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不需要管黑噴,只說客觀上的中國電影工業進步!

2020-08-28 一語呢喃詩中尋

導讀:嗨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電影是《流浪地球》小編今天看完後,來與大家分享一下觀後感。

首先電影中的故事,應該發生在前流浪時代。地球擺脫公轉軌道,駛往外外太空,與木星擦肩而過。木星,太陽系最大的行星,體積是地球的1321倍,質量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總和的2.5倍。它強大的引力,是地球流浪過程中最大的威脅。地球的流浪需要藉助木星的引力,將其彈出去。但是在前往木星的路上五千多臺發動機熄火,因為達到了剛體洛希極限,地球可能面臨解體的危險,然後就提出了點燃木星這個偉大的想法,然後他們成功了。中間有許多人們犧牲了,但是他們的理想實現了,地球,活了。

其次從劇情上來看,點燃木星這個設定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劇組不放棄,為此編寫了100年的歷史進行世界觀的架構,看起來合理了一些,雖說理論上不太可能,但是為以後的科學發展可能會有貢獻。因為刪減了許多片段,所以看起來很多地方連不起來,比如王隊的「我的老婆孩子都白死了」;劉啟對他爸爸莫名其妙的恨,讓人覺得他是直男癌晚期;而且對於春節十二響,小編一直是處於懵逼的狀態,這是什麼鬼?他們為什麼回到上海?等等,所以就導致前面的一些劇情小編覺得尷尬又連不上。這是他無法彌補的短板,可能導演的剪輯版出來之後,可能會好一些,

這部電影豆瓣評分8.0,一定是有亮點的。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10000件道具製作。10萬平米實景搭建。2500個特效鏡頭。在流浪地球以前,中國科幻電影基本就是0,所有的東西都要靠自己摸索,而這些數據恰恰就足以表現出劇組的誠意,他們的認真打動著每一位觀眾。所以電影的特效非常棒:鑲嵌在冰中的上海,一萬臺行星發動機同時啟動時的宏大場面令人震撼,行星發動機的每一處都很細緻,地下城的建設是那麼地真實。看完電影小編感覺,特效終於不再是五毛錢的了,我們的特效終於可以匹敵好萊塢了,而中國每逢科幻片必死的魔咒顯然也被打破。

最後對於情感的刻畫是整部影片的重點。影片就是以父子和諧玩耍的場面作為開始,劉培強為了讓韓子昂和劉啟都活下去,放棄了自己的妻子,而劉啟也開始在痛恨父親的路上越走越遠,可是當劉培強提出要帶著空間站去點燃木星的時候,劉啟說了不行,在劉啟的心中,也許,親情是最重要的吧。韓子昂為了外孫子和韓朵朵能活下去,犧牲了自己。在災難面前似乎所有的東西都沒有能活下去重要,如果能選擇,都希望自己的親人能活下去。

不同於戰狼中完全的個人英雄主義,在流浪地球中,有飽和式救援,當四方有難是,八方定會來支援,世界上不是只有一個人是聰明的,而其他人都想不到他想到的,影片中只是從眾多的救援隊伍中的一支的角度,來敘述這個故事,更符合現實。

不同於好萊塢,這一次,在災難面前,中國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帶著地球一起跑,而不是造一艘諾亞方舟,國際空間站雖說也是備用計劃,可是最後,人們還是選擇了帶著地球,不論最後的結果如何,也不放棄自己的家園。這一次,人們選擇了希望。這也是大劉想表現出來的。

大劉總是喜歡描述人們在災難面前的反應,往往表現出人性的複雜險惡,可是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愛,因為有愛,全人類才能被團結在一起,因為有愛,最後點燃木星的計劃才能夠成功。

總結:一部好的電影拍出來真得特別難,其中的劇情.特效.細節都要合理有依據,雖然流浪地球由於刪減而捨去了部分情節使得部分情節情感到達不到位,但是光是特效就足以和好萊塢媲美了,真希望它可以去衝擊奧斯卡獎項。中國科幻走過了一段曲折的路,從曾經的摳圖被人唾罵到如今的科幻崛起,這一路走的真的非常艱辛,吳京特別出演並且零片酬還投資就是對科幻的大膽嘗試,在此之前,幾乎沒人相信中國科幻能走到這一步,可事實上就這樣發生了,不需要管黑噴,只說客觀上的中國電影工業進步!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電影不再「流浪」
    導演郭帆在電影上映前接受新華網採訪,直言拍攝《流浪地球》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信任,「他們都在懷疑,憑什麼是你來做這件事?你有什麼能力?你需要去證明自己,獲得信任,那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其實被質疑的不僅僅是導演郭帆,還有中國科幻電影。在電影工業裡,科幻片尤其是硬科幻,代表著電影工業的最高水準。
  • 客觀評價,《流浪地球》真的是一部好電影嗎?
    經過90天的電影院上映,《流浪地球》終於下線了。這部是繼吳京《戰狼2》之後最為賺錢的電影,也是被稱為中國科幻片裡程碑的電影,在科幻片領域,可以說確實是做得不錯了。至少在中國是如此。而巧合的是,《戰狼2》和《流浪地球》都是由吳京主演,也就是說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第一和第二都是吳京在主導,那以後誰能打破這個記錄。如果說後面吳京拍攝《戰狼3》上映,票房再衝到第三以上,那真的就是一大奇觀了。
  • 《流浪地球》《八佰》到底給中國電影工業帶來了什麼影響?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電影工業確實是在朝著美國發展,一個成熟的流水線式電影工廠,譬如迪士尼、漫威影業等等,與我們在制度上有許多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劇本制」。聽上去好像是個理所應當的事,但如今的中國影視行業,卻並不是這樣的。我國著名編劇汪海林老師曾經痛批過國內的影視制度非常落後,其原因之一正是我們不採取劇本制。這一現象在電視劇領域尤為嚴重,相信讀者朋友們應該在各大視頻平臺上看過見過許多粗製濫造的網劇,他們都有一個統一的標籤——小鮮肉。說回標題,劇本制和流浪地球、八百又有何關係呢?
  • 《流浪地球》拯救中國的科幻電影?最後的飽和式救援有什麼原因?
    不過在結局裡中國是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啊。但是這個時候你不用自己的國家,你用其他國家又會有人噴她,你們想怎麼樣呢?是中國不可以了嗎 不是說只有中國拯救了世界 是中國參與了拯救地球,並且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鏡頭恰恰在中國這裡啊 認為是個人英雄主義只是因為你無腦而已 ,這裡面的科幻感在中國已經進步很大了好嗎?
  • 《流浪地球》海外評價刺耳?導演郭帆早說過:我管他們接不接受呢
    不過最近的好消息大家也聽說了,美國流媒體視頻巨頭網飛(Netflix)買下《流浪地球》海外版權,並表示會將該片譯為28種語言,面向全球190個國家地區的觀眾播放,不過播放時間未定。這對於中國科幻電影邁向全球是重要的一步。其實《流浪地球》的英語IMAX版已在美國點映,目前在美國IMDb上的評分為7.6,還算可以。
  • 《流浪地球》:只能算作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的電影
    筆者認為必須肯定《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它和《紅海行動》、《戰狼2》都屬於好萊塢式的電影,電影製作與拍攝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總算與國際大片接軌了。雖然裡面摻雜了中國式的民族情結,國家主義,但好像還是難逃好萊塢窠臼。
  • 黑《流浪地球》的人,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在我看來,忽然之間,冒出來的無數想要黑《流浪地球》的人,便是如此!是啊,那些所謂的好萊塢科幻大片,哪一點符合如今的科學常識呢,這些人怎麼不去吐槽呢?反而拽著硬核科幻的《流浪地球》不放手。退一萬步來說,即便是《流浪地球》之中確實違背了如今的科學認知,可這麼一部電影下來,讓多少孩子看到了科技,知道了這個世界上原來除了修仙玄幻那些不靠譜的東西外,還有一個叫做科幻的世界,進而去了解科學,投身科學呢?
  • 「第一次真正把中國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 ——電影《流浪地球...
    在短暫的學習期間,郭帆看到了中美電影工業水平的差距。學習結束,派拉蒙公司為遠道而來的中國學員組織歡送會。在會上,郭帆問美國同行看不看中國電影。對方直截了當地回答:不看,因為我們不看字幕。他心裡難受,許下願望:「五到十年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進入美國市場。」四年多之後,郭帆執導的《流浪地球》將於2019年2月5日,即大年初一公映。
  • 《流浪地球》沒法複製,但科幻電影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在《流浪地球》之後,《拓星者》《上海堡壘》《明日戰記》等多部科幻電影都在進展當中。相對於之前科幻電影導演們對於市場反應的不確定,《流浪地球》的成功已經為後來者們探索了前路。但沙龍的嘉賓們幾乎一致認為,《流浪地球》幾乎無法複製。知名影評人張小北表示,做這樣的一部電影是對中國電影工業的全面考驗和一次很難複製的冒險。「客觀來說,很難複製《流浪地球》。但如果能從情感,到奇觀再到社會心理價值這幾個層面上創作電影,還是會有更好的作品出現。」
  • 從《流浪地球》開始,我們只講希望,不談奢望!
    說到底,還是電影本身的科幻題材和劉慈欣的話題性給了一波「迷之助推」,而因為《流浪地球》的誕生,2019年被一眾電影人封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流浪地球》更是被捧上了「中國硬科幻電影」的裡程碑之作。其實,客觀的說,中國導演能拍出如此硬科幻的電影,還能有如此完美的完成度,想想的確值得激動一番,要知道在這之前,科幻題材一直是中國電影人不敢言說的痛,電影工業沒有美國發達,拍不了《阿凡達》,更不會有《星際穿越》、《異形》這樣的佳作。
  • 海外對《流浪地球》啥評價?美國認可、希臘客觀,看到韓國:酸了
    《流浪地球》在國內的評價有些褒貶不一,但是對於其中特效的認可和故事的情節大多數人都表示贊同,並且對中國的電影再次充滿了希望。小破球在上映了十多天後,票房也突破了37億,不過讓觀眾們對於這部科幻電影的評價也都產生了分歧。有人覺得這是「中國硬科幻」的開始,必須支持。還有人覺得劇情和臺詞並不完美,所以不值得誇讚。
  • 《流浪地球》為什麼引發「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大討論
    《新華社》接連發表《中國科幻電影在農曆新春邁出新一步》《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幻》等多篇評論,《參考消息》也轉載了《紐約時報》的評論《<流浪地球>標誌中國電影新時代到來》。這一解讀在電影上映之後逐漸成為中國科幻的一種特色,似乎只有中國人會搬動地球,那些只看過三體或者《流浪地球》的粉絲中突然瀰漫了一種民族主義乃至民粹主義的情緒,其實在國外的許多科幻作品中都有類似的場景,比如《妖星哥拉斯》中就有推動地球的情節;而賦予某些行為以地方特色實在會鬧出笑話,難倒我們要說英國科幻名著《銀河系漫遊指南》裡地球的毀滅體現的是英國特色的拆遷嗎?
  • 《流浪地球》不但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流浪地球》不但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我看來,這場火藥味濃重的爭論的原點,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流浪地球   但是除了這個核心設定,我想說的是,《流浪地球》很中國,但也很世界。
  • 真正用心做的電影是什麼樣的?《流浪地球》就是最好的答案
    但是吳京郭帆這次卻打了所有人的臉,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中所有的電影都不敵《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風潮甚至都延伸到了海外地區。《流浪地球》中的主演之一吳孟達曾說:這部戲是我演藝生涯四十年中,唯一一部能拿得出手的作品。觀眾眼裡的《流浪地球》勢如破竹,打破了中國科幻電影都是「偽科幻」的說法。其實這部當初電影在拍攝期間遇到了非常多困難,拍攝製作費用不止一次超支,後來萬達也撤資。
  • 從流浪地球說起:國產科幻電影成功與否有多重要?
    觀眾以前看的都是紐約「陷落」、美國白宮或者自由女神像轟然倒塌,這一次中國觀眾第一次在大銀幕上親眼目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重要標誌性建築被冰雪淹沒,看到地球墜向木星時,地球大氣層受木星引力牽引從地球抽離的壯觀畫面,可以說,這部電影即將達到的票房成績如何,它實現了中國科幻電影從0到1的邁進。對於工業光魔質疑的「中國人不是離開地球,而要帶著地球一起跑?」
  • 《流浪地球》:中國電影「科幻元年」是如何開啟的?
    各種讚譽之中,認為《流浪地球》開創了電影「科幻元年」的呼聲最高,也最抓人。但也是這個噱頭十足的叫法,令不少觀眾對電影心生質疑;話題人物吳京的加入,也讓電影引發了「戰狼3」等諸多爭論。自然,《流浪地球》遠遠算不上一部完美的電影,但「科幻元年」的說法卻也並非毫無憑據。
  • 《流浪地球》改變中國科幻,卻被另一部電影改回去了?
    中國科幻由於歷史原因,並沒有得到一帆風順的發展。直到前幾年的《三體》,大家漸漸看到了中國科幻崛起的曙光。然而僅限於文字小說還不行,科幻體系的完善,需要視覺和故事一起上。鹿晗在電影裡一如既往的小鮮肉扮相,讓外星人大戰人類這種緊張的故事背景瞬間失色。既有印象雖說不客觀,但確確實實的影響了不少觀眾的觀感。那感覺就像戰場上炮火連天,有幾名士兵卻在悠閒地喝著下午茶一般彆扭。
  • 《流浪地球》上天 中國科幻電影突破卡門線
    長光衛星搭載《流浪地球》發射成功不僅是國產電影首次上太空,同時還代表著電影《流浪地球》突破了地與空的界限,電影《流浪地球》將會和中國航天人一起,在新的領域不斷探索勇敢前進。   《流浪地球》片名上太空 吳京角色引航天員共鳴   《流浪地球》是一部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科幻電影,影片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等領銜主演,講述太陽膨脹即將吞沒地球,人類為了生存,決定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一事。
  • 流浪地球 | 科幻黑科技
    想讓地球開始流浪,我們第一個任務,就是解決動力問題。於是乎,電影中的地球人們在亞洲和美洲大陸上安裝地球發動機,因為只有這兩個大陸完整堅實的版塊結構才能承受發動機對地球巨大的推力。地球發動機為地球提供充足動力,使其可以星際航行。發動機的能源就是影片中一項超級黑科技——重核聚變,俗稱「燒石頭」。
  • 《流浪地球》加時重映、第二部定檔,主旋律科幻電影能否突圍?
    ,「沒想到增加的內容裡竟有葷的(韓子昂VR眼鏡裡的內容),還有黑的(韓多多黑化的一面)」。26日,《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上映,一年多後「小破球」再次登上大銀幕,還是感動了很多人。《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在原版基礎上新增11分鐘的內容,票價15元。據燈塔專業版統計,影片首日票房78萬元,排片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