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浪地球》開始,我們只講希望,不談奢望!

2020-12-06 舊故麻袋

我們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證實的那一天,

但如果人類得以延續萬代,

以後所有的人將在我們的墓前灑下自己的眼淚,

這顆叫地球的行星,

就是我們永恆的紀念碑!

——劉慈欣

文丨舊故麻袋

網上鋪天蓋地都是《流浪地球》的新聞,電影的票房也一波高過一波,電影院的排片比也從原先的20%左右增加至如今的36%。在賀歲檔多片齊發的情況下,能有這樣的戰績,實屬漂亮。

說到底,還是電影本身的科幻題材和劉慈欣的話題性給了一波「迷之助推」,而因為《流浪地球》的誕生,2019年被一眾電影人封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流浪地球》更是被捧上了「中國硬科幻電影」的裡程碑之作。

然後呢?我們對中國科幻電影充滿了期望,但保不齊今年真會有些見錢眼開的,想動「科幻」這塊大餅了,畢竟青春電影的前車之鑑還歷歷在目,本以為會給電影產業增加些驚喜的青春系列電影,到最後統統變成了驚嚇。我不希望科幻電影再次重蹈覆轍。

其實,客觀的說,中國導演能拍出如此硬科幻的電影,還能有如此完美的完成度,想想的確值得激動一番,要知道在這之前,科幻題材一直是中國電影人不敢言說的痛,電影工業沒有美國發達,拍不了《阿凡達》,更不會有《星際穿越》、《異形》這樣的佳作。但如今,至少也能硬口氣說有了《流浪地球》,從1變2,沒什麼值得誇讚的,從0到1,才覺得牛逼!

再來說說電影本身,故事很簡單,太陽急速老化膨脹,短期內太陽系中所有的星球將被太陽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了「流浪地球」計劃,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

推動地球,並帶動地球離開太陽系,按照現有的理論講是行不通的,但該電影發生的年份定在2076年左右的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電影一開始給我的震撼其實比後面帶給我的震感更大,因為它更接近現實,甚至迫在眉睫,物種一個接一個的消失,自然災害的逐漸增加,這就真實的存在我們這個社會,就像電影中說的那樣,一開始,我們並沒有把這些當回事。

我們常說要保護好環境和生態,不是為了現在的我們,而是為了造福我們的後世,我們不想未來的他們不再明白熊貓是什麼,不再懂得鯨會唱歌,我們希望一切還是我們看到的這般模樣,沒有變化,不必撐起綿長的記憶。

電影中人類逐漸無法在陸地上生存,轉而去了地下,沒有陽光,只能靠著電子顯示屏製造陽光的感覺,一切美好都是虛擬的,現實只有被凍成冰雪天地的地球。人類成功推動了地球,並派出了一部分科學家去往國際空間站,擔負起領航者的重任,電影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與其說它是部科幻電影,其實它更多講述的是親情和希望,它沒有太大的格局,沒想過要求別的星球尋覓更好的生存空間,只是一味的帶著地球逃離,用很美國的話來說,這很中國。因為似乎只有中國人才能想得出帶著地球共同逃離這樣的開始,更多時候,其他國家會選擇放棄地球。

這當然和中國的家國情懷脫離不了干係,有家才有國,有人才是家,我們的傳統告訴我們要落地生根,根植地球,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地球。男主劉啟,父親在四歲時去了國際空間站,十多年沒回家,跟著爺爺生活,爺爺在災難時救下了一個女嬰,於是男主有了妹妹,這樣的一家三口看上去或許並不完整,但比起那些缺兒少女的,又幸運很多。

劉啟原諒不了父親,因為母親的病逝,因為自幼無法擁有的陪伴;爺爺答應過兒子要好好照顧孫子,最後用犧牲給了兒子最好的交代;本以為馬上就可以和父親兒子團聚的劉培強,最後因為地球的困境,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為了下一代,大家都在無可奈何的做出犧牲。

但電影又太過刻意地去渲染了這些犧牲,導致有些煽情不足,筆墨有餘,場景很感人,但故事本身並未給到太多情感上的東西。所以整部電影下來並未有鼻酸的時候,只是認真看了,覺得中國科幻電影終於有了希望。

還有劇情方面的硬傷,是邏輯上的問題,我決不相信一個關乎地球生死存亡的問題,被一個孩子的提議所撼動了,即便是死馬當活馬醫,也不可能拿國際空間站去搏一場沒有勝算的賭。

莫斯說過,空間站存有人類的精子、所有動植物的基因序列、還有全數植物的種子,如果聯合政府是想留存人類文明,就絕不會統一利用空間站的燃料去支援這次木星爆破行動,於情於理都不合適,所以說這是中國國情下的一出太過理想化的科幻電影。

說好聽是理想化,難聽點就是有些自嗨,當然這是劇情上的硬傷,和電影本身的設定、道具、特效並沒有關係。

特效上,我甚至可以打一個滿分,因為廣電終於允許建築坍塌,城市被毀這樣的設定了,加上電影本身在道具上下足了功夫,所以無論是推動發動機還是太空衣,無論是救援車還是國際空間站,都帶給了我們足夠的視覺享受。

其實在《流浪地球》之前,我只看過劉慈欣的《三體》,看完《三體》,給大劉封神,沒想到大劉還有很多值得一閱的作品。單從改編電影來說,大劉大部分作品都具備電影化的可行性。

後來,《三體》電影化被提上了日程,曾十分期待,後來得知胎死腹中,也沒有責怪,只是覺得國內確實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直到如今《流浪地球》的實現,我相信《三體》電影之路也不會遙遠。

電影還是好電影,但未來,中國科幻電影還可以更優秀!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 《流浪地球》細思極恐的事情,看似傳遞了希望,實則卻是絕望
    如果你看過《流浪地球》的話,你就知道一件事情,在電影的最後,我們的吳京飾演的劉培強中校通過用太空戰撞擊的方式,順利點燃了木星,成功將地球推開了,儘管,這一段看起來沒有什麼太大的毛病,但是,如果你細想一下,就會發現這一個行為,簡直就是把地球推向了末日的邊緣。
  • 愛在,希望在,明天永遠在——觀《流浪地球》有感
    為了修好發動機,阻止地球墜入木星,全球開始展開飽和式營救,連劉啟他們的車也被強徵加入。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無數的人前僕後繼,奮不顧身,只為延續百代子孫生存的希望…影片總體感覺就是好萊塢大片的效果,中國式的家國情懷,這部電影建議至少二刷,一刷音響與視覺效果,二刷故事情節和人物精神,感受影片傳遞的愛和希望。
  • 能看到希望就不是流浪——《流浪地球》觀後感
    最開始入座的時候,旁邊的一哥們拿著爆米花老往嘴裡塞,吧唧吧唧很是刺耳,後來隨著電影故事情節的推進 ,身邊除了「哇」的呼喊基本上沒有人說話。先說整體感受,因為看過原著,所以看電影就會自然的聯想到作者的文字描述,但是電影終究是一個視聽作品,最關鍵的是用畫面和聲音去講故事,而文字的功能反而被弱化,只是向觀眾提示時間和地點。
  • 不要談什麼流浪地球,畫地為牢才是我們的真解
    然而在小說原著中,文章一開始就提到了對生態問題的擔憂,而後也花費大量的筆墨描寫了環境惡化,這是大多數未看過原著的觀眾所不了解的。當然,為了凸顯人類面對絕境所爆發出來的大無畏精神,電影還是弱化了「流浪地球計劃」對環境的破壞和對整個人類的影響。那麼在這篇文章裡,筆者將與大家探討一下如果真的執行計劃,地球會遭受怎樣的破壞。弄停地球,你以為來的只有海嘯?
  • 熱搜書單點評:真正客觀的評價《流浪地球》,是希望,更是失望
    它就是——《流浪地球》,改編自大劉,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這部小說的篇幅非常短,僅有22938個字,但正是這短短的兩萬多字,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恢弘壯闊又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地球流浪之旅。熱搜書單點評:《流浪地球》小說簡介:太陽即將毀滅,過去無數歲月中做為人類精神支柱的存在,變成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徵。比起坐以待斃,人類選擇掙扎到底。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開始實施。
  •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19-03-12 新華社 「科幻小說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讓我們擁有一個更開放的頭腦,能夠面對未知世界的各種可能性。」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8日在阿聯杜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活下去——《流浪地球》觀後感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小說:太陽在不斷膨脹,火山噴發、旱災肆虐、物種滅絕,城市消失......直至吞沒整個地球。面對這次滅頂之災,聯合政府決定:將整個地球推離太陽系,飛向4. 2光年外的新家園。人類傾盡全部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多座行星發動機,為地球飛離太陽系提供動力,並且集結全球的航空力量,耗時三十年,建造了「領航員號」國際空間站,為地球提供預警、領航及通訊保障。這一恢宏而漫長的人類計劃,被命名為「流浪地球」計劃,渺小的人類自此踏上了2500年的流浪之旅。然而宇宙之行危險重重:地下城巖漿滲入,沿海地區海嘯,地表溫度降至零下7 0 攝氏度。
  • 地球不會流浪,有可能流浪的是我們
    前幾年,和三個重汙染化工廠舊址僅一路之隔常州外國語學校新校區,導致上百位學生身體不適,還有個別人被診斷出白血病和腫瘤的消息至今仍讓人談之色變。人類如此,那和我們共享一個地球村的動物們呢。《2012》中的諾亞方舟,背後是貧富博弈的生死表達;《流浪地球》裡的火種計劃,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無奈抉擇…… 災難尚未到來時,人類總是如此無知與自大,以為主宰著天地萬物;當災難不可挽回之時,人類又是多麼渺小與無助。 我們開始擔心,未來,如果這些災難變得常見,人類的命運終究會怎樣。
  • 《流浪地球》漫畫上線,用五句話告訴你,地球停止自轉會怎樣
    和電影版《流浪地球》相比,漫畫版沒有篇幅限制,劇情更加完整,不僅僅局限於一個「木星脫離」行動,而是以極大的篇幅詳盡地向我們展現整個流浪地球計劃期間人類的生活狀態以及遇到的各種困難。就比如,地球派和飛船派的械鬥,聯合政府和叛亂者之間的衝突,甚至人類還得想辦法清理地球飛行軌道上的攔路小行星等等。
  • 《流浪地球》港版熱銷!不可錯過的三個看點是……
    小編對比原著和電影,與各位分享三個不同之處:1.電影只講友情和親情,而小說提到愛情電影中,陪伴在男主角劉啟身邊的只有姥爺和妹妹(親情)以及在拯救地球的路途中遇見的同行者(友情),而在小說中,陪伴在主人公身邊的是他的妻子——日本女孩加代子。兩人結婚生子,但遺憾沒能相伴走完一生。
  • 流浪地球火爆刷屏 科幻電影終極意義是「給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種子」
    《流浪地球》火了,與《流浪地球》一起火起來的,還有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王元卓給自己女兒手繪的6張講解圖。   未來網北京2月17日電(記者 朱延生)「這部電影讓我學會並記住了一句話: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要認真堅持不放棄。」這是一名看完電影《流浪地球》的小學生寫的觀後感。
  • 健康信念:希望 vs 奢望
    朋友怔住了,似乎覺得和我這醫院的人聊天太累,就說到:體檢時,身體的各項檢查指標都正常不就是健康嗎?是啊,朋友的回答無可厚非。文章中講了幾個古老的哲學故事,闡釋了健康的內涵。「洞穴盲點」這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經典隱喻。在一個深的洞穴中,一群囚徒被困在洞穴裡,頭頸和腿腳都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向前看著洞穴牆壁。
  • 《流浪地球》:帶著家園,尋找希望
    今年,中國硬科幻電影「開山之作」《流浪地球》上映9天票房過27億元,成為春節檔爆款。《流浪地球》不但拿下春節檔票房冠軍,而且刷爆朋友圈,收穫滿滿口碑,獲得了高度的關注和讚揚。其實類似主題的科幻災難電影有很多,為什麼《流浪地球》讓我們深深受感動,引起了公眾的大討論?本期文化筆談邀請3位系統內觀影者,談談他們眼中的《流浪地球》。
  • 該不該給《流浪地球》打一星?
    《戰狼2》之後,《流浪地球》的觀影評價又一次呈現出了特別激烈的兩極分化。《流浪地球》舉行首映的時候,口碑好得出奇,所有去看片的業界大咖都發出了同樣讚嘆。文化學者戴錦華說:「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啟了。」導演徐崢則說,「裡程碑式的電影,絕對是世界級別的。」可是公映之後,《流浪地球》的豆瓣評分卻從8.4一路跌到了7.9。影片頁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一篇一星影評《流浪地球,不及格》。
  • 楊利偉談《流浪地球》:有一定科學依據,反映了獨特家國情懷
    一、楊利偉談《流浪地球》雖然我沒有到影院觀看這部電影,但是關注了它的很多介紹。首先,藝術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科幻文學、科幻電影等,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是有科學依據的。這部科幻電影,先不去看電影裡的科幻情節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僅從表現形式上就值得我們去推廣,因為在科學的基礎上去發揮人的想像空間,可以更好引領科技的發展。我也看過其他國家的一些太空主題的影片,我覺得《流浪地球》反映了中華文化對家園的一種獨特情懷,同時也反映了中國人的團隊精神,希望今後有更多類似的科幻作品出現。
  • 地球快要滅亡了,我們帶著地球流浪,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地球快要滅亡了,我們帶著地球流浪,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暢聊電影內涵,剖析電影劇情!你好,我是藍醉兒,今天我們來說說一部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今天,藍醉兒就帶著大家重溫一遍《流浪地球》的經典。2019年大年初一的賀歲片,電影《流浪地球》官微正式宣布,該電影成為近五年中國電影北美票房冠軍。《流浪地球》的國內票房已經突破40億,並且美國流媒體巨頭奈飛公司(Netflix)宣布,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即將上映。
  • 地球在流浪,心不再流浪———《流浪地球》影評
    作為春節賀歲檔上映的大型科幻片《流浪地球》,無論是在口碑還是票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當今中國科幻片中的佳作。影片剛一開始,採用倒敘的方法,在「流浪地球計劃」提出之前,簡單介紹劉培強劉啟父子,也為影片後來父子情感發展埋下伏筆。影片剛一開始的特效就將觀眾的眼球牢牢抓住了,新穎的故事情節更是吸引我們繼續往下觀看。
  • 看完《流浪地球》我不淡定了,有優點有缺點《流浪地球》深度解析
    《流浪地球》劇照電影完結後放映廳響起了掌聲;個人覺得電影有改善空間,但拍成這樣也可以接受。至少,絕對不像某網友寫的那樣,充滿血脈僨張的意識形態而缺乏內涵。《流浪地球》劇照褒之:微觀細節+ 宏大特效和故事相輔相成《流浪地球》講的是人類在星際中孤注一擲、向未知航行的經歷,格局宏大而情調悲壯;電影的大手筆特效和細節安排跟故事設定吻合。
  • 《流浪地球》:流浪的人,流浪的心
    在《流浪地球》中,地球象徵著人類自身,即將爆炸的太陽是人類被毀壞的家園以及正面臨的危機。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地球的流浪之旅,展現了千千萬萬個像「我」一樣的人的命運。3「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利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從離開太陽繫到抵達新的家園,地球流浪的時間將長達一百五十代。像「我」一樣參與流浪的第一代人,是看不到希望的。他們每天活在沒有盡頭的絕望與恐懼之中,隨時都有可能崩潰。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中,希望顯得尤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