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早早睡覺,就為大年初一大早去看流浪地球,沒看過原著的人一定為好萊塢大片般的特效和緊張刺激的劇情叫好,但看過原著的我要挑幾個毛病:
1,影片沒利用原著老師給飛船派學生講小生態系統和地球流浪的五個步驟,不容易看懂。2,影片沒有講剎車時代前人類社會的變化,後剎車時代出生的孩子理解不了以前的人為何會關心愛情藝術等不關乎生死的事情。3,沒有講地球利用太陽引力蕩了15次鞦韆才飛向木星,這15次鞦韆裡每次近日點和遠日點社會恐慌是很體現人類的愚昧和自私的。4,沒有講地下城被巖漿吞沒,人們按年紀排隊選擇生死的場景,沒體現人類社會的有序。5,沒有講重聚變發動機的消耗,2500年要燒掉多少石頭,地殼只佔地球質量的0.42%,也許就在流浪時代2就把地殼燒沒了,當然人類科技爆炸會讓人類在流浪時代1的時候就有能力發展為星艦文明,不需要用南門二做新太陽,但這點應該在影片中體現。6,沒講太空艦隊清理小行星帶,雖然不重要,但是不提不合理。7,沒講月球如何被處理了,月球是地球質量的1/81,被地球的引力帶走是否可能?8,利用木星引力做跳板加速就說明地球在逃逸時代還是運行在黃道面,而比鄰星和黃道面之間大概有40度的角度,地球完成逃逸時代就偏航40度,這點也沒有提及。9,大氣層在流浪時代1的時候都變成固態氧和氮,那美麗的場景影片特效沒體現,好可惜。10,後來人們發現太陽一切正常,覺得被騙,叛軍和聯合政府之間的博弈,最後聯合政府人員被拿掉核電池凍死在外面,之後太陽沒有經過紅巨星狀態而從主序星直接發生氦閃,這是最體現人類黑暗愚昧的場景,也是整個小說的高潮,小說中最好的創意點,可惜沒能體現在影片中,好可惜。所以說大劉作品不適合電影,2個小時的電影無法詮釋一切,適合拍類似美劇的電視劇。給流浪地球第二部電影加個開頭吧,流浪的地球經過700年的減速完成了流浪時代2,剛要進入持續100年的新太陽時代,卻發現獵戶座的3顆恆星有一個共同的行星,當科學家們正討論如何讓地球泊入三個太陽的軌道又不跟原有行星引力發生作用的時候,聯合艦隊的先頭部隊報告,前方發現外星艦隊,外形艦隊已經發射了探測器,大小如同一輛卡車,形狀像水滴,預計10年內就到達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