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今天小編又準時的和大家見面啦,感謝各位小夥伴們在新的一年裡繼續支持小編的創作,專注最新最快的娛樂原創內容,您的支持,是小編堅持寫作的最大動力,喜歡的小夥伴們歡迎大家關注小編哦!一起來看今天的娛樂消息吧!
《流浪地球》不但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我看來,這場火藥味濃重的爭論的原點,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流浪地球》身上自帶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的話題,而後被《人民日報》一篇《果然,只有中國人才能拯救地球》引爆。
接下來,圍繞這一話題展開的,就變成了《流浪地球》所激發的大量觀眾的民族自豪感。
很多人興奮地表示,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國產電影的長足進步,終於有了和好萊塢科幻片掰一掰手腕的底氣和信心。
與之對應的,則是一部分人認為,《流浪地球》與真正的世界頂級水準還差相當的距離,片子裡面反映的一些價值觀,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今天,就來從影片本身,透徹地聊一聊這個問題。
《流浪地球》是國產科幻邁出去的重要一步,這一點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否認,即便是很多不那麼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也是認可這個觀點的。
大家爭論的,是《流浪地球》到底只是一部合格的中國科幻,還是它真的已經足夠和國外的優秀科幻片相提並論。
《流浪地球》當然是相當中國的,它的故事背景設定,和裡面主人公的行事方式,都是我們最熟悉的中國式思維。
而這種中國式思維,也早早就在劉慈欣的原著裡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首先就是「帶著地球流浪」這個核心設定,就與我們過去熟悉的西方科幻片截然不同。
在好萊塢電影裡,如果人類遇上了滅頂之災,想到的永遠是在地球之外尋找一個新的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移民到新的家園去。
但在《流浪地球》裡,人類選擇了在地球上建造無數座巨大的推進器,帶著我們生存了千百年的這個家園去尋找新的生存土壤。
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土地情懷和家國情懷使然。
正是因為這個設想的不可思議,甚至有點異想天開,它才具備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具備了不同的想像力。
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設想,的確也讓西方觀眾感到驚訝,大量西方媒體在看過《流浪地球》之後,都表示這個設想令人驚嘆,是過去我們在西方的科幻片裡看不到的。
但是除了這個核心設定,我想說的是,《流浪地球》很中國,但也很世界。
我知道有很多人質疑片中幾位主人公的行事方式,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集體主義思維方式,而且影片給出的整個大背景,也表明整個人類社會都已經凝結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大集體」,全世界各國組成了一個觀點和行動高度一致的聯合政府。
我覺得一味強調這一點的人,可能真的沒有看過太多西方科幻。
在科幻的設定下,尤其是在世界末日這個極端的情境下,人類總是會傾向於做出這樣的選擇,團結一切可能團結力量,抵禦外敵。
外星人來了如此,核戰爭如此,地球要碰撞、爆炸等等一切危急情況都是如此。
還有人質疑一些人物的「犧牲少數人,挽救多數人」的思維模式,是中國觀念裡「犧牲小我,成全大家」的放大版。
殊不知,類似的「多數還是少數」,「保住自己的性命要緊還是拯救更多人的生命重要」這樣的抉擇,幾十年來一直都是好萊塢電影裡的核心戲劇衝突。
在面對事關全人類存亡的情況下,會面對這一選擇實在再正常不過。即便西方社會再怎麼強調個人主義,再怎麼重視民主,在這個問題面前,永遠都會選擇多數。
主人公做出那個選擇的瞬間,往往也是整部電影升華的瞬間。這樣的例子太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至於還有的人,認為《流浪地球》裡的主人公全都是中國人,所以表現了一直狹隘的民族主義。
對此我只想問,中國人拍的電影,把主人公設為中國人有問題嗎?
你何時見過好萊塢這類科幻片裡把主角設定為一個外國人?
這並不是說《流浪地球》就喜歡為世界代言,把自己視為唯一的救世主,也不是說那麼多好萊塢大片都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份子,很多時候這就是為了利於影片拍攝的需要,至少是語言方面的需要。
拋開這樣的成見,我們會發現《流浪地球》其實儘可能地容納了世界各國的元素——俄羅斯的太空人,各國的救援隊,以及尤其搶戲的人工智慧莫斯,不就是從《2001:太空漫遊》裡得到靈感的嗎?
還有推動全片故事發展的情感核心,是人類共通的親情和家庭,是父子情、爺孫情、兄妹情,你該不會以為這種堅定的家庭觀也是中國所獨有的吧?
事實上,無數好萊塢電影裡,讓主人公堅守信念的,都是保護自己的親人和家庭。是這樣最原始的信念讓他們一次次戰勝困難和阻礙,甚至不惜犧牲自己。
在情感這個層面上,《流浪地球》呈現的,就是最普世的價值觀。
最後,想說一說《流浪地球》背後所傳遞的科幻精神,這種科幻精神不但足夠世界,而且也是讓它可以被拿來和世界範圍內的優秀科幻片相提並論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在看《流浪地球》時,都注意到了地球上的末日景象,冰封的地標,大規模的地下建築,以及壯觀的木星,點燃木星的大膽設想。
但與此同時,多少都忽略了整個故事的大背景——流浪地球計劃,一個需要100代人用2500年的時間來完成的尋找新家園的計劃。
這背後是什麼呢?
是一部真正的科幻片應該具有的宇宙觀和時間觀。在這背後,是人類對於自己在太陽系之外的銀河系甚至整個宇宙中所處的地位的清晰認知,是一種真正宏觀的格局和暢想。
這一點,是無數人喜歡劉慈欣原著的原因,是無數人喜歡《三體》並且期待《三體》有朝一日被搬上大銀幕的原因。
在這樣的格局之下,《流浪地球》裡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面對仿佛命中注定的失敗,那種拼盡全力卻已然無能為力的悲壯感,才有了衝擊人心的力度,才升華了這部電影。
很多人說《流浪地球》的故事和人物都很簡單,本質上是一部災難片,而不應算作一部科幻片。
這裡首先不說科幻片和災難片本來就不是兩個非此即彼的類型概念,想說的是,持這種看法的人對科幻是有什麼樣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把電影裡的一切物理層面的因素儘量做到逼近真實理論,把一切設想都做到有理有據,才是科幻。
我想說,這只不過是科幻的皮毛,科幻的細枝末節。未來有太多技術我們現在可能一無所知,但絲毫不妨礙我們現在做出各種大膽的設想,哪怕其中有一些在理論上存在瑕疵。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了,如果您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哦,或者也可以把您今天看到的內容分享給您的小夥伴們,小編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明天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