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復甦之源」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京4月15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5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光旭副研究員等科研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基本過程和型式進行了重新評估,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穩步復甦始於志留紀伊始。

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地學期刊Geological Journal上在線發表。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寒武紀大輻射以來海洋生物遭受的第一次重創,是顯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長期吸引著地學界的興趣。然而,全球範圍內奧陶-志留系界線附近地質記錄常不完整,區域間地層對比不夠精確,使得人們對這次滅絕事件基本過程的認識仍存在不確定性。

科研人員介紹,華南廣泛發育奧陶-志留系界線地層,化石豐富,這在全球範圍內並不多見,因而成為研究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經典地區。目前,區域內主要的海洋生物類群的宏演化過程已經有了很好的研究基礎。

但由於該時段碳酸鹽巖主要集中在近岸淺水相區,其上下地層常有缺失、筆石亦不發育,使得其時代常難以精確確定,進而制約了其中各類殼相化石類群滅絕-復甦型式的準確解讀。

在過去的數年裡,王光旭副研究員等科研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黔北地區廣泛發育的奧陶系頂部赫南特階碳酸鹽巖進行了更為精細的劃分、修訂,建立了具有全球廣泛對比意義的赫南特階綜合地層框架,並據此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基本過程和型式進行了重新評估。

最近,王光旭等進一步對區域內的另一個關鍵層位——五裡坡組進行了綜合地層學研究。五裡坡組的地理分布較為局限,主要出露於湄潭黃家壩一帶。儘管如此,因其層位關鍵,且含有豐富的殼相動物群(包括腕足類、三葉蟲、珊瑚、層孔海綿及腹足類等),在奧陶紀末大滅絕事件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科研人員介紹,通過對湄潭黃家壩高江、巖坪兩剖面五裡坡組的化學地層學分析,確認了赫南特階碳同位素正偏事件的存在,從而將該組的時代確定為奧陶紀末赫南特期,而非傳統認為的志留紀早期。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華南揚子區赫南特期冰期後暖水底棲動物群的分布範圍遠比早前設想的要廣泛的多;同時也意味著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初步復甦限於赫南特期,而真正穩步的復甦則始於志留紀伊始,這一趨勢與全球其他地區是完全一致的。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及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聯合資助。(完)

相關焦點

  •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該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顯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僅次於二疊紀末大滅絕,同時也是唯一一次與冰期相關聯的滅絕事件,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的前沿與熱點之一。
  • 大滅絕後的生物復甦之路
    在經歷了大滅絕後,生物是如何劫後餘生再現輝煌的呢?這是當今科學界最前沿的研究熱點之一,因為它不僅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生命演化過程,而且對於當代人類應對自然災變也有一定的啟示。顯生宙以來的5.41億年間,曾發生五次全球性生物大滅絕,包括奧陶紀末大滅絕、泥盆紀晚期大滅絕、二疊紀末大滅絕、三疊紀末大滅絕和白堊紀末大滅絕。五次大滅絕的起因不同,規模和影響有差別,復甦之路也不盡相同。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_奧陶紀末大滅絕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末大滅絕造就了大面積的淺海地區,而淺海則是生命繁育的絕佳場所,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海洋又迎來了一次物種的快速發展,這就是著名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使得當時地球上的廣大海洋從水深1M的沿岸到水深1000M全部都被不同生態類型的海洋生物所佔領海洋生命系統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 Lethaia:奧陶紀末大滅絕後復甦—輻射期全球腕足動物
    生物大滅絕後新的演化階段是動物群再次建群(repopulation)的關鍵基礎所在。研究大滅絕後生物的復甦與輻射對揭示生物宏演化過程、規律和型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志留紀蘭多維列世埃隆期(Aeronian)是奧陶紀末大滅絕後腕足動物的首次復甦-輻射期。
  • 生物大滅絕之五——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生態創傷較弱
    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率較高, 生態創傷則較弱 作為奧陶系赫南特階底界全球層型所在地, 華南擁有穿越奧陶紀末大滅絕完整的生物 地層序列和近岸到遠岸的沉積相帶, 相關成果基本 上反映了這個事件的過程與實質, 頗具全球意義。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2020-01-17 13:51:56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大滅絕後的生物復甦之路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大滅絕後的生物復甦之路 2020-08-31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新聞...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首次在單一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上獲得多個可靠的系列同位素年齡,揭示了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 科學網—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
  •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新證據暗示火山噴發是「最大嫌疑人」
    近日,《自然·通訊》報導了一項關於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研究團隊發現,在奧陶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過程中硫同位素產生了非質量分餾,提出「平流層火山噴發」是奧陶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的驅動機制。
  • 中國科學家揭秘二疊紀末大滅絕後的「千萬年復甦」
    從滅絕到恢復正常森林植被、湖泊海洋需要多久?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提出了一條新思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日發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所研究團隊發現,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二疊紀末大滅絕(2.52億年前)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都需要長達一千萬年的時間才能明顯恢復。銅川地區野外照片。
  • 科學家研究表明奧陶紀末大滅絕存在複雜生態效應
    滅絕事件在生物多樣性損失上居顯生宙五大滅絕事件的第2位。近年有研究認為該次大滅絕事件在生態系的破壞程度上與其多樣性損失極不相稱,生態系統所遭受的損失遠低於其它4次大滅絕事件,僅在顯生宙多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中排第6位,甚或第7位。
  •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湖泊復甦需要多久?1000 萬年!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歷時 10 年,揭開了二疊紀末生物復甦的 " 面紗 "。近日,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地質學》(Geology)上。1000 萬年,生態復甦緩緩進行從地球誕生以來,一共經歷了 5 次生物大滅絕,而 2.52 億年前的生物大滅絕是最為慘烈的一次。
  • 華南奧陶紀末烴源巖發育時期的火山作用研究新進展
    奧陶紀末至志留紀早期,發生了全球第一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4.45 億年前),也是華南最重要的烴源巖發育時期,我國目前最主要的頁巖氣就產於此中
  • 奧陶紀末大滅絕前夕珊瑚動物群研究新進展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寒武紀大輻射以來海洋生物遭受的第一次重創,是顯生宙地球生命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它發生於凱迪期和赫南特期之交,通常被認為是由氣候的劇烈變化(即奧陶紀末大冰期)所致。珊瑚因其對環境(尤其是氣候)變化敏感,通過了解其在奧陶-志留紀之交的時空演變,對於深刻理解這次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但受限於化石記錄及地層對比的精度,真正意義上的大滅絕前夕(凱迪最晚期)的珊瑚化石記錄在全球範圍內並不多見,因而對其認識也不夠充分。
  • 科學家揭秘二疊紀末大滅絕後的「千萬年復甦」
    從滅絕到恢復正常森林植被、湖泊海洋需要多久?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提出了一條新思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日前發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所研究團隊發現,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二疊紀末大滅絕(2.52億年前)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都需要長達一千萬年的時間才能明顯恢復。
  • 真核藻類爆發或導致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記者昨日從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安·皮爾遜課題組獲悉,這一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海洋真核藻類的大爆發,或觸發赫南特冰期,並間接導致奧陶紀末期生物的集體滅絕。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上。
  • 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
    地球的生命從單細胞生物進化到人類,經歷了數次無數次災難,而最嚴重的就屬地球歷史上發生的五次大滅絕,幾乎將地球生命置之死地,但是地球卻總是頑強的復甦,生命依舊周而復始繁榮著這顆藍色的星球。什麼造成了三疊紀末大滅絕?對於這次大滅絕,科學家認為可能是由於地球海洋氧氣含量中極低造成。最近,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從地球巖石的證據中再次找到三疊紀末期海洋缺氧滅絕理論。巖石往往記錄著地球的故事,所以研究人員從英國,西西里島和北愛爾蘭收集到三疊紀時期的巖石樣品。
  •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後 生物復甦歷經了3600萬年
    新華社南京1月20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法、英三國學者組成的團隊最近發現,發生在3.72億年前的第二次生物大滅絕,讓地球上的海洋「荒涼」了數千萬年之久。直到3600萬年之後,海洋生物才再次大規模復甦。  這一研究,讓人類對生物大滅絕的發生和復甦機制有了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