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節,一部被稱為「中國第一部國產科幻片」的史詩級巨作《流浪地球》走進影院,幾乎在每個看過的中國人心中留下了一個清晰的概念——一部好的國產科幻片應該是什麼樣的。

以往我們在大熒幕上可以看見的科幻片,幾乎是一水兒的美國大片,甚至「美國大片」這個詞兒,在新時代的語境下都有些向「美國好萊塢科幻片」靠近。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電影工業確實是在朝著美國發展,一個成熟的流水線式電影工廠,譬如迪士尼、漫威影業等等,與我們在制度上有許多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劇本制」。

先簡單介紹一下劇本制:圍繞著劇本形成的一套成熟的開發體系,在一部電影的籌備過程中,是先有劇本,再有演員、導演等等一系列的配套人員。聽上去好像是個理所應當的事,但如今的中國影視行業,卻並不是這樣的。我國著名編劇汪海林老師曾經痛批過國內的影視制度非常落後,其原因之一正是我們不採取劇本制。這一現象在電視劇領域尤為嚴重,相信讀者朋友們應該在各大視頻平臺上看過見過許多粗製濫造的網劇,他們都有一個統一的標籤——小鮮肉。
說回標題,劇本制和流浪地球、八百又有何關係呢?

流浪地球的原作小說,是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的作品,粉絲們親切地稱呼其為大劉,導演郭帆在電影的籌備階段時找上大劉,希望能獲得一些劇本的修改指導,但大劉卻只說了一句:你們隨便改。

有了原作者的尚方寶劍,郭帆團隊就對原作小說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變,那麼究竟流浪地球的編劇是誰呢?他們是龔格爾、嚴東旭 、郭帆 、葉俊策 、楊治學 、吳荑 、葉濡暢,對你沒有看錯,足足有7個人,這也足以說明郭帆導演對劇本的重視程度,最後呈現的正片效果也著實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在流浪地球上映的同時,還有一個標榜著「國產科幻片」的電影也在映,那就是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壘。說實話,脫離電影,江南的原作小說還是不錯的,是一部質量上乘的青春文學,非常適合16歲及其以下的中學生,但片方——無論是製作還是發行,都將其美化成一部科幻片,並且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偏偏又和流浪地球撞在了一起,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樣是小說改編作品,同樣有著廣闊的粉絲基礎,為啥口碑差距就這麼大呢?
原因不言而喻,那就是劇本。

可以說,一個劇本決定了作品的上限,導演則是決定了成片的下限。像上海堡壘這樣,企圖接著小鮮肉的流量,用粗製濫造的商業片碰瓷要求嚴格的科幻片,在十年前或許可行,但流浪地球一經問世,這條路便被徹底地封死了,這也是《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給中國電影工業帶來的第二個好處。
幾年或許是個戰爭片熱潮,不管八佰和金剛川的評分、口碑到底如何,它們都是足以載入史冊的兩部影片。

這裡需要給讀者朋友們科普一個概念,在電影行業中,有兩種電影類型非常難做,一個是流浪地球這樣正兒八經的科幻片,沒有一個好的劇本和社會人文內核,拍出來的東西只能被稱為是視效片;另一個影片類型,就是戰爭片。
新時代下,我國的戰爭片是一個比科幻片還要空白的市場,你們或許看過不少和「戰爭」掛邊的電視劇,譬如《亮劍》、《雪豹》,但電視劇和電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戰爭片,首先最重要的不是場面的逼真和宏大,而是政治立場與尊重歷史。
關於導演和編劇的爭議網上頗多,就不過多贅述,如果要講,那不是千字就可以說清道明的。

往好的一面看,以《八百》和《金剛川》為例,為我國電影工業帶了一個質量的突破,在服化道和場景調度上,導演組開創了一個國內實景戰爭片的先河,他們真的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搭設了一個1:1的四行倉庫,開挖了一條人工「蘇州河」,將當時的歷史風貌和人文風情毫無保留原汁原味地搬到了大熒幕上。
除此以外,觀眾們第一次看見原來機槍是需要附帶水箱降溫,如果溫度過高是沒法開火的,雖然在以往的影視作品裡或多或少的提到過,但確實是八百第一次嚴肅且細緻地執行了下去。
還有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在金剛川的開頭部分,一個騎著白馬的傳令員從部隊的後方一路往前傳達命令,戰爭不是過家家,幾千上萬人的大兵團作戰不是將軍或者司令在最前面喊一句跟我衝就能夠調動這麼多人的,中國觀眾第一次在熒幕上觀察到了如此大規模的兵團作戰。
總的來說,雖然八佰和金剛川有許多問題,但我還是希望這樣的電影越多越好,有了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佳作才有孕育的土壤,流浪地球這樣的國產科幻作品才能有更好的市場和製作規模。
#流浪地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