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去哪了?

2020-12-04 三體迷

很多人看完電影《流浪地球》,心中會有一個小疑惑——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呢?月球去哪了?在電影中確實沒有提及月球的去向,但是在小說原著中,月球的命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被人類扔了

實際上,電影《流浪地球》是基於原著中流浪地球計劃大背景的深度改編,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只是流浪地球計劃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在原著中,人類帶著地球逃亡分為五步:

第一步剎車時代,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逃逸時代,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第三步流浪時代I(加速),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

第四步流浪時代II(減速),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調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

第五步新太陽時代,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具體地說,電影《流浪地球》應該屬於原著中逃逸時代的尾聲。

在原著中,逃逸時代地球的航線大概是這樣的——地球不斷變軌加速環繞太陽運行,軌道變得越來越扁,直到環繞太陽第15圈時,遠日點抵達木星附近,地球藉助木星巨大的引力達到逃逸速度,向太空深處飛去,開啟流浪時代。只不過,在原著中地球順利飛過了木星,而電影則原創了地球被木星引力捕獲,遭遇危機的故事。

在原著中,人類在進入逃逸時代之前,不僅用行星發動機讓地球停止自轉,還用行星發動機把月球扔了。小說是這樣交代的:

人類帶不走月球,就在月球上也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把它推離地球軌道,以免在地球加速時相撞。

是的,人類把陪伴了地球四十幾億年的原配夫人開除了。沒辦法,一切為了生存。宇宙社會學的基本公理之一告訴我們,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為了生存,有時還是需要使用一些不太文明的手段的。噢,一不小心走到《三體》的片場了,233~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的高潮出現在地球剛飛離木星之後,人們發現太陽似乎沒有像預期中那樣發生爆發,絕望和憤怒在人類社會中蔓延,最終催生一場大叛亂,聯合政府被推翻,五千多名聯合政府人員被處死。而就在悲劇剛發生不久,太陽氦閃爆發了。這是大劉對人性至暗面的又一次探討。

不論如何,小說還是為人類保留了一絲希望:

五十億年的壯麗生涯已成為飄逝的夢幻,太陽死了。幸運的是,還有人活著。

人類帶著這絲希望,駕駛著地球朝著半人馬座α星飛奔而去。

有意思的是,在另一個片場——《三體》中,半人馬座α星的三體人因受盡三顆恆星無序運轉帶來的折磨,正浩浩蕩蕩地向太陽系進發。當三體人抵達太陽系,發現太陽死了,地球沒了,這絕對是大寫加粗的尷尬,半徑4.3光年。當然,這只是玩笑話。

總之,對於電影《流浪地球》而言,往前可以拍前傳,往後可以出續集,甚至還可以串場《三體》搞番外,想像空間還是很大的。希望電影《流浪地球》的一炮走紅,能夠帶著中國科幻揚帆起航。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
    2019年賀歲檔最火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流浪地球》。上映6天,總票房已經超過了20億,口碑炸裂,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之作。在這部科幻電影中,地球人帶著地球開展了一次充滿浪漫詩意的流浪冒險之旅。
  • 帶著地球去流浪——中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觀後感
    去遠方流浪,在黑暗的深處只有遠處的星光,如淚眼>微弱的星光就是人類的希望流浪地球,總會找到另一顆太陽溫暖的陽光,將恢復地球家園創造出來的宏偉詩篇只有安土重遷的中國人才能帶著地球去流浪同樣不能拋棄別人不管我們莊嚴承諾:帶著地球去流浪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流浪地球,為啥不是流浪月球?
    電影《流浪地球》大獲成功。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地球流浪了,月球怎麼辦?但地球如果沒了月球的引力束縛,自轉開始加快,有多快呢,你想像不到的快,地球的白天將會只有8個小時,在這瘋狂的旋轉下,然後生物都無法生存下來,因為轉速這麼快,地球上開始出現颶風和大風暴,它們將摧毀一切,高大的植物將被連根拔起。那麼將地球停轉的發動機將會需要更大的馬力來讓地球停止轉動。
  • 《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逃走了,月亮不要了?後果會怎樣?
    文/某凡《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逃走了,月亮不要了?後果會怎樣?說起《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春節檔播出後,人們就已經被這部中國的科幻電影給刷屏了,認為這是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式的一部作品,因此觀眾們對它的評價也是非常的高。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 《流浪地球》電影主題曲 劉歡帶著地球去流浪完整歌詞介紹
    《流浪地球》電影主題曲 劉歡帶著地球去流浪完整歌詞介紹  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電影主題曲) - 劉歡  詞:劉歡  曲:劉歡  詩作:曹操  編曲:趙兆  獨唱:劉歡  童聲演唱:鄭楚馨  製作人:劉歡  吉他:薛峰
  • 太陽要爆炸 人類帶著地球到宇宙去流浪
    面對絕境,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傾盡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巨大的推進器,希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星系家園。作為科學解碼的粉絲,應該有不少人看過《流浪地球》這部小說。故事波瀾壯闊,場景宏大,試問:還有比把地球推離太陽系更巨大的工程嗎?今天,電影《流浪地球》公布了首支概念片。
  • 人類逃亡為什麼要帶上地球?地球跑了,月球咋辦——《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完完全全是一群理科男的浪漫情懷,「太陽系不再是我的家,但我要帶著地球一起流浪」,完完全全中國式的思維,完完全全中國人的眼睛對星空的展望。導演郭帆曾帶著《流浪地球》尋求合作,對方看到這個創意都傻了,「為什麼地球出現危機時,你們中國人跑路還要帶著地球?」
  • 夢見帶著地球去流浪,把人類的家園建在比鄰星系的宜居帶
    太陽抵不過億萬年歲月的侵蝕,終將發生氦閃,晚年時的太陽內核坍塌收縮,外殼急劇膨脹,最終漫天的火光吞噬地球的運行軌道;如何躲避這個恆星級的災難,是今後整個人類面臨的重大難題,但是生存面前,唯有奮不顧身地投入航天科研事業,只有讓我們掌握的科技越來越強大,未來面臨的災難與危險才會越來越少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流浪地球》當中,人類的地球逃亡計劃,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方式
    在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當中,由於太陽的逐漸老化,之前為地球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太陽被未來的人類視為了恐怖和死亡的象徵,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為之後的生存做準備。在小說當中人類為了避免地球和月球相撞還特意地將月球先推開了,因此在月球上安裝發動機也是符合實際的,那麼在這種方法裡面,推動月球來牽引地球的這一點是真的可行的嗎?這種方法相比較書中的方法而言有著很多的優點,當然也有著很多難以實施的方面,接下來就來聽小編給大家解析一下。
  • 在《流浪地球》裡面的地球逃離過程當中,為何沒有出現月球?
    現如今非常火爆的電影,也就是《流浪地球》了,畢竟這部電影是我國一部非常強大的科幻電影,但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以後,也是產生了一個問題,在《流浪地球》裡面的地球逃離過程當中,為何沒有出現月球?其實在億萬年來,月球是一直當作是地球的衛星圍繞著地球在旋轉,然而圍著地球旋轉的能量,靠的就是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萬有引力作用,其實就算是像電影當中描述的那樣,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安裝了非常強大的發動機和非常強大的推動器,並且我們人類也是讓地球上的公轉和自轉徹底消失,隨後想要帶著地球去進行流浪,就算是我們捨棄了所有月亮,依舊會因為存在著萬有引力的作用,對著地球進行「不離不棄」的跟蹤。
  • 看完《流浪地球》後 孩子們去科技館探尋宇宙奧秘
    我們要準備「流浪地球」嗎?  據了解,近期家長帶著孩子來科技館的側重點較比以往更為明確:「雖然平時人也很多,但是看了《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後,孩子們明顯帶著問題來,例如想了解某顆行星,想了解銀河系等等,對天文科普知識一探究竟。」科技館講解員巨晶說。  學生家長:觀影后孩子帶著好奇心來探尋宇宙奧秘  在三樓創造實踐展廳內的延伸探索足跡主題區,人山人海。
  • 我們帶著地球去流浪 | 我抒我讀第43期
    沒事,我們還能帶著地球去流浪~今天的節目,嘉賓帶來最近大火的《流浪地球》。2月23日在廣州電臺播出的《我抒我讀》第43期節目,我們請來廣州廣播電視臺的新聞資訊主播梁俊飛,與大家分享《流浪地球》的讀書心得。
  • 流浪地球中的叛軍
    這條情節線因為容易引發爭議,在電影呈現中幾乎給刪沒了。但在電影中還自始至終隱約有叛軍,結尾中還有喊著還我陽光的遊行隊伍。據說該電影上映時被減掉了差不多三十多分鐘,所以有一些細節給大家錯愕的感覺。比如,救援隊去救援為什麼要帶著槍,還有一部每分鐘5000發子彈的加特林機槍?
  • 《流浪地球》:帶著家園,尋找希望
    等到電影正式上映後,刷了一下各方影評,帶著疑問和重點又去電影院看了一遍。  目前出現的影評中,科學界各領域各專業人士指出電影中的科學理論疑點,如「引力彈弓是否可行」「洛希極限近木點的位置」「重核聚變技術」「點燃木星是否可行」等等。不管是科學界的理論技術討論,還是商業界的蹭熱度評論,哪怕是吃瓜群眾的留言,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濃濃的科學熱情。
  • 硬核科幻《流浪地球》:停止自轉的地球真能去流浪嗎?
    儘管計劃所需時間極為漫長,然而小說也僅僅橫跨百年,以一個人的一生作為背景,描述了人類在地球離開太陽系過程中的各種境況。作為電影,它更是僅僅展現了一個極短的場景,也就是上面所講的後流浪階段。地球在利用木星實現引力彈弓加速的時候,因為行星發動機的失效,地球被木星所吸引,彼此距離不斷減小。
  • 《流浪地球》中,去比鄰星是最好選擇嗎?這2個問題都被忽視了
    因此在《流浪地球》中,就推出了流浪地球計劃,利用能量把地球送去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中,於是比鄰星成為第一選擇,不過比鄰星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去到比鄰星的地球可以很好地融入比鄰星系統中嗎?其實比鄰星存在著兩大問題。對於外太空,現階段的人類是無法掌控的,畢竟航天技術限制了人類的太空夢。
  • 《流浪地球》:流浪的人,流浪的心
    在《流浪地球》中,地球象徵著人類自身,即將爆炸的太陽是人類被毀壞的家園以及正面臨的危機。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地球的流浪之旅,展現了千千萬萬個像「我」一樣的人的命運。地球變成了一架巨大的機器,以保證在危險降臨之前,能夠帶著人類逃出生天。此時,大氣層已經失去了它的保護作用,人類無法再在地面上生活。他們只能依靠深厚的土壤和巖層的庇護,龜縮在地底下。2地球流浪分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以及「流浪時代」。「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