後氧氣才出現,我們都知道氧氣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來的,但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來源其實並不是樹木,而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這些浮遊生物雖然很微小,但卻是海洋生命支撐系統關鍵部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光合作用,它們每年產生了地球上一半的氧氣。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氧氣從何而來?第一次大氧化事件造成了什麼影響?離開了氧氣生命還能存活嗎?
  • 在有氧氣前地球上的生命呼吸什麼?
    在有氧氣前地球上的生命呼吸什麼?(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國外媒體報導,數十億年前,早在氧氣可用之前,臭名昭著的毒藥砒霜可能是為我們的星球帶來生命的化合物。在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一處名為「Laguna La Brava」的地方,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一條紫色的光合微生物帶,它們生活在一個永遠沒有氧氣的高鹽湖中。「我從事微生物席的研究已有35年,」康乃狄克大學的地球學家皮耶特·維斯切說,「這是我在地球上能找到的唯一一處可以在完全沒有氧氣狀態下生存的微生物席。」石化成為疊層石的微生物席在地球上存在已有至少35億年。
  • 地球的氧氣從何而來?氧氣上升到今天的水平,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
    現在,儘管生活在一個科學家可以研究距離我們太陽係數光年行星的時代,但大多數新研究表明繼續減少了找到人類可能生活的其他星球的機會。最大的絆腳石可能是氧氣,人類定居者需要一個高氧氣的大氣來呼吸。那麼,我們是如何如此幸運地在一個氧氣充足的地球上進化的呢?
  • 在有氧氣之前,地球上的生命呼吸的是什麼?
    據國外媒體報導,數十億年前,早在氧氣可用之前,臭名昭著的毒藥砒霜可能是為我們的星球帶來生命的化合物。  在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一處名為「Laguna La Brava」的地方,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一條紫色的光合微生物帶,它們生活在一個永遠沒有氧氣的高鹽湖中。
  • 在有氧氣之前,地球上的生命呼吸的是什麼?
    數十億年前,早在氧氣可用之前,臭名昭著的毒藥砒霜可能是為我們的星球帶來生命的化合物然而,在其存在的最初10億年中,地球上尚無氧氣可用於光合作用。  這些生命形式如何在這樣的極端條件下生存仍是未知數。但是在研究了目前仍存在的疊層石和極端微生物之後,研究人員發現了少數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