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2020-08-21 虎皮柚子

如果你愛看科幻電影,那你一定會喜歡《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如果你家娃喜歡星辰大海,那你一定要給他買《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如果你也對浩瀚宇宙感興趣,那更不能錯過《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是一本由科學家奶爸出品的宇宙科普手繪書,講解了《流浪地球》《星際穿越》《火星救援》這3部經典科幻電影中孩子們最關心的30個問題,給大家科普宇宙空間站、時間膨脹、火星通信、太空對接等等科學知識,內容硬核、專業,值得一讀再讀。


專業作品的出現是因為有專業的人在傾情創作。作者王元卓是中國科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2019年看完《流浪地球》後,他給女兒們的手繪《流浪地球》知識講解圖火爆全網,受到上億網友關注,他也被譽為「硬核科學家奶爸」。



這讓王元卓博士深刻意識到大眾對優秀科普作品的迫切需求和對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認可度,因此,他萌生了將科普進行下去的想法,《科幻電影中的科學》就這樣應運而生。


這是一本全年齡段的科普讀物


說它全年齡段,是指它既適合小朋友,也適合大朋友。王元卓在前言中說:「如果你是小學生,那這套書就是科學家;如果你是科學家,那這套書就是小學生。」而在科學面前,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小學生。


比如對於「流浪地球計劃的可行性」,你怎麼看?

書裡先介紹了流浪地球計劃的5個階段:剎車階段、逃逸階段、先流浪階段、後流浪階段和新太陽時代。同時解釋了幾個關鍵問題:為什麼選擇帶著地球流浪?如何利用木星加速?為什麼選擇利用木星加速?為什麼會墜落木星,地球解體?點燃木星可行嗎?地球流浪為什麼沒帶月球?



這些問題都太專業了,反正我是一個都答不出來,但是這些問題又都很有趣。在我家,大朋友看這書比小朋友更起勁。


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可能小學生、初中生看這本書正是時候,因為可以自行閱讀了。我家是學齡前兒童,喜歡插圖更甚於文字。《科幻電影中的科學》書裡的知識增量很大,如果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那可以看很長時間,我家娃就是蹭蹭蹭地翻書看圖,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才會停下來讓我們讀。


比如說翻到「蟲洞」這一頁。

「媽媽,這個蘋果裡有條蟲子!」小朋友大聲叫到。「蟲洞」這兩個字他已經認識了,所以他自然而然地問:為什麼會有蟲洞?



不好意思,雖然我是工科碩士,但要是沒有文本,我也回答不出來。現在嘛,很簡單,看著書,挑選其中的內容,繪聲繪色地給他讀一遍就可以了。哈哈,這個問題搞定!然後小孩就拿著書很臭屁地向他爸爸炫耀去了,「爸爸,你知道蟲洞是怎麼來的嗎?你不知道嗎?這個我知道!我來告訴你哦……」


孩子們對於科學知識的渴望和天馬行空的思考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作為家長,很高興能遇見《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科學家奶爸的宇宙手繪》,因為它可以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也希望未來我們能擁有更多更好的科普繪本。喝水不忘挖井人,在此向所有的科普工作者致敬!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歡閱讀與寫作,歡迎關注。

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火爆刷屏 科幻電影終極意義是「給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種子」
    在看完電影後,王元卓的女兒表示沒看懂,於是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王元卓為女兒手繪6張講解圖介紹《流浪地球》裡科學知識。王元卓在微博上說:「衷心希望《流浪地球》能夠在更多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有朝一日可以開花結果。」  王元卓希望,能夠有更多有能力人投入到科普教育中來,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
  • 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對《流浪地球》的深層剖析
    與電影《流浪地球》中被寒冰和粉塵覆蓋的末世景象不同,小說《流浪地球》描述了太陽即將爆發「氦閃」吞噬太陽系,人類全力建造地球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前往半人馬座比鄰星,尋找「新家園」的故事。不同的是電影中的地球無法擺脫木星引力,而不得不在生死關頭點燃木星;而小說中的「領航工程師們的計算是精確的」,不過「木星產生的引力潮汐使得百米多高的巨浪再次橫掃了整個大陸」,而「木星的雲海中有一道明顯的劃痕,那是地球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氫和液氮的巨浪。」最後,「離開木星時,地球已達到了逃逸速度」,「漫長的流浪時代開始了」。
  • 科學家與小記者 | 中國科普大咖王元卓帶來《科幻電影中的科學》解讀
    星際穿越》和《火星救援》三部經典科幻電影中的知識點著手,從宇宙空間、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方面,為孩子們打開一扇宇宙大門。王元卓的科普思路基本可以概括為:從孩子中來,到孩子中去。「我沒有變出新知識來,而是把孩子最關心的問題,用知識點串了起來。」王元卓做科普的「私心」,就是科技教育。他一直認為,科技教育不應聚焦培養「熟練工」,而應該是培養「創造力」,這與思維方式緊密相連。科學幻想將會對科學的發展起到預演和推動的作用。而科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又給科學幻想提供了燃料和素材。
  • 繪小報、做實驗種下科學種子
    本報訊(記者 李姝 見習記者 萬圓)11月23日至27日,興慶區回民第一小學舉辦了首屆科技周展示活動,科技小報、科幻繪畫、科學小實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同學們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試管裡的魔法彩虹、機械手、指北針、神奇的藥水……一系列實驗充分展示出同學們的豐富想像力和實踐能力。
  • 科學家奶爸攜手風趣物理學博士領讀《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本場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攜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王元卓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吳寶俊博士,與大家分享優秀科普圖書《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科學家奶爸的宇宙手繪》。內容簡介《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科學家奶爸的宇宙手繪》將每個人都熟知的電影情節、細節,轉化為通俗的語言、輕鬆的圖畫、嚴密的邏輯,在科學中回顧電影,在電影中觸摸科學。
  • 莫將科學束之高閣
    莫將科學束之高閣 魏詩越在科學日活動上,物理研究所和天文臺將專業性公式進行藝術化設計後,做成了井蓋塗鴉。當多數人滿懷欣喜地觀賞時,也有不同的聲音出現,認為這是「作秀」,甚至有踐踏科學的嫌疑。這種想法不難理解,在幾十年前「科學」在人們腦海中沒有具體的概念,遇見「科學」二字,人們也只是習慣性地敬而遠之。
  • 科幻電影裡的「末日種子庫」真的存在嗎?
    科幻電影中常有這樣的劇情:地球將要毀滅,國際空間站或宇宙飛船帶著各種植物的種子及地球生物的遺傳信息前往宇宙深處,直到人類找到另一個適宜生存的星球重新繁育新生命。種子庫、基因庫是科幻電影裡的「常客」了,然而這並不是科幻電影裡的虛擬事物,種子庫在地球上確實存在。種子的「諾亞方舟」為了預防人類因為戰爭或者其他突發性災害導致農業癱瘓,以及保護作物基因多樣性,全球多地均有設置種子庫,用於保存作物種子等種質資源。
  • 電影中的這些科學奧秘,我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今年的春節賀歲檔,出現了一匹黑馬,就是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流浪地球》。  這部由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歷時4年與觀眾見面。  為了打造這部科幻電影,劇組做了大量的功課,整部電影對太空、航天、機械等有著豐富的表現。  很多人看完電影後表示,不相信這是中國拍的。很多人看完後依然意猶未盡。
  • 《流浪地球》火了,電影中的這些科學奧秘我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今年的春節賀歲檔,出現了一匹黑馬,就是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流浪地球》。 這部由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歷時4年與觀眾見面。 為了打造這部科幻電影,劇組做了大量的功課,整部電影對太空、航天、機械等有著豐富的表現。
  • 科幻電影中的時代症候探析
    科幻電影聚焦於不同領域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影響,為深陷各種「焦慮泥沼」的人們提供了釋放情緒的渠道,折射出當今的時代症候,也使得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科技發展的另一面。科幻電影中焦慮情緒的流露,揭示出人類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全盤接受到辯證反思的轉變。
  • 《三體》書評,一段橫跨四百年的科幻史詩故事
    《三體》書評,一段橫跨四百年的科幻史詩故事近年中國作家揚威海外,先有莫言於201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然後又有劉慈欣憑《三體》摘下科幻小說最高榮譽的雨果大獎。外星人侵略地球,自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星際戰爭》以來,一直是科幻小說歷久不衰的題材。可惜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把這個題材拍濫拍爛了,讓一般人一聽見外星人,便自動歸類為只講求觀感刺激,不必深究故事內容。劉慈欣的《三體》回歸硬科幻小說的傳統,以紮實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展開一段橫跨四百年的史詩故事。抬頭望向漆黑的夜空,天上無數星光閃爍,人類是否宇宙中孤單的存在?
  • 為青少年播下科學的種子
    一位讀者在自己的微信號「魚鹿叔叔讀科幻」上寫下了這樣的記憶。  確實,為了能夠給青少年讀者更廣闊的世界,《大科技》的創辦人王亦軍從創辦之初就將愛因斯坦的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定為《大科技》的辦刊宗旨。海南大科技雜誌社總編輯金飛波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王亦軍當年就是要辦一份開拓思維、激發好奇心、豐富想像力的科普雜誌,而不是僅僅傳播科學知識。
  • 爸爸為女兒繪製《流浪地球》講解圖 網友:播下了科幻的種子
    電影《流浪地球》在國內掀起了一股科幻熱潮,不少小朋友可能在電影結束之後依然處於雲裡霧裡的狀態。而廣州日報官博今天分享了一組手繪的講解圖,並表示這是網友為自己的女兒製作的,引發了眾多評論和轉發。有網友評論:「這恰恰是《流浪地球》的價值所在,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幻的種子。」
  • 科幻電影推薦:心中的科幻夢,在這裡尋找
    今天為大家帶來了幾部科幻電影,點關注,不迷路。1、《動物出擊》《動物出擊》是馮小寧執導並編劇的萌寵歷險電影。本片講述萌娃「媽寶」和一群逗萌寵物,在無人察覺和幫助的情況下,組隊營救一艘滿載劇毒藥品並失控的輪船,保護人類免於滅頂之災的故事。劇情簡介:一艘滿載劇毒原料的外籍巨輪被海盜劫持,轉眼間船上所有的人全部離奇死亡!只有一隻鸚鵡倖存。
  • 豆瓣9.1,激發孩子探索科學的兒童讀物,這本書不可錯過
    其次是科學性,劉慈欣的《三體》就曾經引發人們對於科學和科幻的討論,即使是科幻,也一定是以科學為基礎進行的創造性活動。如果是科普讀物,一定要權威,而且要緊跟時代,展現最新的科學研究。有一天這頭豬逃到了鄰居家裡,喬治尋找豬的過程中,遇到了科學家和他的女兒,還有一臺超級電腦Cosmos。喬治開始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冒險,他和反派做鬥爭,最終收穫了成長,也維護了正義。讀到喬治的父母說的那些話,我突然意識到,有多少父母像喬治的父母一樣,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孩子的無限想像力和創造力,限制了孩子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呢?
  • 為什麼我們需要科幻電影?
    十幾年後,郭帆在看完《終結者2》後也在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立志去拍一部科幻片,如今他的這一夢想終於在《流浪地球》一片中如願實現。  談到《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導演郭帆所言自己做科幻片也是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夠崇尚科學,勇於想像。  在拍sir看來,具有想像力的科幻電影除了起到電影文化和電影人才的傳遞外,它可以開啟觀眾對未來世界甚至是宇宙的想像力,也能激發觀眾對於高科技和宇宙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 讀科幻吧,整個宇宙將為你閃爍 ——《三體》入選教育部中小學生...
    當時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的高考學子,有的成為了知名的科幻作家(寶樹),有的成為了科幻譯者(陳灼),還有的成為了中國科幻大片的製片人(龔格爾)……  近年來隨著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正式進入中學語文教材、《微紀元》入選高考語文全國卷,《流浪地球》電影入選教育部《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秀影片片目》,科幻在當今青少年基礎教育中受到前所未有肯定和重視,更多的孩子被科幻中包含的基於科學的豐富想像所震撼
  • 五年級下科學知識點總結,家長們一定要給孩子列印背
    在小學五年級的科目學習中,科學這科成為了孩子們熱愛的課堂,不僅知識點講解的繪聲繪色,還經常有實操演練,對於同學們的眼界開闊非常有幫助。雖然科學只開設在小學課堂上,不過它對於之後的物理和化學學習卻是一次啟蒙,讓孩子對宇宙萬物有個基本概念,以後初中學習才會更加具體。
  • 校園科技節,讓小學生們感受生活中的科學
    該校校長王謝平在開幕式上致辭,「希望同學們通過參與本屆科技節,能在心裡種下科學的種子,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玩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做一個善於思考、樂於嘗試,敢於創造的人。」 開幕式後,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實驗,大家共同見證了「雞蛋在水中浮起來」的奇蹟。接著,讓孩子們最期待的「科技大闖關」開始了。
  • 電影:這幾部科幻電影你看過幾部?尋找心中的科幻夢
    電影1、《流浪地球》。電影2、《美人魚》。電影3、《機器之血》。《機器之血》是小米影視、優酷、威秀電影亞洲公司、捷成世紀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啟迪傳奇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大地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動作科幻片,該片講述了林東為配合證人保護計劃捲入了一件與自己無關的案件,成為了生化基因陰謀之下的犧牲品。多年以後,伴隨著科幻小說《機器之血》的出版,當年捲入爭鬥的各方紛紛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