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三體》電影仍在跳票,不過根據劉慈欣另一部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在今年5月份爆出開拍的消息,今天,電影《流浪地球》曝光了首支概念片。作為一部非常本土化的中國科幻小說,《流浪地球》具有一定的標杆意義,被改編成電影也讓很多書迷翹首以待。
2017年5月26日,電影《流浪地球》在青島正式開機。據了解,劇本在創作的近3年中,經歷了50多稿的調整和修改。劇本創作團隊邀請了4位中科院的科學家共同探討,最終建立了一整套嚴謹的世界觀。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於2000年發表在《科幻世界》第7期,並在當年斬獲科幻小說銀河獎特等獎。《流浪地球》講述了在不久的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不再適合人類生存。面對絕境,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傾盡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巨大的推進器,希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星系家園。
作為科學解碼的粉絲,應該有不少人看過《流浪地球》這部小說。故事波瀾壯闊,場景宏大,試問:還有比把地球推離太陽系更巨大的工程嗎?
今天,電影《流浪地球》公布了首支概念片。雖然只有短短的30秒,但足以讓期待已久的觀眾們瘋狂打電話了。讓我們先睹為快,看看這30秒裡都有啥?
這個場景是未來世界的一個工程師的工作檯,從積了一層灰和破舊的書冊、生了鏽的物件,看出已經很久沒有人回來過。從背景音可以聽出,「流浪地球」計劃已經開始,工作檯的主人應該是參與者之一。
30年前,太陽曾經發生過一次爆發,使地球陷入重重危機當中。地磁儀的指針因超強的太陽爆發而跳出了刻度範圍。差不多同時,高壓輸電線感應出串串火花,世界各地的變電站燒成廢墟。人類暴露在強大的射線輻射當中,對身體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危害。再不想辦法逃離太陽系,註定要滅亡。
在這個畫面中,出現了類似穿著太空衣的人偶。大家都知道,飛往太空的太空人都需要穿太空衣,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射線對人體的傷害!但是,當太陽不同尋常發怒的時候,瞬間釋放大量的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等等,太空衣也不頂卵用了!需要特製的防護服才行!如果沒有特製防護服的保護,人類的DNA會被擊碎,沒等逃離,整個人類就完蛋了。片中出現的這個防護服只是微小的模型,期待見到實物。
畫面中有藍光出現的是驅動地球逃離的行星發動機模型、出現在它周邊的是很多的發動機圖紙和計算圖紙,看來為了建造「發動機」,工程師們頗費了一番功夫。
地球圍繞太陽大約每秒30公裡的速度運行,根據物理知識可知,要把地球加速到每秒42公裡的速度才能擺脫太陽的引力。把碩大的地球加速到如此高速談何容易!這就需要N多強力的噴氣發動機去驅動地球不斷加速,這種發動機被大劉稱為「行星發動機」。
地球逃亡需要幾步?
太陽的災變將炸毀和吞沒太陽系所有適合居住的類地行星,並使所有類木行星完全改變形態和軌道。
所以,人類在以後的太陽系中已無法生存下去,惟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恆星際移民,而照人類目前的技術力量,全人類移民惟一可行的目標是半人馬座比鄰星,這是距我們最近的恆星,有4.3光年的路程。
第一步,用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開動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掉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Ⅰ(加速)、流浪時代Ⅱ(減速)、新太陽時代。
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
人類的新家園——三體星系。
電影《流浪地球》的難點在於如何描繪宏大的場景,地球逃亡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大視角地展現劇情,對特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也是值得我們期待的地方。此外,由於《流浪地球》是設定在中國的故事,如何讓電影的「本土化」更自然,也是一大考驗。
說起「流浪地球」,解碼君想起了宇宙中真的真的有很多「流浪行星」。
所謂流浪行星是指不繞任何恆星公轉的行星。雖然不圍繞任何星體公轉,卻具有行星質量。
2012年11月14日,加拿大蒙特婁的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顆流浪的行星。這顆星球暫時被命名為CFBDSIR2149。
看到這裡,不禁猜想,或許高等外星人也遇到了地球人未來遇到的同樣的難題,真的使用了小說中的方法逃離母星系呢。不知道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到底是怎樣推動地球去「流浪」的。
從大劉的小說本身,到郭帆導演執導的《流浪地球》釋放的這支概念片,電影《流浪地球》無疑是一部令人期待的作品。看概念片的結尾,2018年夏天就有望看到這部作品出現在大銀幕上了。那就一起期待明年夏天,和電影一起去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