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考慮躲過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生物時,考慮上進化這個因素,那麼今天倖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躲過這五次生物大滅絕危機的生物。
如果不考慮進化這個因素,那麼幾乎沒有任何生物能從生命開始出現,一直演化到今天。
進化與倖存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環境並不是為某一個生物特意準備好的,甚至也不是永久不變的。雖然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今天的溫度,和五千年之前的溫度相差不大;今天的氧氣含量和五千年之前的區別也不大。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間隔調成百萬年和千萬年來看,我們會發現現在的非洲大草原,在千萬年前是一片鬱鬱蔥蔥的大草原,當時人類的祖先生活在樹上,僅靠採集果實就能夠為生。
現在的南極冰川與冰蓋,在距今5600萬年前,曾經也有過一片森林,在當時這裡也生活過熱帶才有的生物。
而且,地球誕生於46年前,生命出現至今已有40億年左右的歷史。從地球誕生之初,地球上的環境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變化,其中有些變化對生命來說是滅頂之災。
以氧氣為例,在生命出現的最初幾億年前,地球上游離氧並不多,大多數是和其他物質發生了氧化反應,所以空氣中的氧氣非常少。
在當時,生物主要採用無氧方式生存,以至於當空氣中氧氣含量越來越高時,一大批無法適應有氧環境的生物滅絕了。而此時,一些基因突變導致生物能夠適應有氧環境的被挑選了出來。
這就是達爾文所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除此之外,日本科學家木村資生也提出了一個進化理論:中性假說。
木村資生認為,生物體內所保留的,不僅僅是有利的基因,還有很多對身體既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的基因,比如:發色,瞳孔的顏色等。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基因,其實是因為生物在繁殖後代時,並不會一成不變地將自己的遺傳物質傳遞給後代,而是會出現極個別的錯誤,這些錯誤就是基因突變。
有些基因突變會導致生物死亡,比如:先天性心臟病等,這些基因突變會在生物演化過程中,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滅絕。
有的基因能夠幫助生物存活,比如:奔跑速度更快的基因等。由於這些基因能夠提高生物的存活率,所以會被保留下來。
但是中性基因對身體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所以它們不接受自然選擇的挑選,換言之這種基因能否留在生物種群中,就看它的運氣。
其實生物在進化時,大多數基因都屬於中性基因,當同一種生物積累不同的中性基因時,此時就演化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物種,這就是進化的由來。
今天在地球上所有生存的生物,都是這樣進化而來的,而且都是曾經40多億年前那群生物的後代。所以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今天所有的生物,都躲過了地球上5次生物大滅絕。
不會進化的生物
如果地球上有一種生物,不依靠進化而躲過了五次生物大滅絕,那麼它就屬於不會進化的生物,或者進化速度非常慢,以至於進化了40多億年還沒有形成新的物種。
從科學理論上講,這種生物幾乎不存在。
這是因為,沒有任何生物能夠僅靠自身就能適應地球不斷變化的環境,比如:既能夠適應有氧,又能夠適應無氧環境。既能夠適應冰天雪地,也能夠在地球極熱事件中生存。
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能夠在不同環境下來回切換,是因為人類並不藉助自身,而是依靠工具,比如:衣服,氧氣瓶等。而生物在不藉助工具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只憑自己就度過40多億年。
除此之外,即使是人類,都無法做到讓進化停止,這是因為大多數生物使用的遺傳物質是DNA,DNA是自我複製時較為穩定的遺傳物質,但DNA在自我複製時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以至於生物基因會發生緩慢變化,最多100萬年的時間,生物肯定會從一個物種演化成另一種物種。更不要說只有一條鏈條的RNA,它們在進行自我複製時出現錯誤的概率更高。
總結
其實地球上不止是有5次生物大滅絕,還有許多次的生物小滅絕。每一次滅絕的主要原因,都是由於外界環境發生了大規模變化。
這也說明了,對於生物來說,重要的不是永生或者永遠不進化,而是不斷改變自己種群的基因,以便未來環境發生變化時,躲過滅絕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