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專家幫你「科普」

2020-12-05 中國搜索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大熱。不少觀眾在看完電影後依然覺得摸不著頭腦,到底什麼是「引力彈弓」?「重聚變發動機」又是怎樣工作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李晉斌應邀為揚子晚報做了專門解讀。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楊甜子

關於引力彈弓

「引力彈弓」是飛行器加速常用的方法

《流浪地球》電影中,地球逃逸太陽引力的重要段落裡,「引力彈弓」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李晉斌介紹,地球這個龐然大物,半徑6371公裡。但劇中人類造出了同樣龐大的行星發動機,足以在5年左右將地球推進到逃逸太陽引力的最低速度,即16.7公裡/秒。這個速度相當於復興號列車速度的200倍。即便是如此高的速度,相對於星際距離來說還遠遠不夠,目的地比鄰星(半人馬座三星)距離地球4.3光年,如果按照逃逸速度航行,需要7.7萬年才能抵達,這實在是太漫長了!於是人類想到了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令地球零消耗改變方向、提升速度,最後到達比鄰星。

李晉斌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引力彈弓」是一種飛行器加速常用的方法,我們向地球以外的天體發射飛行器時,常會應用到其他行星或天體做「引力彈弓」,以此來節省燃料、時間和計劃成本。比較經典的可能是美國的「卡西尼」號探測器了,它於1997年10月15日從地球發射前往目的地——土星,但只帶了很少的燃料。它在1998年4月26日利用了金星的彈射,在1999年7月24日利用了金星的第二次彈射,又於1999年8月18日利用了地球的彈射,後於2000年12月30日利用了木星的彈射,最終於2004年7月1日抵達土星。

電影裡的「引力彈弓」場景很可能實現不了

「比如一隻桌球,當它飛向一面靜止的球拍時,在忽略重力、空氣阻力、摩擦等因素的情況下,反彈速度是相同的。但如果這個球拍向著來球方向移動,那這個球與拍相撞後反彈速度就會變快,這就是『引力彈弓』效應。」李晉斌說,其實「引力彈弓」也是科幻電影經典橋段之一。例如《星際穿越》中,庫珀為使「巡邏者」號飛船到達米勒星球,這就需要降速c/3,他採用的方案是利用一顆中子星進行引力彈弓減速。

值得注意的是,《流浪地球》中的引力彈弓場景很可能實現不了,電影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木星和地球的質量比值不夠大,大約320(不像桌球和球拍質量差那麼懸殊)。地球不可能利用木星的巨大引力實現引力彈弓的加速效果,地球一旦被木星引力捕獲,結果必然是地球和木星相互牽扯,兩者相互圍繞旋轉,旋轉半徑會越來越小,最後,地球和木星發生猛烈碰撞,形成一個新的星球。

關於重聚變發動機

重聚變發動機助攻「流浪地球」理論上有可能

在《流浪地球》裡,還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大傢伙」——高度達11千米,比珠穆朗瑪峰還高2.2千米的重聚變發動機。每臺發動機能提供150億噸的推力,而這樣的發動機在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總共有一萬兩千臺,總共能提供150萬億噸的推力,如此大的動力方可在5年左右將地球推進到逃逸太陽引力的最低速度,即16.7公裡/秒。

李晉斌解讀,重聚變,就是由重原子進行的核聚變。「我們常聽說聚變的是輕核聚變即氫聚變反應變為氦放出巨大能量,這也是太陽產生能量的主要方式。人類能做到的還只是利用氫原子進行的不可控核聚變(氫彈),但氦並不是核聚變的終點,氦可以繼續聚變生成碳,碳繼續聚變生成矽,即氦–4→碳–12→矽–28。矽當然也不是核聚變的終點,大質量恆星後期的聚變反應就是「重聚變」。從「矽」開始大質量恆星「重聚變」過程是:矽–28→硫–32 → 氬–36→鈣–40→鈦–44 → 鉻 –48 → 鐵–52(鐵–56),核聚變走到鐵這一步,就不再釋放能量,而是吸收能量,所以重聚變最後產生的廢渣就是鐵。「重聚變」釋放出的能量,比氫彈爆炸釋放的能量要大很多很多。當然重聚變需要的溫度也高得多、壓強也要大得多才能實現。

小說和電影中,利用巖石為主要燃料進行核聚變就是這個過程。我們地球上巖石的主要成分是「矽」。正是有了重聚變發動機,才能讓「流浪地球」計劃成功,因為巖石在地球上到處都是,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燃料。至於如何實現可控「重聚變」,那就是科學家而非科幻小說家的任務。

特別關注

太陽變為紅巨星?50億年後再說!

李晉斌特別補充,太陽變為紅巨星只是《流浪地球》中的一個假設。現實中的太陽按照恆星正常的壽命,50億年之後才會變為紅巨星。那時候人類大概已經移民到其他恆星系星球。所以大家不必杞人憂天,還是應該珍惜當下。

相關焦點

  • 看不懂《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聽聽專家「科普」
    原標題:看不懂《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別急,南航專家來幫你「科普」   《流浪地球》劇照。   《流浪地球》劇照。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大熱。不少觀眾在看完電影後依然覺得摸不著頭腦,到底什麼是「引力彈弓」?「重聚變發動機」又是怎樣工作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李晉斌應邀為揚子晚報做了專門解讀。
  • 探尋《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原標題:《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作為第一部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從影院之內火爆到影院之外。 有人稱讚它把國產科幻電影帶到新高度,有人熱議,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帶著種種疑問和思考,讓我們一起走進科學,探尋奧秘。 為什麼要去木星?
  • 雲南天文臺專家解密《流浪地球》背後的科學
    雲南天文臺專家解密《流浪地球》背後的科學,《流浪地球》劇照 掌上春城訊你看《流浪地球》了嗎?不,你二刷《流浪地球》了嗎?在電影《流浪地球》中,太陽的不斷膨脹使地球不得不背井離鄉,遠遁太空……看完電影後,你是否也在很多科幻迷一樣想像:現實世界中的太陽,真的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嗎?「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靠近木星真的會被撕碎嗎?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本文作者:木辛君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在讀博士,中國科幻銀河獎/星雲獎獲獎作者本文審核:劉慈欣,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小說《流浪地球》作者、電影監製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
  • 《流浪地球》火了,電影中的這些科學奧秘我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流浪地球》講了一個腦洞十分大的故事。在看電影時,當孩子提出了自己的不解之處,你該如何給孩子答覆的呢? 其實,在這部電影中,涉及的科學知識非常多,設定詳實,且高度融入了劇情。 電影講述的故事中,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為什麼接近了木星地球就會被「撕裂」?
  • 奇怪,為啥有人說《流浪地球》看不懂呢?
    各位看官,我是新晉小編鄧帥,今天分享的題目是:奇怪,為啥有人說《流浪地球》看不懂呢?   流浪地球的劇情還是很好懂的,因為太陽急速老化,人類生存面臨威脅,人類必須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不得不說大劉的想法真的很瘋狂,在一般科幻邏輯來說都是逃離地球,但是他卻想著帶著地球一起跑,怎麼跑呢?
  • 看完《流浪地球》後 孩子們去科技館探尋宇宙奧秘
    我們要準備「流浪地球」嗎?  據了解,近期家長帶著孩子來科技館的側重點較比以往更為明確:「雖然平時人也很多,但是看了《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後,孩子們明顯帶著問題來,例如想了解某顆行星,想了解銀河系等等,對天文科普知識一探究竟。」科技館講解員巨晶說。  學生家長:觀影后孩子帶著好奇心來探尋宇宙奧秘  在三樓創造實踐展廳內的延伸探索足跡主題區,人山人海。
  • 《流浪地球》熱了科普講座!中國科技館邀專家主講片中的基礎物理
    《<流浪地球>中的基礎物理》講座在中國科技館舉行,北京交通大學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師陳徵主講。中國青年網記者李川攝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18日電(記者 李川 邢燕)春節檔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熱映後,憑藉其科幻硬核、炸裂口碑和票房佳績,引發了一場科幻熱和討論風潮。為了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流浪地球》中的黑科技,普及物理科學知識,2月17日,中科館大講堂邀專家舉辦《流浪地球》中的基礎物理科普講座。
  • 《流浪地球》火了!電影中的這些科學奧秘,我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今年的春節賀歲檔,出現了一匹黑馬,就是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流浪地球》。  這部由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歷時4年與觀眾見面。  為了打造這部科幻電影,劇組做了大量的功課,整部電影對太空、航天、機械等有著豐富的表現。  很多人看完電影後表示,不相信這是中國拍的。很多人看完後依然意猶未盡。
  • 《流浪地球》票房3天破10億!一文看懂背後科學奧秘:我們離世界末日...
    其中,《流浪地球》票房超過3.40億,《瘋狂的外星人》票房超過2.36億,《飛馳人生》票房超過1.63億。  你不得不知的《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流浪地球》除原著小說作者劉慈欣監製以外,更有吳京、李光潔、吳孟達等強大演員陣容助陣。超前點映口碑炸裂,看過的觀眾紛紛表示「穩了」!
  • 有人認為《星際穿越》是硬科幻《流浪地球》漏洞百出,你怎麼看?
    適當的指出一些科幻片中的低級錯誤,比如《流浪地球》在空間站裡劉培強中校背後的道具位置不一,或者《星際迷航》中某個配角的衣服換來換去等,這幾乎是每一部電影中都會出現的小瑕疵,但如果將一部科幻片中的情節當成教科書一樣翻來覆去的分析,這就過分了!
  • 《流浪地球》電影主題展在京開啟 世界級精品隕石助力探索宇宙奧秘
    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技術館聯合主辦的「希望的力量——《流浪地球》主題電影展」於4月4日在中國科學技術館啟動。中國科學技術館館長殷皓代表主辦方向《流浪地球》主創團隊授予了由中國國際隕石科技文化產業聯盟打造的三枚真實鐵隕石等比例還原的「英雄徽章」。
  • 【科普知識】《流浪地球》裡的空間站為啥有個大圓盤?
    相信看過《流浪地球》的很多人,都對電影中的空間站印象深刻,當地球面臨覆滅的威脅的時候,它承載著人類的希望,電影最後它又成為了拯救地球的關鍵。  前幾天小編看了這個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  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那個空間站  天吶,肉眼可見的經費在燃燒  《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今天,我們就電影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學故事來聊一聊,也不失為一件有趣的事。  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  太陽誕生於約50億年前的一次星雲坍縮,太陽系的其它行星緊跟其後。太陽提供的能量來自於其中心氫氣的聚核反應,如同大量氫彈在太陽內部不斷爆炸,按照現有的數據估算,這種聚核反應總共將持續約100億年,所以,太陽還可以再燃燒50億年左右。  在小說《流浪地球》中,科學家發現太陽異常,並預測太陽將進入紅巨星膨脹階段,在接下來的數百年時間裡淹沒地球軌道。紅巨星是恆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較短的不穩定階段。
  • 流浪地球火爆刷屏 科幻電影終極意義是「給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種子」
    這是一名看完電影《流浪地球》的小學生寫的觀後感。  據「電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消息,截至2月17日,電影《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經突破了37億元。而《流浪地球》在豆瓣上的評分為7.9分,在IMDb(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的觀眾評分達到7.8分。
  • 有人說《星際穿越》是硬科幻,《流浪地球》漏洞百出,你怎麼看?
    實話說,我不是槓精,雖然我承認《流浪地球》比起《星際穿越》是有一些不足,比如說特效、情節設置啥的,但是《流浪地球》也沒有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漏洞百出啊。如果說非要抱著找漏洞的心情去看《流浪地球》,那我就覺得太沒有必要了,因為畢竟《流浪地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視覺上的震撼以及關於未來中國科幻電影該走向何方的一種思考。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標杆毫不為過,畢竟比起以往的一些電影,《流浪地球》的進步的確是很大的。
  • 流浪地球是一部不及格的電影?流浪地球最火的一段差評,你怎麼看
    流浪地球是一部不及格的電影。對這部不及格電影的普遍吹捧,那些看了提前點映紛紛較好的寫手和大V,只能讓我懷疑他們的人品與審美。一、科學設定不及格作為一部科幻片,一部被吹得很厲害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在科學設定上完全沒有能過及格線。全片最大的危機,來自於利用木星彈弓效應時,發動機受木星引力影響停止工作。這是對整個地球科學界和工程技術界的無情藐視。
  • 《流浪地球》《三體》看不懂?那是因為你沒用它!
    或許大多數人都看過新年首映的《流浪地球》,它的火熱,開啟了2019科幻元年,科幻這個浪漫遙遠小眾的領域迅速為大眾所關注。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電影的改編已經非常通俗易懂,但是影片裡還有許多觀眾不易懂的燒腦細節。
  • 《流浪地球》:有多少人在看過流浪地球後又刷了一遍星際穿越
    那麼我為什麼給流浪地球打了四分呢?因為我的期望值,從一開始,就是0啊。2014年去電影院看星際穿越的情形,我還歷歷在目。那個時候我在新加坡實習,從在美國的朋友那兒聽說有個不得了的宇宙科幻片在放映,我立馬聯繫了我在新加坡那數的過來的朋友,結果她們說「我們不喜歡看太空題材」。
  • 作業幫名家講堂|鄭永春博士帶你飛上太空,探索宇宙的終極奧秘
    4月26日17:00~17:40,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行星科學專家、科普作家、中國科協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火星叔叔鄭永春博士,現身作業幫名家講堂,為同學們呈現一堂主題為《怎樣才能上「天」》的科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