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2020-11-23 科學網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
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首次在單一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上獲得多個可靠的系列同位素年齡,揭示了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固體地球科學》。

地球進入顯生宙以來發生過5次全球性的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其中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第一次,但其滅絕規模位居第二,這次大滅絕事件被國際同行普遍認為與晚奧陶世的冰川作用有關。但長期以來一直缺乏高精度年代學限定,從而制約了對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時限和機制的理解。

研究人員在我國華南考察了百餘條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最終對雲南萬和新發現的一個連續完整的、出露良好的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進行了高精度的系統古生物學、巖石地層學、生物地層學研究,並對剖面中厚度不等的23層斑脫巖層進行了單顆粒鋯石雙稀釋劑高精度熱電離質譜(ID-TIMS)U-Pb定年,最終獲得了4個高精度年齡。

研究說明,如此大規模的冰蓋在極短的時間間隔內形成,造成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達到100~150米甚至更多,使絕大部分海洋生物,特別是底棲生物來不及遷移並適應新的底域環境就遭到了「滅頂之災」,也即奧陶紀末的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sesci.2019.11.001

《中國科學報》 (2019-12-24 第3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首次在單一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上獲得多個可靠的系列同位素年齡,揭示了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_奧陶紀末大滅絕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末大滅絕造就了大面積的淺海地區,而淺海則是生命繁育的絕佳場所,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海洋又迎來了一次物種的快速發展,這就是著名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使得當時地球上的廣大海洋從水深1M的沿岸到水深1000M全部都被不同生態類型的海洋生物所佔領海洋生命系統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新證據暗示火山噴發是「最大嫌疑人」
    近日,《自然·通訊》報導了一項關於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研究團隊發現,在奧陶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過程中硫同位素產生了非質量分餾,提出「平流層火山噴發」是奧陶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的驅動機制。
  •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該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顯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僅次於二疊紀末大滅絕,同時也是唯一一次與冰期相關聯的滅絕事件,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的前沿與熱點之一。
  • 真核藻類爆發或導致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記者昨日從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安·皮爾遜課題組獲悉,這一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海洋真核藻類的大爆發,或觸發赫南特冰期,並間接導致奧陶紀末期生物的集體滅絕。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上。
  • 中國科學家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復甦之源」
    中新網南京4月15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5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光旭副研究員等科研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基本過程和型式進行了重新評估,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穩步復甦始於志留紀伊始。
  • 生物大滅絕之五——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生態創傷較弱
    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率較高, 生態創傷則較弱 作為奧陶系赫南特階底界全球層型所在地, 華南擁有穿越奧陶紀末大滅絕完整的生物 地層序列和近岸到遠岸的沉積相帶, 相關成果基本 上反映了這個事件的過程與實質, 頗具全球意義。
  • 奧陶紀末大滅絕前夕珊瑚動物群研究新進展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寒武紀大輻射以來海洋生物遭受的第一次重創,是顯生宙地球生命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它發生於凱迪期和赫南特期之交,通常被認為是由氣候的劇烈變化(即奧陶紀末大冰期)所致。珊瑚因其對環境(尤其是氣候)變化敏感,通過了解其在奧陶-志留紀之交的時空演變,對於深刻理解這次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但受限於化石記錄及地層對比的精度,真正意義上的大滅絕前夕(凱迪最晚期)的珊瑚化石記錄在全球範圍內並不多見,因而對其認識也不夠充分。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2020-01-17 13:51:56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新聞...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持續時間僅20萬年
    冰川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氣候溫和,淺海分布廣泛,現今1/3的陸地被淺海覆蓋,海平面比現在高出400米,是地球歷史海侵最嚴重的時代。這一時期,海生生物空前發展,腕足動物、三葉蟲、珊瑚、筆石等迅速演化,原始的脊椎動物開始出現,陸地上除了很低等的植物,沒有任何動物生存。
  • Lethaia:奧陶紀末大滅絕後復甦—輻射期全球腕足動物
    生物大滅絕後新的演化階段是動物群再次建群(repopulation)的關鍵基礎所在。研究大滅絕後生物的復甦與輻射對揭示生物宏演化過程、規律和型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志留紀蘭多維列世埃隆期(Aeronian)是奧陶紀末大滅絕後腕足動物的首次復甦-輻射期。
  • 科學家研究表明奧陶紀末大滅絕存在複雜生態效應
    滅絕事件在生物多樣性損失上居顯生宙五大滅絕事件的第2位。近年有研究認為該次大滅絕事件在生態系的破壞程度上與其多樣性損失極不相稱,生態系統所遭受的損失遠低於其它4次大滅絕事件,僅在顯生宙多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中排第6位,甚或第7位。
  •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5-14 15:3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早三疊世扁平化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形成原因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海軍團隊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7月6日,相關成果以《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為題,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有觀點認為,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主要存在於地球處於較冷的氣候背景下,如晚古生代冰期、晚新生代(包括現代)。
  • 再認識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的缺氧事件—新聞—科學網
    在距今約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地質歷史上最具災難性的生物滅絕事件,該事件使得超過90%的海洋物種滅絕。
  • 地球簡史6:什麼原因導致奧陶紀末期物種大滅絕?
    地衣奧陶紀末期物種大滅絕之謎大概在距今4.5~4.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地球生命又遭遇了一次物種大滅絕。這次滅絕事件導致60%的物種消失了。目前大多數科學家認同的說法是,奧陶紀末期因頻繁的火山噴發導致全球進入冰河期引起的物種滅絕。可在近期發現的一些證據顯示,這次滅絕事件並不簡單。
  • 為什麼會有五次生物大滅絕?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什麼時候會來臨?
    第一次大滅絕:奧陶紀大滅絕在距今4.4億年前,地球上經歷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當時地球上85%的生物在這次中被滅絕,據研究發現,奧陶紀大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全球變冷。這事其實要先從生命起源說起。在奧陶紀時期,雖然有少量物種已經上岸,但海洋仍然是生物的樂園。然而好景不長,還沒有等奧陶紀的生物大規模走上陸地,大冰期就悄然而至了。我們知道地球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地球與太陽的黃赤交角位置,以及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以及地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 奧陶紀末期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了地球上生物的第一次大規模滅絕
    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元,距今在4.8億年前~4.4億年前之間,一共延續了約4200萬年。奧陶紀繼承了寒武紀溫暖的氣候特徵,當時的海平面迅速上升,是地球上陸地大規模遭受海侵的時代,也是地殼運動和火山活動比較劇烈的時代。
  • 地球上發生過五次大滅絕,都有哪五次?
    歷史上地球曾經出現過5次生物大滅絕,也就是說,地球上曾經存在著6代霸主,但前五個霸主都因為生物滅絕退出了舞臺。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5次生物大滅絕。第一次大滅絕在地球40億歲時,也就是距今4.4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科學家把這一次大滅絕稱之為:奧陶紀大滅絕。