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眼裡一千個哈姆雷特。看完《流浪地球》後,我對「洛希極限」感到不明覺厲。洛希極限,是指一個小天體被另一個大天體的潮汐力作用,小天體被大天體撕碎的一種極限,往往是它們之間距離上的極限值。
那麼人與人之間有「洛希極限」嗎?朋友間忠言逆耳的方式,一定就對嗎?不如先聽一則央廣公益的情商公益廣告。
戳音頻
壹
「讓人類保持理智,確實是種奢求。」 聽到電影裡的機器人莫斯如此哀嘆時,我就笑了:生活中憑什麼一說不理智就是女人?你看,那個男人,還是訓練有素的精英太空人呢,不也unbeliveably地不理智了?他的任務本來是在地球被毀滅時為人類文明保存火種,這比天大的事,也沒能阻止他不管不顧地捨身炸木星,還把一大票觀眾感動到淚下呢。都是人,誰還沒點子情緒,沒有的,那是莫斯!正因為有情緒,主角要救地球,救地球就是救兒子。成功了,這愛感天動地。可要是沒成功呢?就「衝動是魔鬼」了,地球完蛋,人類滅絕,全賴它。其實呢,縱然偉大如愛,妖魔如衝動,都不過是大腦裡的「情緒劫持」,成也是它,敗也是它。它本沒好壞,結果說了算。正如一輩子研究情緒的心理學家羅伯特·普魯特奇科博士說的,「情緒的最主要功能,是調動相應的機制來快速應對重要的人際事件」,應對對了,就是好情緒。應對錯了,就算是愛,不也傷害麼?情緒,就是這樣滴亦敵亦友,誰能一口咬定它是好還是不好呢?
貳
我看科幻,基本是只跟著幻不深究科。不過偶爾一查就發現,又應了一句話:大道至簡,萬法歸宗。原來,地球上之所以能「萬物生長靠太陽」,是因為它平衡:既能以內部氫核聚變方式向外發光發熱,又能以自身重力平衡核聚變產生的輻射壓力,只有這樣,圍著它轉的地球才會不遠不近不冷不熱一切都剛剛好。而人類不得不帶著地球流浪,是預見了它的失衡:太陽內部的氫元素消耗得差不多了,高溫高壓會激發氦元素的聚變,氦閃一旦發生,太陽會爆發出一生中最為劇烈的能量,成為一顆紅巨星,讓整個太陽系內寸草不生。
額滴個神啊!平衡,失去了,才發現它是如此重要。電影裡沒有但原著小說裡還寫了這樣的情節:太陽失衡後,如今能讓我們趨之若鶩的日出,人們卻視之如怪物,要鼓足勇氣才敢看一眼。太陽失衡,是地球的末日。那人呢,人如果失衡呢?
人有七情六慾,這是人類的出廠默認,要不然,哪來的貪嗔痴慢疑?喜、怒、憂、思、悲、恐、驚,哪個都能在人的內部聚變,平衡了就能發光發熱,失衡了呢,中醫說是情志病,西醫就叫disorder。所謂「槓精」、「玻璃心」、「垃圾人」、「狗嘴裡吐不出象牙」、「wet blanket」……無不是內心失序的表現,有時還上升不到道德人品。
謝天謝地,太陽能靠自身的重力維持平衡,同樣該謝天謝地的是,人的情緒,也是配著平衡裝置來的,心理學管它叫「情商」。有了它,人類才可能在真性情與任性妄為間走鋼絲,不致一時興起毀人俱己。「心理學之父」威廉∙瓊就說:情商是劃時代的發現,它可以通過改變情緒來改變生活。
當然,若情商失靈,人也會「氦閃」——情緒紊亂到不能維持正常精神生活,甚至作出危害自身和社會集體的行為時,就是精神病了。有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精神障礙患者數量龐大,這叫我怎能不感慨:且不要說什麼教養修行,情緒平穩不是健康的基本面麼?
太陽失衡,情緒劫持,這還都是題外話。電影裡的核心危機,是地球在流浪中離木星太近了,超出了「洛希極限」。所謂「洛希極限」,是指一個小天體被另一個大天體的潮汐力作用,小天體被大天體撕碎的一種極限,往往是它們之間距離上的極限值。也就是說,如果兩者之間的距離小於這個洛希極限,那麼較小的這個天體就會被碎散或撕裂,繼而成為大天體的環。
天體之間有「洛希極限」,那人體間會不會也有?沒有的話,那些「腦殘粉」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因為忌憚人際的「洛希極限」,君子之交才淡如水的吧?貌似還沒有心理學家總結出這個人際極限,但顯然,生活已經給了人們足夠多的教訓,在其中摸索出人際距離的經驗值:與朋友相交如水,與配偶相敬如賓,與父母保持一碗熱湯的距離……
「順人不失己」,這大概就是流浪地球在蒼茫太空中的最後生路,也是人在世間自在立身的「洛希極限」吧。
本文文字來源LILY的嘚啵 our2ndLife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或網站。
責編:陳釔汐
編審: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