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小文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據說它最早出現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後來被霍金先生作深一步的探索,證實了廣義相對論的奇點定性和黑洞面積定理,帶領世人慢慢地揭開黑洞的神秘面紗,因而霍金先生被世人冠以「宇宙之王」的稱號。
然而,人類的壽命是有限的,黑洞的奧秘似乎是無限的。2018年3月14日,霍金先生逝世,享年76歲。他身殘志堅,成為一代科學巨人的傳奇人生經常會成為我們寫作的素材,他一生的成就更是影響後世人對於地外世界的認識。他雖然去了屬於自己的世界,無法與人類繼續並肩作戰,但是人類在探索黑洞的過程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前進的步伐。
2019年4月10日,這對於太空迷而言是一個值得瘋狂、永遠紀念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的21點整,世界首張黑洞照片將會被公諸於世,真的讓人萬分期待。據悉,這張照片是由一個名為視界望遠鏡的國際性組織所拍攝,集合了世界各地數十名著名的天文學家組建而成。該黑洞照片的「主人公」是位於室女座星系的橢圓形中心,距地約5500萬光年。該黑洞的質量極為巨大,約是太陽的65億倍,其引力之大可想而知。
根據外媒報導稱,國外專家學者認為,黑洞具備著多重身份,它不僅僅是「吞噬者」,而且還是造物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科學家發現奇點大爆炸後,宇宙剛形成之時,是充滿著塵埃的。後來在某一物體的引力之下,這些塵埃匯聚一起,慢慢地便形成了一顆顆恆星。而這具備強大引力的物體極有可能就是黑洞。對此猜想,目前還在證實中,尚無法下結論。
恆星的存在,對於一個星系的穩定結構有著非凡的意義。晚上,我們舉頭觀測夜空時,可看見一顆顆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太空中的一顆顆恆星。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恆星,它發光發熱,維澤著太陽系的諸多星體,可以這麼說,假如沒有太陽這顆恆星,太陽系內的生物將無法生存。
但是恆星的壽命是有限度的,當恆星內部的核發應堆燃料耗盡,核聚變反應停止,該恆星將會發生氦閃,慢慢地轉化為一顆紅巨星,這預兆著這顆恆星的壽命已經到達盡頭了。根據調查,目前太陽的壽命正值壯年,預計還可以活50—60億年。
但是居安思危,防範於未然,才可以生存得更久。倘若太陽內部發生了異變,出現類似《流浪地球》中的狀況,地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那麼人類應該如何自救呢?是如同電影中那般,驅使地球逃離太陽系嗎?
並不是的,按照常理而言,這種做法並不太科學。最好的做法就是,想盡辦法延長太陽的壽命或者重新製作一顆太陽。若想延長太陽的壽命,必須想法增加其內部的核反應堆燃料,可惜成功性極低。至於製作第二顆「太陽」,木星將會成為最佳的目標。
木星,是太陽系的「千年老二」,與諸多系內天體相比,木星無疑具備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地球質量和體積的數百倍。但是要想將一顆行星變為一顆恆星,也不是一件容易實現的事情,至少要80顆以上的木星堆積在一起,才有可能產生核聚變反應,誕生新的恆星體。所以如何尋求新的出路,依然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