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嗨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電影是《流浪地球》小編今天看完後,來與大家分享一下觀後感。
首先電影中的故事,應該發生在前流浪時代。地球擺脫公轉軌道,駛往外外太空,與木星擦肩而過。木星,太陽系最大的行星,體積是地球的1321倍,質量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總和的2.5倍。它強大的引力,是地球流浪過程中最大的威脅。地球的流浪需要藉助木星的引力,將其彈出去。但是在前往木星的路上五千多臺發動機熄火,因為達到了剛體洛希極限,地球可能面臨解體的危險,然後就提出了點燃木星這個偉大的想法,然後他們成功了。中間有許多人們犧牲了,但是他們的理想實現了,地球,活了。
其次從劇情上來看,點燃木星這個設定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劇組不放棄,為此編寫了100年的歷史進行世界觀的架構,看起來合理了一些,雖說理論上不太可能,但是為以後的科學發展可能會有貢獻。因為刪減了許多片段,所以看起來很多地方連不起來,比如王隊的「我的老婆孩子都白死了」;劉啟對他爸爸莫名其妙的恨,讓人覺得他是直男癌晚期;而且對於春節十二響,小編一直是處於懵逼的狀態,這是什麼鬼?他們為什麼回到上海?等等,所以就導致前面的一些劇情小編覺得尷尬又連不上。這是他無法彌補的短板,可能導演的剪輯版出來之後,可能會好一些,
這部電影豆瓣評分8.0,一定是有亮點的。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10000件道具製作。10萬平米實景搭建。2500個特效鏡頭。在流浪地球以前,中國科幻電影基本就是0,所有的東西都要靠自己摸索,而這些數據恰恰就足以表現出劇組的誠意,他們的認真打動著每一位觀眾。所以電影的特效非常棒:鑲嵌在冰中的上海,一萬臺行星發動機同時啟動時的宏大場面令人震撼,行星發動機的每一處都很細緻,地下城的建設是那麼地真實。看完電影小編感覺,特效終於不再是五毛錢的了,我們的特效終於可以匹敵好萊塢了,而中國每逢科幻片必死的魔咒顯然也被打破。
最後對於情感的刻畫是整部影片的重點。影片就是以父子和諧玩耍的場面作為開始,劉培強為了讓韓子昂和劉啟都活下去,放棄了自己的妻子,而劉啟也開始在痛恨父親的路上越走越遠,可是當劉培強提出要帶著空間站去點燃木星的時候,劉啟說了不行,在劉啟的心中,也許,親情是最重要的吧。韓子昂為了外孫子和韓朵朵能活下去,犧牲了自己。在災難面前似乎所有的東西都沒有能活下去重要,如果能選擇,都希望自己的親人能活下去。
不同於戰狼中完全的個人英雄主義,在流浪地球中,有飽和式救援,當四方有難是,八方定會來支援,世界上不是只有一個人是聰明的,而其他人都想不到他想到的,影片中只是從眾多的救援隊伍中的一支的角度,來敘述這個故事,更符合現實。
不同於好萊塢,這一次,在災難面前,中國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帶著地球一起跑,而不是造一艘諾亞方舟,國際空間站雖說也是備用計劃,可是最後,人們還是選擇了帶著地球,不論最後的結果如何,也不放棄自己的家園。這一次,人們選擇了希望。這也是大劉想表現出來的。
大劉總是喜歡描述人們在災難面前的反應,往往表現出人性的複雜險惡,可是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愛,因為有愛,全人類才能被團結在一起,因為有愛,最後點燃木星的計劃才能夠成功。
總結:一部好的電影拍出來真得特別難,其中的劇情.特效.細節都要合理有依據,雖然流浪地球由於刪減而捨去了部分情節使得部分情節情感到達不到位,但是光是特效就足以和好萊塢媲美了,真希望它可以去衝擊奧斯卡獎項。中國科幻走過了一段曲折的路,從曾經的摳圖被人唾罵到如今的科幻崛起,這一路走的真的非常艱辛,吳京特別出演並且零片酬還投資就是對科幻的大膽嘗試,在此之前,幾乎沒人相信中國科幻能走到這一步,可事實上就這樣發生了,不需要管黑噴,只說客觀上的中國電影工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