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懂《流浪地球》太空知識了解一下?

2021-01-08 央廣網

地球洛希極限軌道運行示意圖

作為中國第一部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公映之後口碑可謂是一度炸裂朋友圈。本部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影片,除了用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這個設定之外,幾乎一切都是新的,可以說這是一部建造在《流浪地球》世界觀體系下的新故事。以至於,就算是一些原著黨看了也會覺得新奇,更別說普通觀眾了。很多人看完這部片子之後,發現由於對電影中的背景知識不甚了解,導致需要「二刷」、「三刷」才能弄明白其中的邏輯。那麼,今天就跟本航天宅一起來了解一下《流浪地球》中的關鍵知識點。

起 因

紅巨星:三四十億年後,太陽將由青壯年進入老年期。老年期的太陽會變為一顆紅巨星,巨星的顯著特點就是體積大、光度強、不穩定。變為紅巨星的太陽會覆蓋半個太陽系,這時候別說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金星和地球,就連火、木、土星可能都無法倖免。下圖左側的小點是現今的太陽,而圖右側是紅巨星時的太陽。不幸的是,地球作為一個繞著太陽轉的行星,會陪著太陽經歷這個變大、變熱的過程,直到被太陽吞沒。

太陽氦閃:太陽氦閃就是發生在紅巨星階段的失控氦融合過程中的所謂不穩定現象,通常發生在2倍及以下太陽質量的低質量恆星的核心。青壯年時的太陽靠氫核聚變帶來的能量維持著自身形態,當氫原料被用完時,內核將開始收縮,這會導致核心溫度進一步升高。當溫度高達1億攝氏度後,就會發生氦核反應從而爆發出數以億倍的巨大能量。即使那時的地球還沒有被太陽吞沒,氦閃之後,地球表面也會頃刻化為一片火海。

經 過

逃離太陽系:不論是太陽的老齡化,還是氦閃的發生,對於太陽系內的人類生命的威脅都是毀滅性的,地球大氣會被吹散,太陽風高能粒子直接撞擊到地球表面,人類唯一的出路就是逃離太陽系。要想逃離太陽系,這裡就不得不說說三大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是7.9km/s,大於這個速度即可進入繞地軌道;第二宇宙速度為11.2km/s ,是物體完全擺脫地球引力束縛,飛離地球所需要的最小初始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為16.7km/s,是擺脫太陽引力束縛,飛出太陽系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電影中劉慈欣一手打造了「逃離太陽系」計劃,也就是「剎車、逃逸、加速、減速、新太陽時代」五個步驟。而這個「搬家計劃」是通過一種核聚變行星發動機的裝置實現的。

行星發動機:這是「流浪地球計劃」中設計的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的重要「工具」。電影中全世界人類通力合作,建造了12000多臺高達11000米的行星發動機,它們主要分布在亞洲和美洲,通過利用重元素聚變獲得能量。

其實,在地球上建造行星發動機的想法還是比較異想天開的,這些高11000米的發動機還在地球大氣層以內,因此設想每當發動機啟動,大量的大氣層氣體被發動機等離子體光柱推出大氣層外,從而導致地球上大氣越來越稀薄了。影片中描述地球表面變極低溫度已經十幾年,想必光合作用早已停止。在這些年裡地球那麼多發動機消耗,還要供35億人日常生活,大氣層的氧氣只銷不產,還能有足夠的氧氣點燃木星嗎?

更何況體積巨大的行星發動機對地球結構的壓力也會特別大,地殼的厚度平均才幾十公裡,根本承受不了這樣的力量和震動,一臺就有可能引發地震、板塊斷裂現象,1萬多臺這樣的發動機那還了得。所以這樣的行星發動機未必能推走地球,而是一旦啟動就有可能引發巨大災難。

再者說,行星發動機的存在及建造可行性本身就是個問題。

木星引力:木星的引力比地球強2.5倍,因為體積太大,能夠牽引太陽系包括地球在內的其他行星。《流浪地球》中就是要利用木星的引力將地球吸過去,只要角度合適且飛得足夠快,就能得到木星的加速力,從而將地球甩向外太空。

引力彈弓:這是利用行星的重力場來給太空探測船加速,也就是把行星當作「引力助推器」。影片中將木星作為「地球」的助推器,只要交匯時地球自身速度夠快,角度合適,地球將在交匯分離之後獲得足夠加速度,從太陽系逃逸。目前,有很多太空飛行器通過這種引力助推方式到達了飛行目標。如1974年,水手10號藉助金星的引力助推減速之後到達了水星;旅行者1號在經過木星和土星時通過引力助推獲得了足以完全擺脫太陽引力的動能,目前位於太陽系和星際空間之間的邊緣帶。

洛希極限:指當行星與衛星距離近到一定程度時,潮汐作用就會使天體本身解體分散。以電影中的地球和木星為例,當地球與木星之間的距離為洛希極限時,地球自身的重力就會與木星造成的潮汐力相等,而如果繼續靠近,地球本身就會解體,從而成為木星的環。我們現在看到的土星環就是這樣形成的。

引力捕獲:行星A被行星B的引力捕獲後,若距離大於洛希極限,會繞其旋轉成為其衛星(月球是被地球捕獲的衛星),一旦行星B引力過大,捕獲後行星AB間距離小於洛希極限,行星A就會傾向碎散。影片設定接近木星時其磁場和輻射導致發動機故障熄火地球自身速度減慢,被木星引力捕獲,即使動力很快恢復,由於木星引力過大,地木距離將越過洛希極限。在此危急時刻,主人公想出了點燃木星風暴中的氫氣,使其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將地球加速超出第三宇宙速度,逃出太陽系,理論上講完全有可能。

結 局

除去高大上的科學外衣,這就是一部中二天才少年看透真相拯救地球的末日災難電影。電影中,通過主角團小分隊的努力,最終地球再次得以繼續逃離太陽系的遠徵。

儘管電影團隊前期對宇宙、航天、重型機械等視覺呈現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技術邏輯上還有很多尬點,比如木星引力為何會突然增強?木星爆炸到底是把地球推開還是把地球炸碎?一場足以推動地球的衝擊波為何只是一場流星雨,在地表的男主居然可以毫髮無損?

但是瑕不掩瑜,我願意說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且不得不承認它也是一部商業成功的電影。以嚴謹的科學原理作為基礎,以多學科的技術預測為導引,開啟了大眾特別是孩子的想像力和求知慾。(加加劉 )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有沒有彩蛋呢? 流浪地球彩蛋介紹結局你看懂了嗎
    流浪地球有沒有彩蛋呢? 流浪地球彩蛋介紹結局你看懂了嗎時間:2019-02-13 14:06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流浪地球有沒有彩蛋呢? 流浪地球彩蛋介紹結局你看懂了嗎 流浪地球這部影片超出小編預期的好看,特效 ,場面宏大,故事充滿想像力。
  • 同樣是「硬」科幻,《流浪地球》比《星際穿越》差多少?
    雖然《流浪地球》在國內電影史上取得了開拓性的成功,但是如果把《流浪地球》和頂級的「硬核」科幻放在一起時,究竟還有多少差距呢?這一點,我們可以拿《流浪地球》和近日重映的,好萊塢頂級科幻電影《星際穿越》做一下對比。《星際穿越》由好萊塢大師級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並且有諾貝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作為影片的科學顧問。
  • 足夠和漫威、DC抗衡的《流浪地球》,其中隱藏彩蛋你看懂了嗎?
    今年的賀歲檔電影質量上乘,黑馬《流浪星球》橫空出世,不僅收割票房還登上了《紐約時報》,被外媒稱之為「中國電影製作的新紀元」,首部以太空未來為背景的電影就有如此讚譽,讓《流浪地球》的主創都為之驚訝。電影《流浪地球》以未來太陽系即將毀滅,人類為了生存和希望啟動「流浪地球」拯救計劃為背景,講述在極端環境裡人類的抗爭和絕望,科幻電影的標配、人性紀實的內核,從傳遞的價值觀看基本符合劉慈欣對於未來宇宙、人類生存的理念。正因如此,電影即便有超多的科幻元素卻依舊能極大程度的吸引人,在賀歲檔合家歡中贏得一席之地。
  • 紅巨星、洛希極限…《流浪地球》中的術語你都知道嗎?
    想看懂《流浪地球》太空知識了解一下?  ◎加加劉  作為中國第一部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公映之後口碑可謂是一度炸裂朋友圈。本部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影片,除了用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這個設定之外,幾乎一切都是新的,可以說這是一部建造在《流浪地球》世界觀體系下的新故事。
  • 看懂《流浪地球》,孩子必讀的10大科普!
    帶上這些科普知識去看《流浪地球》,收穫更大。了解劉慈欣的原著背景是看懂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原著中這樣寫:太陽老化,科學家通過各種數據得出太陽短時間內會產生巨變,形成駭閃,地球會毀滅。面對這種情況,為了應對危機,人類內部產生兩種不同意見,地球逃生派和飛船逃生派。
  • 流浪地球出發:那些震撼人心的太空音樂
    如果說,今年春節檔哪部電影最受人矚目,那就必定要說到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目前已經成為了「現象級」的影片,不僅全網好評如潮,更是票房大賣。
  • 換一種思維方式解讀《流浪地球》,你真的看懂了嗎?
    《流浪地球》從大年初一到初八,熱度不減,很多人都是迫不及待地去欣賞了這部電影。現實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你真看懂《流浪地球》了嗎?讓STEM陪你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S. 科學(Science)「氦閃」是什麼現象?太陽會不會熄火?從恆星的演化規律上來講,太陽是會有熄火的那一天,不過是在遙遠的50億年之後。
  • 流浪地球 觀後感
    除夕夜早早睡覺,就為大年初一大早去看流浪地球,沒看過原著的人一定為好萊塢大片般的特效和緊張刺激的劇情叫好,但看過原著的我要挑幾個毛病:1,影片沒利用原著老師給飛船派學生講小生態系統和地球流浪的五個步驟,不容易看懂。
  • 《流浪地球》 物理知識
    撇開娛樂性,地球「流浪」的方案在科學的維度靠不靠譜?尤其是地球和木星碰撞危機的解除方式,是否符合科學邏輯?記者就此採訪了駐青高校的幾位物理學科教師。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 孫彬是目前看過的最好國產科幻片    「《流浪地球》是目前我看過的最好的國產科幻片,突破了以前對國產科幻片的理解。
  • 科學解讀+4個問題測試:你真的看懂《流浪地球》了嗎?
    問題二:怎麼才能帶著地球去流浪?問題三:怎樣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去宇宙流浪?問題四:最後的流浪計劃是怎麼成功的?我將運用天文物理學知識+腦洞+超精美畫圖,活靈活現地為大家解讀《流浪地球》的「流浪本質」!歡迎指教!共同討論!問題一:為什麼要去宇宙流浪?
  • 文科生看《流浪地球》所需要的知識
    為了讓文科生們看懂電影,本文試圖進行部分術語科普並對電影中存在的一些硬傷BUG進行討論,對電影中的逃逸方案的可行性不做評論。   氦閃   太陽這樣的恆星的能源來自於H與He的核聚變。
  • 看懂《流浪地球》的三個瞬間,「莫斯」最後一句話細思極恐
    《流浪地球》上映之後,在國內廣受好評,被廣大朋友成為:「中國如今最為拿得出手的科幻片。」這個頭銜細細數來和《流浪地球》搭配確實妥當。整部片子上千的特效鏡頭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由中國的團隊製作的,可以準確得稱為「中國製造」。
  • 2019太空電影主題放映活動開幕 《流浪地球》等四大電影邀你免費觀看
    今天下午,2019太空電影主題放映活動開幕式在樂田MC影城山水灣店舉行。此次太空電影主題周活動持續至4月27日,影迷們將有機會免費觀看《首星揭秘》《流浪地球》《太空救援》以及《復仇者聯盟4》四大太空主題電影。 「地球上有76億人口,但只有560人進入過太空。」
  • 從《流浪地球》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太空表達
    站在中國百年電影發展史看,《流浪地球》的出品填補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歷史空白,標誌著一個新的電影類型「科幻片」在中國誕生,從此中國文化不僅僅在武俠片、青春片、愛情片等電影類型中呈現,還將在科幻片中獨領風騷,《流浪地球》一步跨得更遠,直接把中國文化帶進了浩瀚無垠又深不可測的宇宙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流浪地球》成功開創了中國科幻片的新紀元,具有裡程碑意義。
  • 流浪地球:你的IMDB評分怎麼回事?
    對於《流浪地球》市面上吹爆的幾點,我想做出一點質疑。必須聲明,我也不是什麼科幻電影迷,不是科幻小說迷,不是劉慈欣迷。所以對於劉慈欣的原著設定什麼,他的人倫觀念,一概不管,這些都不在攻擊範圍內。也不必說什麼沒看過原著,就無法理解《流浪地球》,如果一個電影需要靠原著找補腦洞,本身就是失敗的。
  • 手繪《流浪地球》講解圖 硬核科學家成「網紅奶爸」
    手繪《流浪地球》講解圖 「硬核」科學家成「網紅奶爸」近日上映的影片《流浪地球》火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元卓也出乎意料地火了。或許公眾對這個名字還比較陌生,但最近「暴走」網絡刷屏微信朋友圈的6張《流浪地球》手繪講解圖就出自這位「硬核」科學家之手。2月7日下午,王元卓和愛人帶兩個女兒看完《流浪地球》電影,他本想讓10歲的大女兒就該電影寫一篇作文,算是完成一個寒假作業,可女兒卻表示很多地方沒看懂。「沒看懂怎麼寫?」
  • 宇宙中有數萬億顆流浪行星,地球也能去流浪嗎?
    去年上映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各方拍案叫絕的電影,讓我們來回憶一下流浪地球的基本劇情。背景就是太陽快要變成紅巨星,急劇膨脹之後,人類為了自救,必須逃離太陽系。因此在地球的表面上建造了上萬座發動機來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
  • 意義更勝一籌:《流浪地球》與《2001太空漫遊》的比較
    《2001太空漫遊》是西方一部「教父」級別的「太空歌劇」類科幻片,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與其相比在類型和意義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兩者共同點首先是都關注人類命運,所不同的是,《2001太空漫遊》反思了人類從何處來到何處去的問題,並歸結為高智慧生命體對人類進化的幹預,含有一種宗教意味。在《2001太空漫遊》中,一塊形似墓碑的黑色高智慧塊狀物體頻繁出現,伴隨著猿類進化成人類,人類步入太空,人工智慧背叛人類,太空人進化成更高智慧的嬰兒等一系列過程。與其說是對人類命運的思考,不如說是一種仰望上帝的宿命論。
  • 想要看懂《流浪地球》,就要了解洛希極限是什麼
    今天我們提到的就是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叫做《流浪地球》關於這部電影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感受,有的看過之後稱讚電影的驚奇,也有的覺得電影並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效果。而今天我們並不是來給大家劇透介紹電影內容的,而是想要給大家介紹電影中提到的一個科學詞語,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電影內容,至於劇情具體講述什麼,大家還是親自去感受一下吧。
  • 流浪地球火爆刷屏 科幻電影終極意義是「給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種子」
    《流浪地球》火了,與《流浪地球》一起火起來的,還有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王元卓給自己女兒手繪的6張講解圖。這是一名看完電影《流浪地球》的小學生寫的觀後感。  據「電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消息,截至2月17日,電影《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經突破了37億元。而《流浪地球》在豆瓣上的評分為7.9分,在IMDb(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的觀眾評分達到7.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