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行星發動機,引燃木星是硬傷嗎?

2020-12-03 科學認識論

現在很多人都說《流浪地球》有很多科學硬傷。其實大眾大可不必揪著科學嚴謹性不放。

畢竟《流浪地球》是科幻片,不是紀錄片。硬傷的說法套用於此並不合理。

何為硬傷?就是用科學的標準套用到科幻作品上,所有不符合現有科學理論的情節都算是硬傷。但是要注意,科幻作品不僅有科學的基礎打底,更有對未來的幻想。

科幻作品中不符合現代科學理論的情節或許會隨著基礎理論的迭代而變得現實。

嚴格來說《流浪地球》算作是不硬不軟的科幻電影。

這篇文章是粉絲對我的提問,並希望我談談《流浪地球》的硬傷。既然如此,那我就科普一下!

太陽氦閃的時間

《流浪地球》大背景就是太陽的氦閃,要不然人類幹嘛帶著地球跑路呢?

科學家目前估計太陽聚變完所有氫元素還需要50億年,這也是主序星階段,在偏離主序星的階段才會開啟下一輪的氦聚變,不過從氦聚變到碳的過程只是一瞬間的事,但這會在幾分鐘內釋放幾十年發出的光,這就是氦閃。

其實太陽的壽命基本大部分時間就是主序星階段,科學家預計這一階段會持續100億年,現在已經過去50億年了。主序星階段末期開始演變成紅巨星,也就是說太陽體積會膨脹到至少金星軌道,甚至是地球軌道,在這一階段地球是否被太陽吞沒很難下結論。

最保守的估計:地表肯定是被高溫烤焦了,海水被蒸發掉了,生命肯定是消失了。氦閃是紅巨星階段後百萬年到上億年之間才會發生的事。

其實在氦閃之前人類就掛了,人類要是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還沒有開啟流浪地球計劃,那後面人類壓根就沒有命看到太陽的氦爆了。

如果非要扣那麼具體,這個背景設定的確有點問題,應該是太陽即將變成紅巨星,人類開啟地球逃亡計劃比較合理。

行星發動機

行星發動機在人類的視野中很龐大。其實放眼整個地球,基本就和皮毛那種微不足道的存在。地球直徑約為1275萬米,而行星發動機才上萬米的長度,用萬米的發動機推動千萬米級別的地球。就相當用頭髮絲細的牙籤推航母。即便牙籤上萬根,對航母也是來說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且要推動地球,行星發動機基座深度起碼在地幔處,地殼總深度只是地球半徑的0.2%,地殼只是地球的一層皮。如果行星發動機只在地殼上推動地球,就相當用一萬多隻針要推動一座大樓,而且還不能刺破大樓外部的保護漆。要推動大樓和不能刺破漆皮是矛盾的,這在科學邏輯上是不成立的。

引燃木星

當然引燃木星絕對不是靠一把火就點燃了。天體的燃燒得靠聚變才行。

如果木星要是能靠一把火點燃,那麼從誕生之日開始就著了。因為各種小行星撞擊木星會產生極高的溫度,起碼達到氫氣的燃燒溫度是綽綽有餘了。

我們知道木星81%都是氫氣,但是木星基本沒有助燃氣體。所以燃燒必備三要素之一的助燃物不存在。

首先木星是行星,如果木星要是能聚變,在誕生之初就聚變了。理論上天體質量能達到太陽的8%,那麼就可以在引力的作用下聚變氫元素了而變成恆星。

但是木星質量只是太陽的千分之一。天體開啟核聚變的條件無非就是質量和物質成分,但最重要的還是看質量,這個門檻木星還遠遠達不到。

其實不管怎麼弄,木星都不會燃燒。除非源源不斷地往木星上發射反物質,讓木星的物質與反物質湮滅釋放能量。

總結一下:如果天體要是能燃燒,在誕生之初就燃燒了。要是不能燃燒,後面就基本不可能再燃燒了。

其實科幻作品終究是科幻作品,不能按照科學紀錄片苛求它,它有發人深思的魅力所在。科學嚴謹是科學家幹的事,思考未來才是合格科幻小說家的職責,這一點流浪地球做到了。

相關焦點

  • 太陽氦閃,用流浪地球電影中的方法能拯救人類嗎?
    所以,一旦確定太陽將發生氦閃,那麼人類必須得提前做出行動。在《流浪地球》這部作品中,科學家們提前數百年預知到太陽即將發生氦閃,這也是很符合實際的,相對於地球來說,太陽和木星都是引力巨大的天體,引力彈弓效應都可以加快地球的速度,特別是木星,由於它距離太陽已經足夠遠,自身的質量又比地球大了數百倍,所以依靠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可以獲得脫離太陽系的速度。
  • 《流浪地球》能成真嗎 太陽多久會氦閃 科學家表示慢慢等吧
    ,我們來聊一聊地球,是不是真的能夠實現流浪。在電影中,人類在地表修建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耗費了百年的時間使地球停轉,然後沿著既定軌道飛行,再花費數千年的時間衝出太陽系,為人類尋找到新的家園,那麼問題來了,人類真的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使地球停轉嗎,在科學家們看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做到這件事所需的能量太大,人類的科技水平目前還無法達到,其實從電影還未上映的時候,這種討論就早已經開始。
  • 如果太陽即將發生氦閃,採用《流浪地球》的方案可行嗎?
    在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中,描述太陽在未來即將發生氦閃,人類將地球改造成「諾亞方舟」逃離太陽系的故事,小說旨在描寫人性和人類面對危機時的態度,所以故事背景存在科學漏洞也是可以忽略的。利用上萬座發動機把地球推離軌道,就算技術上行得通,地殼也承受不了那麼大的力量,所以像《流浪地球》中那樣撤離是行不通的。
  • 換一種思維方式解讀《流浪地球》,你真的看懂了嗎?
    《流浪地球》從大年初一到初八,熱度不減,很多人都是迫不及待地去欣賞了這部電影。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你真看懂《流浪地球》了嗎?讓STEM陪你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S. 科學(Science)「氦閃」是什麼現象?太陽會不會熄火?從恆星的演化規律上來講,太陽是會有熄火的那一天,不過是在遙遠的50億年之後。
  • 「鼴鼠計劃」能讓人類文明躲過太陽的氦閃嗎?
    太陽如果真的發生氦閃,人類會有機會存活嗎?太陽的氦閃真的會發生,只是時間上會非常久遠,大約會在太陽脫離主序星後約12億年後發生,從時間上來看大約是35-40億年左右,當然我們現在無需擔心!不過假如真的像《流浪地球》中所描述的那樣,真的發生氦閃不逃離太陽系人類會有機會生存嗎?也許有兩個計劃可以讓人類文明獲得延續!一、鼴鼠計劃躲避災難?
  • 《流浪地球》最大的BUG:推動地球等於擠壓雞蛋殼,會引發災難
    在《流浪地球》上映當日,筆者就帶著全家去電影院貢獻了票房。毫不誇張得說,《流浪地球》的水平幾乎能和卡梅隆導演的《星際穿越》比肩,可謂是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的開門紅。不過,作為一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其實也有著許多「硬傷」級的BUG,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流浪地球》最大個BUG:推動地球等於擠壓薄雞蛋殼,會引發災難
    行星發動機全攻略開啟,地球正式踏上流浪之旅近日,中國首部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正在全國各大影院火熱播送,據統計,流浪地球的累計票房已經超過5億元人民幣,單日實時票房已經超過一億人民幣,累計票房位居全國第二,單日實時票房則位居第一。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紅巨星、洛希極限…《流浪地球》中的術語你都知道嗎?
    變為紅巨星的太陽會覆蓋半個太陽系,這時候別說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金星和地球,就連火、木、土星可能都無法倖免。下圖左側的小點是現今的太陽,而圖右側是紅巨星時的太陽。不幸的是,地球作為一個繞著太陽轉的行星,會陪著太陽經歷這個變大、變熱的過程,直到被太陽吞沒。  太陽氦閃:太陽氦閃就是發生在紅巨星階段的失控氦融合過程中的所謂不穩定現象,通常發生在2倍及以下太陽質量的低質量恆星的核心。
  • 《流浪地球》劇情起因於太陽將發生氦閃,這種事件的威力咋那麼大
    太陽和中等質量的恆星,屬於恆星赫羅圖中的黃矮星,這樣的恆星晚年時期體積就會變大,變成為紅超巨星,紅超巨星的演變時間通常不會超過1億年,但是太陽在向著紅超巨星的演變之前會經歷一次氦閃現象,這是一種劇烈的恆星能量爆發事件,其一瞬間就會釋放太陽幾百萬年核聚變中釋放的能量,所以在那一瞬間他就可以摧毀附近的很多星體
  • 《流浪地球》中的天體物理學
    電影《流浪地球》的劇情其實很簡單,用一句話就能概括,就是太陽提前「死亡」,人類被迫建造大量行星發動機,把地球推離太陽系,逃亡比鄰星。
  • 如何摧毀太陽,然後帶著地球流浪
    太陽氦閃首先是這個大背景:太陽突然要爆炸,地球必須要流浪。恆星演化研究算是比較成熟的,太陽命運基本都被算命先生定好了,沒有外來因素,很難發生意外。太陽氦閃這麼重大的事情,自然早在日程表上了。因為氦閃發生在紅巨星階段末期,在氦閃之前,長達10億年的紅巨星階段就已經把地球折騰黃了。總而言之,以氦閃作為帶地球流浪的理由,不夠科學。謀殺太陽如果太陽好好的,流浪地球的動機就不存在了,所以必須要把太陽給滅了。但很可惜,謀殺太陽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 地球要在氦閃前去「流浪」,太陽什麼時候氦閃?科學家給出答案
    地球要在氦閃前去「流浪」,太陽什麼時候氦閃?科學家給出答案在宇宙混沌之時,星雲裡面物質包含最多的就是氫,然後氫和其他物質再凝集成各種天體,年輕的恆星就是藉助氫的核聚變來發光發熱。那麼氦閃究竟是什麼呢?由於恆星裡面的氫數量也有限,如太陽經歷幾十億年的燃燒都是氫在進行核聚變,待到氫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接著就是氦,而氦元素在聚變成碳的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爆炸,釋放出強大的能量,這個過程便是氦閃。質量是太陽的0.8至2倍的恆星躲不過氦閃的命運,紅矮星燃燒完後則會悄悄熄滅,而8至30倍之間的恆星就會爆炸成中子星,再大於30倍的就會塌縮成黑洞。
  • 想看懂《流浪地球》太空知識了解一下?
    變為紅巨星的太陽會覆蓋半個太陽系,這時候別說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金星和地球,就連火、木、土星可能都無法倖免。下圖左側的小點是現今的太陽,而圖右側是紅巨星時的太陽。不幸的是,地球作為一個繞著太陽轉的行星,會陪著太陽經歷這個變大、變熱的過程,直到被太陽吞沒。太陽氦閃:太陽氦閃就是發生在紅巨星階段的失控氦融合過程中的所謂不穩定現象,通常發生在2倍及以下太陽質量的低質量恆星的核心。
  • 讓地球「流浪」的太陽氦閃,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什麼是氦閃?太陽什麼時候會發生氦閃?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壽命長達百億年,在《流浪地球》中,太陽進入末期時發生了氦閃,這種災難危及了地球。但是實際上的情況是,在氦閃發生前,地球就必須離開了,這是因為在太陽發生氦閃之前,太陽的體積會膨脹到很大,那個時候的水星和金星都已經被吞噬,地球受到的威脅首先是表面膨脹的太陽所帶來的溫度考驗,之後才是考慮氦閃的時候。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本文作者:木辛君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在讀博士,中國科幻銀河獎/星雲獎獲獎作者本文審核:劉慈欣,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小說《流浪地球》作者、電影監製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
  • 流浪地球中的氦閃還有太陽發展變化的原理有什麼奧秘?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恆星體積的回答:從質量、體積上來說,恆星都比所屬行星大麼?有特殊情況麼?www.zhihu.com僅靠堆積物質,最大也只能形成比木星大一點點的物體,然後再加質量只會讓它的體積越來越小。
  • 《流浪地球》彩蛋全解析
    1.太陽氦閃二十一世紀,天體物理學家發現太陽將會產生一次名為氦閃的劇烈爆炸。太陽約四分之三的質量是氫,剩下絕大部分是氦,太陽的光和熱來自其內部不間斷進行的氫核聚變,當氫元素消耗殆盡,太陽內部的高溫高壓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激發氦元素的聚變,巨量的氦元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被激發,氦閃就會發生,並向外釋放出足以毀滅地球的熱浪。
  • 看懂《流浪地球》,孩子必讀的10大科普!
    了解劉慈欣的原著背景是看懂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原著中這樣寫:太陽老化,科學家通過各種數據得出太陽短時間內會產生巨變,形成駭閃,地球會毀滅。面對這種情況,為了應對危機,人類內部產生兩種不同意見,地球逃生派和飛船逃生派。
  • 《流浪地球》彩蛋有哪些?《流浪地球》原著電影50個彩蛋介紹
    1.太陽氦閃  二十一世紀,天體物理學家發現太陽將會產生一次名為氦閃的劇烈爆炸。  太陽約四分之三的質量是氫,剩下絕大部分是氦,太陽的光和熱來自其內部不間斷進行的氫核聚變,當氫元素消耗殆盡,太陽內部的高溫高壓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激發氦元素的聚變,巨量的氦元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被激發,氦閃就會發生,並向外釋放出足以毀滅地球的熱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