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氧氣從何而來?氧氣上升到今天的水平,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

2020-10-18 博科園

一個多世紀以來,可居住外星世界的存在想法,一直是很多科幻家的題材。在19世紀,天文學家認為火星人可能正在使用運河交通線路穿越這顆紅色星球。現在,儘管生活在一個科學家可以研究距離我們太陽係數光年行星的時代,但大多數新研究表明繼續減少了找到人類可能生活的其他星球的機會。最大的絆腳石可能是氧氣,人類定居者需要一個高氧氣的大氣來呼吸。那麼,我們是如何如此幸運地在一個氧氣充足的地球上進化的呢?

地球海洋和大氣的歷史表明,氧氣上升到今天的水平是相當困難的。目前的共識是,地球經歷了大氣和海洋含氧量的三步上升,第一次被稱為「大氧化事件」,發生在大約24億年前。之後是大約8億年前的「新元古代氧合事件」,最後是大約4億年前的「古生代氧合事件」,當時地球上的氧氣水平達到了現代峰值的21%。在這三個時期發生了什麼來增加氧氣水平,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一種想法是,新的有機體對地球進行了「生物工程」,通過它們的新陳代謝或生活方式來重組大氣和海洋。

例如,大約4億年前陸地植物的崛起,可能通過陸上光合作用增加了大氣中的氧氣,取代了海洋中的光合細菌,後者在地球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一直是主要的氧氣製造者。或者,板塊構造變化或巨大的火山噴發也與地球氧合事件有關。這部以事件為基礎關於地球上氧氣是如何變得如此豐富的歷史暗示著,我們非常幸運地生活在一個高氧氣的世界裡。如果沒有發生一次火山噴發,或者某種有機體沒有進化,那麼氧氣可能會在低水平停滯。

磷,缺失的一環

最新研究表明,情況並非如此,我們創建了一個地球碳、氧和磷循環的計算機模型,發現氧轉變可以用地球內在動力學來解釋,很可能不需要任何奇蹟事件。關於地球氧合理論中缺少的一樣東西是磷,這種營養物質對海洋中的光合細菌和藻類非常重要,有多少海洋磷最終將控制地球上產生多少氧氣。這在今天仍然是正確的,自從大約30億年前光合作用微生物的進化以來就是如此。海洋中的光合作用依賴於磷,但高磷酸鹽水平也通過一種稱為富營養化的過程推動深海氧氣消耗。

當光合微生物死亡時,它們會分解,這會消耗水中的氧氣,隨著氧氣水平的下降,沉積物往往會釋放出更多的磷。這個反饋迴路能迅速除去氧氣,這意味著海洋中的氧氣水平能夠迅速變化,但它們在長時間尺度上被另一個涉及地幔的過程緩衝。縱觀地球歷史,火山活動釋放出與大氣發生反應並從大氣中除去氧氣的氣體。由於地幔冷卻,這些氣體流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消退,計算機模型表明,隨著光合作用生命的最初演化,這種緩慢的減少,是產生一系列氧氣水平階躍變化增加所必需的。

些階梯式增加與整個地球歷史上發生的氧氣三步上升有著明顯相似之處,該模型還支持我們目前對海洋氧合作用的理解,在海洋變得像今天這樣有彈性地氧合之前,海洋氧合作用似乎經歷了無數次的氧合和脫氧循環。所有這一切真正令人興奮的是,氧合模式可以被創造出來,而不需要困難和複雜的進化飛躍,也不需要間接的災難性火山或構造事件。因此,一旦光合作用進化,地球氧合作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在其他地方存在高氧世界的可能性可能要高得多。

科園|文:Lewis Alcott and Benjamin J. W. Mills/The Conversation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科普:是誰製造的氧氣,氧氣到底是從何而來?
    氧氣瀰漫在地球的大氣層中,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著其高度而逐漸下降,也就是越遠離地面空氣越稀薄,同理,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也就越低。去過高原的人往往會有這種體會,在海拔幾千米的高原或是山峰上,呼吸會變得很困難,這就是因為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下降所造成的缺氧症狀。那麼有人或許會問,是誰製造的氧氣,氧氣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 一旦地球開啟移動,氧氣又從何而來?
    一旦地球開啟移動,氧氣又從何而來?《流浪地球》作為2019年春節檔上映,它的出現讓人重新認識到宇宙,地球的環境一直發生變化,慢慢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時候全世界為了人類文明能夠延續,開始製造行星發動機,可控核聚變已經在實驗室生成,雖然已經看到了希望,但是很難將它應用到現實中,這時候有人提出,如果在現實創造出像《流浪地球》中的小型發動機,能否運用它自身的動力,將地球推動離開太陽系?
  • 核潛艇最深下潛600米,船員氧氣從何而?今天算漲知識了
    核潛艇最深下潛600米,船員氧氣從何而來?今天算明白了你是不是一個潛水愛好者呢?如果你不是那麼,你有沒有在電視劇中看到那一些去潛水的人在水底的時候需要背上一個氧氣罐呢?既然是這樣想過核潛艇,她最深下潛深度能達到600米,船員氧氣是從何而來的呢?
  • 探測器Curiosity號發現火星上的氧氣水平在上升!
    早之前,科學家們在分析來自火星的輻射光譜時發現了在火星的大氣中存在氧氣,它的體積含量約佔0.16%。Curiosity號火星探測器在蓋爾火山口附近測量氣體含量近六年,它可以證實在火星上氧氣氣體成分的存在。
  • 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大部分由海洋生物而來,而非陸地樹木
    地球生機盎然,那麼供養每一個生命的氧氣從何而來?一棵樹可以製造出兩個人所需要的氧氣。全世界最大亞馬遜雨林的面積相當於中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佔地550萬平方公裡。製造出的氧氣總量,相當於全人類所需氧氣的二十倍。
  • 若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提升到百分之九十,地球會如何?
    如果地球上的氧氣含量稍微下降一點或者是上升一點的話,那麼都會對地球產生不利影響,現在地球上的含氧量是很穩定的,都在21%左右,但是有科學家估計過,如果大氣氧含量超過35%的話,那麼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氧氣濃度過高將會導致火災極易發生,到時候全世界各地隨時都走可能發生火災,地球就會變成一片火的海洋。
  • 飛機在萬米高空時,氧氣從何而來?為什麼有時候會頭暈?
    我們知道,高空的氧氣極其稀薄,那麼機艙內乘客的氧氣究竟從何而來呢?是靠一系列化學反應產生氧氣?還是預先儲存一定量的氧氣,供起飛後使用呢?其實都不是!機艙內的氧氣還是來自於機艙外的大氣,不過要預先進行一系列的處理,才能提供給乘客呼吸。大家都知道,飛機的機艙是全封閉的,所以大氣不會進入到機艙內,而是通過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進口進入到飛機內部。
  • 火星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持續上升 而NASA仍無法確定原因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某種原因正導致火星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激增。儘管「好奇號」火星車和美國宇航局(NASA)的團隊盡了最大努力,將其數據篩選回地球,但現在科學家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儘管眾所周知,紅色星球在當前狀態下不支持人類生命,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的大氣層中根本沒有任何氧氣。
  • 氧氣,從毒性氣體到有用氣體:前40億年地球氧氣演變史
    幾乎一直到35億年以前,整個地球上都是沒有氧氣的,從35億年前開始,地球上演化出一些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藍藻(又稱藍細菌)。這些細菌能夠利用光照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有機物,但是會釋放出一種副產物:氧氣。
  • 沒有氧氣的地球,人類還能生存嗎?西瓜視頻找答案
    我們的地球為什麼有氧氣?為什麼在過去的幾百萬年裡,我們地球的氧氣含量一直絲毫不差地維持在20.95%,你了解我們的地球嗎?在西瓜視頻上,西瓜視頻創作人針對這些問題做了詳細的解答。我們來聽聽他是如何理解的。
  • 距地球42光年,一顆「新地球」被發現,氧氣比地球多3倍!
    通過深入的研究表明,這顆新地球完全適用於人類生存,主要是它的環境與地球高度相似,這究竟是怎樣的新地球呢?距地球42光年,一顆「新地球」被發現,氧氣比地球多3倍!儘管如此,科學家始終沒有放棄這顆行星,這需要一個漫長的歷程,除非科學技術將發展到全新的巔峰階段,或許就能達到這顆星球。在研究的過程中,科學家還發現一顆距地球極近的星球,只有42光年。據了解,這顆星球上擁有豐富的氧氣,至少是地球的三倍,我們都知道,氧氣是或不可缺的一大資源,它雖然無色無味,對每個生物來說,每天都要吸收氧氣,才能得以呼吸。
  • 地球上的氧氣是怎麼來的?如果沒了氧氣地球會不會滅亡?
    氧氣這個元素我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氧氣是我們生命的基礎,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需要氧氣,任何情況下的缺氧都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命。不止是我們人類生活需要氧氣,大自然的生物也需要氧氣,比如動物呼吸,有機物的腐敗等都需要消耗氧氣。氧氣已經成為生存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可是氧氣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是什麼提供了我們氧氣呢?
  • 氧氣曾給地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大氧化事件背後隱藏的秘密
    氧氣是如何出現的,生命又是如何變得依賴氧氣的呢?我們這次講一下生命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大氧化事件。大氧化事件導致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迅速上升,同時地球上佔主導地位的生命體,從厭氧生物轉變成了好氧生物。實際上大氧化事件在歷史上發生了兩次,第一次可以說是氧氣從無到有的過程,而第二次則是氧氣含量突飛猛進的過程。每一次都產生比原有生物大100萬倍的新生物體。
  • 科學家揭示地球如何獲得氧氣的新線索
    在10月23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加州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生安迪·希爾德、道法和他們的同事使用一項開創性的技術,揭示了有關海洋鐵在地球大氣上升中所起作用的新信息。這些發現揭示了更多關於地球歷史的信息,甚至可以為在其他恆星系統中尋找宜居行星提供線索。
  • 地球氧氣的來源,如果沒有氧氣我們人類是否還會出現?
    我們現在地球上的人類以及各個生命體的存在,除了地球上的自然環境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地球上存在著我們人類呼吸所必需的氧氣,如果沒有氧氣我們人類將不能夠過去,那樣生命也就無法得到繼續的延續,所以氧氣決定了我們人類是否能夠在地球上存在,那麼我們地球上的氧氣是否從地球形成的時候就存在嗎?
  • 火山活動和地幔變化是大氣中氧氣上升的關鍵
    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是,地質學線索表明,在此之前的數億年前,早期細菌正在進行光合作用並抽出氧氣。都去哪了某種原因阻止了氧氣的上升。對數十億年前的巖石的新解釋認為,火山氣體可能是罪魁禍首。由華盛頓大學領導的這項研究於6月發表在開放存取雜誌《自然通訊》上。
  • 如果地球的氧氣含量增加一倍,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越靠近地面,空氣的密度就越高,隨著高度的上升,空氣密度下降,氣壓也隨之降低。如果以地球大氣層的厚度為2000公裡(散逸層的上緣)來計算的話,那麼最靠近地面的對流層12公裡以內的大氣層,其空氣總量可以達到整個大氣層的80%。所以,我們如果考慮空氣的組成及比例、或者空氣組分的變化情況,一般指的是近地面的空氣狀況。
  • 地球上的氧氣會被耗盡嗎?如果沒有氧氣,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
    人類的呼吸離不開氧氣,地球上的氧氣幾乎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必須元素。除了一些厭氧型生物可以在沒有氧氣的條件下生存之外,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氧氣。氧氣就是地球贈予生命的一種的財富,但似乎被人們認為是理所當然。隨著人類對資源環境的利用,氧氣的主要來源綠色植物大量減少,那麼,氧氣會有被耗盡的那一天嗎?
  • 地球為什麼能讓沒有氧氣的月球「生鏽」?
    實際上無論是金屬的生鏽,還是生命的衰亡,都是氧化反應在起作用,而讓這一過程進行所必需的成分,便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氧氣(O₂),它在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同時,也在慢慢地消耗我們的壽命。這是一種化學性質十分活躍的氣體。
  • 如果地球的氧氣含量突然增加一倍,會發生什麼?
    如果地球的氧氣增加一倍,昆蟲和節肢動物會朝著大體型方向進化;一億年,人類就騎著皮皮蝦出行吧! 目前地球表面的平均含氧量為21%,這個指的是氧氣的體積百分比,不是質量百分比;如果含氧量增加到42%,實際上氧氣的總量差不多要翻3倍;氧氣總量翻一倍後,實際含氧量約為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