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要在氦閃前去「流浪」,太陽什麼時候氦閃?科學家給出答案
在宇宙混沌之時,星雲裡面物質包含最多的就是氫,然後氫和其他物質再凝集成各種天體,年輕的恆星就是藉助氫的核聚變來發光發熱。
那麼氦閃究竟是什麼呢?由於恆星裡面的氫數量也有限,如太陽經歷幾十億年的燃燒都是氫在進行核聚變,待到氫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接著就是氦,而氦元素在聚變成碳的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爆炸,釋放出強大的能量,這個過程便是氦閃。
質量是太陽的0.8至2倍的恆星躲不過氦閃的命運,紅矮星燃燒完後則會悄悄熄滅,而8至30倍之間的恆星就會爆炸成中子星,再大於30倍的就會塌縮成黑洞。而我們的地球又屬於太陽系,終歸要經歷一場氦閃。
在電影《流浪地球》中就描述到地球為了躲避太陽形成紅巨星前的氦閃,不得不朝著4.2光年外人馬座的比鄰星前進,那裡就是一個紅矮星,不存在這樣的威脅。
太陽至今已經燃燒了將近50億年,如今處於中年階段,具體什麼時候進行氦閃也是科學家一直以來想解決的問題,如今可以確定的是裡面已經積累了不少氫轉化成的氦元素。
根據多年的了解,氫在核聚變的過程中,恆星的外殼會不斷地向裡面縮小,因此只需要關注太陽的直徑變化就知道它變成紅巨星的大概過程。一旦全部轉化完成,氦閃會在瞬間爆發,太陽此時就相當於超級氫彈,爆炸後周邊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等行星無一倖免,全部被能量吞沒。
到時不僅僅是地球不再存在,連太陽系也變成到處是鐵等重元素的星雲,中間只留下一顆白矮星。
目前太陽還處於穩定的狀態,大小沒有出現起伏,至少人類還有時間去掌握電影中的「可控核聚變」技術,這樣才能儘早脫離太陽的束縛,也不要到處擔心氦閃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