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物在發展時期會遭受各種各樣的生存考驗,若是度過了便能成功存活,但要是適應不了就只能抱憾離世。而造成大規模生命滅絕的那一段時間,人們稱之為生物滅絕時期。這些時期無疑是當時生命的痛苦時代,但也因為這些滅絕事件,生命得以不斷進化,最終成就了今天豐富多樣的生物圈。
在生命發展史上,生物滅絕活動不止發生過一次,目前所知最為可怕的是6500萬年前的恐龍時期的生物滅絕。據科學家推測,當時並非是地球自身的機制進行生命篩選,而是宇宙行星的撞擊引發了地球環境的大變,導致了當時的霸主——恐龍,以及接近75%的生命種類直接消失在地球上。
隨著人類對地球生命發展史研究不斷的加深,科學家聲稱,可能恐龍時期的生物滅絕還不是最可怕的。在那之前,還有一起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的生命滅絕時期,足足消滅了99%的地球生命。根據宇宙中其它星球的研究結果表明,其實星球中原本是沒有氧氣存在的,那為什麼現在的地球大氣層中有氧氣呢?這就與當時生命滅絕有關了。據猜測,其實當時的地球大氣層中並沒有直接可呼吸的氧氣。而氧氣的出現,跟一種簡單的原核生物——藍藻有關。
藍藻,是地球原始生命中的一個異類,也是原始生命的劊子手,因為它具備光合作用的能力。當時,原始生命剛從海洋中脫離出來,還保持著低氧的生活習性,且那時的地球大氣層中充斥著的也是大量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因此,原始生命迅速地在陸地上繁衍開來。只是好景不長,藍藻的出現讓低氧環境發生了改變。藍藻的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並往空氣中放出了氧氣。這對於當時的生物而言,是在排放有害氣體。隨著氧氣的逐漸增多,使得當時的低氧生物越發難受,且慢慢走上了滅絕的道路。
當然,氧氣的作用遠不能殺死99%的生物,總有一些是可以適應的。但氧氣的大量出現也遠不止殺害原始生命這麼簡單。我們知道,二氧化碳、甲烷都是溫室氣體,目前我們還要想辦法減低它們在空氣含量,以防全球變暖。但當時的地球卻是靠著這些溫室氣體來維持溫度,若它們大量減少的話,地球溫度就會下降,甚至進入冰封時代。
此外,當時太陽輻射的強度並不如現在那麼給力,且藍藻的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它排放的氧氣還把甲烷氧化成了自己的一分子,導致兩大溫室氣體的減少。之後,地球便維持不了適宜的溫度,進入了冰川時代,變成了一顆雪白的星球。沒有多少生物能在冰川時代裡存活下來,所以說這次的滅絕活動才是最可怕的,估計最後剩下的生命體是那些可以在冰河世紀中休眠的微生物。毫不起眼的藍藻居然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地球的原始生命毀滅,讓地球進入冰河世紀,改變了地球上的環境,還導致了後面喜氧生物的出現,還真是個厲害角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