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戰士守四行倉庫
1937年,上海戰場硝煙滾滾,四行倉庫炮火震天。
今天,記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電影《八佰》已經進入了上映前的倒計時。
和吳京齊名的硬漢導演管虎,歷經十年籌備,三年拍攝才完成,這部飽含家國情懷和英雄熱血的電影即將在全國院線上映,再現83年前炮火紛飛,「誓以我命固我土」的四個日夜。
杜淳(謝晉元)、張譯(老算盤)、王千源(羊拐)、姜武(老鐵)、李晨(山東兵)、魏晨(朱勝忠)、歐豪(端午)……接受了全軍事化訓練的演員們,紛紛以片中角色「自報家門」,在導演發布的預告片下面報到集結,喊出「誓以我命固我土」的口號。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市閘北區蘇州河北岸,原是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的聯合倉庫。這座25米高的大廈是當時閘北區最高的建築物,也是電影《八佰》中,謝晉元將軍率領將士們和日寇殊死搏殺的地方。
當時淞滬會戰已經進入尾聲,儘管中國軍隊頑強作戰,仍然不敵裝備上絕對佔優的日本侵略軍,在日軍陸海空軍的聯合火力壓制下,不得不向南京方向撤退,為接下來的南京保衛戰保存有生力量。
88師作為國民革命軍中最精銳的德械師,曾經重創日軍,被日本稱為「閘北可恨之敵」。掩護部隊主力撤退的任務,就落在了88師524團第一營的八百壯士身上。
四行倉庫北面,是已經淪入敵手的大片國土,和數十萬裝備精良,殺氣騰騰的日寇;南面一河之隔,是上海十裡洋場,燈紅酒綠的繁華街道和英美人士居住的公共租界。
一面是天堂,另一面就是地獄。
在此前的中日較量中,東北事變的不戰而退和淞滬會戰的全面潰敗,都令國際人士看低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甚至中國很多民眾也都對抗戰勝利失去了信心。
四行倉庫是一個位置絕佳的舞臺,在這裡,中外人士和外國媒體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軍隊的作戰過程,因此,這已經不僅僅是一次掩護戰,更具有向外界傳達中國軍隊抗戰精神的意義。
而守衛將士一旦進入四行倉庫,就等於已經踏入了墳墓。
師長孫元良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和上級力爭,從留下一個師,縮減到留下一個團,到最後的只留下一個營;第一營營長謝晉元也深知這一點,他對承擔守衛任務的全體戰士說,「這個四行倉庫就是我們四百個人的墳墓,我們全都要戰死在這裡。我們中間只要還有一個人在,就要堅守陣地,和敵人拼死到底!」
在上海保衛戰中屢建功勳的524團,歷經數次慘烈的戰鬥已經傷亡過半,不得不招募新兵來重建編制;第一營也同樣如此,進入四行倉庫的時候,實際只有400多人,團長謝晉元面對英國記者採訪,為了鼓舞士氣,號稱「八百人」。
電影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就是它的真實。不僅僅是真實還原了硝煙瀰漫的戰場,同樣也揭示了最真實的人性。
人的本性是求生而怕死的,畢竟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比生命更可貴。八百壯士裡面有很多新兵,在上戰場之前,他們原本是一群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為了餬口而每日奔波的販夫走卒;卒然間被命運投放到了一座被重重圍困的孤島,要進行一場毫無勝算的困獸之鬥,無死無休,心理上的殘酷折磨和慘烈鬥爭,自不用多說。
平凡之所以升華為偉大,也正是在這裡。
「這裡是戰場上留下來的最後一塊中國土地,我們是離開了88師的最後一支孤軍。中國的土地總要中國人來守,不是你,便是我。也許今日是我,來日就是你。」
老兵油子和新兵蛋子,在團長謝晉元的帶領和感召下,成了一支敢死隊,一道天堂與地獄之間的最後屏障,一座中國人誓死不做亡國奴的血肉豐碑。
「半世飄零半戎生……」
在《八佰》終極預告片裡,戲曲唱腔甩起,一位身跨白馬,手拖長刀的將軍,傲立在懸崖之上,俯瞰下面黑沉沉一片敵軍。
誰不是爹生娘養,誰沒有父母妻兒。在黑夜冰冷的倉庫裡,壯士們蘸血寫下遺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吾妻愛鑑:待子長大成人,仍須為軍人,為父報仇,為國盡忠。」一封封遺書,既是一份份沉重的囑託,也斬斷了戰士們最後的留念,當日軍重兵壓陣,企圖把大樓炸出一個口子的時候,一個戰士大喊一聲「娘,兒不孝了」然後身捆數十枚手榴彈縱身躍下,和敵人同歸於盡;身陷重圍,戰士們前赴後繼,奮勇殺敵;此時的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保國家便是保小家,抗戰精神不死,中華國運不殤!
任彈雨紛飛,一步不退:這是一場面向全世界直播的戰爭,一場用生命演繹的抗戰熱血宣傳片。
在距離四行倉庫幾十米開外的蘇州河對岸和南京路的高樓上,本來看輕中國的歐美人士被震撼了,中國百姓也被八百壯士的報國氣概所感染。他們為孤軍振奮吶喊,用小黑板指引戰士們注意日軍的進攻方向;女學生夜半泅渡,把國旗送到孤軍手裡,第二天,被太陽旗團團包圍的四行倉庫樓頂上,升起了鮮豔的中國的旗幟。
對中國軍隊的讚譽,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同情和支持;中國的年輕人高唱著《八百壯士》的歌曲,掀起了一股參軍報國的熱潮。
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榮光,在危亡的時刻,就是這樣由普通人的血肉鑄就;八百壯士臨危不退,血戰到底,儘管他們中很多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但是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銘記,正因為有了這樣殞身不恤,視死如歸的精神,中國才沒有被徵服,而且將永遠不會被徵服!
彈孔累累的四行倉庫,訴說著曾經發生的故事,凝聚著永遠不滅的中華魂。
感謝導演帶給我們這個故事,也希望更多的中國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
電影最後一幕是什麼意思?最後結局是什麼?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我方人數壓倒性優勢,但由於武器,裝備,種種差距,在三個月會戰中,我方打得特別艱難。
日軍攻進大場,為了避免我軍「全軍覆沒,蔣介石放棄蘇州河北岸江灣陣地,撤退到蘇州河南岸防禦陣地。因蔣介石抱著對國聯不切實際的幻想,耽誤了撤退寶貴時間,最終撤退時,沒有講明各部隊撤退順序,三四十萬中國將士擠在幾條公路上,被日軍空軍轟炸,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
那時「國際聯盟,就是現在的聯合國」,國際聯盟有個九國公約會議,原定10月30號開幕,而我們10月26號全部撤退,蔣介石擔心國軍撤退會造成國際不好的影響,所以命令八十八師孫元良留守閘北滬寧鐵路車站至蘇州河北岸一帶陣地。
說直白一點,蔣介石就是想犧牲八十八師,來博取國際上的同情。
孫元良(飛將軍,逃跑可快了),貪汙國防工事費,還有全國人民捐的物資,他也將一部分物資變為現金,就這樣一個人。他一聽要犧牲一個師,非常不情願,感覺這個犧牲太大了,他後來就和蔣介石「討價還價」。
孫元良覺得留一個營在這裡就好了,但是命令讓你留一個師部,你留一個營,差距太大了不好講,往上報一個團,後來蔣介石知道了。哦~我讓你留一個師,你留一個團,那還可以。其實就留下一個營,不過叫一個副團長率領,這個人就是謝晉元。
謝晉元接到命令,他把從樓下走到樓上都看了一圈,按照孫元良叫他完成人任務,自己心裡有了數,就叫營長楊瑞符帶了兩個傳令兵,去尋找那四個連,直到二十七號3點才先後到。
謝晉元看過這個倉庫地形後,他命令士兵將底樓門窗,南面兩扇大門,北面兩扇大門,全部堵死,用的是四行倉庫存儲的雜糧有幾萬包,後面幾天除了打仗就是做工事,牆根比較厚地方有3米,重要的部位就要加固到5米,把底樓大的門窗全部堵死。
然後把電線剪掉,防止電線燈光一漏,敵人就看見我們,還有炮彈炸到電線以後會著火。
四行倉庫這個位置,南面是蘇州河租界,東面西藏路過去也是租界,日軍只有西面和北面,兩面可以進攻,再加上你在倉庫裡面。算是易守難攻吧,而且交戰的日軍是特別海軍陸戰隊第10大隊不是日軍主力。所以四行倉庫戰鬥並沒有電影裡那麼「激烈」。
中國軍隊打的最厲害的是,日軍第九師團和第三師團圍繞蘇州河展開的攻防戰,日軍投入了「大量重炮」,國軍的「稅警總團」基本上都打完了。
謝晉元他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軍官,在國軍高層眼中,就要是犧牲他們來博取國際上的同情,因為他們的陣地南岸恰恰是租界。大家都是地球上的孩子,我們在這邊挨著炮火,你們那邊喝酒洋酒,跳著舞。蔣介石就是做給那幫列強看的。
租界對國民政府施壓,政府下令四行倉庫士兵撤退,原本說好,是通過租界返回到漕河涇,漕河涇放他們走,然後返回到八十八師,但是日本人一看你撤退了,他感覺自己受到恥辱了,就對租界施壓,這些是我日本俘虜,你要把他們交給我們。否則我就要佔領你租界,衝到你租界裡去。
租界和國民政府先前談好的,把人交出去了實在太違背道義,但是也不敢放,就把他們扣留在膠州路的孤軍營一塊荒地上,租界武裝看壓,一待就是四年。
堂堂中國軍人,在自己的國土上抗擊侵略,卻被其他國家的軍隊繳械看押,而這支中國部隊之所以留下堅守的目的恰恰還是上峰為了爭取這些國家的同情和支持。
可悲的是,日本佔領租界後,又把這些壯士,全部俘虜。早知當初,還不如和日本兵真刀真槍的幹。謝晉元也被汪偽收買的叛徒給殺害了。
有這麼好的士兵和軍官,不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幹嘛要去奢求哪些不存在的西方列強的援手呢,當時國民政府寒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