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要爆炸 人類帶著地球到宇宙去流浪

2021-01-14 科學解碼

雖然《三體》電影仍在跳票,不過根據劉慈欣另一部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在今年5月份爆出開拍的消息,今天,電影《流浪地球》曝光了首支概念片。作為一部非常本土化的中國科幻小說,《流浪地球》具有一定的標杆意義,被改編成電影也讓很多書迷翹首以待。

 


2017年5月26日,電影《流浪地球》在青島正式開機。據了解,劇本在創作的近3年中,經歷了50多稿的調整和修改。劇本創作團隊邀請了4位中科院的科學家共同探討,最終建立了一整套嚴謹的世界觀。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於2000年發表在《科幻世界》第7期,並在當年斬獲科幻小說銀河獎特等獎。《流浪地球》講述了在不久的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不再適合人類生存。面對絕境,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傾盡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巨大的推進器,希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星系家園。


作為科學解碼的粉絲,應該有不少人看過《流浪地球》這部小說。故事波瀾壯闊,場景宏大,試問:還有比把地球推離太陽系更巨大的工程嗎?


今天,電影《流浪地球》公布了首支概念片。雖然只有短短的30秒,但足以讓期待已久的觀眾們瘋狂打電話了。讓我們先睹為快,看看這30秒裡都有啥?


這個場景是未來世界的一個工程師的工作檯,從積了一層灰和破舊的書冊、生了鏽的物件,看出已經很久沒有人回來過。從背景音可以聽出,「流浪地球」計劃已經開始,工作檯的主人應該是參與者之一。


30年前,太陽曾經發生過一次爆發,使地球陷入重重危機當中。地磁儀的指針因超強的太陽爆發而跳出了刻度範圍。差不多同時,高壓輸電線感應出串串火花,世界各地的變電站燒成廢墟。人類暴露在強大的射線輻射當中,對身體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危害。再不想辦法逃離太陽系,註定要滅亡。

 

在這個畫面中,出現了類似穿著太空衣的人偶。大家都知道,飛往太空的太空人都需要穿太空衣,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射線對人體的傷害!但是,當太陽不同尋常發怒的時候,瞬間釋放大量的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等等,太空衣也不頂卵用了!需要特製的防護服才行!如果沒有特製防護服的保護,人類的DNA會被擊碎,沒等逃離,整個人類就完蛋了。片中出現的這個防護服只是微小的模型,期待見到實物。


畫面中有藍光出現的是驅動地球逃離的行星發動機模型、出現在它周邊的是很多的發動機圖紙和計算圖紙,看來為了建造「發動機」,工程師們頗費了一番功夫。


地球圍繞太陽大約每秒30公裡的速度運行,根據物理知識可知,要把地球加速到每秒42公裡的速度才能擺脫太陽的引力。把碩大的地球加速到如此高速談何容易!這就需要N多強力的噴氣發動機去驅動地球不斷加速,這種發動機被大劉稱為「行星發動機」。


地球逃亡需要幾步?


太陽的災變將炸毀和吞沒太陽系所有適合居住的類地行星,並使所有類木行星完全改變形態和軌道。 


所以,人類在以後的太陽系中已無法生存下去,惟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恆星際移民,而照人類目前的技術力量,全人類移民惟一可行的目標是半人馬座比鄰星,這是距我們最近的恆星,有4.3光年的路程。  


第一步,用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開動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掉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Ⅰ(加速)、流浪時代Ⅱ(減速)、新太陽時代。


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


 人類的新家園——三體星系。


電影《流浪地球》的難點在於如何描繪宏大的場景,地球逃亡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大視角地展現劇情,對特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也是值得我們期待的地方。此外,由於《流浪地球》是設定在中國的故事,如何讓電影的「本土化」更自然,也是一大考驗。



說起「流浪地球」,解碼君想起了宇宙中真的真的有很多「流浪行星」。


所謂流浪行星是指不繞任何恆星公轉的行星。雖然不圍繞任何星體公轉,卻具有行星質量。


2012年11月14日,加拿大蒙特婁的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顆流浪的行星。這顆星球暫時被命名為CFBDSIR2149。


看到這裡,不禁猜想,或許高等外星人也遇到了地球人未來遇到的同樣的難題,真的使用了小說中的方法逃離母星系呢。不知道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到底是怎樣推動地球去「流浪」的。



從大劉的小說本身,到郭帆導演執導的《流浪地球》釋放的這支概念片,電影《流浪地球》無疑是一部令人期待的作品。看概念片的結尾,2018年夏天就有望看到這部作品出現在大銀幕上了。那就一起期待明年夏天,和電影一起去浪吧。



相關焦點

  • 帶著地球去流浪——中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觀後感
    ,開始流浪開始遠離曾經慈祥的太陽逃往危機重重的宇宙遠方轉眼之間,地球就變成了冰雪之淵>微弱的星光就是人類的希望流浪地球,總會找到另一顆太陽溫暖的陽光,將恢復地球家園創造出來的宏偉詩篇只有安土重遷的中國人才能帶著地球去流浪
  • 太陽爆炸又怎樣?我們帶著地球去流浪 | 我抒我讀第43期
    如果有一天太陽爆炸,地球怎麼辦?我們怎麼辦?那是不是要完蛋啦?沒事,我們還能帶著地球去流浪~今天的節目,嘉賓帶來最近大火的《流浪地球》。2月23日在廣州電臺播出的《我抒我讀》第43期節目,我們請來廣州廣播電視臺的新聞資訊主播梁俊飛,與大家分享《流浪地球》的讀書心得。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去哪了?
    很多人看完電影《流浪地球》,心中會有一個小疑惑——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呢?月球去哪了?在電影中確實沒有提及月球的去向,但是在小說原著中,月球的命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被人類扔了。在原著中,人類帶著地球逃亡分為五步:第一步剎車時代,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第二步逃逸時代,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第三步
  • 《流浪地球》最硬科普(一)太陽會爆炸嗎?為什麼要飛往比鄰星?
    電影情節取自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在遙遠的未來,太陽面臨死亡,地球不再安全,於是人類決定帶著地球前往新的家園——比鄰星。這部電影中有許多硬科幻情節,比如:在未來,太陽真的會爆炸嗎?人類為何要飛向比鄰星?
  • 太陽爆炸、毀滅地球?人類:能發動「地球母艦」,星際流浪求生嗎
    「末日」真可怕:太陽爆炸、毀滅地球、人類消亡?我們地球人,能順利移民外星?流浪求生嗎?●太陽和日月太陽公公,是一個巨型的核聚變圓球。在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和彗星、以及星際塵埃,圍著太陽公轉。太陽,距離我們地球約1.5億公裡。
  • 如何摧毀太陽,然後帶著地球流浪
    太陽氦閃首先是這個大背景:太陽突然要爆炸,地球必須要流浪。恆星演化研究算是比較成熟的,太陽命運基本都被算命先生定好了,沒有外來因素,很難發生意外。太陽氦閃這麼重大的事情,自然早在日程表上了。因為氦閃發生在紅巨星階段末期,在氦閃之前,長達10億年的紅巨星階段就已經把地球折騰黃了。總而言之,以氦閃作為帶地球流浪的理由,不夠科學。謀殺太陽如果太陽好好的,流浪地球的動機就不存在了,所以必須要把太陽給滅了。但很可惜,謀殺太陽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 夢見帶著地球去流浪,把人類的家園建在比鄰星系的宜居帶
    太陽抵不過億萬年歲月的侵蝕,終將發生氦閃,晚年時的太陽內核坍塌收縮,外殼急劇膨脹,最終漫天的火光吞噬地球的運行軌道;如何躲避這個恆星級的災難,是今後整個人類面臨的重大難題,但是生存面前,唯有奮不顧身地投入航天科研事業,只有讓我們掌握的科技越來越強大,未來面臨的災難與危險才會越來越少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
    2019年賀歲檔最火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流浪地球》。上映6天,總票房已經超過了20億,口碑炸裂,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之作。在這部科幻電影中,地球人帶著地球開展了一次充滿浪漫詩意的流浪冒險之旅。
  • 《流浪地球》:流浪的人,流浪的心
    在《流浪地球》中,地球象徵著人類自身,即將爆炸的太陽是人類被毀壞的家園以及正面臨的危機。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地球的流浪之旅,展現了千千萬萬個像「我」一樣的人的命運。地球變成了一架巨大的機器,以保證在危險降臨之前,能夠帶著人類逃出生天。此時,大氣層已經失去了它的保護作用,人類無法再在地面上生活。他們只能依靠深厚的土壤和巖層的庇護,龜縮在地底下。2地球流浪分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以及「流浪時代」。「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
  • 《流浪地球》:地球毀滅之日,人類何去何從
    ,不是選擇自己乘坐飛船逃離,而是帶著這個養育人類的家一起離開,不會拋下任何一人,可見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對共同進退的信念是有多麼的偉大。故事發生在不久後的未來,太陽在急速膨脹並且衰老,人類的科學家提出了「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新家園。如此奇思妙想的做法,或許真有這麼一天,人類也不敢輕易去嘗試吧。
  • 電影《流浪地球》與其引爆木星,那還不如等太陽爆炸了啊!
    電影一開始就給了觀眾一個大大的包袱,太陽要爆炸了,地球必須得遠離太陽!牛吧!大家都知道,地球只有圍著太陽轉,才有了晝夜和四季,才有了生命。這次,不是簡單的人類移民外星了,要讓地球徹底搬家。偌大的地球怎麼能移動呢?
  • 人類逃亡為什麼要帶上地球?地球跑了,月球咋辦——《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完完全全是一群理科男的浪漫情懷,「太陽系不再是我的家,但我要帶著地球一起流浪」,完完全全中國式的思維,完完全全中國人的眼睛對星空的展望。導演郭帆曾帶著《流浪地球》尋求合作,對方看到這個創意都傻了,「為什麼地球出現危機時,你們中國人跑路還要帶著地球?」
  • 若太陽消失,人類要帶著地球「流浪」?「第二太陽系」早就備好了
    審核:小文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據說它最早出現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後來被霍金先生作深一步的探索,證實了廣義相對論的奇點定性和黑洞面積定理,帶領世人慢慢地揭開黑洞的神秘面紗,因而霍金先生被世人冠以「宇宙之王」的稱號。
  •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木星和土星,質量加起來是地球的413倍,而且75%以上都是氫。地球媽媽那點能源,到這兒都不好意思說零頭了,只能算誤差。木星土星的氫含量是地球的1000萬倍,就算物理學已死,也足夠人類再揮霍NN年了,地球如果真要流浪,千萬記得把這倆燃料罐帶上。
  • 帶著太陽流浪:戴森球
    地球媽媽那點能源,到這兒都不好意思說零頭了,只能算誤差。 木星土星的氫含量是地球的1000萬倍,就算物理學已死,也足夠人類再揮霍NN年了,地球如果真要流浪,千萬記得把這倆燃料灌帶上。 下圖左邊第三顆是地球,中間兩顆最大的是土星木星。
  • 看完《流浪地球》後 孩子們去科技館探尋宇宙奧秘
    太陽真會燃盡能量嗎?我們要準備「流浪地球」嗎?孩子們看完電影後都到科技館找答案去了小朋友體驗太空人造型  據了解,近期家長帶著孩子來科技館的側重點較比以往更為明確:「雖然平時人也很多,但是看了《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後,孩子們明顯帶著問題來,例如想了解某顆行星,想了解銀河系等等,對天文科普知識一探究竟。」科技館講解員巨晶說。  學生家長:觀影后孩子帶著好奇心來探尋宇宙奧秘  在三樓創造實踐展廳內的延伸探索足跡主題區,人山人海。
  • 《流浪地球》:帶著家園,尋找希望
    同樣是面對地球末日,與歐美製造「諾亞方舟」和「太空飛船」的逃生方法迥異,中國人選擇了「帶著地球去流浪」,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更多人類的存活,展現了中華民族綿延千年「人定勝天」的抗爭精神。其實,人是勝不了天的,但我們的祖先在這場註定的失敗中從未放棄過希望,書寫了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以及愚公移山等傳世神話,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大禹治水、長城禦敵、南水北調等一座座偉大的工程。
  • 地球要在氦閃前去「流浪」,太陽什麼時候氦閃?科學家給出答案
    地球要在氦閃前去「流浪」,太陽什麼時候氦閃?科學家給出答案在宇宙混沌之時,星雲裡面物質包含最多的就是氫,然後氫和其他物質再凝集成各種天體,年輕的恆星就是藉助氫的核聚變來發光發熱。那麼氦閃究竟是什麼呢?由於恆星裡面的氫數量也有限,如太陽經歷幾十億年的燃燒都是氫在進行核聚變,待到氫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接著就是氦,而氦元素在聚變成碳的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爆炸,釋放出強大的能量,這個過程便是氦閃。質量是太陽的0.8至2倍的恆星躲不過氦閃的命運,紅矮星燃燒完後則會悄悄熄滅,而8至30倍之間的恆星就會爆炸成中子星,再大於30倍的就會塌縮成黑洞。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