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裡的設想不可能?讓我們逐一解讀裡面的科學知識

2020-12-06 老張談武

最近幾天上映的國產首部「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可以說是拍出了科學知識,拍出了情懷,得到了觀影者的一致好評。《流浪地球》是根據著名科幻文學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在這部小說中,大劉用到了非常硬核的一些涉及物理學、天文學的知識。在這裡,我為大家解讀一下。

1、重聚變發動機(重原子聚變發動機)

(巨大的重聚變發動機聳立在天地間)

電影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這些重聚變發動機,高度達11公裡,比珠峰朗瑪峰還高2.2公裡。每臺發動機能提供150億噸的推力,而這樣的發動機在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總共有一萬兩千臺(小說設定),總共能提供150萬億噸的推力。

重聚變,顧名思義,就是由重原子進行的核聚變。目前人類能做到的,還只是利用氫原子進行的不可控核聚變(氫彈)。而小說和電影中利巖石為主要燃料進行核聚變,則需要更大的溫度的壓強才能實現。我們地球上巖石的主要成分是「矽」。根據天文學的研究,大質量恆星後期的聚變反應就是「重聚變」。從「矽」開始大質量恆星「重聚變」過程是:矽–28 → 硫–32 → 氬–36 → 鈣–40 → 鈦–44 → 鉻–48 → 鐵–52 → 鎳–56。在這個聚變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比氫彈爆炸釋放的能量多太多了。

當然,核聚變走到鐵這一步,就不再釋放能量,而是吸收能量。所以重聚變最後產生的廢渣就是鐵。

正是有了重聚變發動機,才能讓「流浪地球」計劃成功,因為巖石在地球上到處都是,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燃料。

然後,光有重聚變發動機還是不行的,必須還要應用到下面這項技術。

2、無工質推進

「灼熱的颶風夾著滾燙的水沫,在林立的頂天立地的等離子光柱間瘋狂呼嘯」 ---劉慈欣《流浪地球》

(重聚變發動機噴射出等離子光柱)

要知道,我們目前的火箭技術都是工質推進。也就是火箭燃料在燃燒室內經過燃燒後向後噴出,讓火箭獲得一個反方向的推力。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方式的效率是非常低的,需要燃燒相當多的燃料,而且燃料本身的重量也要消耗火箭發射的能量。那麼有沒有效率更高的發動機呢?

我們從高中物理學中學到:

m1v1=m2v2

通俗的講,就是火箭噴出物質速度越快,火箭獲得的推力就越大,同時消耗的燃料就越少。那麼無工質發動機噴出的是什麼呢?是電磁場加速後的等離子體,這種物質的噴射速度最高能達到500公裡每秒,在未來甚至更高,最高上限是30萬公裡每秒。目前液體火箭噴射燃料的速度也不過4.5公裡每秒。也就是說,同等條件下,無工質推進是目前火箭發動機的100倍效率。

因此在無工質推進的高效率之下,才能讓地球節省了這些巖石燃料。否則,按照常規推進模式,把半個地球當燃料燒了,也不夠這一萬兩千臺發動機把地球推動逃離太陽系。

3、霍曼轉移軌道

「地球的變軌加速就這樣年復一年地進行著。每當地球向遠日點升去時,人們的心也隨著地球與太陽距離的日益拉長而放鬆;而當它在新的一年向太陽跌去時,人們的心一天天緊縮起來。 」 ---劉慈欣《流浪地球》

(利用霍曼轉移軌道,就可以用最少的燃料到達木星軌道)

在電影和小說《流浪地球》中,地球逃出太陽系,並不是跟扔標槍一樣一下子飛出去,而是採取了轉圈扔鐵餅的方式。先把地球繞太陽的公轉的軌道由圓形改為橢圓形,這裡就牽扯到了霍曼轉移軌道的概念。

霍曼轉移軌道(Hohmann transfer orbit)是一種變換太空船軌道的方法,途中只需兩次引擎推進,相對地節省燃料。此種軌道操縱名稱來自德國物理學家瓦爾特·霍曼。

霍曼轉移軌道不是最省時間的方法,但卻是最省燃料的方法。而把地球軌道從圓形變成橢圓形,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個衝向木星的路徑和速度,以便利用木星的引力加速,最終逃出太陽系。

當然,像地球這麼大的星體,僅進行一次橢圓軌道繞日是遠遠不夠的,在原著中,地球總共進行了15次橢圓形公轉,每次的橢圓形都比以前更扁一些,其目的還是為了節省燃料。

4、木星引力

「按照預定的航線,地球升向與木星的會合點。航行委員會的計劃是:地球第15圈的公轉軌道是如此之扁,以至於它的遠日點到達木星軌道,地球將與木星在幾乎相撞的距離上擦身而過,在木星巨大引力的拉動下,地球將最終達到逃逸速度。 」 ---劉慈欣《流浪地球》

(電影中地球和木星擦肩而過,天空中是木星著名的大紅斑)

人類歷史上有過利用木星引力的先例,七十年代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和二號探測器,就是利用了木星的引力,最終達到了離開太陽系的逃逸速度。在原著中,質量是地球318倍的木星,用引力將地球朝著自己拉扯過去,在這過程中地球獲得了一個很大的逃逸速度。但是人們擔心地球最終會和木星相撞。不過,請放心,在科研人員的精確計算之下,地球最終和木星擦肩而過,以更快的速度逃向太空深處。

5、氦閃

「我的眼睛突然什麼都看不見了,幾秒鐘後,視力漸漸恢復,冰原、海岸和岸上的人群又在眼前慢慢顯影,最後完全清晰了,而且比剛才更清晰,因為這個世界現在籠罩在一片強烈的白光中,剛才我眼睛的失明正是由於這突然出現的強光的刺激。 但星空沒有重現,所有的星光都被這強光所淹沒,仿佛整個宇宙都被強光融化了,這強光從太空中的一點迸發出來,那一點現在成了宇宙中心,那一點就在我剛才盯著的方向。 太陽氦閃爆發了。 」 ---劉慈欣《流浪地球》

(氦閃在幾秒鐘之內釋放出正常恆星千億倍的能量)

最最關鍵的知識點來了,氦閃。這種現象發生在0.8個到2.25個太陽質量的恆星身上。當恆星內部氫元素燃燒殆盡,導致氦元素在恆星的核心大量積累,密度增加。在外部壓力的作用下,氦元素以簡併態的方式存在著。當核心內部溫度達到一億K到兩億K時,氦聚變開始了,由於簡併態傳導的速度很快,幾秒鐘之內核聚變就在整個氦核心中發生,並使恆星產生千億倍於正常恆星的能量。然後恆星核心裡的氦絕大部分在這幾秒內聚變為碳元素。氦閃結束後,恆星內部引力收縮和核聚變壓力重新得到了平衡,內核收縮,外殼膨脹,恆星膨脹為紅巨星,變的更大。如果按目前太陽的體積和質量,紅巨星階段的太陽,體積會包住地球,邊界到達火星附近。

不過諸位請放心,太陽立即變為紅巨星,只是《流浪地球》中一個假設。現實中的太陽按照恆星正常的壽命,50億年之後才會變為紅巨星。那時候人類大概已經移民到其他恆星系星球。所以大家不必杞人憂天,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玩的玩。珍惜當下,建設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的請關注我,雖然我是軍迷,但是也是天文愛好者。)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 物理知識
    撇開娛樂性,地球「流浪」的方案在科學的維度靠不靠譜?尤其是地球和木星碰撞危機的解除方式,是否符合科學邏輯?記者就此採訪了駐青高校的幾位物理學科教師。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 孫彬是目前看過的最好國產科幻片    「《流浪地球》是目前我看過的最好的國產科幻片,突破了以前對國產科幻片的理解。
  • 讓大家一分鐘讀懂,電影《流浪地球》的燒腦科學知識
    一部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大年初一已開始在各大影城上映,在影片中出現了很多燒腦的科學概念,但又簡單一筆帶過,大多數的觀眾在較短的時間內根本無法理解真正的核心知識。經過團隊的連夜奮戰,我們在大年初二就給大家第一時間帶來了科學解讀,敬請慢慢細讀。
  • 科學解讀+4個問題測試:你真的看懂《流浪地球》了嗎?
    感動之餘,導演「輕描淡寫」地滑過了有關於背景和科學原理的部分,以一種近乎「理所當然」的方式為大家呈現了一個硬科幻故事。導演這麼「輕描淡寫」地過去了,我可不行。於是——電影背後四大核心物理問題解讀問題一:為什麼要去宇宙流浪?問題二:怎麼才能帶著地球去流浪?問題三:怎樣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去宇宙流浪?問題四:最後的流浪計劃是怎麼成功的?
  • 《流浪地球》火了,電影中的這些科學奧秘我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今年的春節賀歲檔,出現了一匹黑馬,就是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流浪地球》。 這部由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歷時4年與觀眾見面。 為了打造這部科幻電影,劇組做了大量的功課,整部電影對太空、航天、機械等有著豐富的表現。
  • 《流浪地球》不但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很多人興奮地表示,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國產電影的長足進步,終於有了和好萊塢科幻片掰一掰手腕的底氣和信心。   與之對應的,則是一部分人認為,《流浪地球》與真正的世界頂級水準還差相當的距離,片子裡面反映的一些價值觀,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今天,就來從影片本身,透徹地聊一聊這個問題。
  • 《流浪地球》火了!電影中的這些科學奧秘,我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今年的春節賀歲檔,出現了一匹黑馬,就是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流浪地球》。  這部由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歷時4年與觀眾見面。  為了打造這部科幻電影,劇組做了大量的功課,整部電影對太空、航天、機械等有著豐富的表現。  很多人看完電影後表示,不相信這是中國拍的。很多人看完後依然意猶未盡。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本文作者:木辛君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在讀博士,中國科幻銀河獎/星雲獎獲獎作者本文審核:劉慈欣,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小說《流浪地球》作者、電影監製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
  • 一文讀懂電影《流浪地球》沒有交代清楚的燒腦科學知識
    《流浪地球》場景非常宏大,萬座核聚變發動機,高11千米,珠穆朗瑪峰在發動機面前也相形見絀,電影的細節我就不談了。我只想談一談這部科幻電影提及到的真正的科學知識部分。 燒腦的「氦閃」是什麼現象? 文章開頭我們提到了太陽演化末期會變成紅巨星,會吞噬掉行星。
  • 看不懂《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聽聽專家「科普」
    原標題:看不懂《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流浪地球》劇照。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大熱。不少觀眾在看完電影後依然覺得摸不著頭腦,到底什麼是「引力彈弓」?「重聚變發動機」又是怎樣工作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李晉斌應邀為揚子晚報做了專門解讀。
  • 《流浪地球》裡不值得推敲的邏輯:劉啟偶然的流浪拯救了流浪地球
    在三D觀影條件下,《流浪地球》的視覺效果,並不是非常突出,整個電影的三D感覺總體質量平平。尤其是電影鏡頭切換過頻過密,鏡頭敘事顛三倒四,人物站位相當的混亂,導致人物面容難以看清楚,敘事流暢度看的真叫人著急,但這並不影響整個電影裡的震撼性的鏡頭帶給視覺性的強烈衝擊力。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太陽提供的能量來自於其中心氫氣的聚核反應,如同大量氫彈在太陽內部不斷爆炸,按照現有的數據估算,這種聚核反應總共將持續約100億年,所以,太陽還可以再燃燒50億年左右。  在小說《流浪地球》中,科學家發現太陽異常,並預測太陽將進入紅巨星膨脹階段,在接下來的數百年時間裡淹沒地球軌道。紅巨星是恆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較短的不穩定階段。
  • 看不懂《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專家幫你「科普」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大熱。不少觀眾在看完電影後依然覺得摸不著頭腦,到底什麼是「引力彈弓」?「重聚變發動機」又是怎樣工作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李晉斌應邀為揚子晚報做了專門解讀。電影裡的「引力彈弓」場景很可能實現不了「比如一隻桌球,當它飛向一面靜止的球拍時,在忽略重力、空氣阻力、摩擦等因素的情況下,反彈速度是相同的。但如果這個球拍向著來球方向移動,那這個球與拍相撞後反彈速度就會變快,這就是『引力彈弓』效應。」李晉斌說,其實「引力彈弓」也是科幻電影經典橋段之一。
  • 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常識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有一種題型是科技常識題,該類題考試範圍比較廣,涉及到了科技歷史比如像是三次科技革命,也涉及到了一些基本的基礎科學知識。在2018年春節上映的《流浪地球》成為了一匹黑馬,口碑票房雙豐收,甚至有些人稱之為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式的作品。
  • 國家電影局點讚《流浪地球》:系科幻電影裡程碑
    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氣魄和膽識,像美國200多年的國家可能不會這樣想事情,而中華民族五千年,我們就會想到用2500年來實現地球從太陽系抵達恆星新家園,2500年的流浪,靠的就是中華文化的底氣,靠自己的雙手付出汗水以及心血來表達這種不服輸和永遠相信希望的精神。
  • 從《流浪地球》看國內電影在香港的票房
    《流浪地球》在香港上映首兩個星期,票房收入為300多萬港元左右。本月初,《環球時報》一篇評論文章討論這個現象,文章指向香港電影院的放映安排,例如《流浪地球》在香港沒有跟隨大陸在新年期間同步上映。上映日期和安排,的確是影響電影票房的眾多因素之一。但現在問題不是為什麼《流浪地球》和《戰狼2》在香港收不了幾千萬票房,而是連1000萬元的關口也過不了,那就不能單從放映安排解釋了。
  • 這部科學紀錄片告訴我們,太陽系的毀滅,可能會開啟流浪地球計劃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劉慈欣的《流浪地球》,電影的情節讓人耳目一新,更是中國科幻片的一個重大進步。看完這個電影,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百科全書,裡面曾經提到過太陽系在未來會毀滅的知識。答案就是下面要給大家介紹這部科學紀錄片《太陽系的結局》,紀錄片中的美國的中西部有一座小鎮一組有趣太陽系的模型,星球的面積以及距離都是等比縮放,完全模擬了當今的太陽系。科學家在不斷的提出各種學說,窺探未來的太陽系。太陽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將時間推到70億年後,太陽系將會毀滅,從而影響各大行星,當然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也不可能逃脫。
  • 《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中國科幻電影得與失
    這個我覺得是我們所獲得的寶貴的製片經驗,大家都說一部好的科幻片可能需要四五年、五六年的時間,在我這裡我相信用不了那麼久,可能兩三年的時間,在別人一半的時間裡我們就能做出來,這個我覺得我們是有挺好的實操經驗。
  • 地球流浪有啥意思?國外科學家大膽設想,整個太陽系一起流浪
    回想起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大概是坐在電影院,看《流浪地球》。時光荏苒,這一年就這麼過去了。都說人是要成長的,過一年就要長一歲,變得更博學。這不,時隔一年,我去年看的是地球去「流浪」,現在看的,是整個太陽系都「流浪」。這回不是科幻小說或者電影了,是國外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寫的文章,他叫馬修·卡普蘭,供職於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
  • 《流浪地球》:只能算作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的電影
    所以筆者認為他還是一個好萊塢式的電影。真看不出中國風在哪裡。也許在於「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和「一二,嗨呀」的精神裡。如果給這部影片打分我只給6分,為什麼?2分給電影特效,2分給故事情節設置,2分給電影本身。對比西式科幻電影,我們仍然要認清自己,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在西方科幻電影裡立體式交互界面,全息投影已經是非常科技感,《流浪地球》全程只看到led所謂界面展示當全息投影。
  • 《流浪地球》的改編:理性屬於科幻文學,感性屬於科幻電影?
    欣賞完《流浪地球》的觀眾,大多是激動的。「中國人也能把科幻電影拍好」,這是影迷的心聲,也是對《流浪地球》最有力的肯定。談到電影的成功,當然不可能繞開劉慈欣的原作。那麼,我們應該把功勞歸於出色的文本,還是導演的改編?科幻文學的影像化,到底有沒有訣竅?電影《流浪地球》,幾乎顛覆了小說的主題《流浪地球》的原作篇幅很短小,不過20來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