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當中,由於太陽的逐漸老化,之前為地球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太陽被未來的人類視為了恐怖和死亡的象徵,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為之後的生存做準備。
在這部小說當中,人類開啟了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利用在地球上建設的上萬臺巨大的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並持續加速,最終的目的地是到達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成為比鄰星的一顆行星。
在這部小說的當中,作者將地球化身為了太空當中的一座移民方舟,這個小說講述的就是在這個逃亡過程當中發生的事情。
儘管聽起來是十分不可思議的,但是許多的讀者對於小說當中作者提出的這個設想進行了許多的分析和論證,發現雖然匪夷所思,但是這也不是天方夜譚,也是可以實現的,更有喜歡研究的讀者提出了另一個地球逃亡的方式,那就是將發動機安裝在月球上。
在《流浪地球》的小說當中,人類是將巨大的發動機安裝在地球之上的,這雖然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但是有些讀者認為這可能會破壞地球的地質構造,地球整體就是有自身的引力所形成的一個星球, 如果對其中的一塊進行加速的話,很有可能引起地球的地質不穩定。
地球比我們見到的任何一個球體都要脆弱,她就像一個蛋殼都碎裂的雞蛋一樣,碰到一個地方,很有可能會就引起整個地球的瓦解。
基於這一點,有的讀者提出了另外一種聽起來也很不錯的地球逃亡計劃。
這一個方法不同於書中作者的構想,這個方法的最大不同就是將這些發動機全部安裝在月球上,推動月球前進,利用地月之間相互的引力來牽引地球,緩慢地加速,最終達到第三宇宙速度之後就可以逃離太陽系。
在小說當中人類為了避免地球和月球相撞還特意地將月球先推開了,因此在月球上安裝發動機也是符合實際的,那麼在這種方法裡面,推動月球來牽引地球的這一點是真的可行的嗎?
這種方法相比較書中的方法而言有著很多的優點,當然也有著很多難以實施的方面,接下來就來聽小編給大家解析一下。
這種方式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在月球上安裝巨型的發動機,像書中的一樣,這種發動機同樣是氦聚變發動機,這個能源就來自於月球,因此也是很容易實施和建造的。
在建造完成之後的第一步就是先推動月球,讓月球脫離地球,先成為太陽系的一顆小行星。只有在和地球「平起平坐」之後,月球才會擁有影響地球軌道的能力。在成為太陽系的一個小行星之後,需要做的就是緩慢地靠近和遠離地球,利用兩個天體之間的引力來不斷影響地球,最終讓地球脫離太陽的軌道。
在小編看來這個行為就好像是月球在唆使地球這聽話的孩子逐漸的脫離自己母親的管制,很有意味。
在誘導地球脫離了太陽軌道之後,這個宏大的計劃就正式開始了,月球需要始終保持在地球航行軌跡的前方,帶著地球朝著比鄰星飛去,在地月引力的作用之下,月球是可以一直帶著地球持續加速的。
如果保持正常的地月距離,也就是38萬公裡,那麼此時的地球和月球加速度就可以達到三米每天,想要和書中一樣,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五的話,需要大概1350多年的時間,這個時間要比書中的時間慢了一倍。
但是這個加速度是保持在地月距離恆定不變的情況下的,如果地月距離拉近的話,月球對於地球的影響將會更大,地球的加速度也會變快,但是這也增加了地月相撞的危險。
這一種方案最大的優點就在於不需要拋棄月球,甚至還很好的利用了月球,可以維持地球的生態平衡,另一方面,這種方式中,地球的大氣層不會消失,人類不需要整天躲在地下城生活。
在這種方案當中,地球也沒有停止自轉,依然有著日升日落,不過太陽對於人類的影響會越來越弱,依然需要像小說當中一樣建造一個人造太陽對地球進行照明和保暖的作用。
這個方案中的能量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過可以在月球運行到火星的時候利用火星來拖著地球走,同理,在後面遇到木星和土星的衛星的時候,也可以來補充能源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