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當中,人類的地球逃亡計劃,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方式

2021-01-15 文閱散人

在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當中,由於太陽的逐漸老化,之前為地球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太陽被未來的人類視為了恐怖和死亡的象徵,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為之後的生存做準備。

流浪地球

在這部小說當中,人類開啟了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利用在地球上建設的上萬臺巨大的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並持續加速,最終的目的地是到達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成為比鄰星的一顆行星。

在這部小說的當中,作者將地球化身為了太空當中的一座移民方舟,這個小說講述的就是在這個逃亡過程當中發生的事情。

儘管聽起來是十分不可思議的,但是許多的讀者對於小說當中作者提出的這個設想進行了許多的分析和論證,發現雖然匪夷所思,但是這也不是天方夜譚,也是可以實現的,更有喜歡研究的讀者提出了另一個地球逃亡的方式,那就是將發動機安裝在月球上。

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的小說當中,人類是將巨大的發動機安裝在地球之上的,這雖然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但是有些讀者認為這可能會破壞地球的地質構造,地球整體就是有自身的引力所形成的一個星球, 如果對其中的一塊進行加速的話,很有可能引起地球的地質不穩定。

地球比我們見到的任何一個球體都要脆弱,她就像一個蛋殼都碎裂的雞蛋一樣,碰到一個地方,很有可能會就引起整個地球的瓦解。

基於這一點,有的讀者提出了另外一種聽起來也很不錯的地球逃亡計劃。

流浪地球

這一個方法不同於書中作者的構想,這個方法的最大不同就是將這些發動機全部安裝在月球上,推動月球前進,利用地月之間相互的引力來牽引地球,緩慢地加速,最終達到第三宇宙速度之後就可以逃離太陽系。

在小說當中人類為了避免地球和月球相撞還特意地將月球先推開了,因此在月球上安裝發動機也是符合實際的,那麼在這種方法裡面,推動月球來牽引地球的這一點是真的可行的嗎?

這種方法相比較書中的方法而言有著很多的優點,當然也有著很多難以實施的方面,接下來就來聽小編給大家解析一下。

流浪地球

這種方式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在月球上安裝巨型的發動機,像書中的一樣,這種發動機同樣是氦聚變發動機,這個能源就來自於月球,因此也是很容易實施和建造的。

在建造完成之後的第一步就是先推動月球,讓月球脫離地球,先成為太陽系的一顆小行星。只有在和地球「平起平坐」之後,月球才會擁有影響地球軌道的能力。在成為太陽系的一個小行星之後,需要做的就是緩慢地靠近和遠離地球,利用兩個天體之間的引力來不斷影響地球,最終讓地球脫離太陽的軌道。

在小編看來這個行為就好像是月球在唆使地球這聽話的孩子逐漸的脫離自己母親的管制,很有意味。

流浪地球

在誘導地球脫離了太陽軌道之後,這個宏大的計劃就正式開始了,月球需要始終保持在地球航行軌跡的前方,帶著地球朝著比鄰星飛去,在地月引力的作用之下,月球是可以一直帶著地球持續加速的。

如果保持正常的地月距離,也就是38萬公裡,那麼此時的地球和月球加速度就可以達到三米每天,想要和書中一樣,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五的話,需要大概1350多年的時間,這個時間要比書中的時間慢了一倍。

但是這個加速度是保持在地月距離恆定不變的情況下的,如果地月距離拉近的話,月球對於地球的影響將會更大,地球的加速度也會變快,但是這也增加了地月相撞的危險。

流浪地球

這一種方案最大的優點就在於不需要拋棄月球,甚至還很好的利用了月球,可以維持地球的生態平衡,另一方面,這種方式中,地球的大氣層不會消失,人類不需要整天躲在地下城生活。

在這種方案當中,地球也沒有停止自轉,依然有著日升日落,不過太陽對於人類的影響會越來越弱,依然需要像小說當中一樣建造一個人造太陽對地球進行照明和保暖的作用。

這個方案中的能量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過可以在月球運行到火星的時候利用火星來拖著地球走,同理,在後面遇到木星和土星的衛星的時候,也可以來補充能源物質。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如果有一天災難來臨,我會帶著地球一起逃亡
    該片中描述了人類遇到的困境——在不久的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的新家園。電影宣傳照,包含了主要參演人員1.通常影片內人類遇到了災禍,都會及時地發現地球以外適於居住的星球,並將人類及時遷移過去,而這部電影一反常態,儘管地球已不堪重負,龐大且無力,人類在逃亡的時候永遠不會拋棄養育呵護我們多年的地球母親——亡則反抗,生不相忘。這樣的主旨,也是全劇最震撼我的地方。
  • 好書推薦:《流浪地球》,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
    2019年春節,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全國院線,短短幾天就引爆了網絡,最終取得了46億的票房,引起人們巨大的反響。這部電影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讓中國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紀元。那麼,提到電影,就不得不提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這部劉慈欣於2000年寫的小說又會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 太陽要爆炸 人類帶著地球到宇宙去流浪
    面對絕境,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傾盡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巨大的推進器,希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星系家園。作為科學解碼的粉絲,應該有不少人看過《流浪地球》這部小說。故事波瀾壯闊,場景宏大,試問:還有比把地球推離太陽系更巨大的工程嗎?今天,電影《流浪地球》公布了首支概念片。
  • 《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去哪了?
    很多人看完電影《流浪地球》,心中會有一個小疑惑——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呢?月球去哪了?在電影中確實沒有提及月球的去向,但是在小說原著中,月球的命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被人類扔了。實際上,電影《流浪地球》是基於原著中流浪地球計劃大背景的深度改編,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只是流浪地球計劃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 在《流浪地球》裡面的地球逃離過程當中,為何沒有出現月球?
    現如今非常火爆的電影,也就是《流浪地球》了,畢竟這部電影是我國一部非常強大的科幻電影,但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以後,也是產生了一個問題,在《流浪地球》裡面的地球逃離過程當中,為何沒有出現月球?其實在億萬年來,月球是一直當作是地球的衛星圍繞著地球在旋轉,然而圍著地球旋轉的能量,靠的就是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萬有引力作用,其實就算是像電影當中描述的那樣,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安裝了非常強大的發動機和非常強大的推動器,並且我們人類也是讓地球上的公轉和自轉徹底消失,隨後想要帶著地球去進行流浪,就算是我們捨棄了所有月亮,依舊會因為存在著萬有引力的作用,對著地球進行「不離不棄」的跟蹤。
  • 硬核科幻《流浪地球》:停止自轉的地球真能去流浪嗎?
    這其實就是「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三個「先流浪階段「。這裡我們需要明白地球駛入木星周圍的原因。木星引力是如此之強,為何地球不躲著木星行駛?其實在電影當中,聯合政府本來想通過一種叫做引力彈弓(gravitational slingshot)的效應,使用木星對地球進行加速,沒想到部分行星發動機失效,導致地球被木星吸引而逐漸進入木星的剛體洛希極限,出現了電影當中所呈現的災難。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
    相比於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乘坐飛船逃亡的設定,《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不得不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不僅如此,《科幻地球》還火到了國外。這怕是中國科幻電影第一次被這麼怒贊吧!《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的是在太陽不斷膨脹,地球即將毀滅之時,地球聯合政府決定將地球移離毀滅之地,從而開啟了一個延續數世紀的移民新太陽系的徵程。
  • 從小說《流浪地球》看人性:你是屬於哪一種?
    為什麼本文沒有從《流浪地球》電影角度,而是從《流浪地球》小說的角度談人性呢?原因是《流浪地球》小說的人物設定更貼近地球流浪的大背景,符合實際。作為一部在春節檔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電影在角色的塑造上,更多地是考慮了大眾在面臨災難時對英雄、親情及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的期待。
  • 流浪地球刪減片段大全 流浪地球小說結局人類成為流浪孤兒?
    【《流浪地球》回「始發地」成都,主創大喊「雄起」!】今天,中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主創團隊來到成都,導演郭帆和主演屈楚蕭、Mike隋在博納影城鹽市口店與觀眾見面。這是影片上映後的第一站路演,選擇了「科幻之都」成都,同時,19年前,《流浪地球》原著小說也是首次刊發在成都的科幻雜誌《科幻世界》上。
  • 《流浪地球》遭貶,吳京被罵:要求人類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求
    「要求人類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求。」這是我看完《流浪地球》後,感觸最深的一句話。無論是在影片內,還是在現實生活中,要人保持理智去看待一件客觀事物,確實很難。01在《流浪地球》中,太陽被發現未來會發生災變,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為了讓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全世界政府聯手,在太空建造最大空間站,在地表建造推動器,抽籤式把人轉移到地下城生活後,再齊心協力帶地球去逃亡,即流浪地球計劃。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半人馬座比鄰星是除太陽之外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距離我們4.2光年。如果真的有「流浪地球」計劃,地球真的流浪到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那裡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嗎?  根據哈勃等強大望遠鏡對於半人馬座比鄰星的多項觀測,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到有關這個恆星的不少信息。半人馬座比鄰星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七分之一,屬於紅矮星,它的亮度比太陽低。
  • 換一種思維方式解讀《流浪地球》,你真的看懂了嗎?
    技術(Technology)木星引燃計劃七萬公裡外氫氣爆炸,能推動地球改向?這一點科學家認為不靠譜,先不說木星能否吸走地球部分大氣混合氫氣形成爆炸前提,就說爆炸本身。如果某種爆炸能推動地球改向,那該爆炸的衝擊波將會摧毀地表和淺地下的所有人類設施(包括地表五公裡之下的地下城)甚至自然山川,乃至把地球擠壓變形才對,而不僅僅是溫柔的改向。
  • 電影火爆,「流浪地球」計劃能否成真?
    這部由科幻小說改編的作品講述了,科學家偵測到太陽即將膨脹成為紅巨星吞噬地球,面臨生死存亡的人類放下了成見,國家也成為了聯合政府,全人類傾盡力量打造出了一萬臺行星推進器,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故事。拋開電影中豐富的人文情感不談,人類有沒有可能真的完成這個流浪地球計劃,讓整個地球逃離太陽系,飛向那壯闊的星辰大海呢?
  • 深度剖析《流浪地球》:地球能停止自轉嗎?停轉後會被海洋淹沒
    這其實就是「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三個「先流浪階段「。這裡我們需要明白地球駛入木星周圍的原因。 木星引力是如此之強,為何地球不躲著木星行駛?其實在電影當中,聯合政府本來想通過一種叫做引力彈弓(gravitational slingshot)的效應,使用木星對地球進行加速,沒想到部分行星發動機失效,導致地球被木星吸引而逐漸進入木星的剛體洛希極限,出現了電影當中所呈現的災難。其實引力彈弓效應在探測器飛行中被廣泛使用,通常被當做一種節省能源的加速方式,旅行者一號就是利用木星和土星兩次引力加速,才得以逃出太陽系。
  • 萬字長文深度剖析《流浪地球》 讓地球「逃亡」的氦閃到底是什麼
    :流浪地球。   由於懼怕太陽氦閃爆發引起的災難,人類決定組成聯合政府,並給地球裝上發動機,通過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在宇宙中流浪,找尋新的星系作為人類的家園。這個流浪計劃的實施時間長達2500年。   氦閃,這個概念乘著《流浪地球》的東風開始成為眾人討論的話題。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 流浪地球,大劉的宏偉宇宙觀,小說中才是未完的結局
    年初大劉的《流浪地球》被搬上熒幕,精彩的特效加上溫暖的劇情,宏偉的宇宙,給我們帶來一場科幻盛宴,那麼小編今天給大家聊一聊大劉的《流浪地球》,因為,電影當中的情節經過改動,而熟悉大劉的朋友都知道,大劉的小說當中,還有更加深遠 ,深刻的寫意《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作品介紹: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將踏上千萬年的流浪之旅,地球要逃離太陽系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人類逃亡為什麼要帶上地球?地球跑了,月球咋辦——《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完完全全是一群理科男的浪漫情懷,「太陽系不再是我的家,但我要帶著地球一起流浪」,完完全全中國式的思維,完完全全中國人的眼睛對星空的展望。導演郭帆曾帶著《流浪地球》尋求合作,對方看到這個創意都傻了,「為什麼地球出現危機時,你們中國人跑路還要帶著地球?」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
    在某個時間,地球在被淹沒之前就已經移到太陽系的宜居區之外,不再適合生命存在,反而在那個時候,火星將完全進入宜居區。  比鄰星是可能的歸宿嗎?  半人馬座比鄰星是除太陽之外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距離我們4.2光年。如果真的有「流浪地球」計劃,地球真的流浪到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那裡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