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臺行星發動機真的能推動地球嗎?科學家:遠遠不夠

2020-11-23 騰訊網

引言: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未來的人類遇到了太陽演變成紅巨星的危機,為了不讓地球被逐漸膨脹的太陽吞噬,最終啟動了「流浪地球」的計劃。在計劃中人類採用行星發動機產生推力來推動地球,那麼一萬臺行星發動機真的能夠推動地球嗎?

今年年初電影院裡出現的一部名為《流浪地球》的科幻電影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許多人選擇在春節期間去看這部電影,最終造就了它是春節檔的票房冠軍。相信很多朋友也看過這部電影,許多看過電影的觀眾都認為這應該是國產科幻片製作最為精良的一部了,電影中所呈現的特效讓許多觀眾直呼過癮。但是這部電影始終還是科幻電影,還是存在許多違背科學理論的東西,例如人類利用行星發動機來推動地球開啟了「流浪地球」的計劃。

儘管未來的人類已經將科技水平提高了很高的程度,但是要推動地球前行還是十分艱難的。首先地球在不斷地自轉,如果要推著地球前進就要想辦法讓它停止自轉,否則就無法讓在地球一面上的行星發動機持續朝著一個方向提供推動力。那麼到底怎樣才能讓地球停止自轉呢?有觀點認為,除非太陽消失了,或者一顆比地球還要龐大的星球和地球撞擊。由此可見想在未來幾百萬年,甚至是幾千萬年讓地球停止自轉是不太可能的。

其次是推動地球所需要的動力。電影出現了十分耐人尋味的一幕,一個小分隊在運送一種名為「火石」的東西時出現了危機,他們面臨著救人還是救火石的艱難抉擇。為什麼火石這麼重要呢,以至於電影中的人物選擇優先保護火石呢?原來它就是行星發動機的燃料,據說一顆火石能夠為一整座行星發動機提供充足的能量,它為人類產生的能量甚至比一座核電站發出的電還要多得多。

然而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這種物質的,而且就算存在這樣的物質,它也要能夠釋放出比電影中多好幾倍的能量才能推動地球前進。然後就是被建設在各個國家不同地區的行星發動機,根據原著小說《流浪地球》,這些發動機的本質是「離子電推發動機」,它相比起傳統的能源發動機來說效率要高得多了。不可思議的是這種科幻小說中的裝置竟然在現實中也存在,而且成為了人造飛行器的重要的一環。

根據研究發現,離子電推發動機的效率比傳統發動機要高十多倍,而且它的排氣速度也非常快,因此目前被應用在航天領域。據了解「長徵11號」所使用的發動機就是離子電推發動機,而且在未來這種裝置還會更多地應用在人造飛行器上。但是有專家表示,這種推進方式也無法產生足以推動地球的力。如果一臺離子電推發動機能夠產生150億噸的推力的話,那麼1萬臺這樣的發動機就能夠產生150萬億噸推力。

而地球除了擁有自身的重力之外,它還受到了太陽引力的束縛,因此即使是一萬臺離子電推發動機同時工作,也無法將地球逐漸推離太陽。如果要真的想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就必須利用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彈弓效應。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中裝了1萬臺超級發動機,真的能推動地球嗎?
    》中裝了1萬臺超級發動機,真的能推動地球嗎?理論上是可以推動的 ,但是這只是理論。就跟阿基米德的理論一樣「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要實施起來有著許多難題,比如我們都知道地球板塊會運動的。假如跟(流浪地球)中一樣,在一個城市安裝一臺超級發動機這發動機動力有多大才能推動地球?猜想下這個城市板塊能支持住,會不會產生板塊運動會不會壓沉這個城市?
  • 單靠行星發動機就能推動地球?它們的工作原理到底是什麼?
    恆星的核聚變反應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們的研究方向,如果人類能夠掌握這種反應技術的話,那麼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然而科學家們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就開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如今仍然未有重大的突破。由此可見可控核聚變技術實在是難以實現,但是人類的腦洞讓它能夠在科幻電影中實現。
  • 《流浪地球》中1萬臺行星發動機啟動,為何地球不缺氧?
    雖然,《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很久,但是仍有網友對其念念不忘,時不時地討論其中的劇情。而其中,討論最多的話題,大都是關於那1萬臺行星發動機的,有人對建造這種行星發動機的所需時間感興趣,也有人對這行星發動機的燃料感興趣,還有人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如果《流浪地球》的劇情真的成為了現實,那麼在這上萬臺行星發動機開啟的時候,地球難道就不會缺氧嗎?
  • 艾菲爾鐵塔如螻蟻,《流浪地球》中推動地球的發動機到底有多大?
    艾菲爾鐵塔如螻蟻,《流浪地球》中推動地球的發動機到底有多大?最近中國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席捲全國,掀起一股科幻熱。靠《三體》火遍全球的科幻作家劉慈欣設定的劇情腦洞實在太大,讓許多網友都大呼過癮。除了驚為天人的點燃木星,我想大家最覺得新奇的就是那些推動地球就像推動一艘船一般的行星發動機了。人類舉全球之力,建造了上萬臺行星發動機,讓整個地球坐上了火箭。這得是多大的力?多大的「火箭」?根據電影裡的設定,我們去拿行星發動機和已有的幾個著名人類建築做比較,去看看那個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的上萬臺行星發動機們,到底有多大。
  • 停上自轉的地球真的能夠去流浪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宇宙浩瀚廣闊,太陽系只是銀河係數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個,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唯一的智慧文明星球。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太陽其實是一顆內部不斷發生核聚變的恆星,它也是有壽命的,當太陽即將死亡之前,它會不斷膨脹向紅巨星轉變。
  • 流浪地球中的火石能推動地球,未來人類能製作這種石頭嗎?
    引言:在電影《流浪地球》中出現了一種神秘的石頭,它能夠為龐大的行星發動機提供能源,如果沒有了它人類將無法推動地球前進,它就是火石。雖然火石只存在於科幻作品中,但現實中人類還是敢於想像,那麼石頭是否也能夠作為人類的燃料呢?
  • 《流浪地球》中,1萬臺發動機運轉會耗掉大量氧氣,人類不缺氧嗎
    當然在看過電影之後觀眾一般會產生一些疑問,以下是《流浪地球》中值得思考的細節問題,你能回答上其中一個嗎?前期上映的《上海堡壘》幾乎受到了全網的一致差評,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甚至跌破了3分。同時這部電影讓觀眾聯想到了另一部科幻電影,那就是今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
  • 理論上能創造行星發動機嗎?一旦地球開啟移動,氧氣又從何而來?
    理論上能創造行星發動機嗎?一旦地球開啟移動,氧氣又從何而來?《流浪地球》作為2019年春節檔上映,它的出現讓人重新認識到宇宙,地球的環境一直發生變化,慢慢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時候全世界為了人類文明能夠延續,開始製造行星發動機,可控核聚變已經在實驗室生成,雖然已經看到了希望,但是很難將它應用到現實中,這時候有人提出,如果在現實創造出像《流浪地球》中的小型發動機,能否運用它自身的動力,將地球推動離開太陽系?怎樣創造行星發動機?
  • 《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行星發動機,引燃木星是硬傷嗎?
    科學家目前估計太陽聚變完所有氫元素還需要50億年,這也是主序星階段,在偏離主序星的階段才會開啟下一輪的氦聚變,不過從氦聚變到碳的過程只是一瞬間的事,但這會在幾分鐘內釋放幾十年發出的光,這就是氦閃。其實太陽的壽命基本大部分時間就是主序星階段,科學家預計這一階段會持續100億年,現在已經過去50億年了。
  • 科學家提出「恆星發動機」概念 推動太陽飛出銀河系
    影片中,科學家給地球安裝了12000臺行星發動機,地球在絕望中悲壯啟航,逃離太陽系去往比鄰星。但在現實生活中,一群科學家正在著手一項比這更宏偉的計劃,他們打算流浪整個「太陽系」。我們地球在宇宙中的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理想情況下,太陽總有一天會老去,地球將失去能量來源。
  • 《流浪地球》能成真嗎 太陽多久會氦閃 科學家表示慢慢等吧
    ,我們來聊一聊地球,是不是真的能夠實現流浪。在電影中,人類在地表修建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耗費了百年的時間使地球停轉,然後沿著既定軌道飛行,再花費數千年的時間衝出太陽系,為人類尋找到新的家園,那麼問題來了,人類真的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使地球停轉嗎,在科學家們看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做到這件事所需的能量太大,人類的科技水平目前還無法達到,其實從電影還未上映的時候,這種討論就早已經開始。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我們離「行星發動機」還有多遠?
    (截圖來源於《流浪地球》預告片)在《流浪地球》中,行星發動機的設定為高度11000米——比珠穆朗瑪峰高出一座華山——,總共有12000臺,全部在北半球不過,其產生的推力,遠遠不是現在技術能達到的,那麼它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原著作者劉慈欣給出的答案是:重聚變反應堆。這是在電影後續大討論中,極具爭議的一點,最大的問題是:「重聚變」的「重」指的是什麼?在《流浪地球》原著中,大劉寫的是「重元素聚變」,在物理學或化學中,重元素是指元素周期周期表中位於鐵(26號元素)以後的元素。
  • 《流浪地球》中行星發動機,在現實中合理嗎?能否推動地球運動?
    《流浪地球》作為2019年春節檔上映,它的出現讓人重新認識到宇宙,地球的環境一直發生變化,慢慢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時候全世界為了人類文明能夠延續,開始製造行星發動機,可控核聚變已經在實驗室生成,雖然已經看到了希望,但是很難將它應用到現實中,這時候有人提出,如果在現實創造出像《流浪地球》中的小型發動機,能否運用它自身的動力,將地球推動離開太陽系?
  • 在木衛上二裝行星發動機,將它推向火星,能否形成第二個地球?
    文/淘神依舊木衛二有著比地球還多的水,將它推向火星,能創造地球2.0嗎?木衛二是一顆木星的衛星,其表面含有這大量的冰層,科學家推斷在冰層之下完全有可能存在著大量的液態水,這也讓科學家們判斷其內部或許存在著生命,畢竟水是生命之源,科學家認為木衛2簡直就是完美的地球雛形,那麼如果在未來,人類又能將在木衛上裝上行星發動機,之後將木衛2推向火星的話,木衛二是否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呢?
  • 宇宙中有數萬億顆流浪行星,地球也能去流浪嗎?
    去年上映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各方拍案叫絕的電影,讓我們來回憶一下流浪地球的基本劇情。背景就是太陽快要變成紅巨星,急劇膨脹之後,人類為了自救,必須逃離太陽系。因此在地球的表面上建造了上萬座發動機來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
  • 流浪地球:推動行星?引力彈弓?網友:真的可行嗎?
    自上映以來,《流浪地球》口碑日漸上升,近日票房獨佔鰲頭。那麼對於電影中的某些「高級科技」,現實中可行嗎?首先,我們來討論支撐影片的大環境線索理論:在太陽燃料耗盡演變為紅巨星之際,人類為了尋求新的宜居帶,選擇用發動機推動地球。
  • 地球真的越轉越慢了嗎?
    地球自轉真的在變慢嗎? 的確如此。貝殼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增加條紋,科學家通過古代貝殼的化石層數推算出,70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一年約370天,每天的時間約23小時。而現在每一天大約是24小時。地球自轉在變慢,但變慢的速度極為緩慢,大約每100年,地球自轉周期變慢1.8毫秒。也就是說,即使再過去2億年,每天的時間才延長一個多小時。
  • 地球會發生核聚變,變成一顆恆星嗎?科學家:條件達不夠!
    大家應該知道,在我們太陽系中,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就在於自身能不能進行核聚變。太陽之所以能成為一顆恆星,就因為它能隨時進行核聚變,同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為我們地球提供光和熱,我們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有些好奇心比較大的人就會問,地球會不會發生核聚變,從而變成一顆和太陽一樣的恆星?
  • 金光華李亞鶴:地球真的越轉越慢了嗎?
    原標題:金光華李亞鶴:地球真的越轉越慢了嗎? 地球自轉真的在變慢嗎?據金光華李亞鶴了解,貝殼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增加條紋,科學家通過古代貝殼的化石層數推算出,70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一年約370天,每天的時間約23小時。而現在每一天大約是24小時。
  • 行星發動機的結構是怎麼樣的?居然能燒「石頭」?
    也只有用石頭做燃料了,假如用氫元素核聚變的話,地球上的水燒乾都還沒泊入比鄰星的軌道,因為燒掉的氫元素總量超過了地球上所有水中提取的來的氫元素,甚至只能滿足2/3的燃料!這就是行星發動機的燃料,石頭主要成分是矽酸鹽、二氧化矽等,其中構成是氧元素和矽元素,那麼在元素聚變序列中分別在哪個層次呢?當然最先燃燒的氫原子核聚變成氘,然後是氘與氫聚變成氦3,再是兩個氦3聚變成氦4,然後是碳、氧等一路下來,當然這是大質量恆星中所能達到程度,比如8-10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一直能燒到鐵元素,穩定了,再也無法燃燒,但此時卻是災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