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說《流浪地球》有很多科學硬傷。其實大眾大可不必揪著科學嚴謹性不放。
畢竟《流浪地球》是科幻片,不是紀錄片。硬傷的說法套用於此並不合理。
何為硬傷?就是用科學的標準套用到科幻作品上,所有不符合現有科學理論的情節都算是硬傷。但是要注意,科幻作品不僅有科學的基礎打底,更有對未來的幻想。
科幻作品中不符合現代科學理論的情節或許會隨著基礎理論的迭代而變得現實。
嚴格來說《流浪地球》算作是不硬不軟的科幻電影。
這篇文章是粉絲對我的提問,並希望我談談《流浪地球》的硬傷。既然如此,那我就科普一下!
太陽氦閃的時間
《流浪地球》大背景就是太陽的氦閃,要不然人類幹嘛帶著地球跑路呢?
科學家目前估計太陽聚變完所有氫元素還需要50億年,這也是主序星階段,在偏離主序星的階段才會開啟下一輪的氦聚變,不過從氦聚變到碳的過程只是一瞬間的事,但這會在幾分鐘內釋放幾十年發出的光,這就是氦閃。
其實太陽的壽命基本大部分時間就是主序星階段,科學家預計這一階段會持續100億年,現在已經過去50億年了。主序星階段末期開始演變成紅巨星,也就是說太陽體積會膨脹到至少金星軌道,甚至是地球軌道,在這一階段地球是否被太陽吞沒很難下結論。
最保守的估計:地表肯定是被高溫烤焦了,海水被蒸發掉了,生命肯定是消失了。氦閃是紅巨星階段後百萬年到上億年之間才會發生的事。
其實在氦閃之前人類就掛了,人類要是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還沒有開啟流浪地球計劃,那後面人類壓根就沒有命看到太陽的氦爆了。
如果非要扣那麼具體,這個背景設定的確有點問題,應該是太陽即將變成紅巨星,人類開啟地球逃亡計劃比較合理。
行星發動機
行星發動機在人類的視野中很龐大。其實放眼整個地球,基本就和皮毛那種微不足道的存在。地球直徑約為1275萬米,而行星發動機才上萬米的長度,用萬米的發動機推動千萬米級別的地球。就相當用頭髮絲細的牙籤推航母。即便牙籤上萬根,對航母也是來說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且要推動地球,行星發動機基座深度起碼在地幔處,地殼總深度只是地球半徑的0.2%,地殼只是地球的一層皮。如果行星發動機只在地殼上推動地球,就相當用一萬多隻針要推動一座大樓,而且還不能刺破大樓外部的保護漆。要推動大樓和不能刺破漆皮是矛盾的,這在科學邏輯上是不成立的。
引燃木星
當然引燃木星絕對不是靠一把火就點燃了。天體的燃燒得靠聚變才行。
如果木星要是能靠一把火點燃,那麼從誕生之日開始就著了。因為各種小行星撞擊木星會產生極高的溫度,起碼達到氫氣的燃燒溫度是綽綽有餘了。
我們知道木星81%都是氫氣,但是木星基本沒有助燃氣體。所以燃燒必備三要素之一的助燃物不存在。
首先木星是行星,如果木星要是能聚變,在誕生之初就聚變了。理論上天體質量能達到太陽的8%,那麼就可以在引力的作用下聚變氫元素了而變成恆星。
但是木星質量只是太陽的千分之一。天體開啟核聚變的條件無非就是質量和物質成分,但最重要的還是看質量,這個門檻木星還遠遠達不到。
其實不管怎麼弄,木星都不會燃燒。除非源源不斷地往木星上發射反物質,讓木星的物質與反物質湮滅釋放能量。
總結一下:如果天體要是能燃燒,在誕生之初就燃燒了。要是不能燃燒,後面就基本不可能再燃燒了。
其實科幻作品終究是科幻作品,不能按照科學紀錄片苛求它,它有發人深思的魅力所在。科學嚴謹是科學家幹的事,思考未來才是合格科幻小說家的職責,這一點流浪地球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