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了《流浪地球》,感覺就一個字:值。
前年看完《戰狼2》之後很久沒進影院了,這次是看在吳京和劉慈欣的份上捧場的。就是想看看國產科幻片的特效能做到什麼程度。
開片不久後,看到冰原中龐大的行星發動機時,我覺得行了,這效果我覺得和以前看過的《魔戒》之類的場面也差不多少了。
片子的立意我也覺得不錯,不是美式的猛男單挑救地球的俗套子,而是一群人同心協力共渡難關,實際上還有影片裡沒有直接表現的更多的人,和好萊塢那閉著眼都能順杆溜下去的套路拉開了距離。說實話,我這段寫《阿波羅飛行簡史》就感到:複雜工程裡沒有什麼個人英雄,都是團隊合作才能解決問題。阿波羅計劃辦公室主任穆勒一聲令下搞並行工程,就憑他一人就能完成得了嗎?還不是要整個團隊去貫徹去實施。越複雜的工程個人的作用就越小。
回來繼續說《流浪地球》,在影片裡面暗藏的一些梗比如愚公移山(聊貝加爾湖釣魚的那段)也讓我覺得挺舒服,這是中國文化在影片中的點滴滲透,既然是中國人製作的電影,當然應該對這些中國文化的精華有所體現。
我不是對電影很挑剔的人,但很長時間,電影是看得越來越少了:國產的,爛片比比皆是;國外的,看著彆扭,特別是引進的大片。看著每個月的榜上美國大片攻城略地,作為一個中國觀眾心裡並不是滋味,我們的鴻篇巨著在哪呢?前年的《戰狼2》終於讓我爽了一把。敘事風格上有了自己的特點:中國式的自救,互助回家。敘事上的細節也讓我挑不出太多毛病,至少比抗日神劇舒服得多,不用隨時擔心胃的反應。但這樣的片子還是太少了。《紅海行動》聽說不錯,沒去看有點遺憾。
我長期以來對電影的這種感覺恐怕很多人也有。當我們看著電視報導中的嫦娥四號第一次實現人造飛行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坐著世界上最快的高鐵、隨意掏出手機支付大部分的生活開銷時,當我們正經歷著一場由中國人推動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人群走向富強的歷史進程時,而看到的國產影視劇卻還在日復一日地演繹著從古到今一成不變的人類感情主題:打情罵俏與爭風吃醋。大概一部分人已經認為這些爛片反映的就該是中國人現下的主流價值觀了吧?
我想說:不。
起碼我還想看到反映我們這個民族血性與不屈奮鬥的作品。
起碼我還想看到反映在國難當頭之際挺身而出的那些形象的作品。
起碼我還想看到反映在困頓與絕望中仍不懈跋涉的那些身影的作品。
所以我對中國電影長期以來都報以冷眼,不知道什麼時候它能生長出點脊梁,不再逡巡於那種豬欄般的理想,也不再滿足於博得幾許洋人獵奇的眼神。所以當吳京、郭帆的作品推出之際,我願意走進影院認真觀看並感動於他們付出的心血。
中國電影,我希望你能不負於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