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我們離「行星發動機」還有多遠?

2020-11-26 前瞻網

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成為了一匹無可匹敵的強勢黑馬。在首日低排片的情況下,憑藉口碑逆襲,票房持續走高,是初一到初六唯一一部票房每日上升的影片。影院的反應也很迅速,初三及之後的《流浪地球》排片佔比已躍居第1。

(圖片來源於微博)

當然,引發民間網絡現象級探討的,並非這部電影取得的商業成就,而是其在中國電影史上可能的裡程碑式意義。在早期的宣發階段,《流浪地球》的熱度遠不及有寧浩、黃渤、沈騰3大票房保證的《瘋狂的外星人》,以及有著星爺情懷加持的《新喜劇之王》。但是從點映階段開始,《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說法逐漸流傳。

等到正式上映後,憑藉新鮮的劇情、恢弘的場面、優秀的特效,以及諸多新奇又先進的科幻裝備,這部電影口碑爆炸,在實打實買票打分的貓眼電影上有高達9.3的分數,而在美國IMDB上,《流浪地球》評分也有8.0。

在好口碑的作用下,該片票房也一路走高。截至小編寫稿的初七早上,《流浪地球》總票房已經達到20.77億元,當天票房6945萬元,佔當天總票房11930萬元的58.2%。根據《戰狼2》《紅海行動》大賣之後國內該類電影瘋狂湧現來看,接下來,我們可以期待一大批國產科幻的出現。

跳出電影市場,對於整個科幻領域來說,《流浪地球》在網上引發科幻、科學大討論,有可能點燃全民科幻熱情,這才是其最大的功績。無論是高11000米、運作聲像心跳的巨無霸行星發動機,還是外表剛勁耐x、行駛時動力澎湃的巨大卡車,亦或是主角身上極具未來感的外骨骼系統,都符合人們對未來的幻想。作為自詡「前瞻」的信息平臺,前瞻網自然要好好蹭一蹭這個熱度,聊一聊其中的前沿構想或先進設備。

想必大多數人和小編一樣,一開始震撼的,應該是高聳入雲的行星發動機出現時,藍色離子流噴向天際的情景。

(截圖來源於《流浪地球》預告片)

在《流浪地球》中,行星發動機的設定為高度11000米——比珠穆朗瑪峰高出一座華山——,總共有12000臺,全部在北半球,提供150萬億噸的總推力,在5年左右將地球推進到逃逸太陽引力的最低速度,即16.7公裡/秒。不過,其產生的推力,遠遠不是現在技術能達到的,那麼它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原著作者劉慈欣給出的答案是:重聚變反應堆。

這是在電影後續大討論中,極具爭議的一點,最大的問題是:「重聚變」的「重」指的是什麼?在《流浪地球》原著中,大劉寫的是「重元素聚變」,在物理學或化學中,重元素是指元素周期周期表中位於鐵(26號元素)以後的元素。那麼問題來了,根據已有的發現和理論,所有重元素聚合需要的結合能已經超過釋放出的能量,重元素聚變是吸能反應而非放能反應,根本無法提供推進能量。

因此,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重元素聚變」只是大劉的一個筆誤,他真正想表達的應該是「重離子聚變」。相較於重元素,重離子的範圍更廣一些,質量數大於4的原子核,即元素周期表氦核以後(原子序數大於2的失去電子的原子)的離子,都是重離子。那麼,代入到反應中,從氦-4到鐵-56都是放能反應,理論上可以為行星發動機提供推力。而地表巖石中,確實含有大量氦-4到鐵-56的離子,比如氧-16和矽-28等,這也符合原著和電影中「燒石頭」、「消耗亞歐與北美大陸2/3的山脈」的說法。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全是設想,現在的物理學界仍然在攻關用氫的同位素(氚、氘)聚變成氦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一旦成功,人類即可以從海水中提取氘,理論上確保未來上億年能源無憂。可惜,目前這項技術仍在探索階段,「燒水」都沒搞明白,「燒石頭」可能還要放一放。

不過,這裡雖然說「放一放」,但也沒完全放下。事實上,《流浪地球》中的重聚變不是什麼新鮮東西,早在70年代,全球物理學界已經提出了相關概念,百度「重離子聚變」,第1頁就有1994年發表的《重離子慣性聚變》的知網論文。不過近年來,相關論文是少了很多,而且在中文網上也查不到國內相關研究信息。

在外網上,倒是可以找到一些信息,比如在去年初ScienceDirect網站上的一篇文章《加速器驅動重離子核聚變概覽》中,就多次提到位於蘭州的現代物理研究所正在開展重離子聚變研究,此外,文章還提到,日本從1985年就開始進行相關研究,莫斯科的理論與實驗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也從80年代延續至今。

由於這篇文章主要講述重點在於加速器的發展,並沒有介紹全球重離子聚變的情況,小編另外找到一篇題為《重離子聚變反應的最新進展》(Recent developments in heavy-ion fusion reactions)的文章,從「臨近庫倫勢壁的能量研究新結果」、「遠低於庫侖勢壘的聚變阻礙」、「突破庫侖勢壘的能量研究新結果」、「核天體物理學的新成果」、「放射性束研究新結果」、「重離子系統中的聚變」6大方面總結了十幾年間重離子技術的發展。

看到這麼多專業術語,想必讀者只能不明覺厲。為了避免大家越看越迷糊,小編就不把那些文章中的複雜公式、繁瑣論證過程放上來了,簡單給大家講一講結論,看看我們離「帶著地球去流浪」還有多遠。對細節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谷歌文章標題。

根據文章總結部分,過去十幾年,研究人員的主要成果是「討論了(重離子聚變)與恆星演化的重要聯繫」;面對「許多重要過程發生在極低能量下,如何進行實驗」這一「挑戰性」難題,科學家已經在「實驗測量和理論概述」中都取得了進展,同時提出了在實驗中無法達到的區域內進行分析超濾的建議。

此外,「利用放射性束進行聚變反應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鬆散結合的有價電子核對聚變過程的影響尚不清楚,(科學家)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評估,使用具有相關性質的反應離子是增強還是阻礙了聚變過程。」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在裂變勢壘內部會形成一個緊湊形狀的複合體系,由於動力學效應,大質量核之間的融合受到阻礙。科學家提出了幾種理論描述,探討這類效應。最近的一個模型基於從勢壘內捕獲的雙核形狀到近球形化合物階段的概率的擴散描述,似乎可以很好地描述許多用於結合超重元素的系統。未來的實驗將證明這種方法是否具有預測能力。」

根據小編的經驗,上述幾段話可以簡單總結為,物理學界提出了一些新理論,但大部分還沒到實驗階段,更遑論實用了。這麼看來,如果真的像電影中那樣,人類需要在本世紀50年代開始準備逃亡,就別想著行星發動機了,還是造飛船比較靠譜。

除了重聚變反應堆以外,要建造行星發動機,還有不少問題值得探討,比如在知乎上有人提問:「《流浪地球》中一萬座行星發動機同時開啟的瞬間,巨大的推力會造成大陸板塊的撕裂嗎?」

在下面的回答中,大部分答主都論證了,在讓地球停止轉動以及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地殼將承受巨大壓強,但也有部分答主認為,雖然地幔有巖漿,但整體來看,地球是一顆固體星球,行星發動機可能造成一定的地殼運動,但影響不會很大。

此外,和大多數科幻小說和電影一樣,《流浪地球》本身也作了一些特殊「設定」,比如設定地殼足夠堅硬,大劉在原文中就寫道:「推進發動機安裝在北緯30°以上的亞歐和美洲大陸上,只有這兩個大陸完整堅實的板塊結構才能承受發動機對地球巨大的推力。」

此外,按照設定,為了讓發動機啟動時不會下陷,底部用最新的複合材料製作了直徑超過100公裡的支撐面,降低對地表壓強。中央控制室控制一組矩陣的安全運作,包括防止過載系統。 在行星發動機正下方,人類建造了地下城,利用發動機產生的能量在地下生存。

其實,對於科幻創作的內容,我們可以探討,但是不要過於較真。大劉在早前的採訪中自己也提到過,科幻作家不是科學家,雖然都是對未來科學可能的想像,不同點在於,科學家需要想像出現機率最高的可能,而科幻作家需要的是最有意思的可能。從科學的角度,《流浪地球》或許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從小說電影的角度,帶著家園流浪,可能是科幻史上最浪漫的篇章。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半人馬座 星 C,真的是我們流浪的...
    在百度指數上搜一搜,你會發現,從 2 月 5 日這天起,百度搜索 " 木星 "" 引力 "" 半人馬座 "" 離子發動機 " 等關鍵詞的搜索指數都增長了 2-3 倍。網上也多了不少討論行星發動機是否可行、引力彈弓是什麼、地球最終要流浪到哪裡之類的話題。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半人馬座α星C,真的是我們流浪的...
    在百度指數上搜一搜,你會發現,從2月5日這天起,百度搜索「木星」「引力」「半人馬座」「離子發動機」等關鍵詞的搜索指數都增長了2-3倍。網上也多了不少討論行星發動機是否可行、引力彈弓是什麼、地球最終要流浪到哪裡之類的話題。
  • 《流浪地球》地球飛行4光年到底有多遠?
    大年初一,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流浪地球》正式上映,作為科幻迷的眼鏡鍋自然也是熱血澎湃。在此科幻電影元年之際,給大家分享一些流浪地球中的有意思的事情。《流浪地球》簡介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將被吞沒,人類為了自救,制定了流浪地球計劃。簡單說就是帶著地球一起逃命!計劃是這樣的: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將地球停止自轉,然後加速逃離太陽,飛到4光年以外的半人馬星座比鄰星(離地球太陽系最近的恆星)。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真實科學細節
    由於懼怕太陽氦閃爆發引起的災難,人類決定組成聯合政府,並給地球裝上發動機,通過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在宇宙中流浪,找尋新的星系作為人類的家園。這個流浪計劃的實施時間長達2500年。氦閃,這個概念乘著《流浪地球》的東風開始成為眾人討論的話題。
  • 《流浪地球》程式設計師破解行星發動機到底靠不靠譜
    不過,本文想討論的是:如果將《流浪地球》裡的行星發動機類比看作現實世界中的工業裝備,《流浪地球》裡程式設計師破解行星發動機到底靠不靠譜?熟悉宅客頻道的宅友可能知道,楊卿不僅是無線通訊安全方面的專家,這兩年來他還將研究領域拓展到了物聯網安全,不管是電影裡的行星發動機,還是工業重型設備,只要聯網,都算得上物聯網的一環。在《流浪地球》中,李一一對行星發動機的操作看上去更像是更新了發動機的系統程序,而不是「hack」——因為李一一擁有系統權限,下載原程序,修改後再次上傳更新。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真實科學細節-虎嗅網
    由於懼怕太陽氦閃爆發引起的災難,人類決定組成聯合政府,並給地球裝上發動機,通過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在宇宙中流浪,找尋新的星系作為人類的家園。這個流浪計劃的實施時間長達2500年。氦閃,這個概念乘著《流浪地球》的東風開始成為眾人討論的話題。
  • 艾菲爾鐵塔如螻蟻,《流浪地球》中推動地球的發動機到底有多大?
    艾菲爾鐵塔如螻蟻,《流浪地球》中推動地球的發動機到底有多大?最近中國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席捲全國,掀起一股科幻熱。靠《三體》火遍全球的科幻作家劉慈欣設定的劇情腦洞實在太大,讓許多網友都大呼過癮。除了驚為天人的點燃木星,我想大家最覺得新奇的就是那些推動地球就像推動一艘船一般的行星發動機了。人類舉全球之力,建造了上萬臺行星發動機,讓整個地球坐上了火箭。這得是多大的力?多大的「火箭」?根據電影裡的設定,我們去拿行星發動機和已有的幾個著名人類建築做比較,去看看那個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的上萬臺行星發動機們,到底有多大。
  • 不要談什麼流浪地球,畫地為牢才是我們的真解
    當然,為了凸顯人類面對絕境所爆發出來的大無畏精神,電影還是弱化了「流浪地球計劃」對環境的破壞和對整個人類的影響。那麼在這篇文章裡,筆者將與大家探討一下如果真的執行計劃,地球會遭受怎樣的破壞。弄停地球,你以為來的只有海嘯?
  • 《流浪地球》中1萬臺行星發動機啟動,為何地球不缺氧?
    雖然,《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很久,但是仍有網友對其念念不忘,時不時地討論其中的劇情。而其中,討論最多的話題,大都是關於那1萬臺行星發動機的,有人對建造這種行星發動機的所需時間感興趣,也有人對這行星發動機的燃料感興趣,還有人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如果《流浪地球》的劇情真的成為了現實,那麼在這上萬臺行星發動機開啟的時候,地球難道就不會缺氧嗎?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在某種程度上,這類似於我們熟悉的月亮,我們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所以,行星永遠朝向中心恆星的一面溫度會很高,而另外一面溫度很低。  在潮汐鎖定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心恆星頻繁的爆發現象。儘管半人馬座比鄰星質量比太陽質量小,但它的爆發頻率和釋放出來的能量要比太陽大得多。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但人類造出了同樣龐大的行星發動機,足以在5年左右將地球推進到逃逸速度(脫離太陽引力的最低速度)。但這個速度還遠遠不夠。比鄰星(半人馬座三星)距離地球4.3光年,如果按照逃逸速度航行,需要7.7萬年才能抵達,這實在是太漫長了!即使行星發動機繼續加速,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一仍然不可行。於是人類想到了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令地球零消耗改變方向、提升速度,最後到達比鄰星。
  • 流浪地球 | 科幻黑科技
    想讓地球開始流浪,我們第一個任務,就是解決動力問題。於是乎,電影中的地球人們在亞洲和美洲大陸上安裝地球發動機,因為只有這兩個大陸完整堅實的版塊結構才能承受發動機對地球巨大的推力。地球發動機為地球提供充足動力,使其可以星際航行。發動機的能源就是影片中一項超級黑科技——重核聚變,俗稱「燒石頭」。
  • 候選系外衛星大盤點之「流浪行星」的衛星?
    01流浪行星前面說的那些系外行星系統,其實和我們的太陽系是比較像的,有一顆(或者幾顆)恆星在中央,周圍有一顆或者多顆行星環繞。然而,太陽系外還有很多行星其實並不和某個恆星綁定,它們只是遊蕩在宇宙之中,我們稱之為「流浪行星」(Rogue planet)或者星際行星(Interstellar planet)。判斷的標準也很明確:就是不繞著任何恆星公轉,或者只圍繞星系公轉的行星[1]。
  • NASA再次發現宜居星球,我們離登上第二個地球還有多遠?
    畢竟,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想要去到光年之外去證明那顆行星是否宜居暫時是不可能的了。與太陽系外宜居星球相關的信息屢屢見諸報端。 除Gliese 667C的行星外,還有4顆行星是熱門候選: Gliese 581g,2010年9月宣布發現,是一顆巖態行星, 距離地球大約20光年,公轉周期大約30天,處於「宜居帶」。
  • 《流浪地球》裡哪些黑科技靠譜
    玩笑過後,不過,科技君今天想聊的不是這部電影多牛,主演演技怎麼樣,而是作為第一部國產科幻大片,其中展現出來的黑科技。1重核聚變還只是科幻《流浪地球》中最驚天地泣鬼神的想像是,利用成千上萬個行星發動機,幫助地球離開太陽系。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中裝了1萬臺超級發動機,真的能推動地球嗎?
    》中裝了1萬臺超級發動機,真的能推動地球嗎?就跟阿基米德的理論一樣「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要實施起來有著許多難題,比如我們都知道地球板塊會運動的。假如跟(流浪地球)中一樣,在一個城市安裝一臺超級發動機這發動機動力有多大才能推動地球?猜想下這個城市板塊能支持住,會不會產生板塊運動會不會壓沉這個城市?
  • 太陽系外,離我們最近的行星是什麼樣?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近的系外行星圍繞比鄰星旋轉,距離我們的地球4.2光年。這顆行星的真實外觀是未知的ESO/M. Kornmesser天文學家幾乎每天都在發現新的系外行星。但是離我們最近的系外行星在哪,這個答案可能不會改變,因為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兩顆行星圍繞著離我們太陽最近的恆星---- 比鄰星。
  • 宇宙中有數萬億顆流浪行星,地球也能去流浪嗎?
    去年上映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各方拍案叫絕的電影,讓我們來回憶一下流浪地球的基本劇情。背景就是太陽快要變成紅巨星,急劇膨脹之後,人類為了自救,必須逃離太陽系。因此在地球的表面上建造了上萬座發動機來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
  • 《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行星發動機,引燃木星是硬傷嗎?
    現在很多人都說《流浪地球》有很多科學硬傷。其實大眾大可不必揪著科學嚴謹性不放。畢竟《流浪地球》是科幻片,不是紀錄片。硬傷的說法套用於此並不合理。何為硬傷?就是用科學的標準套用到科幻作品上,所有不符合現有科學理論的情節都算是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