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能創造行星發動機嗎?一旦地球開啟移動,氧氣又從何而來?
《流浪地球》作為2019年春節檔上映,它的出現讓人重新認識到宇宙,地球的環境一直發生變化,慢慢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時候全世界為了人類文明能夠延續,開始製造行星發動機,可控核聚變已經在實驗室生成,雖然已經看到了希望,但是很難將它應用到現實中,這時候有人提出,如果在現實創造出像《流浪地球》中的小型發動機,能否運用它自身的動力,將地球推動離開太陽系?
怎樣創造行星發動機?
理論上人類可以掌握各種強大的科技和能源,想要離開地球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不過要解決推力和飛船的問題,在《流浪地球》中建造的行星發動機,運用的是各種元素核聚變獲得能量,後續用石頭就能把它當作燃料,想要改變地球原本的軌道,那麼只需要足夠的能量可以。
在這些問題的前提下,不禁讓人懷疑行星發動機是否會摧毀地球原本的內部結構?因為在拍攝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作者劉慈欣曾經思考過這一問題,我們的地球像是一個類似蛋殼包裹的氣球,在地球的內部像一個鐵火球一樣,這才導致地球頻頻發生各種火山地震,但是地球的表面並不是真正的像蛋殼一樣薄弱。
在這個電影中行星發動機非常強大,主要還是因為有各種能源的支撐和散熱系統,噴射出來的質子幾乎能達到光速,這才讓地球在運行的過程中大,氣層和分子碰撞,行星發動機產生的粒子讓速度慢慢變弱,而想要離開地球必定要經歷大氣層,而高空大氣層氧氣薄弱,所以行星發動機底部建造的過程中,一定要巨大的散熱系統,才能擺脫地球將要發生的火山海嘯。
卡爾達舍夫曾經把宇宙中的等級區分而來,他認為宇宙文明等級大概分為三個階段,初級文明、二級文明和高級文明,人類連一級文明都達不到,怎樣創造行星發動機呢?更不敢想像運用宇宙內的其他力量,而對於中高級文明來說,想毀掉整個銀河系都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利用宇宙中的能源建造行星飛船更是簡單。
畢竟電影只是電影,在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任何依據,我們需要根據科學嚴謹分析才能得出答案,以現在人類科技,來看想要創造出一臺超光速宇宙飛船比較困難,談何而來創造行星系統呢?並且改變地球原本的運行軌道,讓地球失去了自轉公轉,失去引力作用會讓人類一瞬間從地球飛出去。對此你有何感想的可以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