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帶著家園,尋找希望

2020-12-07 房天下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中國自然資源報」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

電話:010-68047618

網址:www.zrzyb.net

閱讀提示

  近年來,伴隨春節看電影成為新年俗,春節檔票房紀錄年年被刷新。今年,中國硬科幻電影「開山之作」《流浪地球》上映9天票房過27億元,成為春節檔爆款。《流浪地球》不但拿下春節檔票房冠軍,而且刷爆朋友圈,收穫滿滿口碑,獲得了高度的關注和讚揚。其實類似主題的科幻災難電影有很多,為什麼《流浪地球》讓我們深深受感動,引起了公眾的大討論?本期文化筆談邀請3位系統內觀影者,談談他們眼中的《流浪地球》。

一顆「火石」,

點燃了我們的科學熱情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曾提到,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公民科學素養普遍提高了,崇尚科學的氛圍就會更加濃厚,創新創造的土壤就會更加厚實,創新驅動就會堅強有力。相對於科技創新,我們在科學普及上進展較緩,各個學科領域科普發展不均衡。而正在熱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就像一顆「火石」,短短幾天,就把全民科學熱情像「行星發動機」一樣給點燃了。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第一遍是參加中國科協科普部舉辦的科幻電影展示會,在中國科技館巨幕影院提前觀影。電影給予的視覺衝擊太強烈,這種硬科技帶來的感官盛宴,加上中國人關於「回家」的情懷,交織成強烈的震撼、喜悅、自豪以及意猶未盡,當時忽略了電影中很多細節問題。等到電影正式上映後,刷了一下各方影評,帶著疑問和重點又去電影院看了一遍。

  目前出現的影評中,科學界各領域各專業人士指出電影中的科學理論疑點,如「引力彈弓是否可行」「洛希極限近木點的位置」「重核聚變技術」「點燃木星是否可行」等等。不管是科學界的理論技術討論,還是商業界的蹭熱度評論,哪怕是吃瓜群眾的留言,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濃濃的科學熱情。正如科普中國網站上寫的那樣,「科幻作品中的科學,指的是科學思維、科學方法,而不是現有的科學理論。科幻作品的科普功能,是激發公眾對科學產生興趣,不是對現有科學技術進行講解說明」。但國產科幻電影引起這麼熱烈的討論,還是第一次。

  電影涉及的科學知識非常多,其中也有不少涉及地震、海嘯、洪水、巖漿、板塊位移等地質科學的內容,就這些方面我有幾個疑惑和感觸,非常想跟大家分享,求指正和討論。

  一是地殼均衡現象。地殼運動總離不開力的作用,地球停止自轉公轉後,地殼各地塊靜力不平衡,就會產生運動,出現高山、峽谷、地震、板塊位移等地質現象。那天體引力的改變是否會帶來重力以及地殼應力的變化?在電影中由於木星引力作用,地球發生了地殼運動,巖漿湧入杭州地下城,上海地區的地表產生了地裂縫,如果真發生這種情況,有辦法模擬地殼應力以達到平衡嗎?說不定未來科技發達,已經有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二是地下空間站的可行性。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3千米。電影中北京的地下空間站深度為1500米,位於地殼極淺上層,那麼在地表1500米下的巖石圈中,這個空間站怎麼平衡地殼應力、克服巖石性質變化以及地球深部地溫增加等問題而建成供人居住的空間?不知道在以後的地質科學研究以及科學創新技術能不能實現這個想像。三是燃料問題。行星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的燃料必須充足,看影片應該是地球上隨處可採的巖石,但具體是什麼巖石作燃料,這是個技術梗啊。並且發動機用的是重核聚變技術,相對於氫彈的「輕」聚變,也需要類似小原子彈的裂變來完成。而「火石」應該就是這把鑰匙,是不是巖石不可得知,但肯定是有著極高科技含量和殺傷力的物質。可現今地質界,被稱為「火石」的只有燧石,是比較常見的矽質巖石,自然不是電影中的「火石」了。不知道在未來,我們是否真能製造出這種高科技的「火石」?

  看完電影,深有感觸,思考良多,集中在三點。第一點是飽和式救援。電影中,安排了15個救援隊帶著火石前往杭州,而點火時只用一個火石就可以了。這種飽和式救援意味著大批量的犧牲,它所傳遞的是人們可以放棄一切,為同一個目標前進。我在想,在稀有自然資源方面可不可以套用這個詞,進行飽和式保護、飽和式存儲,為我們的地球和後代留下更多希望。第二點是信息大數據。未來科技的發展,都是信息大數據的集成,大數據直接為工作或者目標服務,電影裡的防護服就配置了這個功能。如今社會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網際網路是現階段最好的載體,目前由中國地質調查局開發的地質雲已經上線,但地質數據量還遠遠不夠,任重而道遠。當然如果能做成自然資源的信息大數據,可供不同領域人群方便獲取及使用,那將更好。第三點是公眾對科學的關注。中國的科技成果已經舉世矚目,但卻不被廣大群眾所熟知。不只是科幻電影,科技成果的轉化、降維及科普推廣,都是向公眾展示中國科技的途徑。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等來地質科學當主角的科幻電影,為地質科學研究的創新發展之路開點腦洞、加點路標,來點憧憬。

觀影者:吳芳

地質力學研究所《地質力學學報》高級工程師

珍愛地球,

這是我們的家園

  科學與藝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大法寶。藝術負責思想,不斷突破著人腦可及的想像邊界,指引科技發展的方向;科學負責實踐,又反過來改變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不管是中國古代的「嫦娥奔月」,還是世界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的《神秘島》《海底二萬裡》等科幻故事,都在後來變成了現實。今天,我想說的是獲得過世界科幻最高獎項「雨果獎」的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他寫出了令歐巴馬為之瘋狂的作品《三體》。作為大劉的書迷,期待已久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終於被搬上了大熒幕,於是大年初一第一場,專程到電影院支持他。

  《流浪地球》是我讀過劉慈欣的第一本小說,全書只有兩萬多字,但震撼程度不亞於《三體》。小說以近乎紀實文學般平實地口吻,細膩地描繪出了一幅末日地球的景象。電影只是大背景與小說相同,但具體情節被改編得面目全非,不過仍然非常好看。電影好看在於剪輯非常好,情節緊湊,一氣呵成,全程無尿點;其次在於場景宏大逼真,帶入感極強。看慣了末日災難下的勝利女神像、林肯紀念碑和凱旋門的觀眾們,突然看到了冰天雪地下被冰封的央視大樓、國貿三期、東方明珠塔和破敗不堪的上海「開瓶器大樓」,那麼多熟悉而又親切的中國地標性建築,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僅情節緊湊加上場景震撼這兩點,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當然,這部電影還有許多其他話題性。比如,這是中國第一部大製作硬核科幻電影,使2019年成為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註定是中國電影史上的史詩級巨作;比如,電影中的「飽和式救援」理念,是對「眾志成城」的中華文化的最高展現。它既不同於以往中國電影中經常出現的「領袖人物」拯救世界的老套路,也不同於西方以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好萊塢套路」。同樣是面對地球末日,與歐美製造「諾亞方舟」和「太空飛船」的逃生方法迥異,中國人選擇了「帶著地球去流浪」,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更多人類的存活,展現了中華民族綿延千年「人定勝天」的抗爭精神。其實,人是勝不了天的,但我們的祖先在這場註定的失敗中從未放棄過希望,書寫了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以及愚公移山等傳世神話,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大禹治水、長城禦敵、南水北調等一座座偉大的工程。在地球這片熱土上一代一代不屈不撓地頑強抗爭,開發自然、改造自然、徵服自然,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文明……

  大劉在採訪時被問到為什麼要寫科幻小說,他說:「我們每個人窮其一生都是被困於某一個空間裡,永遠也打不開面前的那一扇門。有些人最終用宗教打開了那扇門,而我,只能依靠科幻創作,去想像那扇門背後有什麼。」在被問到對人類來說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的時候,很多人猜他會說最可怕的事情是發生《三體》中那樣的外星人入侵事件。但他卻平靜地說:「最可怕的事情,是在這浩瀚的宇宙中間,可能真的就有且只有地球這一種文明。或者其他文明可能在某個時空中曾經出現過,但壽命太短無法在有限的時間裡與另一個文明相遇。」如果真的是這樣,在茫茫宇宙中間,人類是多麼孤獨!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一些遺憾。比如電影缺乏人性維度,僅展現了「人與環境的衝突」,對抗自然力的場景雷同於羅蘭·艾默裡奇的《後天》;以及「人與自己的衝突」,兒子從最初對父親的不認同到最終的接納理解。電影缺失「人與人的衝突」這一關鍵要素,人性在災難面前不可能是鐵板一塊,就算都是好人,因拯救地球的理念和方法不同,也有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行為,電影裡連一個壞人都沒有,對人性的描述過於淺弱。

  災難片大師羅蘭·艾默裡奇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導演,他一定非常喜歡小動物,因為他的每一部災難片裡都會有一隻狗,而且人都死了,狗一定能活到最後,就像吳宇森電影中一定要有兄弟情結和白鴿一樣。而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星際穿越》至今仍是同類題材中的經典,電影中的許多鏡頭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尤其是當飛船飛離地球去尋找適合人類的新星球時,耳畔響起了狄蘭·託馬斯如怒燃的火焰般悲壯的詩歌《don’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整個畫面直擊人心、非常震撼。可以說是電影賦予了狄蘭的詩歌以新的生命,那種人類對抗自然與死神的悲壯與勇氣,透過狄蘭的詩歌從大熒幕中呼之欲出……

  不過,以《流浪地球》為起點,相信中國科幻電影會在各類電影題材中率先崛起,與中國功夫元素一起走向世界,成為將中國文化軟實力走向世界的先鋒載體。《流浪地球》告訴了我們一個永恆的主題——珍愛地球,因為,這是我們的家園。從現在開始,隨手關燈關水管,少開一天車,減少碳排放,垃圾嚴格分類,拒絕塑料製品,不隨地吐痰……從我做起,從手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對自然環境擾動量小於區域環境容量的前提下開發自然、改造自然、徵服自然。愛護我們的地球,愛護這個我們隨時可以為之獻身的家園!

觀影者:姜雅

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員

  

面對災難,

是掠食還是合作

  觀看電影《流浪地球》是在熱鬧的大年初一。在對劇情大幅脫離原著的短暫訝異後,便被大熒幕上的恢弘場景和比小說更為驚心動魄的故事所震撼。不過,比視覺效果更觸動內心的,則是影片中人類面對災難時的不屈不撓和萬眾一心。

  由於小說《三體》,人們早已對劉慈欣超乎尋常的想像力以及對宇宙知識的嫻熟應用有了清晰的感受。《流浪地球》的背景也是如此:太陽正在演變為紅巨星,地球即將被膨脹的太陽吞噬。為了從命運的夾縫中尋找生機,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逃離太陽系,駛向新家園,這是一場長達2500年、需要100代人才能完成的恢弘計劃。為此,人類成立了聯合政府,集中一切資源,不惜代價,不僅在亞洲與美洲建造了1萬座高達1.1萬千米的行星發動機,還集中各國科技精英在外太空建立了一座國際空間站,肩負起領航者的重任。然而,如此浩大的行星逃亡行動勢必要突破一個個難關,影片反映的便是在逃逸階段發生的一場生存危機:按照原本的設想,地球將利用木星的重力場加速,使之成為地球衝出太陽系的一個「引力助推器」,但卻意外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捕捉,數千座行星發動機熄火。儘管全球集結的各個救援隊完成了所有行星發動機的重啟任務,但為時已晚,地球即將突破洛希極限,被撕裂摧毀。

  人類聯合政府只能放棄「流浪地球」計劃,進而開啟「火種」計劃,告知地球居民安然度過最後的時刻。地球毀滅的命運似乎已經無法挽回,但主人公劉啟與N171-11救援小分隊並沒有放棄希望,他們要點燃木星,藉助爆炸的衝擊波,使地球重返流浪軌道。即便人們已經認定「這是一場註定徒勞的救援」,但他們還是拼盡全力,生死一搏。終究,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他們呼籲更多的援助。但看到世界各國救援隊不約而同調頭救援那一段,許多觀眾的激情也被點燃。這才是萬眾一心的精神!

  我不由得想起了不久前看過的另一部影片《掠食城市:致命引擎》,在經歷了千年之前一次僅僅持續了60分鐘的世界大戰後,人類文明毀於一旦,重新墜入蠻荒。而後,人類的倖存者只能從零開始再度發展社會與科技,並從廢墟和地層中挖掘尋找被時間湮沒的文明的碎片。此時,城市已經化身為巨大的被發動機牽引前行的「移動戰艦」,通過瘋狂的掠奪,吞噬其他城市,來獲取資源,維持生存。而大反派考古學家瓦倫丁不惜殺死情人和女兒奪取「遠古武器」,妄圖「吃掉」山國稱霸世界,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想——掠奪和佔有。

  我從未懷疑過人類科技發展的能力,但科技從來都不是決定人類命運走向的第一因素。在災難尚未來臨時,我們是不是更要認真思考如何面對未來——將以何種態度去面對地球自然生態的演變乃至種種無法預知的生存危機?

  或許,人類的危機一直都在走近,如同曾經溫暖光明的太陽也會成為災難和恐懼的源頭——災難總是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降臨:從公元一世紀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爆發吞沒龐貝,到2005年颶風卡特裡娜席捲美國紐奧良市;從1970年波拉旋風襲擊巴基斯坦和印度,導致恆河三角洲的毀滅性洪災,到2004年印尼蘇門答臘地震引發的超級海嘯,奪走了29.2萬人的生命。想必,沒有人會忘記2008年汶川地震一幕幕慘痛的場景,也不會忘卻2011年日本9級地震和海嘯過後,一些城市的一片死寂,如今,我們仍必須面對氣候變暖、臭氧空洞、小冰期來臨、全球地震活躍等種種無法預知結果的威脅,誰也無法預知地球上已經出現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會不會再次發生、何時發生……

  這兩部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不是科幻巨製的宏大想像和視覺盛宴,而是一個個普通人的表現。《掠食城市》中,在移動倫敦城抓捕併吞噬小城市時,在「美杜莎」核彈炮摧毀山國盾牆的過程中,城裡的居民都會聚集在一起觀賞並熱烈歡呼;而在《流浪地球》中,N171-11救援小分隊隊員在電梯通道中的捨己救人、俄羅斯科學家在走出空間站時的無私援手、技術員拼盡生命把最後的線路接好……展現的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的犧牲和決絕。

  侵略和暴虐、殘忍和野心從來都不會為人類帶來福祉與光明,只有摒棄國家種族的隔閡,突破利益上的私心,才能攜起手來為人類共同的未來而努力。不論人類命運將導向何處,我們的選擇唯有——團結和希望。

觀影者:周飛飛

《中國自然資源報》記者


自然資源報刊徵訂進行中!

全年均可訂閱~

  2019年1月1日起,《中國自然資源報》支持智慧型手機端同步原版閱讀,當期報紙當天看,往期報紙即翻即覽,價值文章隨手評論、收藏、轉發,附贈百餘種期刊雜誌、有聲讀物,讀報互動積分有機會兌換神秘禮品哦……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2,全年定價456元。

  2019年度《自然資源通訊》《中國土地》《中國不動產》雜誌為自辦發行,訂閱詳情見雜誌內頁「徵訂啟事」,或致電:010-68047627/010-68047628索取訂單。

本期編輯:趙志坤

喜歡我,就給我一個「好看」

相關焦點

  • 帶著地球去流浪——中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觀後感
    >移居在地下城的居民們忍受著失去親人的悲傷帶著受傷的地球家園>微弱的星光就是人類的希望流浪地球,總會找到另一顆太陽溫暖的陽光,將恢復地球家園冰凍地球,依然是生命的家園在茫茫宇宙中,奮勇前進尋找新太陽,尋找落腳點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 《流浪地球》曝片尾動畫特輯及尋找家園之旅海報
    《流浪地球》自2月5日上映以來,一直是觀眾熱議的焦點,它的身影甚至多次出現在高中各科試卷中。不僅如此《流浪地球》在票房方面也創下佳績,截止3月7日,上映31天票房已突破45.5億。3月8日《流浪地球》發布片尾動畫特輯,讓電影連接原著小說,向觀眾展現讓人驚豔的片尾動畫製作過程,同時還發布了《流浪地球》尋找家園之旅藝術海報。 「導演希望電影在電影結束之後可以回到小說中」《流浪地球》片尾動畫的創意總監講出了這支動畫創作初衷。《流浪地球》作為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它的創作過程是從書本到影像的轉變過程。
  • 夢見帶著地球去流浪,把人類的家園建在比鄰星系的宜居帶
    在行星文明的巔峰時代,人類通過建造一萬臺行星發動機,大膽地實施了一個巨大的逃亡計劃,就是利用可控核聚變技術燃燒石頭獲得能量,先用巨大的能量迫使地球在自轉中慢慢停下來,再駕駛地球流浪遠方,帶著地球去尋找新家園;為躲避地球停止自轉過程中帶來的巨大海嘯衝擊,人類事先創造了一萬個地下城市來維持正常生活;當地球停止自轉時候,人類通過增強行星發動機的輸出功率,迫使地球朝著木星方向緩慢移動
  • 《流浪地球》電影主題曲 劉歡帶著地球去流浪完整歌詞介紹
    《流浪地球》電影主題曲 劉歡帶著地球去流浪完整歌詞介紹  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電影主題曲) - 劉歡  詞:劉歡  曲:劉歡  詩作:曹操  編曲:趙兆  獨唱:劉歡  童聲演唱:鄭楚馨  製作人:劉歡  吉他:薛峰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
    2019年賀歲檔最火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流浪地球》。上映6天,總票房已經超過了20億,口碑炸裂,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之作。在這部科幻電影中,地球人帶著地球開展了一次充滿浪漫詩意的流浪冒險之旅。
  • 地球快要滅亡了,我們帶著地球流浪,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地球快要滅亡了,我們帶著地球流浪,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暢聊電影內涵,剖析電影劇情!你好,我是藍醉兒,今天我們來說說一部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今天,藍醉兒就帶著大家重溫一遍《流浪地球》的經典。2019年大年初一的賀歲片,電影《流浪地球》官微正式宣布,該電影成為近五年中國電影北美票房冠軍。《流浪地球》的國內票房已經突破40億,並且美國流媒體巨頭奈飛公司(Netflix)宣布,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即將上映。
  • 電影《流浪地球》完整版
    劇情簡介《流浪地球》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 電影《流浪地球》完整版在線觀看
    劇情簡介《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
  • 以《流浪地球》、《星際穿越》為例——管窺末世下東西方文化差異
    當地球即將毀滅,人類會做出怎樣的反應?東方人和西方人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在中國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人們選擇帶著地球在太空流浪;而在美國拍攝的《星際穿越》中,人們選擇逃離地球,在茫茫宇宙裡尋找新的家園。
  • 《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去哪了?
    很多人看完電影《流浪地球》,心中會有一個小疑惑——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呢?月球去哪了?在電影中確實沒有提及月球的去向,但是在小說原著中,月球的命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被人類扔了。實際上,電影《流浪地球》是基於原著中流浪地球計劃大背景的深度改編,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只是流浪地球計劃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 流浪地球小說結局是什麼?流浪地球劇情介紹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
    在春節的將要上映的《流浪地球》也是在其中躍躍欲試的好片,是今年少數做大規模提前點映的「春節檔」影片,大家不由的想知道《流浪地球》的小說名叫什麼呢?作者是誰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流浪地球小說介紹 《流浪地球》的小說叫做《流浪地球》,於2008年出版,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則於2019年2月5日上映,這部小說是中國科幻小說歷史上裡程碑式的存在,劉慈欣也成為了中國科幻小說第一人,並不是因為他是第一個書寫科幻小說的作家,而是他寫的科幻小說構想和其中的龐大世界觀影響了一代人。
  • 逆境重生,擁抱希望,尋求最後的光明——《流浪地球》
    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成長《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轉折性的一部影視作品。電影中劉培強(吳京飾)是一個航天員,在兒子劉啟(屈楚蕭飾)四歲的時候就離開去了空間站,一別十幾年。對父親的記憶就只有小時候和父親一起仰望木星時的情景。缺少父愛的劉啟在在爺爺的陪伴之下長大。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流浪地球,為啥不是流浪月球?
    電影《流浪地球》大獲成功。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地球流浪了,月球怎麼辦?但地球如果沒了月球的引力束縛,自轉開始加快,有多快呢,你想像不到的快,地球的白天將會只有8個小時,在這瘋狂的旋轉下,然後生物都無法生存下來,因為轉速這麼快,地球上開始出現颶風和大風暴,它們將摧毀一切,高大的植物將被連根拔起。那麼將地球停轉的發動機將會需要更大的馬力來讓地球停止轉動。
  • 太陽要爆炸 人類帶著地球到宇宙去流浪
    雖然《三體》電影仍在跳票,不過根據劉慈欣另一部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在今年5月份爆出開拍的消息,今天,電影《流浪地球》曝光了首支概念片。
  • 《流浪地球》:流浪的人,流浪的心
    在《流浪地球》中,地球象徵著人類自身,即將爆炸的太陽是人類被毀壞的家園以及正面臨的危機。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地球的流浪之旅,展現了千千萬萬個像「我」一樣的人的命運。地球變成了一架巨大的機器,以保證在危險降臨之前,能夠帶著人類逃出生天。此時,大氣層已經失去了它的保護作用,人類無法再在地面上生活。他們只能依靠深厚的土壤和巖層的庇護,龜縮在地底下。2地球流浪分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以及「流浪時代」。「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
  • 流浪地球2上映時間 流浪地球第二部什麼時候上映
    去年最火爆的電影必當有《流浪地球》的一席之地,春節檔上映後口碑爆棚豆瓣8.5,在票房落後的情況下憑藉超預期的口碑拿下了春節檔桂冠,更是斬獲了46億多的票房位列影史票房第三的位置,雖然還有諸多槽點但著實推進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步伐。很多人期待《流浪地球》第二部上映,那大家知道《流浪地球2》上映時間嗎?
  • 「三體星系」才是人類的新家園?流浪地球中的比鄰星在哪?
    對於很多科幻迷來說,劉慈欣的《三體》和被翻拍成電影的《流浪地球》,其中有著很多相似的點。比方說,《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耗時2500年在太空中孤獨的流浪,最終目的地是比鄰星,而比鄰星所在的半人馬座,便是《三體》小說中三體人所在的「三體星系」,那麼,「三體星系」真的能夠我們的新家園嗎?
  • 《流浪地球》:如果有一天災難來臨,我會帶著地球一起逃亡
    該片中描述了人類遇到的困境——在不久的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的新家園。電影宣傳照,包含了主要參演人員1.人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挑戰,在重創來臨之際,是合作的人類一同奮起,抵禦災難,化險為夷,儘管諸多險阻,也要帶上地球母親一起逃難。男主角劉培強這是不同於傳統災難大片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