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火了!電影中的這些科學奧秘,我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2020-11-22 大河報

  今年的春節賀歲檔,出現了一匹黑馬,就是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流浪地球》。

  這部由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歷時4年與觀眾見面。

  為了打造這部科幻電影,劇組做了大量的功課,整部電影對太空、航天、機械等有著豐富的表現。

  很多人看完電影後表示,不相信這是中國拍的。很多人看完後依然意猶未盡。

  《流浪地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流浪地球》講了一個腦洞十分大的故事。

  未來的某一天,人們發現太陽在急速老化,快要炸了,人類唯一生存的辦法就是逃離太陽系。

  但是,最近的適合居住的星系是4.2光年外的比鄰星。

  於是,大家想出一辦法,把地球上安裝上上萬個發動機。

  把地球推走。

  這就是行星發動機。

  人類建造了1萬個行星發動機,遍布世界各地。

  這樣就能把地球推離太陽系。

  但是把地球搬家的步驟也很繁瑣,總體需要這樣五個步驟:

  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調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當這一萬個行星發動機全部啟動,地球就是如此壯觀的景象:

  但是人類為了這個計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讓地球剎車,並推動地球前進,讓板塊變動,引發了滔天海嘯和地震;地球人口減半,只剩35億人口……城市陷入冰封。

  倖存的35億人,被迫遷入地下城,因為地面已經低溫將至零下84度了。

  就在這種時刻,人類為了生存,艱難前行。

  在這時,在地球還沒有飛出太陽系的時候,飛近了木星的時候,被木星引力吸引,地球逐漸接近木星並最後要撞擊木星的危險時刻。

  在這危機關頭,人們為了脫離危險,上演了一段段潸然淚下的求生故事。

  老師家長,你有帶著孩子看這部電影嗎?在看電影時,當孩子提出了自己的不解之處,你該如何給孩子答覆的呢?

  其實,在這部電影中,涉及的科學知識非常多,設定詳實,且高度融入了劇情。

  電影講述的故事中,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為什麼接近了木星地球就會被「撕裂」?

  帶著種種疑問和思考,讓我們一起了解這些電影情節裡的科學解讀和科學背景,探尋這個電影故事中的科學奧秘!

  01為什麼要去木星?

  故事背景是這樣的:太陽急速老化,不斷膨脹,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於是人類為自己選了一個新的家園——比鄰星(半人馬座三星)。

  比鄰星同太陽一樣,都是恆星,但質量只有太陽的八分之一

  地球是個龐然大物,半徑6371公裡,重達59萬億億噸。但人類造出了同樣龐大的行星發動機,足以在5年左右將地球推進到逃逸速度(脫離太陽引力的最低速度)。

  行星發動機示意圖

  但這個速度還遠遠不夠。比鄰星(半人馬座三星)距離地球4.3光年,如果按照逃逸速度航行,需要7.7萬年才能抵達,這實在是太漫長了!

  即使行星發動機繼續加速,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一仍然不可行。於是人類想到了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令地球零消耗改變方向、提升速度,最後到達比鄰星。

  那為什麼行星發動機不能加速到百分之一光速呢?這是因為行星發動機的能量來自「重元素聚變」。

  02重元素聚變有什麼限制?

  所謂重元素聚變並不是什麼稀奇玩意兒。在宇宙深處有不少恆星「巨無霸」,內部就在進行著重元素聚變。

  重元素聚變的質能轉換效率是相當低的。最樂觀估計,地球要達到逃逸速度,也必須燒掉7億億噸的石頭,相當於把全球的地面挖掉40米做為燃料;要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一,則必須削去地殼的一半。

  如果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推動地球,那就藉助精巧的軌道計算,利用天文尺度的力量——萬有引力。於是人類將目光投向木星,這就是電影前半段上演的。

  03木星的引力彈弓是怎麼回事?

  航天中存在引力彈弓現象,利用它,可以令太空飛行器零消耗低改變方向、提升速度,送達目標軌道。

  引力彈弓一般發生在一對重量相差懸殊的天體之間。這裡我們用木星(紅色球)和地球(藍色球)舉個例子,如圖a和圖b所示。

  地球以速度V靠近木星,而木星在軌道上以速度U運行↓↓↓

  圖 a 引力彈弓的示意圖

  足夠靠近後,地球被木星引力抓住,牽引,優雅地轉體半周,然後像擲鐵餅那樣甩出去↓↓↓

  圖 b 引力彈弓的示意圖

  感謝木星甘當人梯的奉獻精神,地球獲得了木星的軌道速度U,疊加上原有的速度V,速度增加到了U+V。地球的速度和能量都增加了,卻沒有消耗任何燃料,就奔著新家園去了。

  但如果變軌時離一顆巨行星太近的話,這趟「觀光旅行」可就要不怎麼愉快了。

  04靠近木星時,行星發動機大批熄火

  當地球靠近木星時,人類突然遭遇了巨大危機:數千臺行星發動機故障熄火了,全球地震,火山爆發,巖漿吞沒了地下城……

  圖中紅線部分為長城

  為什麼幾千臺發動機會同時熄火呢?為什麼地震、火山都趕在這個時候來湊熱鬧呢?這一切災難的根源是「洛希極限」,簡單說就是地球離木星太近了,太近會發生什麼呢?

  05超過洛希極限會發生什麼呢?

  洛希極限(Roche limit)是天文學中的一個特殊的距離。當兩個天體的距離少於洛希極限時,它們就傾向於被「潮汐力」撕碎。

  計算表明,地球和木星的距離如果低於10.3萬公裡,那麼大氣就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脫離地球;如果距離低於7.44萬公裡,那整個地球都會被撕碎。

  潮汐力有多可怕,我們拿一個茶壺和茶杯舉例子:

  圖 c 用來演示潮汐力的茶杯

  我們在杯壁頂部倒一些水,讓它在重力作用下向著杯底滑落。越靠近杯底,水滴會越拉越長,最後被拉扯到了撕裂的極限。這個極限就可以被認為是這個茶杯對水滴的「洛希極限」。

  木星的引力場,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茶杯」。地球尺寸很大,當它靠近木星時,離木星較近一側受到的引力,將比較遠一側大得多,因此會像水滴一樣被逐漸撕裂。

  《流浪地球》電影中,地球已經到達了地木「流體洛希極限」(地木距離10.3萬公裡)。在此處,液體和氣體不再能被地球引力束縛,而傾向於逃逸;而巖石還勉強能憑藉自身的硬度堅持一會兒↓↓↓

  圖 d 地木流體洛希極限模擬(二維簡化模型)

  再靠近木星一點,地球將進入地木「剛體洛希極限」(地木距離約7.44萬公裡)。在此處,就連堅硬的巖石都會被引力差撕碎,地球將徹底解體↓↓↓

  圖 e 地木剛體洛希極限模擬(二維簡化模型)

  可以想像《流浪地球》中,人類面臨的是怎樣的絕望了。太靠近木星不行,那樣會被潮汐力撕碎;太遠離木星也不行,那樣無法藉助引力彈弓變軌……

  儘管《流浪地球》中仍有一些不足之處,但它作為一部迎難而上的、在工業水平上實現大步飛躍的國產科幻片,還是相當不容易。

  最近這兩天,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人去讚揚它,有的人挑它邏輯上的bug。

  但其實,做到這一點,《流浪地球》就已經贏了。

  爭論,說明在意,說明無法忽視;無言,才是徹底的灰心和放棄。

  電影裡的煽情雖有爭議,但《流浪地球》的燃卻是真的。

  它時隔多年,重新喚起了我們對科幻的熱情。

  一部好的科幻電影,能開啟孩子們的想像力與求知慾。

  或許在未來,

  我們不僅能帶著孩子在電影院看屬於我們自己的、更出色的科幻電影。

  還能有更多孩子,因為優秀的科幻影視作品,心中種下了科學的種子,愛上了科學的世界。

來源:平頂山教育電視臺 編輯:凡聞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火了,電影中的這些科學奧秘我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流浪地球》講了一個腦洞十分大的故事。在看電影時,當孩子提出了自己的不解之處,你該如何給孩子答覆的呢? 其實,在這部電影中,涉及的科學知識非常多,設定詳實,且高度融入了劇情。 電影講述的故事中,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為什麼接近了木星地球就會被「撕裂」?
  • 看完《流浪地球》後 孩子們去科技館探尋宇宙奧秘
    我們要準備「流浪地球」嗎?  據了解,近期家長帶著孩子來科技館的側重點較比以往更為明確:「雖然平時人也很多,但是看了《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後,孩子們明顯帶著問題來,例如想了解某顆行星,想了解銀河系等等,對天文科普知識一探究竟。」科技館講解員巨晶說。  學生家長:觀影后孩子帶著好奇心來探尋宇宙奧秘  在三樓創造實踐展廳內的延伸探索足跡主題區,人山人海。
  • 流浪地球火爆刷屏 科幻電影終極意義是「給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種子」
    《流浪地球》火了,與《流浪地球》一起火起來的,還有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王元卓給自己女兒手繪的6張講解圖。  據「電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消息,截至2月17日,電影《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經突破了37億元。而《流浪地球》在豆瓣上的評分為7.9分,在IMDb(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的觀眾評分達到7.8分。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本文作者:木辛君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在讀博士,中國科幻銀河獎/星雲獎獲獎作者本文審核:劉慈欣,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小說《流浪地球》作者、電影監製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
  • 《流浪地球》火到了北美
    作為當前中國最賣座的科幻大片和社交媒體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流浪地球》也火到了北美。隨著該片5日同步在美國29座城市的部分影院上映,這部普通話原聲配英文字幕的影片吸引了以華人為主的大量北美觀眾,部分影院的黃金時段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火爆景象。「這部影片相對於以前的中國科幻電影的確是一個很大進步。」記者在影院遇到的華裔觀眾高女士在觀看影片後這樣評價《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電影存在這麼多Bug,原來可以這麼解釋,你發現了麼?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存在這麼多Bug,原來都可以這麼解釋,你發現了麼?最近最火的國產科幻電影要屬流浪地球了,今天小編也蹭一波熱度找找流浪地球科技上的bug。先曬一下看電影的票根。但是,而且真正的重聚合反應,按照故事背景2075年,雖然設定是將物質轉換成能量的說法,按照電影的場景,每天每個發動機運送石頭是很多車很多的的填進去的,整地球是有一萬座行星發動機的,還不包括赤道的轉向發動機,其實這樣的設定,地球即便是石頭也不足以支撐流浪2500年的。
  • 探尋《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原標題:《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作為第一部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從影院之內火爆到影院之外。 有人稱讚它把國產科幻電影帶到新高度,有人熱議,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帶著種種疑問和思考,讓我們一起走進科學,探尋奧秘。 為什麼要去木星?
  • 看不懂《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聽聽專家「科普」
    原標題:看不懂《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流浪地球》劇照。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大熱。不少觀眾在看完電影後依然覺得摸不著頭腦,到底什麼是「引力彈弓」?「重聚變發動機」又是怎樣工作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李晉斌應邀為揚子晚報做了專門解讀。
  • 從《流浪地球》開始,我們只講希望,不談奢望!
    再來說說電影本身,故事很簡單,太陽急速老化膨脹,短期內太陽系中所有的星球將被太陽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了「流浪地球」計劃,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
  • 《流浪地球》票房3天破10億!一文看懂背後科學奧秘:我們離世界末日...
    其中,《流浪地球》票房超過3.40億,《瘋狂的外星人》票房超過2.36億,《飛馳人生》票房超過1.63億。  你不得不知的《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流浪地球》除原著小說作者劉慈欣監製以外,更有吳京、李光潔、吳孟達等強大演員陣容助陣。超前點映口碑炸裂,看過的觀眾紛紛表示「穩了」!
  • 書評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如果你愛看科幻電影,那你一定會喜歡《科幻電影中的科學》。如果你家娃喜歡星辰大海,那你一定要給他買《科幻電影中的科學》。如果你也對浩瀚宇宙感興趣,那更不能錯過《科幻電影中的科學》。》就這樣應運而生。王元卓在前言中說:「如果你是小學生,那這套書就是科學家;如果你是科學家,那這套書就是小學生。」而在科學面前,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小學生。比如對於「流浪地球計劃的可行性」,你怎麼看?書裡先介紹了流浪地球計劃的5個階段:剎車階段、逃逸階段、先流浪階段、後流浪階段和新太陽時代。同時解釋了幾個關鍵問題:為什麼選擇帶著地球流浪?如何利用木星加速?
  • 科學家奶爸攜手風趣物理學博士領讀《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科學家奶爸的宇宙手繪》將每個人都熟知的電影情節、細節,轉化為通俗的語言、輕鬆的圖畫、嚴密的邏輯,在科學中回顧電影,在電影中觸摸科學。王元卓先生把深奧的科學知識結合電影故事講給孩子,並通過親子手繪的形式與尚處在形象思維階段的孩子一起體驗科學,採用這一系列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方法在孩子心裡種下了科學的種子。真棒!
  • 差評《流浪地球》,豆瓣火了!
    而最近,因為《流浪地球》被網友惡意評分的事情,豆瓣卻意外的「火了」。以前的國產科幻電影實在是。帶給人們的精神衝擊太過重口,大家本來對這部電影基本處於觀望態度。上映的第一天,它的票房只排第四,然而到第三天它就遠遠地把別的電影甩到身後。
  • 電影《流浪地球》熱映背後那些關於地球的事情你知道嗎?
    在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成為最大贏家,票房、口碑雙豐收。有的人被電影中炫酷的特效、精緻的科幻設定吸引,稱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劃時代的作品;有的人被劇中主人公展現出的責任感、團隊精神、信念感動,影院中淚灑一大片;也有的人熱衷吐槽片中的科學謬誤。
  • 流浪地球:電影中五大細思極恐的科學細節,你觀影時發現了幾個
    流浪地球:電影中五大細思極恐的科學細節,你觀影時發現了幾個今天小編來跟大家聊一聊春節檔的黑馬電影《流浪地球》,雖然作為中國的首部科幻電影,它是有瑕疵的,但是這標誌的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始,今天小編給大家分析分析流浪地球的細思極恐的細節劇情。
  • 《流浪地球》:電影裡沒說明的,小說中都給了回答
    要說春節期間熱度最高的話題,《流浪地球》必須擁有姓名。從劇組沒錢吳京客串投資6000萬到國產科幻電影的崛起,在全民關注下的小破球毋庸置疑火了。這樣一個講述地球流浪的故事,如何在眾多春節檔電影裡抓住觀眾的心?特效是科幻電影至關重要的一環,但更值得討論的是它的內容核心。
  • 電影《流浪地球》裡的設想不可能?讓我們逐一解讀裡面的科學知識
    最近幾天上映的國產首部「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可以說是拍出了科學知識,拍出了情懷,得到了觀影者的一致好評。《流浪地球》是根據著名科幻文學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在這部小說中,大劉用到了非常硬核的一些涉及物理學、天文學的知識。在這裡,我為大家解讀一下。
  • 流浪地球中諸多不嚴謹科學,真的可以用離子推進器推動地球嗎?
    作者:科學探討-小叮噹網絡作家協會國產科幻大作流浪地球,牽強和不科學情節是否存在?流浪地球熱播已經幾周了,講的是在2075年地球在太陽膨脹的情況下人們想盡辦法逃離太陽系的科幻故事。國產科幻電影少之又少,不少朋友認為該部電影存在太多的牽強,感情成分大於科幻成分,而又有不少朋友認為該電影是國產電影中的良心之作。科幻片是否為大作,其科學邏輯是否合理也非常重要。做為愛好科學的朋友們,我們不妨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下,看一下這部電影是否存在不科學之處。
  • 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心理元素
    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心理元素大年初三帶著孩子們到電影院看《流浪地球》,本來想看另一部適合兒童看的動畫電影的,但是考慮到自己不滿3歲的兒子可能對動畫片也沒有超過20分鐘的耐性(除了小豬佩琪能連續看2個),所以就選擇了據說是國產首部災難科幻片的《流浪地球》。
  • 手繪《流浪地球》講解圖 硬核科學家成「網紅奶爸」
    手繪《流浪地球》講解圖 「硬核」科學家成「網紅奶爸」近日上映的影片《流浪地球》火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元卓也出乎意料地火了。或許公眾對這個名字還比較陌生,但最近「暴走」網絡刷屏微信朋友圈的6張《流浪地球》手繪講解圖就出自這位「硬核」科學家之手。2月7日下午,王元卓和愛人帶兩個女兒看完《流浪地球》電影,他本想讓10歲的大女兒就該電影寫一篇作文,算是完成一個寒假作業,可女兒卻表示很多地方沒看懂。「沒看懂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