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就為一個新增11分鐘的內容就來一個再度上映,然而觀眾卻並不買單,畢竟這一做法讓人感覺是想錢想瘋了。去年大年初一的片子今年拿來重新放映,就算是免費估計也沒多人願意去看了。即便是打著收益全捐的旗號也沒多少人願意買票觀看。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
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在面對災難時中國人選擇跟地球一起逃離,正是我們文化特色的體現。而在這部影片中,並沒有刻意塑造超級英雄,在關鍵時刻每一個普通人所做出的正確選擇,都會讓他成為英雄。正是基於對土地的情感和由普通人凝聚而成的力量,讓我們找到了這部電影的文化內核。如果把影片形容為一個人,這就是找到了人的靈魂。」
流浪地球的計劃是什麼?
人類的逃亡計劃分為5步,整個過程需要持續2500年時間,近100代人。
剎車時代: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
逃逸時代: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流浪加速時代: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
流浪減速時代: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調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
新太陽時代: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三個多世紀前,天體物理學家們發現太陽的演化將產生一次叫氦閃的劇烈爆炸,變成一顆巨大且暗紅的巨星,地球將在這次氦閃中被汽化。這一切將在四百年內發生,現在已過了三百八十年。太陽的災變將炸毀和吞沒太陽系所有適合居住的類地行星。所以,人類唯一的生路,就是向外太空恆星際移民。
電影中並沒有明確交代故事所發生的具體時間是什麼時候,但是劇中一位俄羅斯太空人說一百年前蘇聯發明了空間站,根據史料,1971年蘇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所以《流浪地球》故事應該發生在2071年以後。
這裡先不討論地球逃逸太陽系而要達到的第三宇宙速度,假設這一切都在人類準確的計算中進行著。那麼當地球偏離原來軌道後就導致環境改變,表面溫度驟然降低到零下幾十度。地球表面所有的生物且不討論能否經受得住第三宇宙速度的折騰,單單只來講在沒有太陽維繫地球環境的情況下,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還能存活嗎?
地球逃離太陽系之後,不再有四季變換,也不再有風雨雷電,地球表面不會有任何生物能存活。那麼人類生存的生物圈都能在地下城市建立起來嗎?能建立人工光源和人工光合作用生產出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嗎?能夠維繫生物的多樣化嗎,能保證在旅行的2000多年裡人類不會因為環境改變而導致基因突變而使人類變異成怪物嗎?
地球想要流浪起來,不光只是物理學領域科技領域裡尋求突破,更重要的的是在生命科學領域裡有全面性的掌控,也就是說除非人類能夠主宰一切生物。人類必須擁有建造長期生存的生態系統的能力,而且是大規模的人群生存的生態環境。如果未來人類能夠擁有這樣的能力的話,為什麼又會選擇地球作為飛行器呢?既然人類擁有如此強大的能力,直接使用宇宙飛船去其他星球移民不就完事了嗎,可以使用人類的手段在其他星球造一個類似的「地球」出來。
其次如果人類能夠在地下城市生活2500年之久,為何還需要比鄰星來代替太陽呢?太陽會氫閃,因此地球需要逃離太陽系。逃離太陽系之後地球隨便處在哪一個位置,人類都能在地下城市存活到地球資源用盡的時候,然而地球即使飛往比鄰星,人類也只能存活到地球資源耗盡的時候,這兩者沒有任何區別。簡單的說就是地球逃離太陽系之前已經在地下城市建造了一個「太陽」,這個太陽足夠支撐人類存活到地球枯竭的時候。而飛往比鄰星無非就是人們從新從地下走到地面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