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巨星、洛希極限…《流浪地球》中的術語你都知道嗎?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想看懂《流浪地球》太空知識了解一下?

  ◎加加劉

  作為中國第一部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公映之後口碑可謂是一度炸裂朋友圈。本部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影片,除了用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這個設定之外,幾乎一切都是新的,可以說這是一部建造在《流浪地球》世界觀體系下的新故事。以至於,就算是一些原著黨看了也會覺得新奇,更別說普通觀眾了。很多人看完這部片子之後,發現由於對電影中的背景知識不甚了解,導致需要「二刷」、「三刷」才能弄明白其中的邏輯。那麼,今天就跟本航天宅一起來了解一下《流浪地球》中的關鍵知識點。

  起 因

  紅巨星:三四十億年後,太陽將由青壯年進入老年期。老年期的太陽會變為一顆紅巨星,巨星的顯著特點就是體積大、光度強、不穩定。變為紅巨星的太陽會覆蓋半個太陽系,這時候別說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金星和地球,就連火、木、土星可能都無法倖免。下圖左側的小點是現今的太陽,而圖右側是紅巨星時的太陽。不幸的是,地球作為一個繞著太陽轉的行星,會陪著太陽經歷這個變大、變熱的過程,直到被太陽吞沒。

  太陽氦閃:太陽氦閃就是發生在紅巨星階段的失控氦融合過程中的所謂不穩定現象,通常發生在2倍及以下太陽質量的低質量恆星的核心。青壯年時的太陽靠氫核聚變帶來的能量維持著自身形態,當氫原料被用完時,內核將開始收縮,這會導致核心溫度進一步升高。當溫度高達1億攝氏度後,就會發生氦核反應從而爆發出數以億倍的巨大能量。即使那時的地球還沒有被太陽吞沒,氦閃之後,地球表面也會頃刻化為一片火海。

  經 過

  逃離太陽系:不論是太陽的老齡化,還是氦閃的發生,對於太陽系內的人類生命的威脅都是毀滅性的,地球大氣會被吹散,太陽風高能粒子直接撞擊到地球表面,人類唯一的出路就是逃離太陽系。要想逃離太陽系,這裡就不得不說說三大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是7.9km/s,大於這個速度即可進入繞地軌道;第二宇宙速度為11.2km/s ,是物體完全擺脫地球引力束縛,飛離地球所需要的最小初始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為16.7km/s,是擺脫太陽引力束縛,飛出太陽系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電影中劉慈欣一手打造了「逃離太陽系」計劃,也就是「剎車、逃逸、加速、減速、新太陽時代」五個步驟。而這個「搬家計劃」是通過一種核聚變行星發動機的裝置實現的。

  行星發動機:這是「流浪地球計劃」中設計的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的重要「工具」。電影中全世界人類通力合作,建造了12000多臺高達11000米的行星發動機,它們主要分布在亞洲和美洲,通過利用重元素聚變獲得能量。

  其實,在地球上建造行星發動機的想法還是比較異想天開的,這些高11000米的發動機還在地球大氣層以內,因此設想每當發動機啟動,大量的大氣層氣體被發動機等離子體光柱推出大氣層外,從而導致地球上大氣越來越稀薄了。影片中描述地球表面變極低溫度已經十幾年,想必光合作用早已停止。在這些年裡地球那麼多發動機消耗,還要供35億人日常生活,大氣層的氧氣只銷不產,還能有足夠的氧氣點燃木星嗎?

  更何況體積巨大的行星發動機對地球結構的壓力也會特別大,地殼的厚度平均才幾十公裡,根本承受不了這樣的力量和震動,一臺就有可能引發地震、板塊斷裂現象,1萬多臺這樣的發動機那還了得。所以這樣的行星發動機未必能推走地球,而是一旦啟動就有可能引發巨大災難。

  再者說,行星發動機的存在及建造可行性本身就是個問題。

  木星引力:木星的引力比地球強2.5倍,因為體積太大,能夠牽引太陽系包括地球在內的其他行星。《流浪地球》中就是要利用木星的引力將地球吸過去,只要角度合適且飛得足夠快,就能得到木星的加速力,從而將地球甩向外太空。

  引力彈弓:這是利用行星的重力場來給太空探測船加速,也就是把行星當作「引力助推器」。影片中將木星作為「地球」的助推器,只要交匯時地球自身速度夠快,角度合適,地球將在交匯分離之後獲得足夠加速度,從太陽系逃逸。目前,有很多太空飛行器通過這種引力助推方式到達了飛行目標。如1974年,水手10號藉助金星的引力助推減速之後到達了水星;旅行者1號在經過木星和土星時通過引力助推獲得了足以完全擺脫太陽引力的動能,目前位於太陽系和星際空間之間的邊緣帶。

  洛希極限:指當行星與衛星距離近到一定程度時,潮汐作用就會使天體本身解體分散。以電影中的地球和木星為例,當地球與木星之間的距離為洛希極限時,地球自身的重力就會與木星造成的潮汐力相等,而如果繼續靠近,地球本身就會解體,從而成為木星的環。我們現在看到的土星環就是這樣形成的。

  引力捕獲:行星A被行星B的引力捕獲後,若距離大於洛希極限,會繞其旋轉成為其衛星(月球是被地球捕獲的衛星),一旦行星B引力過大,捕獲後行星AB間距離小於洛希極限,行星A就會傾向碎散。影片設定接近木星時其磁場和輻射導致發動機故障熄火地球自身速度減慢,被木星引力捕獲,即使動力很快恢復,由於木星引力過大,地木距離將越過洛希極限。在此危急時刻,主人公想出了點燃木星風暴中的氫氣,使其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將地球加速超出第三宇宙速度,逃出太陽系,理論上講完全有可能。

  結 局

  除去高大上的科學外衣,這就是一部中二天才少年看透真相拯救地球的末日災難電影。電影中,通過主角團小分隊的努力,最終地球再次得以繼續逃離太陽系的遠徵。

  儘管電影團隊前期對宇宙、航天、重型機械等視覺呈現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技術邏輯上還有很多尬點,比如木星引力為何會突然增強?木星爆炸到底是把地球推開還是把地球炸碎?一場足以推動地球的衝擊波為何只是一場流星雨,在地表的男主居然可以毫髮無損?

  但是瑕不掩瑜,我願意說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且不得不承認它也是一部商業成功的電影。以嚴謹的科學原理作為基礎,以多學科的技術預測為導引,開啟了大眾特別是孩子的想像力和求知慾。

相關焦點

  • 人有洛希極限嗎
    看完《流浪地球》後,我對「洛希極限」感到不明覺厲。洛希極限,是指一個小天體被另一個大天體的潮汐力作用,小天體被大天體撕碎的一種極限,往往是它們之間距離上的極限值。那麼人與人之間有「洛希極限」嗎?朋友間忠言逆耳的方式,一定就對嗎?不如先聽一則央廣公益的情商公益廣告。
  • 《流浪地球》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引力彈弓和剛體洛希極限
    整部電影所展現的一個主題就是如何擺脫木星的「洛希極限「範圍。洛希極限就是一個天體自身的重力與第二個天體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時的距離。當兩個天體的距離少於洛希極限,天體就會傾向碎散,繼而成為第二個天體的環。這其實就是「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三個「先流浪階段「。這裡我們首先需要明白地球駛入木星周圍的原因。
  • 你知道流浪地球中提到的洛希極限相關的知識嗎?-進階篇 - 天文在線
    大熱電影《流浪地球》中,地球進入木星的剛體洛希極限後就會被分裂。那麼地球等其它天體如小行星、彗星等為何會分裂嘞?什麼情況下會分裂?根據牛頓引力定律,具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會互相吸引,稱為萬有引力。而這個力量的大小取決於物體的質量大少及兩者間的距離,質量越大引力越大,距離越大引力越小。
  • 想要看懂《流浪地球》,就要了解洛希極限是什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家人一起走進影院看自己喜歡的電影呢?今天我們提到的就是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叫做《流浪地球》關於這部電影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感受,有的看過之後稱讚電影的驚奇,也有的覺得電影並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效果。而今天我們並不是來給大家劇透介紹電影內容的,而是想要給大家介紹電影中提到的一個科學詞語,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電影內容,至於劇情具體講述什麼,大家還是親自去感受一下吧。
  • 什麼是洛希極限呢?深度講解《流浪地球》裡面的物理知識
    如果你看過《流浪地球》的話,你就知道,在劇中,多次提到了一個名詞,叫做「洛希極限」,可能很多觀眾不懂這是啥意思,只知道電影裡面說的,只要洛希極限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後,地球就會被木星給肢解掉,然後,地球徹底淪為了殘渣,但是,對於洛希極限,可能並不僅僅局限於這樣一個說法。
  • 學霸7分鐘內講解《流浪地球》裡的洛希極限,帶你從入門到精通
    上一期我們講了《流浪地球》裡地球逃出太陽系去流浪的逃逸速度。播出後很多觀眾來問我《流浪地球》的另一個貫穿全電影的核心概念「洛希極限」是什麼。根據天體物理學家 洛希 的計算,洛希極限 = 一個小天體不被一個大天體的萬有引力扯裂解體的最近極限距離。而這個扯裂的萬有引力其實本質上就是潮汐力,沒錯,就是把海水都扯起來的造成漲潮的力。
  • 什麼是洛希極限?探尋《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原標題:《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作為第一部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從影院之內火爆到影院之外。 有人稱讚它把國產科幻電影帶到新高度,有人熱議,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麼地球還要走這條路?帶著種種疑問和思考,讓我們一起走進科學,探尋奧秘。 為什麼要去木星?
  • 宇宙中的洛希極限是什麼?天體突破洛希極限時,人類要怎麼做?
    宇宙中的洛希極限是什麼?天體突破洛希極限時,人類要怎麼做?俗話說距離產生美,這個法則不僅適用於人類世界,而且也適用於宇宙之中。宇宙中所有的天體如果想要穩定運行,就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兩個天體之間所能保持的最短距就是洛希極限,一旦超過這個距離就會發生災難。電影《流浪地球》就是基於這個概念拍攝的。那麼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天體之間的距離真的突破了這個洛希極限,我們人類應該如何去做呢?
  • 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洛希極限」的恐怖威力
    今天咱們來看看洛希極限。目前最火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就提到過洛希極限。很多人都是從這部電影裡了解到洛希極限這個概念。相信大家一定對裡面那個膽小嘴貧,但是關鍵時刻為隊友犧牲的何連科老何很有印象。
  • 洛希極限: 天體是否被撕碎的關鍵詞
    :地球「流浪」到木星附近時,一部分大氣被木星的引力吸引過去,形成一股氣體流,而隨著不斷接近地木「剛體洛希極限」,地球的命運也危在旦夕。  儘管嚴格的計算證明以上場景可能有所誇大,但洛希極限到底是什麼?當兩個天體靠得足夠近、小於兩者的洛希極限時,真的會導致天體的物質流動或者整個被撕碎嗎?  潮汐力導致天體變形  任何物體之間都會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天體也不例外。當我們把所有物體都假定為一個大小可以忽略的點狀物時,事情就非常簡單:引力處於兩個點的連線上。
  • 地球進入木星剛體洛希極限就被撕碎?看天文學家怎麼說
    最近熱播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有一個場景震撼人心:地球「流浪」到木星附近時,一部分大氣被木星的引力吸引過去,形成一股氣體流,而隨著不斷接近地木「剛體洛希極限」,地球的命運也危在旦夕。儘管嚴格的計算證明以上場景可能有所誇大,但洛希極限到底是什麼?
  • 地球靠近木星,真的會被木星撕碎嗎?洛希極限是怎麼回事?
    在劉慈欣老師的科幻作品《流浪地球》之中,人類為了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為地球加速,而駕駛地球來到木星的引力範圍之內,但因跨過了洛希極限而險些被撕碎,那麼在現實之中,地球真的會因靠近木星而被撕碎嗎?地球是一個小型天體,而木星是一個大型天體,所以我們就以二者為例來說說什麼是洛希極限。
  • 什麼是洛希極限?科幻電影表達得太唯美,現實裡它能把地球撕碎
    筆者-小文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洛希極限」這個詞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聽起來就和某種平衡有關,而一旦平衡被打破,就會招來可怕的災難。而即使對「洛希極限」這個專業術語不曾了解的人們也知道,宇宙中的各個星體在運行的過程中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否則兩顆星體之間就有相撞的可能,而質量越大的星體,引力也就越大,也更容易吸引宇宙中的隕石。
  • 當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它會被地球的洛希極限瓦解嗎?結局有多糟?
    許多科學家認為,只要直徑超過500米的小行星,就能夠將地球摧毀,但為什麼地球沒有對小行星進行洛希極限解體,而是直接撞上呢?就比如說靠近土星的小行星為什麼能被土星的洛希極限瓦解,而靠近地球的小行星為何不被解體,而是直接撞上?
  • 洛希極限——世間愛情的最好狀態
    當年《流浪地球》在熱映時,相信大家都對影片中這麼一個場景印象深刻——片中當地球經過木星軌道時,由於無法擺脫木星強大的引力,地球與木星的距離越來越接近,最終地球將有被撕毀的風險。電影《流浪地球》這就提到了一個名詞——洛希極限。那麼什麼是洛希極限呢?簡單來說,洛希極限就是兩個天體保持平穩運行的最短距離。
  • 萬有引力簡易計算DIY:洛希極限
    根據系列第三篇中的公式可知,離星體越近,受星體的潮汐拉扯作用越強;當距離近到一定程度時,中心天體的潮汐力將大於小天體的自身引力,這時小天體將被扯碎,無法維持整體,之後逐漸落入中心天體。這個距離的極限值就是洛希極限(Roche limit)。
  • 要是不懂「洛希極限」,你的小破球就要變成木星光環了
    近期電影《流浪地球》火爆上映,大家最好奇的想必是電影中提到的「洛希極限」這個概念。已經有很多大佬發布過相關的文章,本文也將簡單通俗的講解一下。圖:電影《流浪地球》什麼是洛希極限?最後該天體被徹底分解撕碎在洛希極限內,成為大天體的一個環。目前已知的天體光環均在天體的洛希極限值以內。木星的洛希極限值在約距離木星90萬千米處,這意味著當地球接近這個值時,地球的形狀將會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在電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已經很靠近木星的洛希極限值了,木星的潮汐力也就越來越明顯,因此地球應該呈現橢圓狀,而非電影中的圓形。
  • 小火箭聊流浪地球之四:洛希極限與天體半徑和密度有關
    而地球赤道附近比較高,兩極比較低,所以,海水會形成分隔開的北大洋和南大洋了。 洛希 影片中,剛體洛希極限這個詞讓地球差點就粉碎了。 洛希極限是什麼呢?
  • 可以輕易將行星撕成碎片的洛希極限,為何卻撕不碎人造衛星?
    如果大家看過電影《流浪地球》,那麼一定對影片中地球被木星引力牢牢抓住的場景印象深刻,在這裡,電影中也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洛希極限。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按照影片中的場景,當地球與木星之間的距離少於洛希極限,那麼地球就會被撕碎,而當地球與木星自己的距離恰好是洛希極限,那麼地球的潮汐力和地球自身的重力便會持平,也便不會發生碎裂的場景。不過在《流浪地球》中,這些純粹是為了激發人物而進行的場面描述,在現實生活中,首先地球與木星之間的距離,就根本突破不了洛希極限。
  • 《流浪地球》中的天體物理學
    影片中涉及了大量的天體物理學知識,而且都巧妙地把它們融入到了劇情中,所以現在我們就來聊聊《流浪地球》中的天體物理學。通過以上介紹我們知道,太陽其實是先演化成紅巨星,然後才發生氦閃,在氦閃之前,太陽很可能就已經把地球吞沒了。而且太陽發生氦閃時的情景也不可能像小說中描寫的那麼壯觀,因為氦閃釋放出來的能量主要用於解除氦核的簡併態,並使氦核膨脹,對太陽外層物質的影響實際上很小。所以從外部來觀察,太陽的變化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