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流浪地球》上映了。聽說這是中國首部硬科幻大片,改編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同名小說,預算投資3.2億人民幣,甚至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都跑去電影裡客串了一把!
根據前方戰友發來戰報,整部電影通俗易懂,剛上小學四年級的兒砸也看得津津有味!當然啦,這說明電影故事講得挺好,觀眾代入感極強。
感動之餘,導演「輕描淡寫」地滑過了有關於背景和科學原理的部分,以一種近乎「理所當然」的方式為大家呈現了一個硬科幻故事。
導演這麼「輕描淡寫」地過去了,我可不行。於是——電影背後四大核心物理問題解讀
問題一:為什麼要去宇宙流浪?問題二:怎麼才能帶著地球去流浪?問題三:怎樣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去宇宙流浪?問題四:最後的流浪計劃是怎麼成功的?我將運用天文物理學知識+腦洞+超精美畫圖,活靈活現地為大家解讀《流浪地球》的「流浪本質」!歡迎指教!共同討論!
問題一:
為什麼要去宇宙流浪?
解答關鍵詞:
紅巨星
在《流浪地球》影片開場中提到,由於太陽正在急速膨脹衰老,地球會被波及毀滅,所以需要尋找新的家園。那麼太陽真的會爆炸嗎?
科學解讀:
我們的太陽已經46億歲了,是一顆恆星。
恆星以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著光和熱。在太陽的質量裡,大約四分之三是氫,佔比第二的元素是氦,因而對於太陽這位選手來說,氫核聚變+氦核聚變就是它給我們供暖的方式。
但這種「燃燒」的方式,意味著終會有「燃料」耗盡的一天。
首先,太陽內部的氫核聚變消耗是極快的,並且會形成氦核。其次,當氫核聚變耗盡氫元素以後,氦核聚變會接棒繼續,氦核聚變不僅「加速燃燒」,並且會不斷形成新的碳元素,這也是更重的元素。這將導致太陽的體積不斷擴大和膨脹,最後,太陽逐漸變成一顆巨大且暗淡的紅巨星,其半徑大約會是現在的200倍。
這樣一來,地球就要受到很大影響了。糟糕的情況有很多種,例如地球被太陽焚毀,引力帶來的劇烈潮汐作用,水資源沸騰起來,氣體都逃入太空……
根據科學家們的預測,我們的太陽大概還有50億年的「壽命」。也許那個時候的人類,已經探索出非常多種「自救」的方法了呢。
問題二:
怎麼才能帶著地球去流浪?
解答關鍵詞:
逃逸速度
在影片中,人類給地球裝上了上萬臺發動機,把地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宇宙飛船」,駕駛地球離開太陽系。
這太荒唐了吧?地球不是存在引力的嗎?人為什麼能夠帶著地球跑路?而且地球會繞著太陽轉啊,怎麼可能脫離太陽呢?
科學解讀:
你看,你現在站在地球上,跳一跳,還是會落回地面。這是因為地球的引力把你「拉」了回來。
(滴,您的靈魂畫手已上線)
但假設你是一艘太空飛行器,從地球上發射出去,只要運動速度達到某個臨界值,就可以擺脫相應範圍層的引力的束縛。
大家知道,我們的地球是在繞著太陽公轉的。那如果想把地球「開」出去脫離軌道,是要符合軌道動力學的,地球需要變軌加速,超過自己的公轉速度(即每秒29.783千米)。
-如何變軌加速?-用力繞圈唄。
電影裡,藉助著「發動機」的推力,地球越飛越快,同時軌道也會越來越扁,越來越扁,逐漸脫離自己的公轉軌道。
那這樣就是達到「逃逸速度」了嗎?
不對。我們先來理解一下「逃逸速度」。
一個物體如果初速度達到星球逃逸速度,該物體將完全逃脫星球的引力束縛而飛出該星球。需要使物體剛剛好逃脫星球引力的這一速度就是逃逸速度。
這個概念是對於從一個星球發射一個太空飛行器而言。如果地球要逃離太陽系,那麼顯然,僅僅是變軌加速還是不夠的。
所以像電影裡,僅僅靠發動機暴力地開出太陽系這是不可能的,因而他們選擇靠近木星……
PS: 至於電影中的「地球發動機」究竟需要多大的能耗和推力才能實現「變軌加速」呢?據作者劉慈欣接受訪談時的發言,他本來想帶著地球跑,計算了一波發現無法實現,但最後還是寫帶著地球跑了,因為真的太酷太浪漫了!
問題三:
怎樣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去流浪?
解答關鍵詞:
引力彈弓
影片的最高潮,就是地球即將撞擊木星的片段了吧。主角們一開始,是打算利用木星引力把自己「拉」出太陽系的,結尾時也有提到這個策略屬於「流浪地球」第三步計劃。
奇怪了,地球自己飛得好好地,幹嘛要去招惹木星?明知道有強大的引力,還靠近軌道,差點給撞沒了。所以為什麼地球能夠被木星「拉拽」過去?又可以利用木星讓自己加速離開太陽系呢(原計劃)?
科學解讀:
我們繼續來想像。
假設,宇宙是一張蹦床。我們把地球和木星兩顆圓球放上去,由於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21倍,所以木星在這張「蹦床」上壓下去的凹陷要深得多。當地球這顆小圓球靠近木星時,就會自然向「彎曲的曲面」滑下去,也就被「拉」到了木星旁邊。
這個原理,就是引力場。質量越大的物體,周圍的時空彎曲力度也會更大,即引力的作用越強,因而會對附近另一物體產生吸引效應。
衛星就是這樣被「拉」住的,抬頭看看,月亮不就是被地球的引力吸引住無法逃脫的衛星嗎?
(滴,您的靈魂畫手開始「作弊」)
那假如想逃脫怎麼辦?如上文所說,需要達到一定的發射速度。
但如果你是一顆非常有抱負的衛星,想要以極其高的效率逃出去,就可以用到這個「工具」——引力彈弓。
顧名思義,就是像一個彈弓一樣,把物體給甩向下一個目標,它是利用行星的重力場來實現的,所以行星就像一個「引力助推器」。電影裡,我們的計劃一開始,是打算接近木星來做這個事情的。
偌大一個木星,怎麼才能變成我們的「彈弓」呢?我們分步來拆解——
第一步,木星的狀態解讀。這顆木星超級超級巨大,因為質量很大,所以它的引力也很大,會「拉」住靠近它的物體。並且,這顆木星自身也在不停地公轉。
第二步,我們前進的狀態解讀。我們正在太空中「循規蹈矩」地飛行中。哇前面好大一顆木星,我們需要小心又小心地行駛。如果太靠近的話,就會被吸附過去,變成木星的衛星,甚至還會撞上去墜毀。
第三步,我們開始與木星的引力範圍交匯。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計算衡量和預測的位置點,調整好我們的角度和速度,當我們進入木星的引力範圍時,在這股「拉力」下,我們就有了一個與木星公轉線速度相等的初速度。
第四步,這時如果以太陽係為參考系,我們的速度就是被加速了,因為行星把動能傳遞給了我們,此時我們再稍微給發動機加速一波,「咻咻咻——」我們就被彈出了好遠好遠,逃離了太陽系。
(非常直觀地展示了「被加速」的過程)
順帶一提,在科幻電影大作《火星救援》裡,本應從火星返回地球的赫爾墨斯號飛船,為了重回火星營救馬克,就利用了引力彈弓效應把自己彈回去了。
而且在真實的太空探索史上,1977年,美國NASA發射的旅行者一號41年飛了217億公裡,就是利用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四個星球做引力彈弓的「跳板」,一號仿佛吃下了興奮劑的運動員,跑得飛快。
(圖為旅行者一號和二號的飛行軌跡模擬)
問題四(涉嫌劇透):
最後的流浪(爆炸)計劃是怎麼成功的?
解答關鍵詞:
爆炸衝擊波
影片裡,我們最後並沒有成功執行第三個問題的計劃,反而由於木星的引力太大,差點兒被「拉拽」過去毀滅了。於是,吳京飾演的角色最後帶著整個空間站和燃料衝向了木星,並通過點燃木星表面的氫氣,產生爆炸波推動地球逃離了木星引力範圍。
作為太陽系中體型和質量僅次於太陽的氣態巨行星,木星的主要成分為氫。氫氣在空氣中點燃可能發生爆炸,是因為氫氣和氧氣產生了化學反應。
電影中提到,木星引力吸走了大量地球上的氧氣,因而點燃木星表面的氫氣,可以利用產生的熱氣流產生向前運動的推力,也符合能量守恆定律,因此是合理的。
(滴,您的靈魂畫手並不承認她畫不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