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2020-11-23 華夏經緯
華夏經緯網   2019-02-13 09:44:35   

  大年初一,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各大影院,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期收穫票房冠軍。電影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不遠未來的故事:太陽急劇老化,隨時都有可能進入到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也將因此被吞噬。在此危急關頭,為了地球人的存亡,地球上的聯合共和國作出了一項緊急決定,在地球上建造上萬座重核聚變行星發動機,每個產生上百萬億噸的推力,把地球當成一個龐大的宇宙飛船,駛離現有軌道,駛向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比鄰星,從而開啟了一段長達2500年的星際旅行。

  今天,我們就電影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學故事來聊一聊,也不失為一件有趣的事。

  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

  太陽誕生於約50億年前的一次星雲坍縮,太陽系的其它行星緊跟其後。太陽提供的能量來自於其中心氫氣的聚核反應,如同大量氫彈在太陽內部不斷爆炸,按照現有的數據估算,這種聚核反應總共將持續約100億年,所以,太陽還可以再燃燒50億年左右。

  在小說《流浪地球》中,科學家發現太陽異常,並預測太陽將進入紅巨星膨脹階段,在接下來的數百年時間裡淹沒地球軌道。紅巨星是恆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較短的不穩定階段。不過人類學家曾經估算過,因為周圍環境的各種變化,人類在地球上還可以存在的時間大約是200萬年。而物理學家霍金曾經更為悲觀,因為人類使用能源的沒有效率,預言幾百年後就需要考慮離開地球。

  在某個時間,地球在被淹沒之前就已經移到太陽系的宜居區之外,不再適合生命存在,反而在那個時候,火星將完全進入宜居區。

  比鄰星是可能的歸宿嗎?

  半人馬座比鄰星是除太陽之外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距離我們4.2光年。如果真的有「流浪地球」計劃,地球真的流浪到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那裡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嗎?

  根據哈勃等強大望遠鏡對於半人馬座比鄰星的多項觀測,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到有關這個恆星的不少信息。半人馬座比鄰星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七分之一,屬於紅矮星,它的亮度比太陽低。

  在劉慈欣寫《流浪地球》這篇小說的1999年,人們並不知道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是否有行星存在。而在2016年年底,歐洲南方天文臺一個名為「黯淡紅點」的發現讓天文學家和大眾都非常興奮——科學家們在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和地球非常類似的行星,它的質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1.3倍,公轉周期為11.2天,位於半人馬座比鄰星的宜居區當中。天文學家使用了一個名為「地球相似指數」的參數,來描述這一行星和地球的相似度,「黯淡紅點」的相似指數高達86%。

  即便如此,這顆行星的某些性質與地球仍相差甚遠。因為半人馬座比鄰星質量遠低於太陽,所以圍繞半人馬座比鄰星的宜居區也相應地更加靠近中心恆星。又因二者非常靠近,天文學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便會出現——潮汐鎖定。潮汐鎖定使得行星只有一面朝向中心恆星。在某種程度上,這類似於我們熟悉的月亮,我們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所以,行星永遠朝向中心恆星的一面溫度會很高,而另外一面溫度很低。

  在潮汐鎖定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心恆星頻繁的爆發現象。儘管半人馬座比鄰星質量比太陽質量小,但它的爆發頻率和釋放出來的能量要比太陽大得多。半人馬座比鄰星的行星上所接收到的紫外輻射,比地球上用來殺死病菌的紫外線強度還要高出100倍以上,這對於行星上的生命來說無異於一場災難。更糟糕的是,一旦潮汐鎖定,根據現有的理論,行星產生磁場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小,如果劇烈的恆星風持續吹來,即便行星上有大氣,在恆星風的作用下也會逐漸逃逸直至消失殆盡。

  基於對半人馬座比鄰星環境的以上推測,半人馬座比鄰星可能並不是一個非常適合地球流浪的目的地。也許,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類還可以找到除太陽之外距離地球較近、周圍有「地球相似指數」較高的宜居區的另一顆恆星。

  人類是否能夠讓地球停止轉動?

  在「流浪地球」計劃中的第一步就是讓地球停止轉動,儘管在電影中沒有直接展現這一場景,但是電影當中的旁白中有所提及,讓我們就先來看一下這個停止轉動是否可以實現。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的轉動能量是多少,可以很容易從網絡上搜索到,是2.24×1029焦耳,這個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對比:一顆原子彈釋放出來的能量差不多相當於1百萬個TNT當量,或者相當於4.2×1015焦耳,而歷史上實驗過的釋放能量最強的大伊萬氫彈,釋放的能量差不多是5000萬TNT當量,或者就是2.1×1017焦耳。地球的轉動能量大約相當於1萬億(1012)個大伊萬氫彈同時爆炸。

  不過或許在不遠的未來,人類能夠熟練掌握了重核聚變能力的話,產生能量的能力將極大提高。按照電影所說,每個行星發動機通過重核聚變能夠產生150萬億噸的推力。通過簡單計算我們可以推論,這樣一臺發動機如果能夠在赤道上持續不斷地產生反推力,那麼也需要21857天(大約60年)的時間才能夠讓地球停止轉動。

  不過按照電影所言,人類製造了一萬個這樣的行星發動機,其中一部分是位於赤道之上用於減速的,如果數量可以達到100個左右的話,那麼就可以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停止地球轉動。這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不過實現的難度也不算小。

  一旦地球停止轉動,將會發生什麼?

  最直接的一個效應就是,沒有了轉動,目前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大陸都會被海洋所淹沒,這一點在電影當中有所提及。原因很簡單,在地球轉動的時候,因為離心力的緣故,作為液態的海洋會朝向赤道附近聚集,所以一旦地球停止轉動,這些水會向兩極流動,從而造成大陸被淹沒。在電影當中,人類移居到了地下生活。

  那麼人類有可能還在地球表面生存嗎?根據美國ESRI公司的動畫模擬,最終幾乎所有的大陸都會被淹沒,只剩下赤道附近的一圈超級大陸凸顯出來。值得指出的是,即使這赤道附近的唯一大陸,也是充滿了很多危險。在轉動的時候,同樣是因為離心力的作用,地球的赤道地殼會顯得更為突出一點,然而在沒有轉動的時候,赤道附近缺少離心力,所以很可能會導致板塊坍縮,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全球地震或者海嘯。

  而且,因為沒有了轉動,所以地球將會有固定的一面朝向太陽,另外一面將一直處於黑夜當中,就仿佛我們在南極或者北極所經歷的極晝或者極夜那樣。電影中的中國救援隊長在地球表面運送行星發動機救援修復設備時,也提到了穿越極夜區。儘管有地球大氣的存在,但是遠離太陽的一面,還是會因為長期得不到太陽的照射,從而溫度變得很低,不太適合生命的存在。

  為什麼流浪地球要駛入木星周圍?

  整部電影所展現的一個主題就是如何擺脫木星的「剛體洛希極限」點。這裡我們需要先明白地球駛入木星周圍的原因。

  木星引力是如此之強,為何地球不躲著木星行駛?其實在電影當中,聯合共和國政府本來想通過一種叫作「引力彈弓」的效應,使用木星對地球進行加速,沒想到部分行星發動機失效,導致地球被木星吸引而逐漸進入木星的「剛體洛希極限」,出現了電影當中所呈現的災難。其實引力彈弓效應在探測器飛行中被廣泛使用,通常被當作一種節省能源的加速方式,「旅行者一號」探測器就是利用木星和土星兩次引力加速,才得以逃出太陽系。

  這個效應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因為行星本身也在圍繞太陽轉動,所以當行星吸引探測器或者其它天體的同時,就實際上賦予了探測器或者其它天體一部分速度,當探測器或者其它天體逃離出去的時候,就相當於被加速了。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類似例子來理解。

  如果我們站在靜止的地面上向運動的火車頂上扔一個網球,在網球被彈起來的時候,地面上靜止的人看到網球的速度,其實就是火車速度和網球原來速度的疊加。所以當天體從某個行星周圍逃離的時候,其實就是本來的速度和天體速度的疊加。

  「流浪地球」,這個大膽而美麗的想像值得我們嚮往。作為中國第一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帶給我們很多欣喜。中國的科幻電影之路,也如中國的科學發展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還需大家的共同努力。(苟利軍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黃月 媒體人)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化熱點

  更多

文化視野

  更多

文化365

   

編輯推薦

 

文化博覽

 

新聞排行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大年初一,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各大影院,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期收穫票房冠軍。電影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不遠未來的故事:太陽急劇老化,隨時都有可能進入到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也將因此被吞噬。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本文作者:木辛君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在讀博士,中國科幻銀河獎/星雲獎獲獎作者本文審核:劉慈欣,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小說《流浪地球》作者、電影監製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
  • 《流浪地球》裡不值得推敲的邏輯:劉啟偶然的流浪拯救了流浪地球
    但小說裡對地球發動機的描寫足以讓人目瞪口呆,驚心動魄。而與電影不同的是,小說裡在描寫地球發動機的時候,是通過主人公的親身經歷去感受的,而不是電影裡一個「上帝視角」(又叫蒼蠅視角)在那裡捷速上拉。
  • 探尋《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原標題:《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作為第一部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從影院之內火爆到影院之外。 有人稱讚它把國產科幻電影帶到新高度,有人熱議,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帶著種種疑問和思考,讓我們一起走進科學,探尋奧秘。 為什麼要去木星?
  • 看不懂《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聽聽專家「科普」
    原標題:看不懂《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別急,南航專家來幫你「科普」   《流浪地球》劇照。   《流浪地球》劇照。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大熱。   關於引力彈弓   「引力彈弓」是飛行器加速常用的方法   《流浪地球》電影中,地球逃逸太陽引力的重要段落裡,「引力彈弓」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李晉斌介紹,地球這個龐然大物,半徑6371公裡。
  • 好書推薦:《流浪地球》,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
    2019年春節,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全國院線,短短幾天就引爆了網絡,最終取得了46億的票房,引起人們巨大的反響。這部電影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讓中國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紀元。那麼,提到電影,就不得不提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這部劉慈欣於2000年寫的小說又會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 《流浪地球》可行嗎?是科學還是幻想?
    中國首部大型科幻片《流浪地球》佔據了春節檔電影票房的主導地位。電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宣布,春節假期總票房突破20億。其以「硬科幻」的特點收穫大量好評,「硬科幻」,即具有嚴謹科學底蘊、基於科學原理的科幻作品。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流浪地球電影講述什麼故事?2019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的簡介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從目前傳出的口碑來看,無論是在科幻類型的突破,還是故事、特效、場面,《流浪地球》幾乎獲得了觀眾幾乎一邊倒的讚賞。作為國內少有的科幻題材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什麼故事呢?接下來,就介紹說一說2019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的簡介。
  • 《流浪地球2》將拍,後續的故事很有意思
    2019年,郭帆執導、吳京主演的《流浪地球》上映,隨後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斬獲了46.5億的票房,甚至被譽為國內第一部成功的科幻片。目前,《流浪地球》第一部雖然結束,但是它的故事並沒有完結,地球將去往何處、人類的命運將如何走向,成為最大的看點,也備受網友的期待。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真實科學細節
    由於懼怕太陽氦閃爆發引起的災難,人類決定組成聯合政府,並給地球裝上發動機,通過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在宇宙中流浪,找尋新的星系作為人類的家園。這個流浪計劃的實施時間長達2500年。氦閃,這個概念乘著《流浪地球》的東風開始成為眾人討論的話題。
  • 《流浪地球》火了,電影中的這些科學奧秘我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流浪地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流浪地球》講了一個腦洞十分大的故事。 其實,在這部電影中,涉及的科學知識非常多,設定詳實,且高度融入了劇情。 電影講述的故事中,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為什麼接近了木星地球就會被「撕裂」? 帶著種種疑問和思考,讓我們一起了解這些電影情節裡的科學解讀和科學背景,探尋這個電影故事中的科學奧秘!
  • 看完《流浪地球》我不淡定了,有優點有缺點《流浪地球》深度解析
    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筆者一直被科幻題材吸引;這其中有尋找科學破綻的職業病,也有對好故事的盼望。最近中國的賀歲科幻片《流浪地球》在各地上映,筆者也到了電影院親身觀摩。《流浪地球》作為新興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無論好壞值得一看。
  • 《流浪地球》:電影裡沒說明的,小說中都給了回答
    這樣一個講述地球流浪的故事,如何在眾多春節檔電影裡抓住觀眾的心?特效是科幻電影至關重要的一環,但更值得討論的是它的內容核心。我們知道電影是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在最近非常有爭議評分爭論裡,也有一小部分看過原著的網友對電影抱有異議就是因為電影並沒有完全遵照小說的情節在走,基本算是藉助其背景獨立原創出的一個故事。那麼在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下,《流浪地球》講了什麼?
  • 《流浪地球》火了!電影中的這些科學奧秘,我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今年的春節賀歲檔,出現了一匹黑馬,就是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流浪地球》。  這部由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歷時4年與觀眾見面。  為了打造這部科幻電影,劇組做了大量的功課,整部電影對太空、航天、機械等有著豐富的表現。  很多人看完電影後表示,不相信這是中國拍的。很多人看完後依然意猶未盡。
  • 中國造:帶「流浪地球」回家!
    數據說話:《流浪地球》有多硬因為《流浪地球》劇本裡似乎沒有什麼是可以直接拍到的,所以劇組在前期做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10000件道具製作;100000延展平米的實景搭建……如此浩大規模的空間站,要有一顆怎樣強勁的「心臟」才能驅動運行
  • 科學解讀+4個問題測試:你真的看懂《流浪地球》了嗎?
    大年初一,《流浪地球》上映了。聽說這是中國首部硬科幻大片,改編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同名小說,預算投資3.2億人民幣,甚至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都跑去電影裡客串了一把!根據前方戰友發來戰報,整部電影通俗易懂,剛上小學四年級的兒砸也看得津津有味!當然啦,這說明電影故事講得挺好,觀眾代入感極強。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
    相比於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乘坐飛船逃亡的設定,《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不得不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不僅如此,《科幻地球》還火到了國外。這怕是中國科幻電影第一次被這麼怒贊吧!《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的是在太陽不斷膨脹,地球即將毀滅之時,地球聯合政府決定將地球移離毀滅之地,從而開啟了一個延續數世紀的移民新太陽系的徵程。
  • 看不懂《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專家幫你「科普」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大熱。不少觀眾在看完電影後依然覺得摸不著頭腦,到底什麼是「引力彈弓」?「重聚變發動機」又是怎樣工作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李晉斌應邀為揚子晚報做了專門解讀。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楊甜子關於引力彈弓「引力彈弓」是飛行器加速常用的方法《流浪地球》電影中,地球逃逸太陽引力的重要段落裡,「引力彈弓」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李晉斌介紹,地球這個龐然大物,半徑6371公裡。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真實科學細節-虎嗅網
    由於懼怕太陽氦閃爆發引起的災難,人類決定組成聯合政府,並給地球裝上發動機,通過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在宇宙中流浪,找尋新的星系作為人類的家園。這個流浪計劃的實施時間長達2500年。氦閃,這個概念乘著《流浪地球》的東風開始成為眾人討論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