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1萬臺發動機運轉會耗掉大量氧氣,人類不缺氧嗎

2020-12-04 三體使者

審核:小文

引言:看過《流浪地球》的朋友幾乎都會說這部電影應該能夠代表中國科幻電影的水準,因為電影所呈現的特效、故事情節等內容都十分吸引人。當然在看過電影之後觀眾一般會產生一些疑問,以下是《流浪地球》中值得思考的細節問題,你能回答上其中一個嗎?

前期上映的《上海堡壘》幾乎受到了全網的一致差評,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甚至跌破了3分。同時這部電影讓觀眾聯想到了另一部科幻電影,那就是今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大多數網友表示,同樣是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製作明顯就比《上海堡壘》精良,這一點從票房和口碑上就可以得到體現。今天我們不討論《上海堡壘》與《流浪地球》的差距,而是要聊聊《流浪地球》中的一些細節。

看過電影的朋友都知道,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未來的人類遭遇太陽急速衰老的危機,為了不讓日益膨脹的太陽最終將地球吞噬掉,人類啟動了「流浪地球」計劃,利用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向太陽系外前進,終點則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系。在電影中,人類為了達成推動地球前進的目的,在全球建立了一萬座行星發動機。據情節的設定每臺發動機能夠產生大約150億噸的推力,一萬臺發動機同時運作所產生的動力足以讓地球擺脫太陽的束縛而緩緩前進。

這裡暫且不去討論行星發動機是如何建成的,因為電影中也沒有詳細描述。然而電影交代了行星發動機需要靠一種名為「火石」的礦石來作為燃料,它從外觀上看和普通的巨石沒什麼區別,但它可以啟動整座行星發動機。和大多數產生動力的方式相同,火石同樣需要通過燃燒來產生動力,這就意味著它在燃燒過程中會消耗大量氧氣。那時候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已經降到了較低的水平,再加上一萬臺行星發動機大量消耗氧氣,人類不會因此缺氧嗎?

這個問題是不少觀眾看完電影後想到的,同時這部電影也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有專家認為,如果行星發動機需要靠火石的燃燒來產生動力的話,那麼在那樣的環境下確實不太科學。那麼還有什麼可能促使行星發動機產生大量的能量呢?有觀點認為是核能,這種能源的產生過程並不需要大量的氧氣參與。

核能的優點是許多能源所不能比較的,首先它是一種清潔能源,在生產的過程中不會產生廢氣廢水。其次它所需要的原料非常少,同樣能量所需要的核原料遠比其他化學物質要少。最重要的是,核反應能夠產生大量的能量,這是人類目前階段大力發展核能的主要原因。因此不少人推測,在不久的未來核能會逐漸成為能源結構中的主要部分,而《流浪地球》中能夠推動地球前進的能源也有可能來自核反應。

如果地球完全只靠核能也無法獲得太陽系的逃逸速度,因為核聚變反應不但會產生重元素,直到產生了鐵元素之後,核聚變反應就停止了。因此當地球運動到木星附近,還需要藉助它的引力彈弓效應獲得進一步的動力。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中1萬臺行星發動機啟動,為何地球不缺氧?
    雖然,《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很久,但是仍有網友對其念念不忘,時不時地討論其中的劇情。而其中,討論最多的話題,大都是關於那1萬臺行星發動機的,有人對建造這種行星發動機的所需時間感興趣,也有人對這行星發動機的燃料感興趣,還有人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如果《流浪地球》的劇情真的成為了現實,那麼在這上萬臺行星發動機開啟的時候,地球難道就不會缺氧嗎?
  • 《流浪地球》中裝了1萬臺超級發動機,真的能推動地球嗎?
    》中裝了1萬臺超級發動機,真的能推動地球嗎?就跟阿基米德的理論一樣「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要實施起來有著許多難題,比如我們都知道地球板塊會運動的。假如跟(流浪地球)中一樣,在一個城市安裝一臺超級發動機這發動機動力有多大才能推動地球?猜想下這個城市板塊能支持住,會不會產生板塊運動會不會壓沉這個城市?
  • 《流浪地球》:執行計劃對環境破壞和人類影響巨大
    按照這一設定,我們需要在不到7000萬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建設12000多臺行星發動機,每座發動機之間的間隔大約也就70公裡;至於發動機多大,書中並沒有明確的說明,只是通過參觀「華北794號山」發動機側面描寫了發動機的巨大——11000米的高度,即便發動機露出地表的部分呈一個等邊梯形也將有12.7公裡的直徑。所以在視覺中,真實的行星發動機分布圖應該如下所示。
  • 氧氣是生命之源:你的身體缺氧了麼?
    到了25億年前,藍藻細菌在地球的海洋中大規模繁殖,向大氣中排放出了大量的氧氣,大氣中的氧氣濃度急劇升高,從而導致當時的厭氧生物大規模滅絕,這就是大氧化事件。大量的氧氣消耗掉甲烷,失去了甲烷的溫室效應,地球的溫度開始大幅度降低。隨著地球表面被冰雪覆蓋的區域越來越大,地球接收到的熱量也會越來越少,最終,地球進入了休倫冰河時期,整個地球以被冰封長達3億年。
  • 《流浪地球》中,為什麼劉培強會說「再也回不去了」?
    在《流浪地球》中,劉培強在領航員國際空間站上執行了17年的太空任務,他即將返回地球。但他在後面又說,從「流浪地球」計劃啟動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 雖然地球上建有1萬行星發動機,平均每座可以產生大約150億噸推力,但還不足以讓地球擺脫太陽引力的束縛。為此,需要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以上地球獲得足夠的逃逸速度來衝出太陽系。 在劉培強即將退役時,地球將會進入木星軌道。按計劃,地球結果木星的加速之後,劉培強將會返回地球上。
  • 紅巨星、洛希極限…《流浪地球》中的術語你都知道嗎?
    以至於,就算是一些原著黨看了也會覺得新奇,更別說普通觀眾了。很多人看完這部片子之後,發現由於對電影中的背景知識不甚了解,導致需要「二刷」、「三刷」才能弄明白其中的邏輯。那麼,今天就跟本航天宅一起來了解一下《流浪地球》中的關鍵知識點。  起 因  紅巨星:三四十億年後,太陽將由青壯年進入老年期。
  • 《流浪地球》中行星發動機,在現實中合理嗎?能否推動地球運動?
    《流浪地球》作為2019年春節檔上映,它的出現讓人重新認識到宇宙,地球的環境一直發生變化,慢慢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時候全世界為了人類文明能夠延續,開始製造行星發動機,可控核聚變已經在實驗室生成,雖然已經看到了希望,但是很難將它應用到現實中,這時候有人提出,如果在現實創造出像《流浪地球》中的小型發動機,能否運用它自身的動力,將地球推動離開太陽系?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艾菲爾鐵塔如螻蟻,《流浪地球》中推動地球的發動機到底有多大?
    艾菲爾鐵塔如螻蟻,《流浪地球》中推動地球的發動機到底有多大?最近中國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席捲全國,掀起一股科幻熱。靠《三體》火遍全球的科幻作家劉慈欣設定的劇情腦洞實在太大,讓許多網友都大呼過癮。除了驚為天人的點燃木星,我想大家最覺得新奇的就是那些推動地球就像推動一艘船一般的行星發動機了。人類舉全球之力,建造了上萬臺行星發動機,讓整個地球坐上了火箭。這得是多大的力?多大的「火箭」?根據電影裡的設定,我們去拿行星發動機和已有的幾個著名人類建築做比較,去看看那個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的上萬臺行星發動機們,到底有多大。
  • 10000臺行星發動機真的能推動地球嗎?科學家:遠遠不夠
    引言: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未來的人類遇到了太陽演變成紅巨星的危機,為了不讓地球被逐漸膨脹的太陽吞噬,最終啟動了「流浪地球」的計劃。在計劃中人類採用行星發動機產生推力來推動地球,那麼一萬臺行星發動機真的能夠推動地球嗎?
  • 《流浪地球》所描述的把地球推離太陽系在現實中可行嗎?
    《流浪地球》所描述的把地球推離太陽系在現實中可行嗎?在現實中不可行,基於兩個理由,一是推力不足,二是地殼無法承受!當然推力不足只是《流浪地球》中設定的條件,而現實中甚至連核聚變發動機都還沒有時間,更不要談推力不足了!
  • 理論上能創造行星發動機嗎?一旦地球開啟移動,氧氣又從何而來?
    理論上能創造行星發動機嗎?一旦地球開啟移動,氧氣又從何而來?《流浪地球》作為2019年春節檔上映,它的出現讓人重新認識到宇宙,地球的環境一直發生變化,慢慢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時候全世界為了人類文明能夠延續,開始製造行星發動機,可控核聚變已經在實驗室生成,雖然已經看到了希望,但是很難將它應用到現實中,這時候有人提出,如果在現實創造出像《流浪地球》中的小型發動機,能否運用它自身的動力,將地球推動離開太陽系?怎樣創造行星發動機?
  • 吳京《流浪地球》要把地球推出太陽系,如果實現了你會怎麼樣
    影片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新家園。不過,真要把地球帶離太陽系,遠不是電影說的那回事。問題之一,要推動地球脫離太陽系,發動機產生的氣流地球和人類能夠承受嗎?
  • 不要談什麼流浪地球,畫地為牢才是我們的真解
    然而在小說原著中,文章一開始就提到了對生態問題的擔憂,而後也花費大量的筆墨描寫了環境惡化,這是大多數未看過原著的觀眾所不了解的。當然,為了凸顯人類面對絕境所爆發出來的大無畏精神,電影還是弱化了「流浪地球計劃」對環境的破壞和對整個人類的影響。那麼在這篇文章裡,筆者將與大家探討一下如果真的執行計劃,地球會遭受怎樣的破壞。弄停地球,你以為來的只有海嘯?
  • 《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去哪了?
    很多人看完電影《流浪地球》,心中會有一個小疑惑——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呢?月球去哪了?在電影中確實沒有提及月球的去向,但是在小說原著中,月球的命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被人類扔了。實際上,電影《流浪地球》是基於原著中流浪地球計劃大背景的深度改編,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只是流浪地球計劃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 地理老師幫助你看懂《流浪地球》
    2、燃燒石頭的核聚變行星發動機   為了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人類在地球上建造了上萬座高聳入雲的核聚變發動機。而這些發動機燒的竟然是一車車的石頭,石頭能聚變聚變嗎,其實石頭的組成元素非常複雜,但主要是氧、矽、鋁和鈣等等這些原子序數較大的元素。這些元素能聚變嗎?能。
  • 想看懂《流浪地球》太空知識了解一下?
    很多人看完這部片子之後,發現由於對電影中的背景知識不甚了解,導致需要「二刷」、「三刷」才能弄明白其中的邏輯。那麼,今天就跟本航天宅一起來了解一下《流浪地球》中的關鍵知識點。起 因紅巨星:三四十億年後,太陽將由青壯年進入老年期。老年期的太陽會變為一顆紅巨星,巨星的顯著特點就是體積大、光度強、不穩定。
  • 流浪地球中的火石能推動地球,未來人類能製作這種石頭嗎?
    引言:在電影《流浪地球》中出現了一種神秘的石頭,它能夠為龐大的行星發動機提供能源,如果沒有了它人類將無法推動地球前進,它就是火石。雖然火石只存在於科幻作品中,但現實中人類還是敢於想像,那麼石頭是否也能夠作為人類的燃料呢?
  • 硬核科幻《流浪地球》:停止自轉的地球真能去流浪嗎?
    從地球原有軌道到遙遠的比鄰星,按照小說而言,這是一場長達2500年、需要100代人才能完成的恢弘計劃,它分為了五個階段:(1)剎車階段:憑藉赤道上的「行星發動機」的巨大推力,使地球停止自轉;(2)逃逸階段:全功率開動行星發動機,使地球加速駛出太陽系;(3)先流浪階段:利用太陽和木星完成最後的加速,駛向人類選定的新家園「半人馬座比鄰星
  • 《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行星發動機,引燃木星是硬傷嗎?
    現在很多人都說《流浪地球》有很多科學硬傷。其實大眾大可不必揪著科學嚴謹性不放。畢竟《流浪地球》是科幻片,不是紀錄片。硬傷的說法套用於此並不合理。何為硬傷?就是用科學的標準套用到科幻作品上,所有不符合現有科學理論的情節都算是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