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2020-01-17 13:51: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揚子區上奧陶統五峰組頂部稀少貝組合地理分布圖。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這一研究成果《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腕足動物稀少貝組合(Manosia Assemblage)及其穿時分布》近日發布在《地質學報》上。

  奧陶紀末大滅絕是顯生宙第一次生物災變事件,也是古生代演化動物群經長期大輻射而頗具規模後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創。它造成了海洋生物約50%屬和80%種消亡,滅絕量值居於「五大滅絕事件」中的第二位。

  專家介紹,奧陶紀末大滅絕由兩幕組成,它的首幕與岡瓦納大陸冰蓋高峰期同時,通常認為始於凱迪末期到赫南特早期,新的涼水動物群佔領全球許多海域;次幕發生於赫南特晚期之初,起因於冰蓋消融,氣候快速回暖,海平面大幅上升,涼水動物群整體消亡。

示易變稀少貝的腹、背殼的殼表形態與內部構造、 南古所 供圖

  在已有的研究中,第一幕後廣泛出現的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常被視作是這次大滅絕的肇端標誌。華南揚子區富產這個動物群,大量資料記錄了當時全球環境的巨變和生物群繁盛、消亡的歷史。

  本次研究根據半個多世紀積累的材料,系統記述了「混合相地層」的優勢化石腕足類稀少貝,並確立了它的分類地位。

  研究人員通過識別稀少貝組合的基本特徵和時空分布,該研究探討了它的群落生態、環境及其標誌意義。

  戎嘉餘院士稱,奧陶紀末的華南板塊,處於一個相對孤立的古地理位置,且稀少貝幼蟲的漂浮能力不強,故它始終未能「飄洋過海」、離開華南板塊一步;儘管如此,東西向從滇東北到蘇南,南北向從陝南到黔北,易變稀少貝成為一個滅絕初始階段的機遇泛濫屬種,遍布於整個揚子海域,並棲居於相對較深、低能、貧氧的海底水域。

  本次研究根據對已知產地稀少貝地層分布的釐定和筆石化石帶資料,確定稀少貝組合的地層歷程是從上奧陶統凱迪階頂部到赫南特階下中部;其短暫的歷程反映了全球氣候和海洋環境大規模擾動對揚子海域不同地區造成不同影響的開始階段。

  新的研究解釋了稀少貝腕足動物組合的時空分布有一個「先淺水、後深水」的穿時過程。其中,在上揚子區淺水海域,這個組合僅限於凱迪末期,幾乎同時遷移到較深水域並可延續到赫南特初期;在赫南特早期,該組合侵入到下揚子深水海域,並在中期滅絕。

  同時,研究證實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端並非始於赫南特初期,而是凱迪末期;其標誌不是赫南特貝動物群本身,而是稀少貝組合的出現。這就表明赫南特早中期揚子海域生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是非常複雜的。

  據了解,該篇論文還入選第四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獎。(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新聞...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中國科學家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復甦之源」
    中新網南京4月15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5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光旭副研究員等科研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基本過程和型式進行了重新評估,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穩步復甦始於志留紀伊始。
  • 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首次在單一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上獲得多個可靠的系列同位素年齡,揭示了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 生物大滅絕之五——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生態創傷較弱
    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率較高, 生態創傷則較弱 作為奧陶系赫南特階底界全球層型所在地, 華南擁有穿越奧陶紀末大滅絕完整的生物 地層序列和近岸到遠岸的沉積相帶, 相關成果基本 上反映了這個事件的過程與實質, 頗具全球意義。
  • 科學網—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
  •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新證據暗示火山噴發是「最大嫌疑人」
    近日,《自然·通訊》報導了一項關於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研究團隊發現,在奧陶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過程中硫同位素產生了非質量分餾,提出「平流層火山噴發」是奧陶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的驅動機制。
  • 科學家研究表明奧陶紀末大滅絕存在複雜生態效應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冰等基於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後殘存期的底棲殼相動物群--腕足動物群資料(已以專著的形式發表),從豐度模型、底棲組合等方面詳細分析了大滅絕後殘存期的腕足動物生態格局。
  •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極大地提升了華南赫南特階綜合地層框架的對比精度。該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顯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僅次於二疊紀末大滅絕,同時也是唯一一次與冰期相關聯的滅絕事件,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的前沿與熱點之一。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_奧陶紀末大滅絕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末大滅絕>4.5億年前的奧陶紀,這個時代延續了寒武紀的溫暖氣候,也延續了不段上漲的海平面,奧陶紀的海平面比現在高100多米,淹沒了除岡瓦納大陸的其他大陸絕大部分面積造就了大面積的淺海地區,而淺海則是生命繁育的絕佳場所,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海洋又迎來了一次物種的快速發展,這就是著名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
  • 奧陶紀末大滅絕前夕珊瑚動物群研究新進展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寒武紀大輻射以來海洋生物遭受的第一次重創,是顯生宙地球生命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它發生於凱迪期和赫南特期之交,通常被認為是由氣候的劇烈變化(即奧陶紀末大冰期)所致。珊瑚因其對環境(尤其是氣候)變化敏感,通過了解其在奧陶-志留紀之交的時空演變,對於深刻理解這次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但受限於化石記錄及地層對比的精度,真正意義上的大滅絕前夕(凱迪最晚期)的珊瑚化石記錄在全球範圍內並不多見,因而對其認識也不夠充分。
  • 華南奧陶紀末烴源巖發育時期的火山作用研究新進展
    奧陶紀末至志留紀早期,發生了全球第一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4.45 億年前),也是華南最重要的烴源巖發育時期,我國目前最主要的頁巖氣就產於此中
  • Lethaia:奧陶紀末大滅絕後復甦—輻射期全球腕足動物
    生物大滅絕後新的演化階段是動物群再次建群(repopulation)的關鍵基礎所在。研究大滅絕後生物的復甦與輻射對揭示生物宏演化過程、規律和型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志留紀蘭多維列世埃隆期(Aeronian)是奧陶紀末大滅絕後腕足動物的首次復甦-輻射期。
  • 研究發現史上首次生物大滅絕持續僅20萬年
    【解說】近日,中國新聞社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新近發現,地球史上首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僅發生在短短20萬年之間。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固體地球科學》上,在學界引起關注。  【解說】奧陶紀末的生物大滅絕重創了海洋生態系統,導致當時85%的海洋生物物種滅絕。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持續時間僅20萬年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供圖  進入顯生宙以來,地球一共發生過5次全球性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其中,發生在4億多年前奧陶紀末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其持續時間、過程和具體發生機制一直存在爭論。  科技日報記者6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
  •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5-14 15:3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
  • 真核藻類爆發或導致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記者昨日從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安·皮爾遜課題組獲悉,這一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海洋真核藻類的大爆發,或觸發赫南特冰期,並間接導致奧陶紀末期生物的集體滅絕。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上。
  • 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此次臺地淹沒恰好發生在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這裡的大輻射是指海洋生物多樣性急速增加事件)的第一次高潮之前,賦予了這次事件重要的生態學意義,相關研究已經開展超過十年,各主要海洋生物類群在大輻射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但關於多樣性演變的機制及其環境背景的研究尚不充分。
  • 4億年前,一場大滅絕突襲地球,罪魁禍首是一群弱小的植物
    奧陶紀大滅絕,也是地球上的生物在經歷了5.4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後,在蓬勃發展了一段時間後,所經歷的第一次物種大滅絕。這場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39億年前,根據後世研究,古生物學家表示,奧陶紀大滅絕一共導致了當時地球上,超過85%的物種滅絕,從生物滅絕數量上來看,在目前已知的五次生物大滅絕中,奧陶紀大滅絕也排在了第二位。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奧陶紀大滅絕的出現呢?古生物學家認為,奧陶紀大滅絕和當時的地球突然變冷,進入到一段漫長的大冰期有關。
  • 伽馬射線暴是「奧陶紀大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伽瑪射線暴,第一次是在1973年發現的,過去幾十年,科學家並沒有對伽馬射線暴,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量作出解釋?伽瑪射線暴發生時僅持續幾秒鐘的時間,而且他並沒有什麼規律可循。這個,這個嗯,我靠,為什麼加瑪射線暴是生物大滅絕的元兇之一
  • 科學發現遠古奧陶紀大滅絕,跟以往的大滅絕完全不同,神秘事件令人...
    我們要知道奧陶紀的大陸面積很小,海洋佔據到地球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這時候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奧陶紀生物繁榮度甚至不次於現在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比現在的世界生物種類還要多,奧陶紀大海之內一片繁榮。不過此時的陸地和我們想像的可是完全不一樣,因為此時的陸地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因為當時的陸地沒有任何的植物,甚至也沒有任何的生物存在,此時的空氣中含有一些有害氣體,氧氣含量比較低,人在奧陶紀的陸地生存,呼吸是最大的威脅。奧陶紀的生物依舊主要在海洋生存。三葉蟲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種遠古滅絕生物,三葉蟲可以說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祖先,寒武紀的時候三葉蟲比較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