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談什麼流浪地球,畫地為牢才是我們的真解

2020-11-23 中國科普博覽

筆者將與大家探討一下如果真的執行計劃,地球會遭受怎樣的破壞。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地質時代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隨著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映,大家對其物理學方面的可行性開始進行討論。然而在小說原著中,文章一開始就提到了對生態問題的擔憂,而後也花費大量的筆墨描寫了環境惡化,這是大多數未看過原著的觀眾所不了解的。當然,為了凸顯人類面對絕境所爆發出來的大無畏精神,電影還是弱化了「流浪地球計劃」對環境的破壞和對整個人類的影響。那麼在這篇文章裡,筆者將與大家探討一下如果真的執行計劃,地球會遭受怎樣的破壞。

弄停地球,你以為來的只有海嘯?

根據電影情節,流浪地球計劃一共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的第一步是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相較於影片中的描述,由於剎車時代長達42年,無論地球上的冰川是否融化,由此而產生的超級海嘯和海平面上升其實並不恐怖,這種緩慢的降速並不是發生超級海嘯的原因。可是對於地球來講,水體變化其實並不是最敏感的,大氣發生的波動才是必須要擔憂的大問題。

1.大氣環流受影響,帶來超級風暴

這是由於氣體質量更小,一旦受到外力,更容易發生變化。可以使行星停止轉動的赤道轉向發動機,噴出的工質將足以劇烈地改變大氣環流,這大概個什麼景象呢?

首先看局部圖,行星發動機的高度雖然在已經在萬米高空,空氣已經較為稀薄,但是依然在大氣層的底部,還處於對流層之中,會對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大氣進行加速。這就像一個吹風機,雖然相對這個室內空間來說對周圍的空氣影響不大,但是對風筒前面的區域還是有很顯著的影響。最關鍵的是影片中的這個風筒口比一個體育場還大,如果連續工作42年,災難性的後果可想而知。

再從整個地球大氣環流的角度來講,當數以百計的赤道轉向發動機沿地球切線方向連續42年工作後,地球的大氣環流就完全不同了——原始地球的大氣環流是從赤道向兩極分為三個層次,高壓低壓相間,相互影響也彼此依存,致使全球性的大氣運動不會特別劇烈。

當剎車時代開始後,赤道區域的全球大氣將自西向東朝一個方向運動,這在原著中並沒有考慮到,而到了影片中則對這種情況專門做了說明。但是考慮到行星發動機噴發的超高速工質,對於大氣環流的影響還是偏於樂觀了,相比之下,兩極地區反而成了風水寶地。

越來越快的大氣運動將演變成常態化的超級風暴,而這種超級風暴對於地表的高大植被以及生物有著巨大的殺傷作用。更嚴重的後果是越高的建築所遭受的影響就越大,這令具有11000米高度的行星發動機的設計和建設難度又增大了不少。

2.不是進入冰期,而是焚山煮海

接下來我們把目光放的更遠些,從赤道轉向發動機擴大到全球12000個行星發動機,在影片中因為地球逐漸遠離太陽,設定為在零下70多度的極寒條件下求生。但是我們復盤一下建造一萬兩千座推動地球的行星發動機,以及位於發動機正下方的地下城,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

根據原著,這些發動機位於北半球,且分布於亞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大陸上,因為只有這兩個完整堅實的板塊才能夠承擔發動機對地球的巨大推力。按照這一設定,我們需要在不到7000萬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建設12000多臺行星發動機,每座發動機之間的間隔大約也就70公裡;至於發動機多大,書中並沒有明確的說明,只是通過參觀「華北794號山」發動機側面描寫了發動機的巨大——11000米的高度,即便發動機露出地表的部分呈一個等邊梯形也將有12.7公裡的直徑。所以在視覺中,真實的行星發動機分布圖應該如下所示。

我們按照原著要求隨機生成12000個點,為了防止點的大小會隨著比例尺自動變化,又以點為中心按照我們上文設想的行星發動機的佔地半徑設置緩衝區,最後成圖,密密麻麻的分布是不是看著很酸爽。

當然如果我們放大看細節圖,行星發動機的建設密度其實還是比較可行的——比地級市的密度還要大一些,應該是分擔了南半球其他地區轉移過來的居民。因為行星發動機除了為「流浪地球計劃」提供運動的動力,更主要的是提供地下城市的能量,畢竟對於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來講,有了能量幾乎就有了一切。

但如此高的密集度並不是困擾我們的最大問題,難以消耗的熱量才是。對太空飛行器有所了解的人對此應該不陌生,太空飛行器的能量從來不是困擾設計者的最大問題,太空飛行器的熱平衡(產生熱量和熱量散失之間的動態平衡)同樣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一旦設計出現問題,太空飛行器的壽命就會大打折扣。

同樣道理,地球這個半徑超過6000公裡的太空飛行器依然也會受其困擾。飛向比鄰星的地球接受太陽的輻射在逐漸變小,但自身攜帶的12000座等離子的行星發動機所產生的廢熱足以將地球烤得比曲奇還酥脆。退一萬步講,彼時人類的技術水平大幅提高,行星發動機的效率高的超乎我們的想像,而且,發動機地下部分產生的廢熱可以用於地下城的能量供給。但就像前文說的,行星發動機的高度遠低於大氣的厚度,會一直對大氣做功,除了加速大氣的運動,更大的影響就是劇烈加熱大氣:要知道,行星發動機的佔地面積接近地球5%的陸地面積,你可以想像在一平方米麵積大小的生態箱中放一個小腿那麼粗(直徑25cm)的酒精噴燈?(PS:原著中也將行星發動機稱為「上帝的噴燈」)——嗯,這是要做乾鍋牛蛙吧。

來源:作者自製

如果依然難以理解,我們不妨換個角度,隨著行星發動機的運轉,每時每刻都有無數輛巨大的裝載車進行裝料工作,而所謂的燒石頭進行的是重元素聚變,也就是意味著地球可以看成被無數顆氫彈不停的轟炸,託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氣層的福,這種數量級的能量,地球根本無法向宇宙空間消化。

屆時,地球即便沒有太陽,但憑藉努力自己成為了一顆偽恆星,我們擔心極寒的天氣麼?我們該關心的是海洋究竟是沸騰了,還是氣化了!漢語中有一個成語——焚山煮海,用在這種情況下最適合不過了。

來源:作者自製

為什麼要打包地球呢?

當你跨過山和大海,也搞定了人山人海,成功的完成「流浪地球計劃」的前期工作,從剎車時代進入了逃逸時代,開始我們的星辰大海之旅。但忽然發現,地球被這麼一折騰,忽然間你就差不多成為孤家寡人了,因為世界上大多數的生命根本無法適應流浪地球計劃對地球激進的改造。

比如在計劃的籌備階段,如此規模的建設會導致地表植被的大量死亡,即便有海洋中的藻類依然可以光合作用,但氧氣依然難以得到及時補充,你會發現12000座超級工程的行星發動機的建設工作變得更加困難,人類甚至不相信自己可以熬到計劃的全面實施階段;再加上建設超過10000臺行星推進器時冶鍊金屬所消耗的氧氣同樣不可小窺,此時的人類不得不面對一個巨大的問題,我們的氧氣不夠用了。

再退一步講,我們可以憑藉技術獲得足夠的氧氣,但二氧化碳、甚至氫氣等氣體含量卻會大量增加,人類可以選擇性的利用氧氣,但絕大數的生命難以面對這種變化,這種生態的毀滅性的破壞是短期內難以恢復的。

1.地球的生態系統無可比擬

事實上,如果按照電影(或者小說)交代的背景,從「流浪地球計劃」還未開始,就需要對地球上的物種進行必要的處理,保證當到達目的地時能夠重新繁衍發展。所以在太空站中才有對大量物種的備份,但這種數量級的備份可能只是杯水車薪。

所以,同建造一艘或幾艘超級星際飛船比,打包整個地球仍有巨大的優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地球的元素豐度對於我們人類和已經適應這一環境的生命來講,是無可比擬的。雖然歷史上地球同樣經歷了數次絕滅,但只要地球自身保證完好,一切就還有轉機。而即便再大的飛船,相對於地球其生態系統依然顯得過於簡單,打包地球實在是一個極具性價比的買賣。

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曾進行過著名的「生物圈2號」實驗,依靠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為主的幾家財團,委託空間生物圈風險投資公司承建一個佔地12000平方米,容積達141600立方米,力求物質閉環而信息開放的封閉空間。在空間內部承載5個野生生物群落和兩個人工生物群落,以地球熱帶生態系統為樣板,涵蓋約4000個物種,其中動植物約3000種,微生物約1000種。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經過縝密設計且看似規模不小的生態系統,僅僅過了兩年就由於氧氣和二氧化碳比例失控而宣告失敗。所以,諾亞方舟也就只能作為一個傳說罷了,更何況還要歷經一百代人的努力才能到達目的地的星際旅行。

生物圈2號的實驗場所,來源:公有領域

2.自古以來的家國情懷

當然,這一選擇最重要的還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家國情懷、安土而重遷;歷史上,同樣面對洪水,我們祖先的選擇就一個字——幹,大禹治水,鑿山疏堰;而西方卻選擇了諾亞方舟。同樣是天出了問題,我們或射日,或補天,從未選擇放棄家園,有塊地,給點水,給點陽光,我們就能種出一個世界。

與其到時流浪,不如好好保護

自《流浪地球》上映以來,大家都熱衷討論「流浪地球計劃」的物理學可能性,但是,別人都關心你飛的遠不遠,只有我們地球科學工作者才關心你飛的慘不慘,作為地球科學工作者,更關注的是地球現有的環境和資源,那麼慘烈的局面我們肯定搞定不了,但是那些叫囂小破球我們走的小夥伴,你們把地球搞的千瘡百孔還想飛離太陽系,這麼異想天開的工程,你們的開發利用方案是不會通過環評的。

按照影片的設定,經過了100代人的努力,泊入到比鄰星軌道,地球可能已經不是那個地球,家園也可能已經不再美麗。有人大致算過,不考慮技術等一系列問題,單純達到5%光速,地球就需要失去9.5%的質量,這意味地殼和大部分的上地幔都保不住了。但我希望我們還是不要打地球表面那一點點水體的主意,不然,到了比鄰星,我們依然無法從頭開始,那裡依舊是離家最遠的地方;與其夢想著帶著家去遠方,不如好好維護我們的地球。

來源:作者自製

參考文獻:

徐晨. 歐亞陸面熱力異常與冬季中高緯環流異常的聯繫及其影響機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4.

賈陽,劉強,向豔超,劉自軍.深空探測對太空飛行器熱控技術的推動[J].太空飛行器環境工程,2016,33(02):115-120.

Changes of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of some plant species under very high CO_2 concentrations in Biosphere 2[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7(10):859-864.

葉平. 基於生態倫理的環境科學理論觀念和實踐觀念問題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到底能不能實現,讓地球母親還是不要流浪吧,觀影感
    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刷爆了銀屏,作為一個中年偽大劉迷,筆者趕緊進了影院,回來又找出《流浪地球》小說補了點課,觀後對於內容本身有幾點小小地感慨:一、讓地球流浪是愚公移山的科幻加強版大劉是純男性頭腦,他的作品似乎只是以客觀態度告訴人們未來有可能是什麼樣子
  • 從《流浪地球》開始,我們只講希望,不談奢望!
    說到底,還是電影本身的科幻題材和劉慈欣的話題性給了一波「迷之助推」,而因為《流浪地球》的誕生,2019年被一眾電影人封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流浪地球》更是被捧上了「中國硬科幻電影」的裡程碑之作。我們對中國科幻電影充滿了期望,但保不齊今年真會有些見錢眼開的,想動「科幻」這塊大餅了,畢竟青春電影的前車之鑑還歷歷在目,本以為會給電影產業增加些驚喜的青春系列電影,到最後統統變成了驚嚇。我不希望科幻電影再次重蹈覆轍。
  • 地球沒了大氣層會怎樣 流浪地球有實際意義嗎 噴氣式飛機真沒法飛
    《流浪地球》依然在各大影院上映,口碑票房雙豐收,都有點不足以形容《流浪地球》現在的情況了,當然如果是把好壞兩種口碑都結合在一起的話,票房或許還有點不夠看,我們在這裡拋開那些所謂「跪久了」的人不談,說說那些在生活中,是非常科學非常常識性,卻被人拿來在電影中吐槽的問題吧,相信大家在關注小破球的時候
  • 四天,吳京《流浪地球》票房爆棚:停止自轉的地球真能去流浪嗎?
    南牆有幸提前觀看了《流浪地球》首映,中國電影的科幻史開始了。而且以來就是一座高峰,這部電影以嚴謹的科學理論為基礎,不像一些國外電影完全違背了科學常識。作為中國科幻的開山之作在合適不過了導演郭帆在點映獻唱告訴觀眾《流浪地球》的劇本拿給國外科幻片行家看的時候他們指出這部電影有很大的BUG,他們說你們中國人怎麼會想著地球逃亡?直接做飛船走不行嗎?面對這一質疑電影製作團隊堅持了自己的看法帶著地球逃亡。最終拍成了這部最經典的科幻片。這部中國開元科幻電影的演員陣容就不得不提了。
  • 地球快要滅亡了,我們帶著地球流浪,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地球快要滅亡了,我們帶著地球流浪,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暢聊電影內涵,剖析電影劇情!你好,我是藍醉兒,今天我們來說說一部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今天,藍醉兒就帶著大家重溫一遍《流浪地球》的經典。2019年大年初一的賀歲片,電影《流浪地球》官微正式宣布,該電影成為近五年中國電影北美票房冠軍。《流浪地球》的國內票房已經突破40億,並且美國流媒體巨頭奈飛公司(Netflix)宣布,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即將上映。
  • 票房一共才300萬 香港人為何厭惡《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在農曆年間於內地上映,成為賣座冠軍。不過,跟《戰狼2》一樣,《流浪地球》的票房成績在大陸和香港有很大反差。根據網站資料,《戰狼2》的香港票房只有約700萬港元。《流浪地球》在香港上映至今,票房收入為300多萬港元左右。本月初,《環球時報》一篇評論文章討論這個現象,文章指向香港電影院的放映安排,例如《流浪地球》在香港沒有跟隨大陸在新年期間同步上映。上映日期和安排,的確是影響電影票房的眾多因素之一。
  • 《流浪地球》引發的思考,原來這才是這部電影想告訴我們的!
    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的新家園……小編看完的第一感受是,宇宙萬物,浩瀚星河,人類渺小如斯。然而,這就是《流浪地球》講述的全部嗎?並不是。下面這些這才是這部電影想告訴我們的!
  • 這位《流浪地球》背後的男人,憑什麼把歐巴馬迷得不要不要的?
    郭帆當初正是因為受他啟發才立志拍科幻片,也才有了今天的《流浪地球》。吳京,不要片酬參與表演,而且在萬達中途撤資的情況下雪中送炭投資6000萬,可以說沒有吳京,《流浪地球》也就拍不完了。現在,跟著《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的同時,我們也來了解一下電影背後的這個男人。1963年,劉慈欣出生於北京。
  • 《流浪地球》香港上映遇冷?香港網友:真香!
    裡邊提及了香港朋友對《流浪地球》沒在香港上映感到十分可惜。(上一部戰狼,打打殺殺所以我沒去看。這一部很想看的片子,反而沒有上映,真悲哀)《流浪地球》過去7天全港影院人氣可以看出在上映的4天內,《流浪地球》的人氣呈上升趨勢,從上映日的4225穩步上升到3月3日的9334,比所有電影平均人氣高了許多。
  • 《流浪地球》所描述的把地球推離太陽系在現實中可行嗎?
    《流浪地球》所描述的把地球推離太陽系在現實中可行嗎?在現實中不可行,基於兩個理由,一是推力不足,二是地殼無法承受!當然推力不足只是《流浪地球》中設定的條件,而現實中甚至連核聚變發動機都還沒有時間,更不要談推力不足了!
  • 硬核科幻《流浪地球》:停止自轉的地球真能去流浪嗎?
    在大家的期盼當中,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終於在大年初一上映了,它在之前的點映當中就飽受讚譽。這部影片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流浪地球》改編而來。講述了太陽即將死亡,即將進入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即將被膨脹的太陽大氣所淹沒。在人類命運即將面臨存亡的關頭,人類聯合政府做出了一項決定,將地球作為一個龐大的飛船駛離現有軌道,駛向距離我們最近4.2光年的比鄰星。
  • 作家劉慈欣:《流浪地球》75%特效是國內團隊做的
    《流浪地球》講述了在未來,太陽即將膨脹為紅巨星會毀滅太陽系內所有行星,人類啟動「流浪地球計劃」,在地表建起無數臺行星發動機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人類進入漫長而黑暗的集體大逃亡的故事。   由郭帆執導的電影在小說基礎上做了大幅改編,加入了一對父子攜手化解地球危機、解開多年心結的故事。同時呈現了大量視覺奇觀,包括末日冰封的上海和空間站救援。
  • 《流浪地球》的引力彈弓究竟是啥
    《流浪地球》的引力彈弓究竟是啥 2019-02-25 11:06:最近在看完大熱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後,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雖然電影和原著小說中都籠統地解釋這是為了利用「引力彈弓」,但想解釋什麼是「引力彈弓」,卻著實要費一番口舌。  不知你小時候是否玩過一種叫「彈力球」的玩具,這種玩具由於彈性極強,丟到哪裡都幾乎會以原速彈回來。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 電影火爆,「流浪地球」計劃能否成真?
    這部由科幻小說改編的作品講述了,科學家偵測到太陽即將膨脹成為紅巨星吞噬地球,面臨生死存亡的人類放下了成見,國家也成為了聯合政府,全人類傾盡力量打造出了一萬臺行星推進器,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故事。拋開電影中豐富的人文情感不談,人類有沒有可能真的完成這個流浪地球計劃,讓整個地球逃離太陽系,飛向那壯闊的星辰大海呢?
  • 地球不會流浪,有可能流浪的是我們
    前幾年,和三個重汙染化工廠舊址僅一路之隔常州外國語學校新校區,導致上百位學生身體不適,還有個別人被診斷出白血病和腫瘤的消息至今仍讓人談之色變。人類如此,那和我們共享一個地球村的動物們呢。《2012》中的諾亞方舟,背後是貧富博弈的生死表達;《流浪地球》裡的火種計劃,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無奈抉擇…… 災難尚未到來時,人類總是如此無知與自大,以為主宰著天地萬物;當災難不可挽回之時,人類又是多麼渺小與無助。 我們開始擔心,未來,如果這些災難變得常見,人類的命運終究會怎樣。
  • 楊利偉談《流浪地球》:有一定科學依據,反映了獨特家國情懷
    一、楊利偉談《流浪地球》雖然我沒有到影院觀看這部電影,但是關注了它的很多介紹。首先,藝術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科幻文學、科幻電影等,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是有科學依據的。這部科幻電影,先不去看電影裡的科幻情節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僅從表現形式上就值得我們去推廣,因為在科學的基礎上去發揮人的想像空間,可以更好引領科技的發展。我也看過其他國家的一些太空主題的影片,我覺得《流浪地球》反映了中華文化對家園的一種獨特情懷,同時也反映了中國人的團隊精神,希望今後有更多類似的科幻作品出現。
  • 《流浪地球2020》比原版多了些什麼?
    在《流浪地球2020》上映期間宣布這一消息,頗為有趣。 新版比原版多了些什麼? 相比起去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版本,《流浪地球2020》增添了大概11分鐘的新內容。從某種程度而言,這倒有些導演剪輯版的意思了。 畢竟,原版上映的時候,就曾有人詢問郭帆,是否會有導演剪輯版出現。
  • 流浪地球有彩蛋嗎?流浪地球結局什麼意思
    流浪地球彩蛋有嗎流浪地球是科幻片,很多觀眾雖然覺得特效做得好,但是對劇情是一臉懵逼,也許你們還沒發現其中的彩蛋吧,下面就來做個詳細解析。1.製作團隊《流浪地球》的製作團隊雖然不是很有名,但是作品證明了實力確實是頂尖的水平,之所以值得我們驕傲,歸根結底,它是一個中國故事,它由中國的團隊完成。落地生根,結出了自己的東西,在同級別的戰場上對抗,片中劉培強指給俄羅斯看的艙門上,有我們熟悉的一句英文。這是過去中國製造的承接,也是未來中國製造的宣告。
  • 《流浪地球》漫畫上線,用五句話告訴你,地球停止自轉會怎樣
    和電影版《流浪地球》相比,漫畫版沒有篇幅限制,劇情更加完整,不僅僅局限於一個「木星脫離」行動,而是以極大的篇幅詳盡地向我們展現整個流浪地球計劃期間人類的生活狀態以及遇到的各種困難。就比如,地球派和飛船派的械鬥,聯合政府和叛亂者之間的衝突,甚至人類還得想辦法清理地球飛行軌道上的攔路小行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