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氧氣竟然「殺害」了這麼多生命,比恐龍滅絕還慘烈!

2020-12-14 奉賢科技發布

氧氣對於地球上

絕大多數生物來說是必需的

但地球上的氧氣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那麼在沒有氧氣的時候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嗎

來自科普中國的資料顯示,地球經歷了漫長的23億年後氧氣才出現,我們都知道氧氣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來的,但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來源其實並不是樹木,而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

這些浮遊生物雖然很微小,但卻是海洋生命支撐系統關鍵部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光合作用,它們每年產生了地球上一半的氧氣。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

氧氣從何而來?

第一次大氧化事件造成了什麼影響?

離開了氧氣生命還能存活嗎?

氧氣

地球有著約46億年的歷史,但是在其誕生後的約一半的時間內,大氣裡的氧氣含量都是極少的。那時候氧氣的主要來源,是原始大氣被陽光照射時從二氧化碳和水分子中分離出來的氧。

並不是氧氣出現後才誕生了生命,氧氣其實是生命的產物

這是因為氧氣的化學性質較為活潑,游離狀態的氧很容易就被巖石中的鐵以及火山爆發噴出的氫吸收掉。因此,在生命產生的早期,地球上的生物基本上全是厭氧生物,氧氣對它們來說更像是一種是「毒氣」。

而現在我們之所以會生活中有氧環境中,主要歸功於藍藻在幾十億年前掀起的那場「氧氣革命」。

藍藻,圖源中科院物理所

嚴格來說藍藻並不是植物,它是類似於細菌的一種生物,被稱為藍細菌更為合適,藍藻只是一種習慣的稱呼。

我們通常對光合作用的定義是植物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釋放氧氣的過程。但其實,合作用分為產氧光合作用和不產氧的光合作用。

根據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化石,地球生命大約出現在34.9億年前。之後不久,不產氧光合作用出現,而產氧光合作用直到大約24億年前才出現。

主流觀點認為,在24億年前,藍藻開始進行產氧光合作用,它們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陽光製造食物,並在這一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毒」的副產品——氧氣。

圖源網絡

在產氧光合作用出現後的一段時間裡,新生成的氧氣被巖石中的鐵和大氣中的氫等元素吸收。但是由於地球上的火山活動暫時性地減少等種種機緣巧合,氧元素漸漸能夠以游離的氧氣形式存在於大氣中。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巖石表面的鐵和磷被氧化後,隨著雨水衝刷進入了海洋,海水的富營養化進一步促進了藍藻的繁殖和生長。

這一正反饋使得地球氧氣含量急劇增加,大氣成分因此而改變,史稱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從大約23億年前到18.5億年前,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從0.02%上升到了4%(現在是21%)。

圖源蝌蚪五線譜

大氧化事件導致了距今20億年前生命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當時地球上高達99.5%的生命消失了。

當時地球海洋是單細胞藻類一統天下,自養的藍藻在吸收二氧化碳、營養自身的同時不斷地釋放氧氣,結果造成了有氧環境的出現,即大氧化事件。

有氧環境對原本厭氧的原核生命產生了致命的傷害,導致絕大多數生命的滅絕。與6600萬年前恐龍從地球上消失那次相比,這次大規模滅絕顯然更為慘烈。

但大氧化事件也對自然界和生物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僅為我們帶來了今天所需的鐵礦資源,更是誕生了真核生命,即需要有氧環境下呼吸和生存的生命,從此開啟了通向人類出現的演化徵程。

圖源網絡

科學家對藍藻的研究

24億年前,藍藻就開始進行產氧光合作用,科學家又是如何獲知藍藻的光合作用對海洋和大氣的影響呢?目前最普遍的是利用巖石記錄的同位素來進行研究。

碳同位素家族有兩位重要的家庭成員C12和C13,藍藻和藻類等生物體產生的有機碳更富集C12,根據碳同位素的分餾行為,這意味著周圍海水中無機碳具有更少的C12,換言之,它變得富含C13。

從海洋中去除的有機碳越多,海洋中殘留的無機碳C13中就會富集,用同位素來表示即海水δ13C越偏正。

圖源網絡

美國科學家Dick Holland與同事Juha Karhu首次得出海相碳酸巖的碳同位素δ13C曲線產生了大約10‰正漂移,並將它稱為Lomagundi同位素事件(地球歷史上最大的碳同位素偏移),並將有機碳的埋藏視作產生大氧化的氧氣來源。

但是,進一步分析發現,碳同位素的正偏和大氧化事件並不是完全對應,Lomagundi同位素偏移發生在大氧化事件之後而不是在大氧化事件期間。因此,科學家不得不尋找其他可能產生大氧化的原因,於是將目光投向大氧化事件之前更古老的地球時期。

太古代時通過有機碳和黃鐵礦的埋藏,可能已經產生氧氣了,但氧氣的含量非常低,主要是由於產生的氧氣會與火山中產生的來自地幔的還原性氣體(主要是H2)發生反應而消耗。還原性氣體的噴出速度很可能就是限制大氧化產生的原因。

27億年前地幔對流的變化圖,圖源中國科普網

科學家發現,氫氣的噴出速度主要取決於地幔物質的性質,但地幔物質性質在地質歷史時期幾乎沒有大的改變。除此之外,氫氣的噴出速度還應取決於地幔的粘性物質運動。

地球從形成之初的大火球逐漸降溫,使地球內部冷卻,所以地幔粘度變大,運動緩慢,導致氫氣釋放速率隨時間而減少,從而促使大氣含氧量的增加。

2020年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Eguchi等提出了新見解:他們用碳循環將海相碳酸巖碳同位素、大氣氧含量演變和板塊構造演化結合起來,認為大氧化事件與Lomagundi事件是由深部碳循環和增強的去氣作用共同導致的。

圖源中國科普網

他們推測,距今25億年,地球逐步轉化為板塊構造使陸地面積增加,冰期作用導致含水沉積物增大,使板塊邊界弱化,促進板塊俯衝加強,從而導致碳埋藏量增加,促使了藍藻的繁盛與氧氣的不斷增多。

有機界和無機界共同推動了地球歷史上第一次大氧化事件的形成,從而使地球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生物界更是拉開了走向複雜生命現象的演化大幕。

生命離開氧氣就不能存活了嗎

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都離不開氧氣,但是最近《自然-天文學》發表的一篇論文表示:微生物可以在百分之一百的氫氣中生存和生長

科學家們用原核生物中的大腸桿菌和真菌中的酵母來進行了實驗,研究發現,簡單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大腸桿菌,以及更複雜的單細胞真核生物——酵母都可以在100%氫氣氣體環境下的液體培養基中生存和繁殖。

釀酒酵母菌株的彩色掃描電子顯微照片

圖源phys.org

對於生長在100%氫氣中的大腸桿菌,最大細胞濃度(每單位體積的細胞數)僅比在空氣中生長的大腸桿菌中的濃度小兩倍。

如果可用氧氣的含量低,大腸桿菌將從有氧呼吸轉變為基於無氧呼吸或發酵的低效能量代謝(單位分解有機物產生的能量較小)。

酵母菌在100%氫氣中的最大細胞濃度比在空氣中顯著降低,大概是降低2.5倍,而且繁殖時間是空氣中的大約三倍時間。如果生命能在100%氫氣的大氣中生存,那麼它也能在氫氣主導的大氣中生存。

圖源Veer圖庫

不僅氫氣,研究人員還探索了氦氣環境下的生命生存狀態。結果發現,與氫氣環境相比,純氦氣環境的其他控制措施顯示出類似的大腸桿菌生長曲線,這說明生命也有可能在氦氣環境下生存。

這意味著,我們未來在尋找宜居行星的時候,就可以打破以前的標準,不用再以尋找含氧大氣為標準尋找宜居星球了。

轉載自|陝西科普

奉賢科技發布

點分享

點收藏

相關焦點

  • 氧氣竟然「殺害」了這麼多生命,比恐龍滅絕還慘烈!
    ,氧氣其實是生命的產物。,導致絕大多數生命的滅絕。與6600萬年前恐龍從地球上消失那次相比,這次大規模滅絕顯然更為慘烈。除此之外,氫氣的噴出速度還應取決於地幔的粘性物質運動。圖庫不僅氫氣,研究人員還探索了氦氣環境下的生命生存狀態
  • 遠古原始生命的滅絕,可能與植物有關,氧氣成了真兇之一
    而造成大規模生命滅絕的那一段時間,人們稱之為生物滅絕時期。這些時期無疑是當時生命的痛苦時代,但也因為這些滅絕事件,生命得以不斷進化,最終成就了今天豐富多樣的生物圈。在生命發展史上,生物滅絕活動不止發生過一次,目前所知最為可怕的是6500萬年前的恐龍時期的生物滅絕。
  • 【恐龍探索】恐龍滅絕(一)
    👉《【恐龍探索 • 100期特別文章】風雨同舟,我們砥礪前行》在之前的節目裡呢,小編主要給大家科普了一下恐龍的今生,那麼很明顯,從這一期開始,小編就著重給大家介紹一下,恐龍是怎麼沒的。 在說之前呢,小編先給大家簡單回顧一下恐龍的滅絕,他也就是6500萬年前那次白堊紀大滅絕了,我們的恐龍大軍瞬間消失了,不過在這之前世界上還有過好幾次物種大滅絕呢(多少次來著,是不是咱們第一期說過來著,嗯?👉《恐龍探索前章(生命起源)》)
  • 氧氣濃度過高會引起中毒嗎?恐龍時代氧氣濃度多高?會不會中毒?
    地球本沒有氧氣,氧氣是地球生物的產物。30多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藍細菌,藍細菌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其所需的有機質,同時將氧氣作為副產物釋放出來。這些源源不斷產生的氧氣用了十億年時間將當時海洋中的亞鐵離子全部氧化了,當時淺綠色的海洋從那時起就變成今天的樣子了。
  • 20億年前地球曾發生大滅絕事件 99.5%生命消失
    科技日報訊 (記者 劉霞)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們發現,20億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導致地球上高達99.5%的生命消失。與6500萬年前恐龍從地球上消失那次相比,這次大規模滅絕更為慘烈。
  • 生命,如何在大滅絕中進化?
    圖/《生命的進化》生命從未被死亡擊潰。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中,生命曾經歷過多次大滅絕事件。如今,曾經在地球上出現過的物種,99%以上都已經滅絕了。 一億年後,我們身邊的所有物種,可能都將不復存在,這其中,或許也包括我們自己。
  • 26億年前,地球迎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99%的生命因環境變化消失
    因為2020年的開年相對來說過於「魔幻」,於是,很多朋友都在擔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即將要出現,以及人類就要迎來了「世界末日」等問題。當然,這種擔心是多慮的,因為除非是小行星撞地球、黃石火山爆發等災難突然出現,人類才會迎來「世界末日」。
  • 恐龍滅絕的時候地球上有人類嗎?
    從目前的科學發現來說是沒有的,恐龍滅絕於大約6500萬年前,這是科學界都認同的,它們統治地球達到1億6千萬年左右。
  • 讓人活命的氧氣,曾導致99.5%的生命消失
    藉助這些巖石,研究小組證明:大約24億年前,大氣中氧氣的濃度急劇增加,他們的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大氧氣事件:生命的劫難,更是生命的新生毫無疑義,大氧化事件對自然界和生物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僅為我們帶來了今天所需的鐵礦資源,更是誕生了真核生命,即需要有氧環境下呼吸和生存的生命,從此開啟了通向人類出現的演化徵程。
  • 誰躲過了滅絕恐龍的大災難?
    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當時包括恐龍在內的全球75%(或以上)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這被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或「K-Pg滅絕」。那麼,另外25%的倖存者是誰?它們如何逃過這次天崩地裂的大災難?
  • 《哎呀,竟然就這樣滅絕了》:有趣的滅絕動物圖鑑,絕對刷新認知
    最近我們家小朋友突然迷上了動物滅絕的話題,老是問我:「媽媽,恐龍是怎麼滅絕的啊?」「媽媽,人類什麼時候會滅絕呀?」呃,這些問題超綱了呀,為母的知識儲備顯然捉襟見肘了。咋辦?惡補吧!——於是,我遇到了這本超級有趣的動物滅絕科普書——《哎呀,竟然就這樣滅絕了》(以下簡稱《哎呀》)。光聽書名就覺得有點意思,聽這口吻,似乎帶著兩分無奈、三分遺憾、五分不甘吧。
  •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時候有多痛苦?2公裡厚的巖層給出了答案
    因為恐龍家族是地球的第一代生物霸主,而人類是地球上的第二代生物霸主,作為同是地球上的生物霸主,肯定會特別關注對方,可惜的是作為地球第一代生物霸主的恐龍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而在恐龍滅絕之前,恐龍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比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500萬年)還要多32倍,因此恐龍才引起人類的極大興趣,人類希望從恐龍身上研究出一些生物進化的規律,同時也希望能夠揭開恐龍滅絕的原因,避免人類重蹈覆轍
  • 科普:​當年撞擊地球,滅絕恐龍的那顆行星,現在究竟在哪?可算知道了
    20多萬年前,人類才重非洲走向世界,最後成為地球的主人已經有20萬年左右的時間了。然而以地球46億年的生命比,這不過短短的一瞬。
  • 地球5次生物大滅絕,第一次最可惜,這麼多海鮮都爛到海裡了!
    如今,地球上的生命如此繁榮,許多人可能想像不到,在地球歷史上還發生過5次大型的生物滅絕事件。超過90%的生命都在這幾次事件中消失了。每一次地球生物大滅絕,都徹底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面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地球上發生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 恐龍為什麼滅絕還不確定,但是恐龍為什麼沒有進化成為人我知道!
    提問者做了一個假設,地球上的生命終結者就是人,或象人一樣的智慧生物。為什麼一定是人這麼一個樣子?為什麼一定要有智慧?恐龍生活得很好啊!很多億年啊。其實恐龍也這麼回答你。任何生命的進化,其實唯一的目的只有一個,達爾文先生已經告訴你了,那就是生存。因為環境,因為偶然的因素,你必須去適應,活下去才是生命的唯一目標。其他的都是副產品。從這個意思上,人類好像是幸運了點:副產品有靈活的手,有感知的器官,尤其是有智慧的大腦。在山洞中的有些動物進化中眼睛居然消失了,你說眼睛很重要,人家生存不需要。
  •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過程是什麼樣子?原來這麼痛苦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地球是一個有著數十億年漫長生命史的世界,在數十億年的生命歲月裡,不知誕生了多少種生物。可是這些生物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命運,那就是滅絕消失。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種生物能夠從數十億年前一直延續到現在,生命之路就是一條不斷進化的道路,舊生命物種的滅絕消失,新生命物種的誕生,這是生命的一種進化升華。
  • 今天我們必不可缺的氧氣,曾「毒」死地球上99%生命!
    那時候氧氣的主要來源,是原始大氣被陽光照射時從二氧化碳和水分子中分離出來氧。與直覺相違背的是,其實並不是有氧氣才有生命,氧氣其實是生命的產物。這是因為氧氣的化學性質較為活潑,游離狀態的氧很容易就被巖石中的鐵以及火山爆發噴出的氫吸收掉了。因此,在生命產生的早期,地球上的生物基本上全是厭氧生物,氧氣對它們來說是「毒氣」。
  • 雞是恐龍的後代,為啥長不成恐龍這麼大?
    一概而論是不可取的,不能說氧氣含量比現在高時有大的恐龍存在,就說恐龍大型化和高氧氣含量有關,這樣就沒法解釋氧氣含量低時也存在大型恐龍的情況了。 既然如此,我們回歸去討論恐龍這種生物的本質。有沒有確鑿的證據,說明恐龍的體型是氧氣含量決定的呢?或者說,有沒有人發現這種關係,氧氣含量高了,恐龍體型就大?
  • 探秘故事:揭秘史前恐龍滅絕之謎,為何鱷魚卻存活了下來?
    一萬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龍,曾經是地球的霸主,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6億年之久。但不知為何,卻在6500萬年前出現了恐龍滅絕的情況,唯有部分和恐龍同時代的生物有倖存活了下來,並且一直繁衍至今。在6500萬年前究竟發生了什麼?居然使恐龍發生了大規模的滅絕。關於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原因,在科學界一直都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 猶加敦半島有個隕石坑,專家說:也許是坑中的礦物,導致恐龍滅絕
    恐龍滅絕是地球上最大的謎案之一,科學家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推測,其中最主流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但不過還缺乏直接的證據。近年來,西方科學家在尤卡坦半島,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物質,或許這種物質,就能直接證明恐龍滅絕的罪魁禍首就是小行星。究竟是什麼樣的物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