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陶紀末大滅絕前夕珊瑚動物群研究新進展

2020-07-16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寒武紀大輻射以來海洋生物遭受的第一次重創,是顯生宙地球生命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它發生於凱迪期和赫南特期之交,通常被認為是由氣候的劇烈變化(即奧陶紀末大冰期)所致。珊瑚因其對環境(尤其是氣候)變化敏感,通過了解其在奧陶-志留紀之交的時空演變,對於深刻理解這次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但受限於化石記錄及地層對比的精度,真正意義上的大滅絕前夕(凱迪最晚期)的珊瑚化石記錄在全球範圍內並不多見,因而對其認識也不夠充分。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副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地質調查所兩位合作者(Ian. G. Percival和甄勇毅)系統研究了產自新南威爾斯中部Malachis Hill組頂部(凱迪階頂部)的一個珊瑚動物群,為理解奧陶紀末大滅絕前夕的珊瑚動物群的面貌提供了一個重要窗口。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地學期刊Alcheringa上在線發表。

該項研究系統描述了該珊瑚動物群中7屬10種(含2個新種),並結合已發表的資料,理清了這一珊瑚動物群的基本面貌。研究表明,該套動物群以皺紋珊瑚BowanophyllumRhabdelasma及床板珊瑚HemiagetolitesPaleofavosites的繁盛為特色,與哈薩克斯坦和南天山的同期動物群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但卻與古地理位置更近的華南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別可能是由時代或古緯度上的差異所造成。

奧陶紀末大滅絕前夕珊瑚動物群研究新進展

描述的部分珊瑚(Bowanophyllum ramosum sp. nov.)

本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和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B)共同資助。

◎論文相關信息:

Wang, G. X., Percival, I. G. & Zhen, Y. Y., 2020. The youngest Ordovician (latest Katian) coral fauna from eastern Australia, in the uppermost Malachis Hill Formation of central New South Wales. Alcheringa

https://doi.org/10.1080/03115518.2020.1747540

本文來源於:中科院南古所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5-14 15:3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
  •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該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顯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僅次於二疊紀末大滅絕,同時也是唯一一次與冰期相關聯的滅絕事件,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的前沿與熱點之一。
  • 生物大滅絕之五——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生態創傷較弱
    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率較高, 生態創傷則較弱 作為奧陶系赫南特階底界全球層型所在地, 華南擁有穿越奧陶紀末大滅絕完整的生物 地層序列和近岸到遠岸的沉積相帶, 相關成果基本 上反映了這個事件的過程與實質, 頗具全球意義。
  • 科學家研究表明奧陶紀末大滅絕存在複雜生態效應
    滅絕事件在生物多樣性損失上居顯生宙五大滅絕事件的第2位。近年有研究認為該次大滅絕事件在生態系的破壞程度上與其多樣性損失極不相稱,生態系統所遭受的損失遠低於其它4次大滅絕事件,僅在顯生宙多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中排第6位,甚或第7位。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2020-01-17 13:51:56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新聞...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新證據暗示火山噴發是「最大嫌疑人」
    近日,《自然·通訊》報導了一項關於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研究團隊發現,在奧陶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過程中硫同位素產生了非質量分餾,提出「平流層火山噴發」是奧陶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的驅動機制。
  • 中國科學家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復甦之源」
    中新網南京4月15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5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光旭副研究員等科研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基本過程和型式進行了重新評估,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穩步復甦始於志留紀伊始。
  • 與4.4億年前大滅絕期間海洋生物的時空對話
    該文綜合研究全球20餘個板塊或地體Hirnantian期腕足動物群和奧陶--志留系界線地層,論述平坦海底生態系統佔優勢的腕足動物組成、分布、生態和生物地理,探討4.4億年前大滅絕環境變化的關係問題,如:奧陶紀海洋生物大幅射為何中斷?Katian淺水和深水底棲腕足動物群為何消亡?Hirnantia動物群為何先廣布全球、後又很快整體滅絕?
  • 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首次在單一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上獲得多個可靠的系列同位素年齡
  • 科學網—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
  • Lethaia:奧陶紀末大滅絕後復甦—輻射期全球腕足動物
    生物大滅絕後新的演化階段是動物群再次建群(repopulation)的關鍵基礎所在。研究大滅絕後生物的復甦與輻射對揭示生物宏演化過程、規律和型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志留紀蘭多維列世埃隆期(Aeronian)是奧陶紀末大滅絕後腕足動物的首次復甦-輻射期。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_奧陶紀末大滅絕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末大滅絕>4.5億年前的奧陶紀,這個時代延續了寒武紀的溫暖氣候,也延續了不段上漲的海平面,奧陶紀的海平面比現在高100多米,淹沒了除岡瓦納大陸的其他大陸絕大部分面積造就了大面積的淺海地區,而淺海則是生命繁育的絕佳場所,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海洋又迎來了一次物種的快速發展,這就是著名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
  • 華南奧陶紀末烴源巖發育時期的火山作用研究新進展
    奧陶紀末至志留紀早期,發生了全球第一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4.45 億年前),也是華南最重要的烴源巖發育時期,我國目前最主要的頁巖氣就產於此中
  • 地球簡史6:什麼原因導致奧陶紀末期物種大滅絕?
    它是為數不多的,能從奧陶紀生存至今的動物之一(還有珊瑚)。現存海百合種類有600多種,但至今為止發現的海百合化石種類有5000種以上,說明它們曾經相當繁盛。地衣奧陶紀末期物種大滅絕之謎大概在距今4.5~4.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地球生命又遭遇了一次物種大滅絕。這次滅絕事件導致60%的物種消失了。
  • 珊瑚白化、南極西瓜雪,地球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嗎
    大自然清場珊瑚比人類更有數3月10日,當全球還在為新冠肺炎疫情憂心時,英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誌發表一項最新建模研究,報告了一個對全世界來說更糟糕的消息:英國科學家團隊通過數據分析並模擬後發現,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正在發生,而大型脆弱生態系統的崩潰一旦觸發,過程可能只需幾十年!
  • 中國科大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團隊和沈延安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首次系統測定了全球二疊-三疊界線的「金釘子」剖面——中國浙江煤山剖面的鋰(Li)同位素組成,並通過動態模型計算,重建了這一重大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Li同位素組成及其變化趨勢。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持續時間僅20萬年
    冰川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氣候溫和,淺海分布廣泛,現今1/3的陸地被淺海覆蓋,海平面比現在高出400米,是地球歷史海侵最嚴重的時代。這一時期,海生生物空前發展,腕足動物、三葉蟲、珊瑚、筆石等迅速演化,原始的脊椎動物開始出現,陸地上除了很低等的植物,沒有任何動物生存。
  • 迄今種類最多海綿動物群被發現
    本報南京2月10日電(記者鄭晉鳴)近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英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科研團隊,在我國浙江省安吉縣發現了距今4億多年的安吉動物群。據悉,該動物群是迄今發現的蘊含海綿動物種類最多的動物化石群。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