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思維方式解讀《流浪地球》,你真的看懂了嗎?

2021-01-15 豫見創客教育

《流浪地球》從大年初一到初八,熱度不減,很多人都是迫不及待地去欣賞了這部電影。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你真看懂《流浪地球》了嗎?讓STEM陪你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

S. 科學(Science)

「氦閃」是什麼現象?

太陽會不會熄火?

從恆星的演化規律上來講,太陽是會有熄火的那一天,不過是在遙遠的50億年之後。簡單來講,當太陽核心中的氫燃燒殆盡,生成的氦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釋放的能量進一步升高溫度,點燃核心周圍的氫殼層,然後太陽迅速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

有理論認為,太陽演化生成的紅巨星非常巨大,最遠能夠膨脹到地球軌道。這樣,水星、金星和地球都會逐漸墜入太陽而毀滅。其實,早在太陽吞噬掉地球之前,地球上的海洋早已被膨脹的紅巨星烤乾,生命不復存在。

圖註:太陽從誕生到膨脹為紅巨星的過程。

氦閃是發生在質量介於0.5倍到2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演化末期。當核心處的氫燃燒殆盡,形成的氦堆積在核心處,氦不斷積累自我壓縮,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形成「簡併態」,處於簡併態的物質靠簡併壓(一種量子力學效應)支撐著自身重力,而非靠熱壓力支撐。核心處的氦的自我壓縮,還會讓溫度升高,然而簡併態物質有一個奇怪的特性:溫度升高並不會導致其發生熱膨脹,也就不會吸收熱量,而且簡併態物質的熱傳導性非常好,當溫度一路飆升至1億度時,氦就受不了了,發生猛烈的熱核燃燒,短短幾分鐘就把核心6%的氦元素變成碳元素。對於太陽質量的恆星來講,氦閃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太陽燃燒3000萬年。

然而,據計算,如此巨大的能量並不會對紅巨星的外觀造成什麼可觀測的影響,因為這種能量釋放發生在恆星的深處,巨大的能量釋放讓熱壓力超過簡併壓,核心物質脫離簡併態而膨脹,大部分能量都耗費在驅動核心物質膨脹當中,剩餘的少部分能量被厚厚的外殼吸收。實際上,並不會發生電影中看到的劇烈景象。

簡單總結一下氦閃的過程:氫燃燒變成的氦物質堆積在太陽核心,核心的物質越來越多,然後發生收縮溫度升高,但核心的物質處於簡併態,溫度的升高並不能使其自動停止收縮,溫度會越來越高,當跨過1億度的門檻時,就發生了猛烈的爆炸式氦燃燒,數分鐘內就把能夠燃燒的氦變成了碳。但氦閃釋放的能量都被太陽本身吸收,表面居然看不出內部發生了什麼。

質量小於0.5倍太陽的恆星沒有足夠的能力發生氦閃,而質量大於2倍太陽的恆星,發生的是穩定的、溫柔的氦燃燒,無需發生氦閃。獵戶座中大名鼎鼎的「參宿四」就是一顆質量是太陽10倍的紅巨星,核心正在發生氦平穩燃燒變成碳的過程。對於恆星的演化而言,質量幾乎決定一切,當然還要考慮其金屬豐度。

圖註:位於獵戶座之肩的參宿四,這是一顆核心正在燃燒氦的紅巨星。如果把這顆恆星放在太陽的位置,表面甚至可以觸達木星軌道。

T. 技術(Technology)

木星引燃計劃

七萬公裡外氫氣爆炸,能推動地球改向?

這一點科學家認為不靠譜,先不說木星能否吸走地球部分大氣混合氫氣形成爆炸前提,就說爆炸本身。如果某種爆炸能推動地球改向,那該爆炸的衝擊波將會摧毀地表和淺地下的所有人類設施(包括地表五公裡之下的地下城)甚至自然山川,乃至把地球擠壓變形才對,而不僅僅是溫柔的改向。但這畢竟是電影故事,重點需要表現英雄主義,這裡就不吹毛求疵了。

但是,還是要說一下電影對白「引爆木星需要在七萬公裡之外點火,而洲際飛彈打不到,需要人工點燃」中的技術錯誤。七萬公裡大約是地球和月球距離的五分之一,今天的常規火箭技術就能支撐飛彈打過去,要不人類怎麼去月球?有科技常識的朋友們都知道,推動洲際飛彈飛七萬公裡的技術難度是鐵定遠遠小於電影中的其它硬技術,例如太空城、地下城、等離子發動機等等。另外,木星大氣層氣候本來就是極端惡劣,最不缺乏雲層雷電,大不必再向地球人「哥們兒,借個火」。

圖註:有濃鬱的「程序猿」氣質的技術員李一一點火。

E. 工程(Engineering)

啥是行星發動機?

在電影中,太陽內核急速老化,不斷膨脹,地球將被吞沒。為了生存,人類傾盡所有,建造了一萬做驅使地球前行的行星發動機。一萬座行星發動機全功率開啟,驅使整個地球離開太陽系,踏上流浪之旅。

按照電影的設定,整個行星發動機建設工程持續了27年,到2060年最後一座行星發動機竣工為止,總共進行了18個批次的建設。

行星發動機分為了兩類:推進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前者負責為地球提供前進的動力,後者負責控制地球前進的方向。

發動機利用真空巖石重聚變技術作為動力源,具體來說就是利用巖石中的矽元素進行核聚變反應,獲得高能高壓的等離子流,從而釋放出巨大能量,推動地球飛出太陽系。所謂重元素聚變並非空想,在宇宙深處有不少恆星「巨無霸」,內部就在進行著重元素聚變。

M. 數學(Mathematics)

流浪,並非說走就走的旅行!

《流浪地球》中最驚天地泣鬼神的想像是,利用成千上萬個行星發動機,幫助地球離開太陽系。這就得說說讓地球離開太陽系需要多少能量了。

「地球繞太陽運行,離開太陽系,要能夠擺脫太陽的引力勢能束縛,所需能量可以計算得到,大概是2.65×1033焦耳。」而當前人類生產的能源,可以拿全球發電量來估計。據統計,2017年全球總發電量大概是25571 TWh,大約合9.21×1019焦耳。

「也就是說,如果把現階段全球所有的發電量都用來推動地球離開太陽,需要連續工作2.88×1013年,即近29萬億年。而宇宙年齡大概是130億年。」周禮勇說。

總之,帶著地球去流浪,可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如果行星發動機要承擔這一任務,那得無比厲害才行。

流浪地球,背負著35億人的希望,已經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生存層面了,用來進行學科融合性的A-STEM綜合教育,是再好不過的,趕緊帶孩子去看看吧!

相關焦點

  • 科學解讀+4個問題測試:你真的看懂《流浪地球》了嗎?
    感動之餘,導演「輕描淡寫」地滑過了有關於背景和科學原理的部分,以一種近乎「理所當然」的方式為大家呈現了一個硬科幻故事。導演這麼「輕描淡寫」地過去了,我可不行。於是——電影背後四大核心物理問題解讀問題一:為什麼要去宇宙流浪?問題二:怎麼才能帶著地球去流浪?問題三:怎樣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去宇宙流浪?問題四:最後的流浪計劃是怎麼成功的?
  • 《流浪地球》:如果地球真的快要毀滅,你牽掛的人是誰
    時隔《流浪地球》上映一年後,羽蒙再次重溫這部電影,總算看懂了。對於一個非常愛好文學的電影迷來說,這種帶有科幻性質以及理科元素的電影非常之精彩,但是也會在我的腦海留下很多小疑問。比如:點燃木星之後,那個波真的有那麼大的衝擊力從而推動地球嗎?那把地球撞飛之後,地球不會又撞到別的星球上去嗎?
  • 流浪地球有沒有彩蛋呢? 流浪地球彩蛋介紹結局你看懂了嗎
    流浪地球有沒有彩蛋呢? 流浪地球彩蛋介紹結局你看懂了嗎時間:2019-02-13 14:06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流浪地球有沒有彩蛋呢? 流浪地球彩蛋介紹結局你看懂了嗎 流浪地球這部影片超出小編預期的好看,特效 ,場面宏大,故事充滿想像力。
  • 《流浪地球》讓人流淚的隱藏劇情,你真的看懂了嗎?
    地球修建上萬座行星發動機將地球推出太陽系運行軌道前往4.22光年外半人馬座比鄰星,全人類將帶著地球一起流浪。用2500年一百代人的生命去完成這次孤注一擲的計劃。每一顆火石的運送路途都是九死一生,為了人類與地球的延續他們別無選擇。我們失去了曾經仰望的藍天,失去了曾經舒適的地表,蝸居在地下;也失去了太陽與月亮,成為一顆孤單的流浪星球。為了人類的希望我們早已沒什麼不能失去的東西,哪怕是生命。
  • 看懂《流浪地球》的三個瞬間,「莫斯」最後一句話細思極恐
    《流浪地球》上映之後,在國內廣受好評,被廣大朋友成為:「中國如今最為拿得出手的科幻片。」這個頭銜細細數來和《流浪地球》搭配確實妥當。整部片子上千的特效鏡頭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由中國的團隊製作的,可以準確得稱為「中國製造」。
  • 足夠和漫威、DC抗衡的《流浪地球》,其中隱藏彩蛋你看懂了嗎?
    今年的賀歲檔電影質量上乘,黑馬《流浪星球》橫空出世,不僅收割票房還登上了《紐約時報》,被外媒稱之為「中國電影製作的新紀元」,首部以太空未來為背景的電影就有如此讚譽,讓《流浪地球》的主創都為之驚訝。誰能想到19年賀歲檔黑馬還經歷過撤資、主創零片酬帶資進組的慘狀,實力證明「今兒瞧我不起,明兒讓你高攀不起」。電影《流浪地球》以未來太陽系即將毀滅,人類為了生存和希望啟動「流浪地球」拯救計劃為背景,講述在極端環境裡人類的抗爭和絕望,科幻電影的標配、人性紀實的內核,從傳遞的價值觀看基本符合劉慈欣對於未來宇宙、人類生存的理念。
  • 《流浪地球》當中,人類的地球逃亡計劃,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方式
    流浪地球在《流浪地球》的小說當中,人類是將巨大的發動機安裝在地球之上的,這雖然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但是有些讀者認為這可能會破壞地球的地質構造,地球整體就是有自身的引力所形成的一個星球, 如果對其中的一塊進行加速的話,很有可能引起地球的地質不穩定
  • 流浪地球完整版彩蛋 流浪地球的50個彩蛋你都看懂了嗎!
    《流浪地球》排片率逐步上升,電影太火爆了,星爺的招牌也沒能扛住打擊。成龍大哥的電影更慘,沒幹過一群豬。吳京現在看來是個高人,眼光毒辣,從《戰狼2》到《流浪地球》,一個票房神話,一個科幻的開山之作,吳京都成功了。聽說《流浪地球》有好多彩蛋?
  • 深度解讀: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眼中的AI模型?
    流浪地球計劃科幻情節又是出於什麼樣的科幻背景下創生的?下面編者帶大家一起來解讀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眼中的AI模型?劉慈欣之末日憂思——人類地球未來命運預測科學家們對未來地球災難預測有很多種可能,目前科學界已證實公開很多關於宇宙天體領域的理論學術,這些為我們能夠預測遙遠的未來事件提供創想,而基於這些創想可以延伸到很廣泛的梗概。
  • 地理老師幫助你看懂《流浪地球》
    春節期間最耀眼的電影當屬《流浪地球》了,歷時4年與觀眾見面,這部電影由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電影講述了,太陽老化,人類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故事。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停止自轉的地球,真的可以去流浪嗎?
    在《流浪地球》裡我們看到了一種理念,一種將全人類團結在一起「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理念。「三體時代」過去了嗎?新生代的科幻作家在關注什麼?2017年,最讓他們震驚的新聞是什麼?未來會是什麼形態的?這些年,中國的科幻環境真的變好了嗎?除了《三體》,我們還能仰望什麼?當科學的發展比科幻更科幻,作家們要如何讓自己開心起來?
  • 《流浪地球》不但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大家爭論的,是《流浪地球》到底只是一部合格的中國科幻,還是它真的已經足夠和國外的優秀科幻片相提並論。   《流浪地球》當然是相當中國的,它的故事背景設定,和裡面主人公的行事方式,都是我們最熟悉的中國式思維。   而這種中國式思維,也早早就在劉慈欣的原著裡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 《流浪地球》,留給微商們的飽和式思維
    內容來源:《流浪地球》講述了了人類帶著地球遷移去新的星球,路過木星時肇禍,人們必須引燃發動機,點燃木星來拯救地球的故事。在影片中當救援隊抵達救援地點時,已經有其他救援隊搶先抵達,男二說:「這是飽和式救援」!在影片中當救援隊抵達救援地點時,已經有其他救援隊搶先抵達,男二說:「這是飽和式救援」!請您閱讀前,先思考:什麼是飽和式?
  • 引發的爭論越來越熱 人文解讀《流浪地球》
    要討論《流浪地球》,如果少了劉慈欣,無論話題多麼熱烈,都是要打折扣的。因為他是電影《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監製,也是編劇之一。  電影上映後,劉慈欣已經在不少場合表達他對電影的滿意度。因此,他認為只要《流浪地球》口碑上取得成功,票房無論成功與否,都已經是巨大的成功。  科幻文學背後的經濟信號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的設定,第一次把中國人對家園和土地的深厚情感,在太空中展現出來。可以說,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建立在中國文化背景上的科幻電影。
  • 黑《流浪地球》的人,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在我看來,忽然之間,冒出來的無數想要黑《流浪地球》的人,便是如此!這個名字將永遠留在星空另外,有人黑《流浪地球》太過煽情,我的天啊!你們這些人是小學語文都逃課了嗎?這麼做了之後,我忽然發現心裡特別的舒服,有一種報了仇的快意。
  • 《流浪地球》並不完美,但豆瓣一星真的中肯嗎?
    首先,區別於美國大片的個人主義,《流浪地球》更多的是在傳達集體主義。以往我們在觀看英雄主義電影的時候,大部分都是一個人、一個國家成為全世界的希望,但《流浪地球》不同,它把一個人變成一群人,一個國家變成全世界。沒錯,當災難真的來臨,沒有誰能獨自拯救全人類,只有眾志成城,才能創造未來,這也是中國人千百年來不變的信仰。
  • 關於《流浪地球》的喧譁聲:讓人類保持理智真的很難
    我個人不認為《流浪地球》是經典,但如果專業影評人脫離基本的評價坐標系打出一星,我會覺得這種嚴苛是「譁眾取寵」。我想起了奧登的一句話,「隨時對著一堆垃圾展開孔雀翅膀至少是一種愚蠢;如果你把你全部的激情用於追逐各種類型的蒼蠅,你最終會發現你最喜歡的地方就在廁所」。也因此,我個人一點都不喜歡《流浪地球,不及格。》
  • 流浪地球,揭示的是中國人的房子情結?
    過年的時候,大部分人的日常就是吃吃喝喝玩玩,偶爾還會看個電影當作調劑,而這個時候流浪地球就成為很多人的選擇。流浪地球中,帶著地球跑路,成了一個爭議點,對此有網友表示,老外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世界末日跑路還帶地球,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中國人在地球上有套房是多麼不容易。其實如果帶入自己想像一下,有人忽然有一天告訴你,你所在 的城市要遭受什麼災難了,要趕緊跑,你第一反應會是什麼?
  • 看懂《流浪地球》,孩子必讀的10大科普!
    了解劉慈欣的原著背景是看懂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原著中這樣寫:太陽老化,科學家通過各種數據得出太陽短時間內會產生巨變,形成駭閃,地球會毀滅。面對這種情況,為了應對危機,人類內部產生兩種不同意見,地球逃生派和飛船逃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