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確實存在經歷了五次大滅絕事件還存在的生物,最常見也是在地球上生存時間相對較長的就是藍藻了。作為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藍藻早在距今約30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了地球上,而且到現在只要你想,你可以在大多數的淡水中找到它們。所以,藍藻是最典型也是最原始的躲過了五次大滅絕的生物。
那麼,除了藍藻,還有哪些成功躲過了地球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生物呢?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下圖為湖中泛濫的藍藻)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想要滿足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的條件,就必須是出現在第一次滅絕事件之前的生物,而且必須是現存的生物。基於這個前提,我們簡單的來了解第一次滅絕事件。
地球上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約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這次滅絕事件在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滅絕種群的數量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一位是距今約2.5億年前的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二疊紀末期),在這次滅絕事件中,地球上約有96%的物種滅絕了。而作為排在第二位的第一次滅絕事件,生物的滅絕也是慘烈的。據研究發現,在第一次的滅絕事件中,地球上約有85%的生物滅絕了。科學家分析,這次滅絕事件與瓦崗大陸進入南極地區,導致的地球大氣環流的變化有著直接的關係,大氣環流的變化導致了地球進入了冰河時期,一些原始的生物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紛紛滅絕。
由於第一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約4.4億年前,所以滿足條件的生物就必須要從4.4億年之前的生物中找了。
出現在奧陶紀,到現在還存在的生物
既然我們從第一次滅絕事件向前推,那麼就先看一下奧陶紀時期滿足條件的生物。
鸚鵡螺是奧陶紀的代表生物之一,也是海洋中最兇猛的肉食性動物,奧陶紀是鸚鵡螺最繁盛的時期,在那個時期,鸚鵡螺的體長可達10米,是海洋中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
在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中,鸚鵡螺倖存了下來,而且在之後的四次大滅絕事件中,它們只是減少了種群數量,仍然沒有滅絕。就算是到現在,鸚鵡螺依然生活在南太平洋的深海之中。最主要的是,現存的鸚鵡螺除了體型比奧陶紀時期時小一些外,其他從結構到外觀上都沒有明顯的變化,因此,鸚鵡螺又被稱為「活化石」。
除了鸚鵡螺外,在奧陶紀還有一種常見的生物,它就是苔蘚蟲。它是一種類似於苔蘚植物的生物,由於它有著完整的消化器官,所以苔蘚蟲被劃入了動物界,但是尷尬的是,苔蘚蟲又是一種不能自由活動的動物,因此,它既有植物的特點又有動物的特點。
苔蘚蟲大都生活在海洋中,與珊瑚伴生,它從奧陶紀一路躲過了大大小小數場災難,到現在依然好好的生活在地球上。
出現最早且現存的生物
地球誕生於距今約46億年前,而經過約10億年的沉澱,地球上終於出現了最早的生命,它們就是古核細胞,古核細胞是最原始最早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它們與其他的生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們可以在其他生物無法生存的環境下生存,比如深海火山口、鹽鹼湖、冰下、強酸環境中等等,這些可以說是不毛之地的地方。
正是擁有如此強大的生存和適應能力,古核細胞從36億年前出現至今仍然生活在地球上的極端環境中。
在古核細胞之後,出現最早且生存至今的生物除了藍藻外,還有草履蟲。草履蟲是一種原始的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在當下,科學界對真核生物最早出現的年代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只是說距今約20億年前就出現了真核生物,但是比較集中且多樣化的真核生物化石出現在距今約10億年前。而在這些原始的單細胞真核生物中,就有草履蟲。
從外觀上,最早的草履蟲和現存的草履蟲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像一隻帶毛邊的鞋墊一樣,它們的體長平均僅有200微米左右,以水中的細菌和有機物碎屑為食。而正是如此小的體型,讓草履蟲成功的生存到了現在。在當下,只要你想,你可以從稻田、水溝中找到它們,當然別忘了帶上顯微鏡。
總結
從上面躲過了5次生物大滅絕的生物的形態以及習性看,這些生物要麼依然保留著自己原始單細胞生物的特點,要麼有著強大的適應能力,要麼數量和種類足夠多且生活在深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