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的氦閃還有太陽發展變化的原理有什麼奧秘?

2020-12-03 校園測評站

全文偏長,預計需要10分鐘閱讀

太陽的的結構分成日核、輻射區、對流區和大氣層4個部分,只有日核在進行核聚變。輻射區密度極高且不對流,所以像一道屏障阻礙了核心與外界對流區的物質交換,外部的氫自始至終無法進入核心參與聚變。所以,核心的氫不斷被轉換為氦。目前,日核的元素構成為33%的氫,65%的氦,與太陽表面有著明顯的區別。

核聚變

太陽的能量來自核聚變。核聚變就是把輕的原子核合併在一起,讓它們變成更重的核。原子核都帶正電,所以庫侖力會將它們排斥。它必須足夠熱,才能偶爾有少量的原子運動速度足夠快(其實還要考慮上量子隧穿的作用),克服庫侖力相撞。這其實就類似於萬有引力中以第二宇宙速度「逃逸」的逆過程。

元素越重,帶的質子越多,電荷越多,庫倫斥力就越大,要讓它們核聚變就必須施加更高的速度。微觀粒子的運動速度其實就是溫度。要開始氫聚變,需要1000萬度;而開始氦聚變,則需要1億度;再往後的碳聚變需要的溫度更高。

太陽這種低質量恆星的氫核聚變被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四個質子(氫原子核)合併為一個氦原子,並將千分之七的質量變成能量釋放。

輻射壓

終太陽一生,輻射壓都在和引力不斷抗衡著。一個核心發出的光子要離開太陽需要數百萬年,因為它會不斷撞擊恆星物質,這個撞擊給了恆星一個支撐,保證了恆星不向內坍縮。恆星就是靠著核心的核能支撐的。不嚴謹地,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熱脹冷縮。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恆星體積的回答:

從質量、體積上來說,恆星都比所屬行星大麼?有特殊情況麼?www.zhihu.com

僅靠堆積物質,最大也只能形成比木星大一點點的物體,然後再加質量只會讓它的體積越來越小。

開爾文-亥姆霍茲機制(Kelvin-Helmholtz mechanism

一個違反常識的事實是:恆星的能量匱乏不僅不會造成降溫,反而會導致恆星變得更熱。這就是開爾文—亥姆霍茲機制。簡單來說,由於內部缺乏能量,輻射壓不足以支撐,恆星就會向內坍縮,壓縮氣體,絕熱壓縮會產生內能。這個道理,就和發動機壓縮衝程的原理一模一樣。

曾經暗淡的年輕太陽

在太陽的一生中,隨著核心的氫越來越少,太陽的核心會不斷收縮,溫度也不斷升高,使得太陽的光度不斷增加。

地球早年,太陽的光度只有今天的80%,可那時候地球上充滿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所以沒有冰天雪地。但是未來,太陽的溫度會逐漸讓海水蒸發,水蒸氣增加溫室效應,進一步升高氣溫,最終對流層頂的溫度將不足以使水蒸氣液化為水重新落地,比空氣輕的水蒸氣會升到大氣層頂被光解為氫和氧,然後氫氣逃逸,地球就被蒸乾了。

這一天,大約是在12億年以後,是的,根本不用等到紅巨星。

殼層點燃

隨著核心溫度的不斷增加,最靠近日核的輻射區的溫度終會超過1000萬度的氫聚變臨界值,仍然富含氫元素的輻射區就開始由內向外依次被點燃。核聚變的深度變淺以及核心收縮帶來的熱量共同作用,使得輻射壓逐漸超過了引力,恆星因此開始不斷膨脹。

這個過程是連續的,其實從現在就已經在不斷進行著。只是演化的速度類似一條指數函數,一開始速度非常緩慢罷了。最終,核聚變區域完全移出日核,形成環狀殼層燃燒膨脹而日核熄滅收縮的狀態,這就是紅巨星(對,紅巨星的核心是不反應的)。

隨著輻射區開始燃燒,外層的對流區開始可以把核反應產生的重元素帶到恆星表面,稱為「上翻」現象。這是恆星生產重元素的一個重要的過程。

黑體輻射

另一個很違反常識的事實是,紅巨星膨脹後光度增加,但是溫度反而降低了。因為恆星膨脹時表面積也明顯增加了,所以雖然釋放的總能量增加,但是平均每個單位面積放出的能量反而降低了。恆星本身是不透明的,恆星光其實是表面大氣層放出的黑體輻射,而黑體輻射會以顏色來表現溫度。溫度越低就越紅,所以恆星就變成了紅色。

紅巨星的太陽劇烈膨脹,光度達到原來的數百倍。地球、火星已經是遍地巖漿的一片火海,此時木星和土星的溫度逐漸升高到了液態水可以存在的程度,它們的冰質衛星開始逐漸融化成一個個水球。

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是——這時候從木星和土星上看太陽,不僅溫度和今天的地球差不多,而且角直徑也差不多(甚至還要更大一些,因為太陽膨脹了)。所以這時候住在木衛二或者土衛六上,應該和住在地球上的感覺毫無區別,就像家裡一樣。

電子簡併態

電子不像行星那樣可以以任意半徑為軌道,否則它們遲早會落到原子核上去。它們都依據不同能級被固定在特定的軌道上。如果你硬要壓縮一個物體,電子就會牴觸這種壓縮,這就是電子簡併壓。電子簡併壓有一個上限,就是錢德拉薩卡極限,超過它,電子將無法支撐,原子核就會相互碰撞。由電子簡併壓支撐的物體被稱為電子簡併態物質,或者叫——白矮星。

氦也可以進行核聚變,但是需要的溫度比氫更高,大約需要1億度。很遺憾的是,太陽的核心質量太小了,所以即使核心全部坍縮,也不能產生1億度的溫度。所以,紅巨星的核心,誕生了一顆氦組成的白矮星。白矮星不會再繼續收縮。外殼的氫繼續燃燒,產生的氦因為比重較重,所以持續不斷地落到核心的這顆氦白矮星的表面,讓它越來越大。

對於質量超過太陽2倍的恆星,它們的核心足夠大,單靠收縮就足以產生1億度的高溫,所以它們不存在氦閃現象。對——到這裡,我終於要說到氦閃了。

氦閃(Helium flash)——簡併態熱失控

經過長達十億年的紅巨星階段,核心的氦白矮星不斷長大。終於,它的質量達到了太陽總質量的45% ,此時的氦白矮星再加上外面殼層的質量,已經到達了電子簡併壓無法支撐的程度,於是氦原子核被迫相撞,氦聚變被迫啟動了。

電子簡併態物質並不會因為溫度升高而膨脹,也就無法絕熱膨脹來冷卻。結果,核聚變使得溫度上升、溫度上升又觸發更激烈的核聚變。一瞬間一半左右的氦同時反應,整個氦白矮星就這樣爆炸了,爆炸瞬間產生數千億倍於平時的能量。

如果這顆白矮星是外露的,那麼這絕對是亮瞎人眼的一次爆炸。有一種類似的簡併態白矮星熱失控爆發,就是碳氧白矮星坍縮形成的Ia型超新星。

然而氦閃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因為這顆白矮星位於紅巨星的中心,而這顆紅巨星都已經膨脹到地球軌道了(也就是說光速走一個半徑都要8分鐘了),在能量向外傳遞時,外部並沒有進入簡併態的普通物質會迅速對外膨脹,讓這股熱能冷卻。一個半徑達到地球軌道的巨大球體膨脹能消弭的能量十分可觀,當衝擊波到達恆星表面的時候,已經掀不起什麼浪來了。

相關焦點

  • 地球要在氦閃前去「流浪」,太陽什麼時候氦閃?科學家給出答案
    地球要在氦閃前去「流浪」,太陽什麼時候氦閃?科學家給出答案在宇宙混沌之時,星雲裡面物質包含最多的就是氫,然後氫和其他物質再凝集成各種天體,年輕的恆星就是藉助氫的核聚變來發光發熱。那麼氦閃究竟是什麼呢?由於恆星裡面的氫數量也有限,如太陽經歷幾十億年的燃燒都是氫在進行核聚變,待到氫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接著就是氦,而氦元素在聚變成碳的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爆炸,釋放出強大的能量,這個過程便是氦閃。質量是太陽的0.8至2倍的恆星躲不過氦閃的命運,紅矮星燃燒完後則會悄悄熄滅,而8至30倍之間的恆星就會爆炸成中子星,再大於30倍的就會塌縮成黑洞。
  • 讓地球「流浪」的太陽氦閃,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什麼是氦閃?太陽什麼時候會發生氦閃?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壽命長達百億年,在《流浪地球》中,太陽進入末期時發生了氦閃,這種災難危及了地球。但是實際上的情況是,在氦閃發生前,地球就必須離開了,這是因為在太陽發生氦閃之前,太陽的體積會膨脹到很大,那個時候的水星和金星都已經被吞噬,地球受到的威脅首先是表面膨脹的太陽所帶來的溫度考驗,之後才是考慮氦閃的時候。
  • 太陽氦閃,用流浪地球電影中的方法能拯救人類嗎?
    《流浪地球》劇情前提設定是太陽將發氦閃所以,一旦確定太陽將發生氦閃,那麼人類必須得提前做出行動。在《流浪地球》這部作品中,科學家們提前數百年預知到太陽即將發生氦閃,而且它的壽命也非常長,可達太陽壽命的近百倍,只是它的宜居帶比較狹窄,地球需要距離比鄰星700多萬公裡才能恢復我們如今的生態環境,而且科學家們已經發現這比鄰星宜居帶中有一顆比地球質量還大的行星存在。
  • 《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行星發動機,引燃木星是硬傷嗎?
    現在很多人都說《流浪地球》有很多科學硬傷。其實大眾大可不必揪著科學嚴謹性不放。畢竟《流浪地球》是科幻片,不是紀錄片。硬傷的說法套用於此並不合理。何為硬傷?就是用科學的標準套用到科幻作品上,所有不符合現有科學理論的情節都算是硬傷。
  • 如果太陽即將發生氦閃,採用《流浪地球》的方案可行嗎?
    在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中,描述太陽在未來即將發生氦閃,人類將地球改造成「諾亞方舟」逃離太陽系的故事,小說旨在描寫人性和人類面對危機時的態度,所以故事背景存在科學漏洞也是可以忽略的。利用上萬座發動機把地球推離軌道,就算技術上行得通,地殼也承受不了那麼大的力量,所以像《流浪地球》中那樣撤離是行不通的。
  • 《流浪地球》能成真嗎 太陽多久會氦閃 科學家表示慢慢等吧
    不知道在春節期間,大家有沒有抽空去上一趟電影院,看一看最近大熱的《流浪地球》這一部代表了目前,中國科幻電影最高成就的電影,當然這只是暫時的,誰也不能保證之後會不會有更加優秀的科幻電影出現,《流浪地球》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劇情方面雖然有很大的不同,但今天在這裡,我們不討論電影和小說的問題
  • 《流浪地球》劇情起因於太陽將發生氦閃,這種事件的威力咋那麼大
    太陽和中等質量的恆星,屬於恆星赫羅圖中的黃矮星,這樣的恆星晚年時期體積就會變大,變成為紅超巨星,紅超巨星的演變時間通常不會超過1億年,但是太陽在向著紅超巨星的演變之前會經歷一次氦閃現象,這是一種劇烈的恆星能量爆發事件,其一瞬間就會釋放太陽幾百萬年核聚變中釋放的能量,所以在那一瞬間他就可以摧毀附近的很多星體
  • 氦閃是什麼?太陽會發生氦閃嗎?太陽發生了氦閃地球會怎樣?
    在氦元素被點燃的一瞬間,氦閃便會發生了。氦閃是一種極為強烈的天體活動,所釋放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要想對氦閃釋放的能量有一個具體的認知,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來進行說明。以太陽為例,太陽是我們最熟悉的恆星,也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恆星,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氫核聚變。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帶著種種疑問和思考,讓我們一起惡補,共同走進科學的奧秘!「氦閃」是什麼現象?太陽會不會熄火?從恆星的演化規律上來講,太陽是會有熄火的那一天,不過是在遙遠的50億年之後。簡單總結一下氦閃的過程:氫燃燒變成的氦物質堆積在太陽核心,核心的物質越來越多,然後發生收縮溫度升高,但核心的物質處於簡併態,溫度的升高並不能使其自動停止收縮,溫度會越來越高,當跨過1億度的門檻時,就發生了猛烈的爆炸式氦燃燒,數分鐘內就把能夠燃燒的氦變成了碳。但氦閃釋放的能量都被太陽本身吸收,表面居然看不出內部發生了什麼。
  • 太陽若是發生氦閃,地球將是何下場?
    氦元素在被點燃的瞬間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此短短過程便被稱之為"氦閃"!了解氦閃之後,我們再來談談氦閃的威力到底有多恐怖。以我們熟悉的太陽為例,如今的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氫核聚變反應。我們的太陽會發生氦閃嗎?地球又會否受到影響?氦閃是恆星演化的必然階段,太陽也終究有一天會發生氦閃。一個恆星的壽命取決於它的質量,質量越大的恆星,其內氫核聚變就愈加劇烈,氫元素的消耗也就越快,壽命將越短暫。
  • 《流浪地球》中的天體物理學
    影片中涉及了大量的天體物理學知識,而且都巧妙地把它們融入到了劇情中,所以現在我們就來聊聊《流浪地球》中的天體物理學。太陽為什麼會發生「氦閃」電影中說太陽在短時間內就會發生氦閃,摧毀地球。但是以人類目前掌握的恆星演化理論來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太陽是一顆穩定的主序星(以氫聚變為能源並能長期穩定發光的恆星),年齡大約有46億年,正處於中年,要演化成紅巨星而發生氦閃,那是50億年以後的事。
  • 太陽是否會提前氦閃?科學家推測出太陽的「退休年齡」,引人擔憂
    小時候,在我們聽的枕邊故事裡,對太陽的稱謂都是太陽「公公」,也就是說,太陽是爺爺這一輩的。幸好太陽不知道,不然的話估計也會很不服氣,按照地球的年齡算,人家太陽真的還年輕著呢。更何況,按照太陽的「生理年齡」計算,它還正處於壯年時期,正所謂「三十一枝花」,這和成人類狀態,太陽剛好是一票小姑娘追著喊著嫁給他的黃金年齡,剛好不老也不嫩。也就是說,太陽還可以為人類的發展這項事業貢獻力量好多年,我們一點也不用擔心哪天就得開著地球去流浪這種事情。當然啦,居安思危是一種美德。
  • 《流浪地球》彩蛋有哪些?《流浪地球》原著電影50個彩蛋介紹
    《流浪地球》排片率逐步上升,電影太火爆了,星爺的招牌也沒能扛住打擊。成龍大哥的電影更慘,沒幹過一群豬。吳京現在看來是個高人,眼光毒辣,從《戰狼2》到《流浪地球》,一個票房神話,一個科幻的開山之作,吳京都成功了。聽說《流浪地球》有好多彩蛋?  網友總結的這份流浪地球彩蛋,真的超級用心了,看完這50條知識點,原本就覺得厲害的電影,發現更厲害了!
  • 在太陽的生命末期,會出現一種威力巨大的天體活動,氦閃
    太陽作為一顆黃矮星,其生命周期大約為100億年左右,而現在太陽已經將近45億歲了,也就是說距離太陽最後時刻的到來還有50億年左右。太陽的最終時刻雖然還很遙遠,但發生氦閃的時間卻可能近得多。目前,還無法確定太陽發生氦閃的準確時間,也許那是四五十億年以後的事情,也許會更早一些,從理論上來講,最早在30億年以後太陽就有發生氦閃的可能性。
  • 如何摧毀太陽,然後帶著地球流浪
    太陽氦閃首先是這個大背景:太陽突然要爆炸,地球必須要流浪。恆星演化研究算是比較成熟的,太陽命運基本都被算命先生定好了,沒有外來因素,很難發生意外。太陽氦閃這麼重大的事情,自然早在日程表上了。如果恆星質量在0.8~2.0倍太陽質量之間,那就麻煩了,在變成高壓鍋之前,內部壓力不足以發生氦聚變,在變成高壓鍋之後,內部壓力還能繼續壓爆這個高壓鍋。這個高壓鍋被壓爆的一瞬間,氦聚變被點燃,這種失控的反應劇烈而短暫,稱之為「氦閃」。以太陽的質量來看,顯然躲不過氦閃,但氦閃並不是地球人需要擔心的。
  • 假設太陽真的發生氦閃,不適合生存了,比鄰星真的是好選擇嗎?
    文/濤聲依舊假設太陽真的發生氦閃,不適合生存了,比鄰星真的是好選擇嗎?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春節時期最火熱的電影《流浪地球》了,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它很好的迎合了中國人的口味,而這部電影也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思考,思考人類的生存問題,如果未來太陽發生氦閃,太陽系不適合人類生存了,比鄰星真的可以作為選擇嗎?
  • 「鼴鼠計劃」能讓人類文明躲過太陽的氦閃嗎?
    太陽如果真的發生氦閃,人類會有機會存活嗎?太陽的氦閃真的會發生,只是時間上會非常久遠,大約會在太陽脫離主序星後約12億年後發生,從時間上來看大約是35-40億年左右,當然我們現在無需擔心!不過假如真的像《流浪地球》中所描述的那樣,真的發生氦閃不逃離太陽系人類會有機會生存嗎?也許有兩個計劃可以讓人類文明獲得延續!一、鼴鼠計劃躲避災難?
  • 太陽氦閃後會增大數百萬倍,為何會發生氦閃,氦閃後為何會膨脹?
    也就是說太陽的體積大概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就算是把太陽系中所有的天體都投入太陽,對於太陽來說也不過就是吃了一口烤麵筋,絲毫沒有壓力。現在的太陽已經很大了,但未來的太陽還會更大,因為在太陽發生氦閃之後,體積還會增大數百萬倍。
  • 太陽氦閃後會增大數百萬倍,為何會發生氦閃,氦閃後為何會膨脹?
    也就是說太陽的體積大概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就算是把太陽系中所有的天體都投入太陽,對於太陽來說也不過就是吃了一口烤麵筋,絲毫沒有壓力。現在的太陽已經很大了,但未來的太陽還會更大,因為在太陽發生氦閃之後,體積還會增大數百萬倍。
  • 太陽50億年後氦閃,為何科學家是帶著地球逃離,而不是用飛船?
    在《流浪地球》中,我們看到是整個地球被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在星際中飛行。其中的背景是太陽將發生氦閃,而前往比鄰星的路途遙遠,需要地球龐大且完整的生態系統,人類才能長期生存下去。並且在抵達目的地時,進入宜居地帶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