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愛看科幻電影,那你一定會喜歡《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如果你家娃喜歡星辰大海,那你一定要給他買《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如果你也對浩瀚宇宙感興趣,那更不能錯過《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是一本由科學家奶爸出品的宇宙科普手繪書,講解了《流浪地球》《星際穿越》《火星救援》這3部經典科幻電影中孩子們最關心的30個問題,給大家科普宇宙空間站、時間膨脹、火星通信、太空對接等等科學知識,內容硬核、專業,值得一讀再讀。
專業作品的出現是因為有專業的人在傾情創作。作者王元卓是中國科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2019年看完《流浪地球》後,他給女兒們的手繪《流浪地球》知識講解圖火爆全網,受到上億網友關注,他也被譽為「硬核科學家奶爸」。
這讓王元卓博士深刻意識到大眾對優秀科普作品的迫切需求和對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認可度,因此,他萌生了將科普進行下去的想法,《科幻電影中的科學》就這樣應運而生。
說它全年齡段,是指它既適合小朋友,也適合大朋友。王元卓在前言中說:「如果你是小學生,那這套書就是科學家;如果你是科學家,那這套書就是小學生。」而在科學面前,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小學生。
比如對於「流浪地球計劃的可行性」,你怎麼看?
書裡先介紹了流浪地球計劃的5個階段:剎車階段、逃逸階段、先流浪階段、後流浪階段和新太陽時代。同時解釋了幾個關鍵問題:為什麼選擇帶著地球流浪?如何利用木星加速?為什麼選擇利用木星加速?為什麼會墜落木星,地球解體?點燃木星可行嗎?地球流浪為什麼沒帶月球?
這些問題都太專業了,反正我是一個都答不出來,但是這些問題又都很有趣。在我家,大朋友看這書比小朋友更起勁。
可能小學生、初中生看這本書正是時候,因為可以自行閱讀了。我家是學齡前兒童,喜歡插圖更甚於文字。《科幻電影中的科學》書裡的知識增量很大,如果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那可以看很長時間,我家娃就是蹭蹭蹭地翻書看圖,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才會停下來讓我們讀。
比如說翻到「蟲洞」這一頁。
「媽媽,這個蘋果裡有條蟲子!」小朋友大聲叫到。「蟲洞」這兩個字他已經認識了,所以他自然而然地問:為什麼會有蟲洞?
不好意思,雖然我是工科碩士,但要是沒有文本,我也回答不出來。現在嘛,很簡單,看著書,挑選其中的內容,繪聲繪色地給他讀一遍就可以了。哈哈,這個問題搞定!然後小孩就拿著書很臭屁地向他爸爸炫耀去了,「爸爸,你知道蟲洞是怎麼來的嗎?你不知道嗎?這個我知道!我來告訴你哦……」
孩子們對於科學知識的渴望和天馬行空的思考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作為家長,很高興能遇見《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科學家奶爸的宇宙手繪》,因為它可以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也希望未來我們能擁有更多更好的科普繪本。喝水不忘挖井人,在此向所有的科普工作者致敬!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歡閱讀與寫作,歡迎關注。
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