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流浪地球》內地票房已經達到43.6億,雖然影片將延長上映兩個月,但按照目前的票房趨勢,超越56.8億《戰狼2》的目標,現在實在很難說。在好萊塢大片逐漸加入內地電影市場後,《流浪地球》的票房逐漸減弱,就算周末單日票房也很難過億。
不過最近的好消息大家也聽說了,美國流媒體視頻巨頭網飛(Netflix)買下《流浪地球》海外版權,並表示會將該片譯為28種語言,面向全球190個國家地區的觀眾播放,不過播放時間未定。
這對於中國科幻電影邁向全球是重要的一步。
其實《流浪地球》的英語IMAX版已在美國點映,目前在美國IMDb上的評分為7.6,還算可以。
當然,對於中國的首部硬科幻電影,在對科幻電影熟門熟路的美國觀眾眼中,自然是有不少不足之處。一些海外觀眾本著電影藝術的客觀角度評價優劣,十分值得我們探討,當然,也有不少措辭刺耳的評論:
「半吊子的天真可笑的中國科幻。」「只有小學生才能輕易接受其可笑的故事情節和場景。」「通過將地球推離太陽系而且活下來,這顯然是中國式的思維方式,一種異想天開的yy。」
「他們有限的知識和對空間技術的了解只能讓他們拍出這樣幼稚的科幻電影。儘管特效和服裝投資巨大,但這劇本看起來依然是普通的鬧劇」
「與《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相比,太空場景還是很假。」「如果導演換成更專業的阿方索·卡隆和雷德利·斯科特,那麼這部電影可能會是一部傑作。」
註:阿方索·卡隆(《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地心引力》、《羅馬》);雷德利·斯科特(《異形》、《銀翼殺手》、《火星救援》)
以上的評論非常直接,過於敏感的字眼,more君已經去掉了,當然,這些刺耳的評價,不管客官不客觀,但是這些措辭就讓國內網友非常不爽。
其實,早在電影《流浪地球》上映之初,再被問到海外觀眾的看法時,導演郭帆就曾直言:「我管他們能不能接受呢,我先服務中國觀眾,我這部影片沒有考慮任何國際市場,或者其他國際觀眾,我是覺得我們還沒有到那個時候。」
這就是郭帆最開始拍攝此片的想法,先不管什麼海外觀眾什麼國際市場,先讓國內觀眾看滿意再說。當然,故事的發展是郭帆沒有想到的,《流浪地球》在國內大爆,票房迅速突破40億,一躍成為中國電影歷史票房榜第二位,而影片的這個成績,也讓國際市場主動找上了門,網飛的出手買斷,也開始讓《流浪地球》計劃之外地走出了國門。
說白了,這影片一開始就不是為西方觀眾量身定製的,他們不適應,我們也無需強求,他們要是喜歡了,算是白賺。當然,《流浪地球》自身確實還有很多不足,但畢竟這是中國電影在科幻領域走的第一步,我們還是期待往後的進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